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楊and楊
-
2 # 昨日光
春秋時期為什麼沒有外敵入侵?
第一,首先我們得知道所謂的春秋戰國時期就是東周時期,而東周和西周之間的分界線就是由外敵入侵造成的,也就是春秋時期的開端就是外敵造成的。
西周末年也就是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都城鎬京殺死姬宮涅也就是周幽王,西周滅亡。隨後申、魯、許等諸侯擁立姬宜臼繼位,是為周平王,周平王為避犬戎之難,於公元前770年遷都洛邑,史稱東周。也就是春秋的開端就是由於犬戎入侵,周平王為躲避犬戎開始的。
其次,春秋時期除了開啟東周時期的周平王,大家最熟悉的也就是春秋五霸,而作為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大家就更熟悉了,尤其是他的尊王攘夷。尊王,就是讓天子之下的諸侯尊重周王,尤其是楚國,他不僅自己稱王,還問九鼎的重量,這是僭越,不過無論怎麼鬧,都是華夏內部的事物,尊王其實就是華夏自己內部秩序的問題。而攘夷就是華夏外部的事情了,齊桓公能被人尊重也是因為他內外兼顧,如同一個真正的天子,雖然他沒不尊敬天子的表現,但是他把天子應該做的事情都給做了,這就已經是不尊敬了。
公元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國,燕國向齊國求救,齊桓公出兵討伐山戎救援燕國,一直打到孤竹才回師。
公元前659年,齊、宋、曹三國之君各率本國兵馬共同救邢,狄人退兵後,齊桓公決定把邢國遷到離齊國比較近、且安全的夷宜。
不久狄人又入侵衛國,齊桓公考慮到衛國已經君死國滅,需要重建新國,便於公元前658年春,在楚丘幫衛國建立新城,使衛國在黃河南岸重新建立新的國都。
從這裡可以看出齊桓公四處救火,一邊討伐華夏外部四夷的入侵,一邊維持華夏內部的秩序。
從這一小段歷史就可以看出,春秋時期的諸侯一直在和周圍的夷狄戰爭,不然為什麼只是發源於黃河中下游的華夏部落,為什麼擴張到整個現在的中國地區呢?
第二,我們一直有一個錯覺,一直以為統一的中國,在對外的戰爭中一定可以取得巨大的優勢,勝利肯定比較多,而分裂的中國就一定會被敵人各個擊破,其實這只是我們的一個錯覺。
我們先說一些自己比較瞭解的春秋戰國時期,大家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國家混亂,諸侯眾多,連年戰爭不斷,可是正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才奠定了我們現在中國的基本版圖。
這是西周時期的周王和各路諸侯國的地圖。
這是經歷了春秋戰國各路諸侯相互征伐後的地圖。
可以從中看出分裂時期的諸侯們,竟然把華夏的版圖誇大了這麼多倍,要知道這才幾百年的時間啊!
而後中國統一的兩千年的時間呢?中國的版圖又擴張了多少呢?中國最偉大的皇帝秦始皇呢?他這麼厲害,打敗的敵人不也是各路諸侯嗎?打敗夷狄和擴張了地盤的是齊楚秦燕韓趙魏等諸侯國,是這些諸侯國,是秦國,不是秦朝!
華人常說的漢武帝又為我們擴張了多少的地盤呢?他可是擁有中國全部的國力啊!統一的封建王朝巔峰的宋朝呢?
