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魚摘星星
-
2 # 大鄉
農村的俗語往往較為精煉,其中的隱喻各人的解讀也會有差異,在傳播過程中難免會被人們演繹或更改,農村老話說的“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出門惹是非”,就有一定的演繹成分,而曲解了最初的本意。
“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出門惹是非”字面理解就是一種農村的出行禁忌,即農曆中逢七的日子忌出門,逢八的日子忌回家,初九或逢九的日子出門容易惹事端。
農民出行時很在意日子,萬事都圖個好日子,所以“初九出門惹是非”之類的解釋也容易被人接受。但事實上這句俗語最初只有前半句,即“七不出,八不歸”或 “七不出門,八不回家”,但原意中的“七”和“八”並非是初七、初八、或其他相關的日子。
七不出“七不出”中的“七”指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生活中常用的跟飲食有關的七種物品,來泛指生活中的家務事。所謂“七不出”就是,出門前不安排好家裡的大小事,一來心裡不踏實,二來對家庭不負責,體現了“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處事觀。
八不歸“八不歸”中的“八”指的是儒家文化中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用這“八德”來規範人們的做事原則,做不到這“八德”則無臉面對家中父母。
-
3 # 繁夫素子
關於這個問題,老農我有話說。
關於出行,平常的時候老農就不說了,各地的講究不同。但是在過完春節後,也就是過完年後的第一次出門,咱農民們一般都有講究。
有什麼講究呢?就拿晉北地區農民來說吧,農民們常說一句話,“瞎漢出門三六九”,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是這樣的,在過去,人們出行比較少,往往外出的時候都會找陰陽先生看個好日子再出門。比如喜神、財神的方位什麼的。而且每年人們都願意在迎喜神以後再出門。
那麼如果有急事怎麼辦呢?於是就有這麼一個懶漢或者急事出行的解決方案,那就是在每月帶三、六、九的日子出門,比如初三、初六或初九。
同樣,咱們再說題目中的這句話,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出門惹是非。他也是一句指導人們出行的農諺。而且這句話有兩種理解方法。
第一種,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出門惹是非,說的是農曆帶七的日子不能出門,比如初七、十七、二十七。同樣農曆帶八的日子不能回家,最後一句最關鍵,意思是初九出門的話會惹一些麻煩事。這是一種理解方法。
第二種理解方法,所謂七不出,就是說,家裡這七件事沒有安排好最好不要出門,哪七件事呢,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所謂八不歸,就是說一個人在外歸來時,要帶八樣東西,這八樣東西分別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沒有這幾樣東西最好不要回家。
當然,各地對於這句話的理解也不同,老農只是就晉北地區農民理解,談談自己的看法。
-
4 # 葛大小姐
老話說“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出門惹是非”什麼意思?
我們知道,中國歷史悠久,聰明的古人在生活中善於總結,有很多諺語、老話、俗語,都是先輩們智慧的結晶,雖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大多是包含有儒道思想,都是對美好生活的願望。其中老話常說的“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出門惹是非”就是一句傳承已久的老話,直到現在還是父輩們對外出子女的諄諄教導,那麼,這就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1、“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出門惹是非”是什麼意思呢?“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出門惹是非”。這句話字面意思是逢七不出門,逢八不回家,每月初九也不出門,出門則容易招惹是非。並且每月初七、十七、二十七都不能出門,每月的初八、十八、二十八不能回家,每月初九、十九、二十九也不能出門。整句話的前半句暗含著對出門之人的告誡。其實這句話有著十分深刻的含義。
