回覆列表
  • 1 # 飛梯教育

    魏蜀吳三國裡,蜀國的面積、人口和兵力都是最弱的,但前期人才濟濟,明君遇名臣,也能掀起一陣風浪,但蜀漢的命運能否逆襲,這個難度上很大夷陵之戰後,蜀漢元氣大傷,恢復很多年才復原,君不見赤壁之戰中的曹操一方損失更為慘重,但魏國面積廣人口多恢復快很快就完成了實力的恢復。夷陵之戰擊垮了蜀軍的銳氣,包括後期蜀國大肆北伐,勞民傷財,跟原本就孱弱的蜀國平添各種負擔。

    夷陵之戰只是暴露了蜀國的弱點,後繼無力,恢復能力差。每一次的失敗都讓蜀國難以承受,我覺得就算沒有夷陵之戰,在三國鼎立、國土面積和人口無法擴大的情況下,蜀國偏居一方很難逆襲。任何的失敗都會使蜀國深陷困境,而戰爭就是拼損耗,蜀國在這方面確實短板!

  • 2 # 獨木橋140703356

    首先,蜀國國力有限,逆襲的機率很小!但如果操作得當,也不是沒有!可惜劉備自己錯失了!

    一大失策,討伐孫權。 假如沒有夷陵之戰,劉備手上還有不少精銳軍隊。曹丕稱帝時,魏國國內並不是很穩定,同情漢獻帝的大有人在,這個時候如果劉備聯合孫權,以及魏國國內的反對勢力討伐曹丕,魏國馬上進入內憂外患,打垮魏國不是難事!可惜夷陵之戰,少了個盟友,多了個敵人,還損失了大半精銳軍隊。讓國力本來就小的蜀國更加雪上加霜。

    二大失策,急於稱帝。曹丕逼迫漢獻帝退位,自己稱帝。這個時候就應廣發討賊檄文,號召天下一起討伐曹丕。可是劉備卻宣佈漢獻帝死了,公開祭奠。可惜漢獻帝還痴痴的地盼著他的劉皇叔能帥兵勤王。卻等來了劉備稱帝的訊息。只能苦笑,狼子野心終於暴露了,鬧了半天是他要當皇帝!

    三大失策,自斷臂膀。不信任手下大將,不救關羽,又殺義子就封。關羽的能力天下共知,劉封也是驍勇戰將。可惜劉備出於私心,罔顧關羽戰敗,後又殺劉封,自毀長城。

  • 3 # 西安的愣娃兒

    整個三國時期都是,蜀國都是最弱的,比如玩過三國殺的人瞭解,三國殺最重要的就是卡牌的數量和質量,比如蜀國,人稱一刀流,就是白板武將,摸到殺,砍一刀,摸不到,就沒用,又沒有補牌的武將,進攻力強,後勁不足,所以,夷陵之戰,進攻後,失敗了,就只能等死了,沒兵沒糧沒錢。。吳國呢,刷牌厲害,缺的不是牌,但是整體武將太脆,三血沒保命技能,和歷史中的吳國很像,若雄起,很快就雄起,能以一國之力打贏赤壁之戰,但是被集火滅的話,也很快就涼涼了,所以只能和蜀國聯合抗魏國,魏國呢,三國殺設計的就是賣血流,越掉血牌越多,所以最肉,經常是看見魏國沒血就是打不死,反而被魏國消滅,總體來說,就是魏國強,吳國中等,蜀國最弱。

  • 4 # 王小坤k24

    我們看到的三國演義是明朝時期的小說,跟歷史有很大差別。最大的差別應該就是正統。

    南宋時期統治中心不再是中原,統治者開始以另一種形式宣傳統治思想。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就是南宋之前的思想。所以在三國時期,其實劉備的正統有很大的疑議。除了所說的皇室之後沒有任何正統的方面。反觀曹魏,佔據中原,皇位為漢帝禪讓,其餘皆為反賊。佔了大義!