這是我們中國,而歐洲呢?古希臘和羅馬共和國時期,他們的地盤飛速增長,到了羅馬帝國時期呢?軍事叛亂不斷,蠻族入侵不絕。
到了羅馬帝國崩潰,歐洲分裂,經歷了黑暗的中世紀,整個分裂的歐洲開始極速擴張。西南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佔領南美和墨西哥,西邊的英國和法國佔領北美和澳洲,東邊的俄羅斯佔領了半個亞洲,東南西北,哦!沒有北,開始瘋狂的擴張,北邊丹麥的格陵蘭島也算吧,南邊的義大利也想染指非洲,非洲使用最多的是法語。
從上面看出,不一定統一就強盛,不一定分裂國力和軍事就很弱,別看春秋戰國時期中原諸侯國都很小,但是打周圍四夷那是得心應手,估計就如同美華人殺印第安人差不多。春秋時期有四夷入侵,但各諸侯國基本都是遠強於他們的,所以他們在歷史上基本沒什麼記錄,遠少於諸侯各國的記錄,就如同現在人會記錄世界大戰,沒有人會記錄美華人殺印第安人。
-
3 # 彼岸歷史
春秋時期北方蠻族沒有給各國製造麻煩不是因為他們良心發現,而是因為實力不濟,確切說,那時候他們的戰鬥力和中原各諸侯國根本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一是裝備上的巨大差距。
在這裡我先講兩個現代戰爭的例子類比一下。
一戰時期,德軍用馬克沁重機槍在索姆河戰鬥中,僅用一天時間就打死60000名英軍。
二戰時期,波蘭騎兵面對德國的裝甲部隊,被完全碾壓並遭受毀滅性打擊,導致波蘭迅速亡國。
而春秋時期的北方諸蠻面對中原諸國,就相當於一戰時期的英國和二戰時期的波蘭面對德國。先秦時期,秦國對犬戎、義渠,趙國對東胡、樓煩,齊國對山戎,毫無例外的都是碾壓式勝利,犬戎入鎬京還是因為西周出了內鬼,被裡應外合所致。不僅如此,一直到兩漢,中原王朝的優勢還非常巨大。對此,“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陳湯曾經說過:“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意思是到西漢的時候,漢兵對胡兵還可以以一當五,原因就在於漢朝武器的先進(比如西漢王朝的鐵器製造屬於壟斷),這和上面英國、波蘭面對德國是一個道理。
二是戰略戰術上的巨大差距。
兩漢以後中原王朝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相持和潰敗(大唐除外),讓我們一直感覺他們天生就極其強悍,再加上史書記載的三歲能引弓,五歲能騎馬,即所謂“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尤其是後來的名動世界的蒙古鐵騎,簡直就是古代的裝甲部隊,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們靠此實現了幾乎半個地球的征服。
但是,他們的這種強悍其實是伴隨著中原“尚武”精神的削弱而成的。或者說,無論是後來的女真還是蒙古,他們並沒有比其先祖更加強悍,而是中原民族只重視磕頭作揖和“以德服人”後自我弱化了。
這一點是有事實和史實依據的,他們的特點是馬背上來去,雖然速度快、機動性強,瞻之在前,忽焉在後,但是其短板卻更為明顯,就是沒有章法,沒有組織,更沒有戰術,而且他們入侵中原只有一個目的:搶劫,並且是搶了就走。這種情況下,雖然偶爾會打個措手不及,但中原王朝一旦有了準備,或者碰到蒙恬、李牧、李廣、趙充國這樣的名將,他們就只有一個結果:敗,而且是大敗。可以證明當時北方諸胡戰力不強的案例就是穆公時期的秦國,與山東(崤山以東)諸國相比,秦國無論是開化程度還是社會生產力都是最弱的,這從他們與晉國三年三敗就可以看出來。但是就這麼一個最弱的諸侯國,在著名的“王官之戰”後不到一年時間,向西滅國二十(西戎),拓地千里,完全控制了今甘肅、寧夏一帶,史稱“秦穆公並國二十,遂霸西戎”。
對技戰術方面的差距,北方各族雖然有所覺察但卻無力改變,因為他們沒有文化,腦袋很少拐彎。這一方面的突破始於兩漢,具體原因是漢奸的出現,像中行說、趙信等人,他們把匈奴們帶進了一個全新的天地,並加快了各少數民族的進化,等到努爾哈赤的時候他們已經成精了。
-
4 # 史話海說
哪裡是沒有哦,來的還真不少。
眾所周知,春秋戰國合稱東周,那麼東周又是如何來的呢?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岳父申侯,因為幽王寵愛褒姒廢除了申後,怒而興兵,聯合犬戎合攻周朝京城鎬京,破城後,幽王死難,舊太子宜臼繼位稱平王,並遷都洛邑,是為東周。由此看來,東周的開始,也即春秋的開始就是由於犬戎攻滅了西周。看,春秋本來就是以犬戎攻伐為開端的。
周室東遷,東周開端
周王室東遷洛邑之後,並沒有擺脫異族的威脅。鎬京地處關中平原,東遷之後的洛邑地處中原,而關中則被犬戎佔領,因此,東周王室一度是處於犬戎的威脅之下的。正是由於護送王室東遷而因功獲封諸侯的秦國經過以秦襄公為代表的歷代國君,一百餘年的苦戰,到秦穆公時連破戎人十二國,才大體穩定住局勢。
公元前714年,北方山戎人南下攻掠中原,被鄭莊公擊退。
春秋三小霸之一鄭莊公像
公元前706年,北方戎人再攻齊國,被齊僖公與鄭莊公聯手擊退。
公元前649年,公元前636年,周襄王弟王子帶分別聯合戎人和狄人攻打東周,襄王兩次外逃,至公元前636年才被晉文公平定叛亂並擊退外族。
如此種種,怎麼能說春秋時期沒有外族入侵呢?