“七不出”中的“七”指的是出門七件事,即柴米油鹽醬醋茶,如果沒有辦好這七件事,就不要出門。古代一般出門的都是當家作主的人,一旦出門遠行,由於交通不便,將會很長時間不能回家,必須安排好家中柴米油鹽醬醋差這七件事情,家人才會好好待在家中,當家人才能安心出門,不用擔心家人捱餓受苦。
“八不歸”中的“八”指的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古代人最基本的道德準則,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任何人外出都必須帶著這八樣東西,不能丟失內心的道德準則,當家作主的那個人要忍住外面的誘惑,記住自己的本心。出門前帶著,歸來時也必須帶著。少了任何一條,都是違背了道德。
“初九出門惹是非”,則沒有那麼多暗示了,在古代,初九為紅煞日,這個日子是個壞日子,有一句俗話叫做“出門遇紅煞,一去不歸家”,在初九這一天出門,可能會招惹很多是非,不能安全回家。
2、古代人們為什麼會總結這樣一句話呢?一是在古代,出遠門的大多是家裡的頂樑柱,外出皆是為了謀生,養家餬口,並且交通工具又非常落後,食宿醫療條件差,難免會有溼熱感冒之類,現在看著是小病,但在古代一個普通的感冒,輕則傷身,重則傷及性命。這時迷信的古人便認為是觸犯了神靈,慢慢就演化出了各種出行的禁忌。出行時遵守,便有了心靈寄託,強大了內心,能夠克服困難,對出遠門就大大有利。
二是中國古代,自打占卜出現,出門執行便要預測兇吉,漸漸的,五行八卦之類的玄學也衍生出了很多奇奇怪怪的規則。比如在北方農村,講究"三六九出門,二五八回家",只因九這個數字陽氣最盛,被人尊崇,所以連帶九的倍數都讓人覺得吉利,後來也出現一個詞語,叫做三六九等,也說明古代人對九這個數字的情有獨鍾。
三是堅守責任,堅守本心,這是對一個人最大的期望。
四是古人對外出的一種美好願望,期望著能夠避開兇險。這些俗語雖然是古人對於自然現象和社會經驗的一種總結,而這種總結帶有一定的迷信思想和神秘主義在裡面,是他們對於未來生活的一種預判,期望著在某些日子裡能夠避開兇險。當然了,我們現在社會已經不太講究這些,而且也沒有必要,因為現在在外面工作的話,放假安排和上班時間都不能由我們自己決定,所以不必在意,過得開心就好。
-
5 # 一般
在農村中流傳著很多有趣的俗語,可能有些屬於我們耳聞能詳,同時也能夠理解這其中的含義,但是俗語所包含永珍,內容也比較廣泛,在不同的領域中,有不同的俗語流出,甚至在不同的地區所包含的俗語各有不同,就算是同一句話,每個人的理解也不一樣。
其中就有這麼一句俗語:七不出,八不歸,九里出門空手回。很多人聽到這句話似乎都不理解這是什麼意思。其實有很多流傳下來的東西,都是老一輩人留給我們的財富,不管是精神方面的還是文化方面的,都值得我們去珍惜,而這句話所包含的意義有可能不夠科學,可是卻蘊含著一定的道理。
有人從字面上理解就比較簡單,而這句話裡面的七和八九,指的都是農曆的初七初八和初九,就是還有人覺得在農曆的初七都不適合出門,而且出門以後很可能會有不利於自己的事情發生,初八則是不適宜回家的。當然這是一部分人認為是這樣的,其實並非如此,反而是古人認為,在人們早起之後,必須要做好一件事情,那就是人們常說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樣才可以出門。
而古人做事也是非常有原則和準則的,而這個八不歸也就是其中之一,也就是人們做人需要有八個準則,也就是人們常掛在嘴邊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畢竟古人做事非常的有原則,他們也非常的尊重文化,對做人方面特別的嚴格,如果觸犯了其中一個可能都會讓人臉面無光,甚至讓人的屈辱感倍增,根本就無顏見人。
而人們覺得初九這個時候出門很可能會帶來一些麻煩的事情,並且這個時候出門掙錢也是沒有什麼成果的,總是會兩手空空的回來。當然這句話是有一定迷信色彩的,也有不少地方認為初九這個時候出去是會給人們帶來好運呢,也許這就是文化的差異和地區的差異,但也蘊含著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和寄託!
但是不管怎樣,這時候是老一輩人給我們留下來的精神財富和文化財富,當然我們從這些俗語當中也要吸取精華,為之所用,去其槽粕,用科學代替。你是否還知道比較有趣的俗語呢?
-
6 # Luozhaoping
這種話法是老輩傳下來的,與字型有關吧,七字有乚,八字兩邊分,九字不知由來了,其實信則有,不信則無,還是宋祖莫唱得好:天天都是好日子,祝朋友們天天快樂!事事如意,狗年旺旺……
財源滾滾而來吧!