    蜀漢以一州之地得以生存,跟蜀道艱險有很大關係。蜀地可以偏安自保,進取則不足。所以即使沒有夷陵之戰,蜀漢也基本沒有逆襲的可能。除非安心發展,等中原有變才有可乘之機。

  • 5 # 歷史隆中對

    如果不發動夷陵之戰,那劉備就相當於坐以待斃。夷陵之戰名義上是為關羽報仇,實際上是博一線生機。

    先看國力對比。魏國坐擁長江以北,國土面積291萬平方公里,人口443萬人。要知道在宋代之前,中國的經濟中心是在北方,不管是農業還是對外貿易,北方都更為發達。再看吳國,擁江東之地,守長江之險,國土面積145萬平方公里,人口230萬人,工商業發達。這樣一看,蜀地那一畝三分地就不夠看了(國土面積106萬平方公里,人口94萬)。

    所以拼後期拼生產,蜀漢肯定是拖不過其他兩個國家的。

    那拼人才呢?雖然蜀漢坐擁川蜀,很多北方文人為避難都蜂湧而來,但是蜀漢沒有造血能力,劉備和諸葛亮與蜀中士族又始終沒有密切合作,所以當北方穩定之後,蜀漢必然遭遇人才危機。比如後期能有所擔當的武將,姜維是從天水縣俘獲的,魏延是劉備扶持出來的悍將,廖化更是從黃巾起義時期一路走過來的老將,關興張苞名將之後,蜀地基本沒有產生很優秀的本土人才。

    而魏國建安七子,竹林七賢,人才輩出,曹家本身就是一個人才發動機。吳國依靠當地四大士族,人才也有穩定的輸出(陸遜,朱然,顧雍都是本土士族的才俊)

    但是在夷陵之戰前的蜀國條件卻很好。蜀國國內士氣高漲,魏國又恰逢禪讓,國內政治不穩定,吳國經過荊州一役,士兵又處在休整期。這時候如果一鼓作氣拿下吳國,蜀國將掌握整條長江天險,後方穩固,前線又處於對峙,即使無力拿下魏國,也有了分庭抗禮的能力。

    如果不發動夷陵之戰,蜀國將失去最後逆襲的機會,當魏國國內平穩之後,必然將手伸向蜀國以掌握長江上游,以便順流而下拿下吳國。後來證明歷史的確是這樣發展的。

    所以夷陵之戰就是蜀國最後的逆襲機會。

  • 6 # 超級視野

    夷陵之戰可以說是襄樊之戰的延續,兩場戰爭都是圍繞解決荊州問題展開,如果劉備不發動夷陵之戰,蜀國的命運也不會逆襲。

    蜀漢想要逆襲,就必須按照諸葛亮隆中對裡的策略走。隆中對有一部分內容是這樣的:“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總結一下隆中對裡大概有三個要求:1、跨有荊,益兩州,2、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3、天下有變。襄樊之戰以後的格局是怎樣的呢?荊州丟了,和孫權徹底決裂,曹丕篡漢。三個條件只有第三個滿足,就是天下有變。然而這個天下有變還是和平演變,並沒有發生大的社會動盪。

    襄樊之戰的失敗已經宣告了隆中對的破產,只要蜀漢集團從荊州出兵北伐,孫權一定會趁機偷襲荊州。荊州是東吳的門戶,劉備的勢力範圍又在東吳的上游,隨時可以順江而下,攻打東吳。東吳出於安全考慮,也是必然要拿下荊州的。即使沒有襄樊戰爭的失敗,關羽還掌管荊州三郡,那荊州在北伐戰爭中也幫不上任何的忙,荊州的兵馬只能用來防範東吳。

    公元218年,宛城守將侯音造反,聯絡關羽共同舉事,其實這是攻打襄樊的最佳時機,但關羽不為所動,結果就是侯音被曹仁擒殺。關羽為何不把握時機呢?實際上是當時劉備正在漢中與曹操鏖戰,劉弱曹強,兩線作戰對劉備集團極為不利。所以,蜀漢想要逆襲,隆中對裡的三個條件缺一不可,跨有荊,益兩州,實力雄厚,同時東吳孫權按兵不動,最好還能給曹魏製造些麻煩,這兩個條件都滿足的情況下,曹魏還必須發生動盪,天下大亂,才好渾水摸魚,同時滿足這些條件是不可能的,所以,劉備是否發動夷陵之戰,蜀漢都不可能逆襲,劉備打夷陵之戰是為了解決荊州問題,他打的沒錯,只是打輸了,給人留下遺憾而已。

