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873166950085

      悲情的電影看過太多,悲劇的結尾見過太多,沉重的話題說過太多,壓抑的劇情演過太多——但是這一切之後,都不曾有過想哭的念頭;可是區區一部《催眠大師》竟好像真的把我催眠了。

      

      是不是每個人心裡都壓著幾件事或是幾個人,而我們都在假裝堅強。

      

      是不是每個人都從沒考慮過自己的潛意識,顯意識笑著對自己說“我很好”、卻忽略正悲傷的流著淚的潛意識。

      

      回想起《禁閉島》《盜夢空間》,萊昂納多的眼神開始令我心碎,只是國外的電影拍得太過傳神,劇情太過緊湊飽滿、張弛有度,我們被深深的吸引,卻沒有深深的入戲;《催眠大師》是無法與上述兩部電影相比肩的,中途我曾不止一次的為了躲避驚悚恐怖的氛圍而齣戲,最後的結局也好、臺詞也好,有的我也能提前猜到或說出來。但正是這些“閒置”出來的“空白”的時間和精力,才讓我開始思考,思索著自己的潛意識、思索著心理學意識層面的問題,我不是專業的、做不到理性的分析,但每個人都可以去感性的認識它。換句話說,我開始入戲了,或者說,我開始入自己的戲了。

      

      影片的最後,徐崢和莫文蔚兩人並肩憑欄而望,徐崢說“沒有人可以原諒我”,莫文蔚答道“是,沒有人可以原諒你”,在那短暫而又漫長的沉默中,我已經說出了莫文蔚之後的那句臺詞——“除了你自己”。

      

      很符合套路的一句話,甚至我已經對它有了預期,但是我卻開始不能自已。

      

      就像徐崢說的,“我不是不能被治療,我只是不想被治療”;太多太多的事情、太多太多的人,不是我們不能,只是我們不想;可是所謂的“不想”又暗含了多少令人心碎、無奈甚至絕望的“不能”?

      

      是我們自己“不想”,所以我們才“不能”;我們就是希望自己“不能”,所以才“不想”。

      

      我又想面對自己的潛意識,又害怕面對自己的潛意識;我僅僅想擁抱它,好好哭一場。

      

      “我知道不是你不能,只是你不想。”

      

      可是,執念是最不該擁有的東西——每個人都是被困住的靈魂,每個人心裡都有座圍城,每個人都有座心靈的地獄。

      

      柯雲路有本書叫《走出心靈的地獄》,他寫的很科學、很理性、也很達觀,看完讓人心裡舒暢、輕鬆;但是當我看完這部電影而再一次想起這本書時,心裡滿是苦澀。

      

      “人就是在自己的情緒中,在自己任性的潛意識的支配下,扮演著各種各樣滑稽可笑的角色”;“‘執著’乃是身心修煉中首先要破除的東西”。

      

      就連這些話,也變得苦澀,而不再是開導。

      

      我知道自己也是事有湊巧,偏偏在心情不佳的時候看了這部電影、又多想了很多,但是這又何妨?不如就看做是一種發洩,我深知寫在這裡是不會被人看見的,但是這又何妨?反而更好,寫給自己看,“你是你。我是我。你是我。我是你。一個人的主體、客體可以變換。一個人可以從客觀的角度看自己,像看另一個人一樣。”

      

      我的顯意識審視著潛意識——很抱歉,忽略你太久了。

      

      所以,所謂的“堅強”到底是一種真正的堅強,還是僅僅只是一種“病症”?我們很難去分別,但是我知道人是不可能一直堅強下去的,始終如一的堅強只會導致最後的崩潰、徹底的逃避;相反,偶一為之的軟弱正是堅強力量的蓄勢過程。關鍵的是,我們享受於、或者說沉溺於哪一種過程?沉溺於軟弱,或者說潛意識裡沉溺於軟弱,我們就變得“不想”、“不能”;沉溺於堅強,或者說潛意識裡克服了軟弱,我們就克服了“不想”、“不能”。

      

      寫到這裡,似乎離電影已經很遙遠了;但是,我卻覺得,這難道不是一部好電影嗎?無關乎劇情,無關乎邏輯推理,無關乎主題,無關乎拍攝手法,無關乎是否足夠經典、足夠型別、足夠概念或者足夠意識,它帶給我觸動、產生共鳴,這就夠了。

      

      當年哼著羅志祥的那首《自我催眠》,還不太懂那首歌到底在唱些什麼;而現在,僅僅那一句“我想要學會自我催眠”就已經讓我黯然銷魂、潸然淚下。

      

      “沒有人原諒你,除了你自己。”——擁抱自己的潛意識好好哭一場,明天之後,依舊是堅強的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家寶寶2歲半了才長18顆牙正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