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20554330670
-
2 # 杜梨樹下
是年味淡了,還是我們變了?一個農村90後對“春節”的思考
小孩小孩你別饞
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兒粘
二十四掃房日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燉羊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鬧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提起過年,我的腦海裡就像放電影一樣一幕幕閃現兒時的場景。現在想起來還回味無窮。第一個場景就是喜慶的紅色,紅色的門神,紅色的對聯,紅色的年畫,乾乾淨淨的院子,洗刷一新的大門,還有每年爺爺都會拿出自己刻的印版,印出花花綠綠的門吊子,然後各個門楣上都煥然一新,對我來說這就是過年的第一個畫面。
第二個場景就是水洩不通的集市,有專門的生意人,也有年跟前專門趕年集的小商販,還有做木工的手藝人,還有將自己養了一年的大公雞拿出來賣的村裡人。賣各種肉的,賣糖果花生的,賣小孩玩具的,賣鞭炮的,賣對聯的,就連衣服店和理髮店都人滿為患。每個人都想把自己打扮的精精神神的過大年,甚至有些婦女過年前兩個月都不進理髮店,就等著年前一併收拾,省事又省錢。每個趕集的人手裡都大包小包提著,走一路瞧一路,碰見熟人了熱情的問一句“年盼得的咋樣了?”那人就回一句“差不多了”就又各自轉悠去了,就算前面攤子上的東西都買了,還要過去再湊個熱鬧,臨走再問一句“這個咋賣”好比較一下自己買的是不是貴了。真是熱熱鬧鬧的場景,沸沸揚揚的年啊。而小孩子最緊要的就是跟著大人買一身過年的新衣裳,大人們領著東家店裡出來西家店裡進去,比價比樣式,要是碰到哪件衣服 孩子看上了而大人不願意那就麻煩了,少不了要有一番拉鋸戰,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大人說了算,小孩儘管在不樂意,也得跟在大人屁股後頭,在給孩子買完衣服之後大人也會給自己和父母也都挑上一身。然後就是等待,等待大年初一,好穿自己買了的珍藏著的新衣裳。
第三個場景就是響炮,對小孩子來說熱鬧無非就是那麼幾個,而響炮絕對是每個孩子都躍躍欲試的。買一串鞭炮然後拆零裝在兜裡,一路走一路放,膽小的放在地上,拿一根點著的香,炮捻子點著後就遠遠地跑開再立住聽那一聲響,膽大的就直接拿在手裡點著後再扔出去,如果你在房間裡聽見有小孩的喊叫聲有炮聲,時不時還傳來大人的呵斥聲那麼就是要過年了。
第四個場景當然就是走親戚了,每年走親戚都知道去了就有壓歲錢,去了能放開玩,還有好吃的,也就樂意去了。小時候不記門,就記住親戚家門前的特別之處,比如大姑門前有一顆大樹,二姑門前有一個碾場用的大碌碡(zhou)。到家之後當然先是一場寒暄,最煩親戚問我今年考試得了多少分,但是這幾乎是每家都要問的。所以也就習慣了,因為在親戚家父母也不會發作,這時候如果我大聲的說一句“考了個雞蛋”,就會引起鬨堂大笑和親戚們善意的戲謔。
第五個場景就是壓歲錢,壓歲錢無論如何都是小孩子最喜歡過年的原因之一。也是小孩一年之中能到手的最多的錢了,無論是家裡來客人還是出門走親戚都知道會有一筆收入,也就有意無意的等著,當某個瞬間大人開始把我們這些小孩叫到一塊並在自己兜裡摸索的時候我就知道又要收錢了,開始的時候還會扭捏一下子,當然還是想要的嘛。最後還要算一下還有幾家親戚沒走,還能收入多少壓歲錢。等都給的差不多了,揣著厚厚一踏錢,每晚睡覺前都得數一下才能安心睡覺。但是還沒捂熱乎呢就被父母“給我們存銀行”。現在長大了,結婚了,每年過年都要給父母,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包紅包,很欣慰,終於我長大了而老人還在。