-
7 # 水可載舟142331102
大概是說七不出是說有七件事沒作不好就不出門,柴.米,油、巖、醬、醋、茶,也就是開門七事,八不歸就是作不到八事就不歸,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條是古時中國立本的,作不到就回了有害羞祖宗,受人罵名。
-
8 # 生活巷
很多朋友認為這是關於出行禁忌的俗語,其實不然。這句俗語還有另一種說法,“七不出門八不歸,逢九出門惹是非”其實意思都是一樣的。這裡的七、八、九指的是農曆初七、初八、初九,我的農村老家也有這樣的說法,其實很多人對這句俗語有著不小的誤解,並不知道它所包含的真正含義。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聊一聊這個俗語。從字面意義上不難理解,初七不能出門,很多人理解為初七的時候不易出遠門,甚至有人把十七、二十七都算了進去,自然也有人認為這是舊社會留下來的一種封建迷信。初七不能出門大家都知道,但為何不能出門想必很多人就不清楚了。
初七不能出門的原因是,沒有辦好七件事,即柴米油鹽醬醋茶,也就是農村人常說的開門七件事,在以前出遠門的一般都是農村的當家人,必須要提前安排好家裡面的生活才能出門,因此,不是不能出門,把這七件事辦好同樣可以出門。初八不能回家,同樣是有講究的,古人有八條做人的道德準則,即孝、悌、信、忠、義、禮、廉、恥,違反了其中任何一條,農村人就認為對不起自己的祖宗,自然沒有臉面回家。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逢七出想出門,把家裡面的七件事處理穩妥,初八想回家,只要不觸犯這八條道德準則,同樣也是可以的。由此來看,這並不是關於出行的禁忌,自然也不是黃曆出行日子的好壞。
那麼初九出門惹是非,是土家族的一個禁忌。在他們認為初九是“紅煞日”,有“出門遇紅煞,一去不歸家”說法,這一天出門會給自己惹來是非。
-
9 # 一汪清泉791
我老家安徽六安的,這邊也是說初7不出門,初8不回家,初9倒是沒聽說。 都是口口相傳,傳下來的,這就是傳統文化吧。而且比較有意思的是正月初七晚上不關燈睡覺,那樣會全年都平平安安,無病無災!哈哈, 其實都是心理作用了,每天都有回家的人,不在乎那些個東西了!
-
10 # 韓永光
傳統文化都被你們曲解成什麼了!!!
還柴米油鹽醬醋茶,還說古時候,現在的平常人家都齊嗎?
多讀書,多走訪,少說話,會死啊???
七不走.八不歸,七不走.八不歸是提醒出門在外的遊子,出門在外 要想著家裡有盼著你回家的妻子。不要忘了母親的囑咐,千萬不能惹事生非好嘛!不要帶個疤歸家
-
11 # 鋤河一暇午
俗話說: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出門惹是非。這是什麼意思呢,七不出指的是我們的農曆初七,八不歸指的是農曆初八,初九就是農曆的初九,每年我們出去打工或者是回來的時候,我們父母都會跟我說今天初七。不要出門日子不好,到底是不是真的是這樣呢,當然不是。
七不出,八不歸的確是古人留下教育我們後代的一句話,但是意思呢,卻不是像我們今天理解的這個意思。
在以前出門都是家裡的主心骨。然後他們出門之前的準備好七件事情,這次七件事情指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出門之前準備好這七件事才能走。這就是七不出。
八不歸指的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件事沒做好不要回家,這是做人的八大準則。違反任何一條規定就不要回家了,有辱門楣。
初九出門惹是非:是土家族人對農耕活動中的不理解的自然事項和人文事項賦予了一種神秘的內涵。冬月的雞日,三,六,九,臘月的牛日在土家地區被視為紅煞日,在這幾個日子是禁忌出門遠行的。
所以說這些都是古人對我們的訓誡,古人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們可不能曲解這些意思。
-
12 # 老彭影視剪輯
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出門惹是非。
這話不完全對,正確解釋應該是這樣的。
第一:三六九出門走,二五八轉回家。
是指:出門選吉日三六九,二五八回家的吉
日。我感覺都是老迷信。
第第二《七不出》
是指:材,米,油,鹽,醬,醋,茶。
這七件事沒辦不好不出門。
第三《八不歸》
是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這是古人教導做人的八條基本準則,
違背了其中一條無臉回家見祖宗。
-
13 # 洛水清風
這是民間的俗語,說法各異,沒必要較真。它既科學依據,有無實踐證明。是一種新年所謂的出行忌諱,是過去人約定俗成的一種出門行為,只為出門圖個吉利,圖個平安。