  • 7 # 君發劉軍

    俺乃世俗人,俗人淺見,希望眾位看官莫怪。本人拙見,爭天下有三,一、得民心者得天下,二、天時不如地利,地理不如人和。三、最重要的是人才。我們反觀一下三國時代,一、曹操代表最正統的,因為他狹天子以令諸侯,天下能人多有歸附。再一個,他控制北方大片國土。我們都知道古代的北方人就是現在的黃河流域。也就是現在的華北平原,那裡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口密集。二、吳國孫權佔據江南富饒之地,因北方多年戰亂,一些能人不願過戰亂生活開始移居江南,吳國又有長江之險,他們國家富足人員充沛,能人特別多,因此過的也很好。在一個長江以南,沒有寒冷的冬天,他們的糧食一年能收好多,由於水量充沛,中國絕大多數的大米都產在那裡。吳國孫權的位置可謂得天獨厚,要知道在古代生產力低下的時候,有糧食吃,那就有命在啊!三、蜀國劉備賣草鞋出身,生逢亂世得機緣,聚的關羽、張飛、趙雲三員大將皆萬人敵。後又請來千古名人諸葛亮加盟,他們從一無所有一直到三分天下有其一。為什麼劉備後來越來越慘敗?他在後來沒有多多招攬人才。劉備草根出身,本來就與富人來往特別少,後來自己有地位後,又沒有主動與富人搞好關係,致使他底蘊不足,真正支援他的富人特別少,而他的兄弟關羽張飛,也不是善於拉攏人才,為自己所用。這樣造成劉備的事業表面繁榮,真正有能力的人都對他敬而遠之,真正幫他的能人特別少。他的事業就像建在沙灘上一樣,一有風吹浪打,就會很快垮塌。要知道,在古代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窮人群裡走出來的人才特別少。那會的貧苦人家,沒有財力和時間去讀書,練習武術更無從談起,在那個冷兵器時代,沒有文化和武藝,只能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如果想爭霸天下,光有志向和理想是不行的,財力物力能幹的人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劉備就是一個逆襲的草根代表,所以大多數人們都多正面的看看劉備,因為到什麼時候,貧苦人家還是大多數。這些人都希望草根出身的人能有一番成就,但客觀的來說,這種事很難很難的。富人之所以是富人,主要是因為他的頭腦,外在的條件取經佔聚了一定的因素,但主要還是人家的基因。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就是這個道理。一個人要想躋身上層社會,思想行為各方面都要改變,並且還要有一個支援你的團隊。各位老鐵們,你們怎麼看呢?希望各位大師給批評、指正、教誨,鄙人在此先謝了。

  • 8 # 帝國烽火

    劉備是一位有志氣的君主,他不會安居在四川一角,他的目標時天下,這也是後來諸葛亮所說的“先帝遺志”。劉備要想逐鹿中原,一統天下,那麼需要能爭奪天下的橋頭堡,蜀中之地固然富餘,但是交通不便,出川太困難,荊州則不一樣,進可攻退可守,具有很高的戰略優勢。

    關羽去世也意味著荊州的丟失,所以劉發動夷陵之戰的目的,是為了奪取荊州,從新獲得戰略主動。荊州真的這麼重要嗎?當年劉邦沒有獲得荊州,也是從四川出兵,最後奪取天下,劉備真的非要荊州不可嗎?

    時過境遷,當年韓信暗度陳倉的情況很難再次上演,面對強大的曹魏集團,只有透過東西牽制,方能減少曹魏在關中的力量,這樣劉備趁機從關中出兵成功的可能性才比較大。

    實際上在關羽的水淹七軍圍攻樊城的時候,已經把曹操主力都吸引過淮水一線來,逼得曹操都想要遷都。如果此時劉備從漢中出兵那曹操肯定是應接不暇的,何況當時馬超還在,以馬孟起加上劉皇叔之名,相信雍涼二州不難奪取,可惜劉備當時正鞏固內部政務。

    劉備出川爭取天下的奧義在於荊州和四川的兩軍成鉗形攻勢同時向曹魏進軍,以協同作戰的模式向北推進,巴蜀和荊州進可攻,退可守。巴蜀和荊州可遙相呼應,互為犄角,來回折騰曹魏讓其疲於奔命元氣漸損,可以說諸葛亮安排的非常完美。但有個致命問題,就是東吳孫權,是否能幫助劉備,如果東吳從背後偷襲荊州,那麼劉備的整個計劃將會被打亂。

    東吳襲擊荊州之後,對東吳已經不再信任,所以發動了對東吳的夷陵之戰,其目的在於奪回荊州,也要將東吳制服,因為只有這樣,劉備才能有機會爭奪天下。可惜夷陵之戰劉備失敗了,並且劉備再也沒有回到成都,到最後託孤白帝城。

    劉備如果不發動夷陵之戰,蜀漢安居一方或可,但是最終也逃不脫被滅亡的命運。心懷天下的劉備是不會安居一方,所以才會有搏命一擊的東征東吳的行動,可惜失敗了,若是東征東吳成功,那麼劉備一統天下的可能還非常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本書的哪些句子令你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