最後一個有意思的場景也是我們村最大的活動,那就是大年初一的大拜年。到這一天清早,大人小孩都穿著體面衣服,把自己收拾的乾淨整潔。就算是村裡日子過得最不好的一家人也會把自己收拾的和別人一樣精神,各個臉上都笑容洋溢。然後就進入正題,以一個大家族為單位,由本家的年長者帶領著,輪流去給村裡的老人磕頭拜年,送去新年祝福,祝願老人在新的一年裡健康長壽。大人在前頭拜小孩在後面也有模有樣的學,記得我小時候在過年的前幾天還專門在父母的指導下練習磕頭拜年呢。每到這時候老人們就會顫巍巍的把提前準備好的花生糖果,往這些小人的兜裡塞,直到鼓鼓囊囊的塞不動為止。跑的快的家族早上八九點開始中午十二點左右一個村子就轉完了,如果有哪個小夥貪睡遲到了或者有一對父子因為其他原因沒趕上大部隊,那就得父親帶著兒子把缺的人家都補上才算拜年這個事圓滿了。大年初一也是全村人大團圓的日子,不管在外打工的,上學的,做生意的都會回家見見久違的朋友,看望族裡的長輩老人。
都說農村人比城裡人重感情,但是好多人都覺得現在年味越來越淡了,過年越來越沒有意思,在農村,回老家過年的人也一年比一年少。的確,因為現在生活節奏太快,生活壓力逐漸增大,創業風口,社會浪潮一步接著一步,還沒從這個風口回味過來,下一個機會,下一個挑戰就又接踵而至。工作的人,還沒過年就計劃著過年後的工作,還沒回家就要買返程的車票。還沒進家門家人就問這次回來待幾天。只望見父母操勞的身影,還沒認真看父母頭上的白髮有沒有增多,就只能看父母在門口送別的揮手。而一轉眼就又坐在辦公桌前或者在生產線上,接下來就又是下一步計劃,下一步工作,下一步發展,就又忙著計劃未來。只有辦公室和大街上的過年裝扮在提醒我們一場喧囂剛剛過去。在農村,天氣轉暖,村民們就又忙著準備“春種一粒粟”,生活就又回到了忙碌的軌道上。
瑞狗辭歲,金豬迎春,眼看著離過年也就十幾天的時間了,我早已不是當初那個只顧著放炮的小孩了,角色轉變,當年收壓歲錢的我,現在也有人跟我當時一樣在懷著一顆憧憬的心等著;而此時的我才能真正的體會,過年對當時的父母意味著什麼,我們小時候有多熱鬧父母那時就有多忙碌。時光荏苒,現在該忙碌的是我們了,因為有太大的生活壓力所以過年的興趣就被沖淡了,因為現在再不為衣食發愁所以過年再多的好吃的也調不起我們的胃口,因為現在網路太發達了,平常我們手機上看到的精彩節目就已經很豐富了,所以春晚在我們眼裡也就不那麼吸引人了。因為回村的年輕人少了,而中年人也都忙著打牌,所以初一拜年的人潮也不似當年那麼真誠了。
我非常喜歡的一首歌,裡面有幾句歌詞是這樣唱的“鍾兒滴答,流浪飛沙,真的把顆童心帶走了嗎?無止流浪,海角天涯,不忍斷的根,不忍忘得家,時光如梭,路兒蹉跎,回首曠野又鋪上繁花;一聲呼喚兒時的夥伴,夢已離開一切又回來;一聲呼喚兒時的夥伴,雲兒散開,笑容又回來;我的夥伴啊,我還是那麼的可愛!”我承認我是一個懷舊的人,我依然嚮往著兒時的快樂。都說現在年味淡了,的確,由於各種原因,春節好像不那麼重要了。但是“春節”每年都會如約而至。不管你想與不想,或者說“春節”,我們想過成什麼樣就能過成什麼樣,年三十我們拿著手機搶紅包、看影片、聊天,還是跟難得一見的家裡人聚在一起聊天?是大家都笑快樂?還是一個人對著手機發笑快樂?大年初一我們的孩子是拿著手機玩遊戲,還是跟著長輩去堅持農村傳下來的習俗?因為這意味著我們的子孫,還能不能感受到我們兒時的快樂,還能不能傳承我們的傳承!
只要還有華人在,春節就永遠不會消失。而且只要我們願意,就能把幾千年傳下來的“年”過好。因為裡面包含太多華人的感情,太多華人的習俗,“春節已經與我們的血脈相連”。
-
3 # 使用者2121481803946
以前生活水平太低,人們都盼望著年時吃好吃的,穿好看的,當然還有最喜歡的壓歲錢了
現在水平高了,人們過年像大魚大肉什麼的都不想吃太多,另外政府又為了保護環境,不然燃放煙花爆竹
但是春節永遠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是團圓的日子,一家人開開心心的在一起,不是很幸福嗎?
