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安詳小熙
-
2 # 中華道易
佛說:"眾生皆有佛性",迷則為眾生,悟則為菩薩,善惡只在一念之間。
"人之初,性本善"這是中國啟蒙教材的開遍之言,可見中國的老祖宗是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至於西方的《聖經》中說,人之初,性本惡,這就是東西方文化的認識不同,中國明朝時的鄭和下西洋比西班牙的哥倫布航海早很多,鄭和七下西洋發現過很多新大陸,但從未竊為己有,也沒有移過民,而哥倫布發現美州大陸之後就不同了,隨之而來的是歐州大批的人遷移到了美州,隨後就殺了大批的美州印地埃人,隨後又有了美國的獨立戰爭,英美自相殘殺後才有了今天獨立的美國,今天的美國又向世界發了"美國優先"的宣言。
由此可證,在中國是"人之初,性本善"的;而在美國是"人之初,性本惡"的。
-
3 # 周至禮樂國學院
關於人之初的新性問題,我本人只能談談自己的陋見。過去談到這個話題時我支援“性本善”之說,但現在我有新的觀點,既不支援“本善”,也不支援“本惡”,因為過去沒有胎教這一說,普天下孩子都是自然生長,孩子剛生下來就像一張一張白紙,後天寫什麼就留什麼痕跡,所以,會有“性相近、習相遠”這個結果。而如今,社會發展進步了,人們開始重視胎教,孕期就給孩子聽音樂、讀經書,這個做法的確很有效。所以,現在的孩子非常聰明。
但是,同時我們會聯想到另外一個問題,胎教能教出效果,說明孩子在胚胎時期神經就開始對母體產生感應,那麼,除了人為的為孩子設定這些專案之外,一個孕期媽媽的身體所有的感官是否都同樣會對孩子造成影響,比如說,母親的脾性、母親的心裡狀況、身體條件以及母親的性格品質等等,同樣會對孩子產生條件反射。如此一來,這個母親如果心胸狹隘,行為惡毒,那麼孩子會不會在母體中就對母親的行為產生面板記憶呢?
-
4 # 太陽天然笨真
人之初,沒有善,沒有惡。這個世界也沒有絕對的善惡。善惡是人類社會的定義,就人類生態,善惡永遠是變化的,就像黑白,灰色才是大多數,才是常態,因為互相比較,對比才有了相對的更黑,更白。更多的時候,世界永遠是多維的,就像一個魔方都要六個面,事物也有很多面,就某個面也有八八六十四卦的變化,何況地球是圓的,有空間的維度,時間的維度,自然的維度,人類的維度,國家的維度,風土人情…
所以善惡是比較主觀,唯心,片面的,是基於某種人類道德,教化,洗腦,領導,管理,格式化的需要,沒有真理真相。
將鏡子豎在豆子旁邊,說:“它就是,它照到什麼是什麼,它沒立場,沒好惡。其實‘客觀’也是一‘場’,也未必是真相,客觀只表示沒有利害關係,不表示沒有好惡,也不表示有如實觀照的能力。
昨天人們相信某個宗教或者主義,不是因為它們是真理,是相信了一個許諾。今天不信了也不是因為它不是真理,是沒得到預期的實惠。眾生不管你真不真理,他們只需要許諾、兌現。
善惡只存在每個立場的得失,利害,好惡…人之初如混沌初開,七竅開混沌死,有奶就是娘…
-
5 # 只看不評的小帥
你是相信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我更相信性本惡,所以才教人性本善。
人剛出生時只有本能,例如嬰兒只有本能,不行的話就會哭,為了吃,他可以很狠,只是因為他不會也不可能為人著想。只有經過成長過程中的教育才會有好善意。假如人性本善的話,既然每一個人都是好人,那為什麼會有壞人的出現,你可以說是環境的影響,但那樣說的話,那這個世界就出現了一個向惡發展的傾向,在人人皆善的時候都有惡人了,那以後只能越來越糟;假如人性本惡的話,人人皆惡的環境下都有好人,那這個世界就會越來越好。基於這個,我個人喜歡性惡論。畢竟,人活於世,應該給自己的生活一些Sunny。
所以好人也有壞,壞人也有好。人的本性,是善惡共存。有些惡只是一時的慾念,它不過破壞了人們對某些美好事物的純潔性,但它並不破壞社會和諧,不影響世界和平。何必因為別人小小的不可理解的癖好,而鄙視別人。
也因為大家站在道德的高處維護著一些封閉落後的觀念,本來也不是什麼大惡,被說成了不可容忍的大罪。才致使其實沒有錯的人懷疑自己,壓抑自己
最可惡的是很多人是表面善良,內心醜惡,十足的披著羊皮的狼,
-
6 # 一念天下吾輩成佛
【性本善】,確信勿疑;【性本惡】由學理而言,不成立,毋庸置疑;【性本善】:人性的根本叫做【善】;【性本惡】:人類的本性惟其一,焉有二乎?!【惡】是賊性。食色謂【善】———人性之本,【惡】———賊性之本,財色是也。此所謂食色生諸【善】,諸如孝〈如:忠色、孝色、廉色、潔色……等等〉、賢等;財色生諸【惡】,諸如:氣色〈如:權色、勢色、力色、利色……等等〉、酒色等。#注# 【色】:情慾,乃至婚姻耳。致禮為先,致敬!
回覆列表
“人之初,性本善”,出自於《三字經》,它的寓意是說人的本性最初都是非常善良的,是勸人向善意思。《三字經》被公認為是現代學習傳統文化的啟蒙讀物,在我所生活的城市,幾乎所有的幼兒園都會教小朋友背誦。所以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我是非常贊同的。
人剛剛出生的時候,心靈是純白無瑕的,宛如一張白紙,但是因為一些後天的因素導致了人逐漸形成了每個人自己獨特的性格。
1、家庭因素
二胎政策開放以前,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導致家長及祖父母對孩子的過分溺愛,每個父母都認為自己的孩子是非常善良的,這點毋庸置疑,但是孩子的慾望被不斷給予滿足的同時,性格也會發生改變,會看不到父母工作的艱辛,更不懂得生活的來之不易,所以過分溺愛,會把孩子天生的本性善良慢慢掩蓋住。
2、社會因素
人在成長過程中,每天接觸來自於社會上的正面與負面,善與惡,消極與積極的各種事物,人們選擇性的將一部分內容放進自己得大腦資訊庫,影響著自己性格和人格的形成,每天看報紙新聞,處處都有惡勢力,處處也都有見義勇為的英雄事蹟。
所以,人之初,性本善一點錯沒有,重點在於“初”,之後的人生會發展成什麼樣重點取決於家庭教育的影響,以及個人接觸社會後的選擇性和自控力,凡事多往好的方面看,給身邊的人多一點理解和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