不過,像後世大多數時候類似,雖然有外族侵擾,但對華夏族的文明程序並沒有產生太大影響。不過原因可大相徑庭。
首先呢,春秋時期是華夏民族的草創時期。就經濟形態而言,在後世漢族的核心地區內——主要指400毫米等降水線以南適合農耕的地區——實際上是農耕與遊牧甚至漁獵並行的,這一點從戰國時期趙武陵王主持的“胡服騎射”改革可見一斑,胡服騎射的目的便是整合國內農耕勢力與遊牧勢力的矛盾並提升軍隊戰力。而多元經濟形態又以當時的技術條件為基礎,根據地理條件的不同又各有側重,在此基礎上又在生活習慣、價值觀認同等方面產生了華夷之別。
400毫米等降水線
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既然華夏民族處於草創階段,那麼毫無疑問,所謂外族,既以不同經濟形態為基礎,持其他價值觀以及生活習慣的族群同樣處於草創階段。華夏大地尚未形成大一統王朝,那麼草原或者草原農耕結合地區同樣沒有形成後世那樣強大的遊牧帝國。於是,春秋時期的所謂外族入侵其實具有很強的地域特點,即並不是後世那樣文明與農耕兩種文明形態的全面衝突,而只是規模較小的,影響區域也較小的入侵。
其次,春秋時期,華夏民族的觀念已經開始萌芽,尤其是在貴族知識分子之間華夷有別的觀念已經逐漸深入人心。就像孔夫子說的“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孔夫子實際上是在讚賞管仲輔佐齊桓公“尊王攘夷”的策略中的“攘夷”。從”攘夷”的行為以及孔夫子的評價,其實已經可以得出華夏族的自我認同感已經比較清晰,而且貴族知識分子階層也願為維護華夏利益而付出一定代價,比如戰爭。那麼我們就可以說,由於具有了民族自我認同感,當時的貴族知識分子們竭力維護了華夏民族免受外族侵擾。
尊王攘夷齊桓公
最後一點,春秋時期雖然是一團亂戰,但有一個大趨勢,那就是諸侯國的數量是逐步減少的,也就是說,華夏文明區在逐步走向統一。而且,無論是前期的春秋三小霸,還是後期的五霸,其實都是一段時期內的權力中心。在其稱霸時期,霸主實際上是在一定程度代替周王室整合諸侯國的資源以及力量,並且號令行止。趨向統一必然意味著力量的強大,這其實也正是農耕經濟形態發展的必然趨勢,當社會財富的生產足以支撐一個相對有形且運轉有效的官僚體制時,分裂的區域大多會趨向於統一。這也是偏重於農耕的華夏族系相對於偏重於其他形態的經濟體的優勢。由於力量逐漸強大所以才能夠擊退所謂外族的入侵。
那麼事實就很清楚了,春秋時期並將不是沒有遭到過外族入侵,甚至有時候還挺嚴重的。但是呢,由於大家當時都處於草創時期,發展水平不高,統一程度不夠,所以沒有產生十分嚴重的後果。但是隨著偏向於農耕的華夏文明依靠更高效的經濟形態,逐漸強大起來而同化了農耕區域內的其他族群,於是便產生了相對明顯的農耕-遊牧分界線,華夏族所面對的外族便演變為北方的遊牧大帝國,這大約是戰國以後的事了。
回覆列表
首先我們來看下春秋時期各國的分佈圖,如下。
秦國與楚國的位置一個處於西北,一個處於西南,這兩個國家佔了全國面積的百分之60以上,而且當時秦楚兩國的強悍實力,試問北方遊牧民族怎麼敢來呢,他們完全沒有這個實力與之對抗,加之當時各國都在想著怎麼用武力征服它國,個個都能打仗,試問一個冷兵器時代,誰想來參合這趟渾水,而且當時沒有騎兵,靠走路和戰車打仗,那不正好是戰國七雄的強項嗎。
這樣講,別說他們想來侵犯,想躲都來不及,秦楚的強悍實力,放在當時世界上也無一二與之匹敵,不是他們不想,是沒有那個實力,不敢而已。
但是這並不是說沒有外族侵犯,上圖可以明顯看出長城的分佈,那為什麼要建造長城呢,它就是為了抵禦外敵,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就是很明顯的例子,說明還是有想侵犯中原的遊牧民族的。
總結一下,並不說沒有外族入侵,而是當時外族沒有騎兵,也沒有什麼武器,當時遊牧民族對鐵器知道的少之又少,他們沒有武器,沒有交通工具,造就了中原的強大,從而在春秋時期對侵犯中原沒有任何想法。
不是他們不想,而是他們不夠強大。
說下這個事情,長城就是用來抵禦外敵的,但是並不是秦始皇修築的長城,他只是負責將春秋各國修築的長城連在一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