我最喜歡看父親準備過年吃的美食了,不全是葷的啊
-
4 # 一縷青雲1
確切的說現在不是年味淡了,而且是比以往更濃了。集市上人群簇擁,籃子裡都是新鮮的蔬菜雞鴨魚肉。鞭炮攤上更是搶購一空,家家門旁的春聯紅紅火火,,,,,。
但是儘管 這樣人們似乎還不盼過年,那是因為時代變了,政策好了,老百姓腰包鼓啦,尋常想吃什麼有什麼,想穿什麼穿什麼,天天在過年,吃的膩了,不知吃什麼好了。所以就不在乎過年不過年了。
縱然如此這個節日不會因此而消失的,因為這是一個傳統的節日,並不是改善幾天生活那麼簡單,這是一個親人團聚的節日,這是對未來一年美好祝福的最佳時刻,這是慶祝一年來收穫的狂歡當口,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象徵,這是我們民族最為隆重的傳統佳節,所以說永久不會消失。
-
5 # 到老不死
首先,我肯定地說,絕不能,也絕不會!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以看出國家是多麼的關注這個節日了。
春節這一節日,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它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會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熱鬧喜慶、氣氛洋溢;這些活動以除舊佈新、迎禧納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非常濃郁的地域特色,凝聚著幾千年中華文明的文化精華。
對於春節這一節日,人們還對它還有一種“百節年為首”的說法,它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它不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願望,而且還是祈福、飲食和娛樂活動的狂歡式展示,更是尊老愛幼、閤家團圓的最佳方式。只是由於時代的變遷,生活方式的改變,年齡的懸殊。也導致人們在這快節奏的生活中思想發生了改變,環境不一樣,需求也就不一樣了,因為,現在的生活太多樣化,太多元化了,故而也就減淡了年的味道。所以我們說,年味不淡,只是真的需要我們大家去品味它,去傳承它。
-
6 # 為人和善
我認為“春節”是不會從我們節日當中消失。因為“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的節日,也是一年喜慶豐收及家人幸福團圓的節日,歷史悠久,都是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所以認為“春節”是不會從我們節日當中消失的。
至於“年味”越來越淡,這是標誌著中國人民生活水平是越來越好,不為吃穿而發愁。在改革開放前夕,中國是一個比較貧窮落後的國家,交通運輸也不發達,人們成年累月不斷的辛勤勞動,只有到“春節”才能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好的,穿新的。
現在中國綜合實力都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交通運輸,電子科技、網路資訊、物流、超市及各種日常生活用品等等應有盡有。人民經濟收入逐步提高,平日裡想買什麼就買什麼,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穿什麼就穿什麼。也可以不誇張的說:“現在的每一天吃穿住行”都比過去的“春節”都好的多。所以相比而言“過年的年味是有點越來越淡了”。但,這不代表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會消失。
-
7 # 美好人生150821428
這問題有點杞人憂天啦,春節華人的傳統節日不會消失的,看看街上到處掛的紅燈籠,家家戶戶帖的春聯,這年味十足。✌✌✌
-
8 # 中意你的豆芽菜
我覺得吧以前中國長期處於物質匱乏的時代,缺衣少食,生活條件差,所以對過年有一種特別的期盼,特別是對於一些孩子。因為過年能吃到平時吃不到的好吃的,可以穿平時捨不得穿的新衣服,可以放平時捨不得買的鞭炮,能收到可以自己支配的壓歲錢,所以人們都盼著過年。如今吃得好、穿得好,平時和過年沒有什麼區別,自然沒人盼著過年。年味也許可以算是那個物質匱乏年代的特殊產物。
-
9 # 小貓的大金毛
不可否認,時下的過年儀式確實在消解和變化。比如很多人覺得年味越來越淡了,看春晚可能滿足不了胃口,走親戚也沒原來那麼熱鬧有趣。問題出在哪裡?原因在於我們的需求在不斷變化,而傳統儀式滿足不了新興需求。現在,人們對自我價值的理解變得更為深刻,手裡的選擇項也變得豐富多彩,人們不斷嘗試一些新事物,比如過年去看電影、唱KTV,沒事鬥鬥紅包大戰等,諸如此類形成了新的儀式感,賦予了春節新的內涵與活力。
今天,當我們感嘆“年味變化”的時候,其實變化的只是儀式感;當人們選擇“反向探親”時,正是以具體行動重新闡釋過年的新方式。具體來說,傳統儀式是一定要回到故土,而新儀式只強調“家”,也更能包容地理位置上的移動;傳統儀式大都是看春晚、走親戚等,而新時代的過年則強調更為豐富的個體選擇。從這個意義上說,其實“過年”並沒有變化,家人和團聚永遠是春節的主題,無論人們在哪裡、在做些什麼,只要心繫彼此,那麼春節的意義就會只增不減。
在分析節日的意義時,美國民俗學家阿蘭·鄧迪斯曾這麼說:日常生活中,時間線性流逝,而節日就像這條直線上的刻度,有了度量,才有意義。今天,關於春節應該過得更為傳統還是更為新潮,應該尊重儀式還是求新求變,都只是具體儀式之爭、具體行為之辯,而在各種儀式消解、更迭的變化中,春節正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對於華人來說,春節依然是最為重要的節日。
-
10 # 李邁LM
不會,因為春節是中國最要的一個節日,沒有之一,最要性等同於我們的幾千年歷史,丟掉了春節等於丟掉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價值。
回覆列表
不會的,但隨著人們的生活提高,新形勢的發展,科學不停的進步,年的濃度會越來越淡,不久的將來也就是一個普通節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