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對此根本不屑一顧。只要心情好,哪天不是好日子?初七,八、九,照樣瀟灑地出去,走南闖北。火車站擁擠的人群、工廠裡開忙碌的工人,沒有人有心思、有時間來顧及這個。
還是那個道理,對於傳統,我們要有所繼承,也要有所拋棄。就是常說的: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
14 # 安
“八不歸”說的是出門後,有八件事沒有做好就不要回家。這八件事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是古人的做人標準,如果哪一條沒有做好,就是愧對祖宗愧對家人,是沒有臉回家的。
現在想想,古人的話還是很有道理的,我們也應該以此為戒。
至於“初九出門惹是非”這應該是一個出行禁忌,都21世紀了,人們天天忙成一鍋粥,也顧不了那麼多了。
-
15 # 悟空131054570
這是一個俗語,說的是每逢古歷的初七,初八,初九,民眾遠行或回家要遵守的習慣了;有的也加上十七,二十七,十八,二十八的。至於初九出門惹是非之說,定是與"九“這個數有關了;"九"是基本數字裡最大的一個,它是皇帝們的專屬了!不過,在過去的四五十年間,此俗語常有批評的聲音責之為封建迷信,故漸漸淡化了。
其實這個俗語是有深刻的含義的:說的是要出門辦事的人,有七件事要給家裡備好了,才能放心在外了,即柴,米,油,鹽,醬,醋,茶。因為從前出門的人必定是一家之主,備足吃的應是第一要務。在外做事就必然與人,事,物打交道,就應做到八個準則,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若違犯了其中一個,就不要回家了,這是對不起祖宗的,無臉面的。
可見,只要知道文字話語裡的真正涵意,就不會誤解甚至說是迷信了。這就是中華文明之博大精深,精練!對於此類俗語要抱著吸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來認識的。
回覆列表
小時候,家裡生活條件不好,爸爸媽媽總是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兒吵架。每次吵架媽媽就會回孃家(換了是我肯定是把別人攆跑,哼)每次去接老媽回來的時候,姥姥總是叨叨著:“七不出,八不歸”。當時太小了,從沒在意這句話到底是神馬意思。
後來聽多了,對世界又充滿了好奇,於是就想弄明白這句話到底是怎麼回事,就特意去問了姥姥,總算是弄明白了。
首先要說下,“七不出”的七,指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七項。以前交通不便利,所以出一趟門特別費勁兒,“七不出”的意思是說在出門前準備好這七樣,還沒辦好的話,最好不要出遠門。
“八不歸”的八,是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都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如果在外面做不好這八點的話,那就是給家裡丟臉,就不要回到家裡來。
其實這句話,不單純的指初七不出門,初八不回家。而且一種約束自己的行為準則,是有深意的。我覺得做人做事我們都應該以這些為準則去勉勵自己,使自己進步。
除了這個,我自己還查到了另外一種解釋。
據說“七不出,八不歸”的禁忌,是源於舊時的商人。 商人不像政客,家庭觀念較重。古時候,還不是地球村,火車飛機輪船,要啥沒啥。出門基本靠馬的四條腿或者人的兩條腿。一出門就得十天半月才能回家。男人總是在外面,那家豈不是要廢了?不能為了錢而毀了家,因此就有了“七不出,八不歸”的禁忌。
“七出”,又稱“七去”、“七棄”,與舊時“出妻制”相關。 這個我估計很多人都知道,當妻子犯了“七出”的某一條(無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盜竊、妒忌、惡疾),丈夫就有權強制休妻。
七出或七去的內容大多是以夫家整體家庭家族的利益為考量,凡是因為妻子的行為或身體狀況,不能符合於這個考量,家族或丈夫就可以解除其婚姻。 因此,在民間,“七出”就漸漸訛變為“初七”與“出門”兩個含義。
“八不歸”是“七不出”的引申。 男子可以休妻,女子沒有這種權力;但男人外出,女人可以給男人“戴綠帽子”,讓男人做“烏龜”。這也是商人不願意看到,卻又有可能發生的常事;這樣,“八”為王八的縮影,“歸”是龜的諧音。於是,“八不歸”又成了男人的禁忌。
“七不出,八不歸”的動機雖然有些險惡,但目的卻是為了家庭的和諧。 民間的禁忌制約了人的行為,也維護了封建社會的基本穩定。
這兩種解釋,孰真孰假不得而知,不過都是有一定的意義。我們也不必太較真,能增長點知識,學到點東西總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