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沐風說史

    宋神宗首先是一個皇帝,他最看重的當然是手中的權力和自己的天下。在北宋建立初期,趙匡胤實行的是重文輕武政策,北宋前幾代皇帝實行的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策,君臣之間維護著一種很奇妙的平衡關係,可以說是非常好的一種君臣制衡,這為宋朝的發展提供很好的條件,特別是在宋仁宗時期。

    北宋的政治開明是非常不錯的,經歷了北宋幾代皇帝的發展,在宋神宗時期,宋朝出現了非常嚴重的財政危機,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宋神宗啟用王安石進行變法。當時,宋神宗是非常重用王安石的,王安石的權力在變法前期是非常大的,當時在變法前線的是王安石,皇帝退後一步,王安石的權力達到了宋朝權臣巔峰,破壞了君臣之間平衡。

    而這一切對宋神宗來說都是一種威脅。改革也好,落後也罷,都是為了我老趙家的天下,王安石作為一個大臣權力太大了,對於宋神宗來說都是一種危險。君權至上這是帝制條件下不可逾越的底線,所以說宋神宗肯定要防範王安石的權力過大,雖然這些權利是宋神宗一步步幫他實現的。

    所以,司馬光的提拔就體現了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防止王安石的權利威脅到君權,達到一種制衡的關係,我們知道,司馬光是非常反對王安石變法的,所以說王安石在變法過程中有一種阻礙,可以限制他權力的擴大,這是宋神宗,這位皇帝所願意看到的。

    首先宣告一點,所有的皇帝都不願意分享自己的權力,哪怕自己手下大臣為了國家做出很大的貢獻,王安石也不例外,宋朝畢竟是一個家天下,老趙家的權利和天下,怎麼能夠分給別人呢?王安石的權力那麼大,也是宋神宗為了實行變法,一步步培養出來的,為了遏制王安石權力過大,自然要扶植出一個對手限制王安石的權力。

    總之一句話,家天下誰也不能把家長的權利奪去,如果出現能夠威脅家長權力的人,自然會培養出一個制衡他的人,這就是帝王權術,宋神宗和王安石,司馬光的關係就是一種平衡關係。

  • 2 # 君山話史

    宋神宗在位十八年,司馬光被閒置了十五年,並不存在一直提拔的情況。

    神宗皇帝即位時,司馬光已將近五十歲,資歷算比較深了。剛開始,宋神宗對司馬光還是比較器重的,擢升他為翰林學士。當時司馬光編撰了一本《通志》,起初只有八卷,神宗皇帝把書名改為《資治通鑑》,還親自為此書作序,勉勵他繼續完成這部史學鉅著。

    隨著王安石變法的鋪開與深入,司馬光對新法越來越反對。最初司馬光與王安石主要分歧點,在於理財上。司馬光強調“節用”,王安石強調“開源”。王安石認為:“善理財者,不加賦而國用足。”司馬光反駁說:“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財貨百物,不在民,則在官,彼設法奪民,其害乃甚於加賦。”

    在王安石推出青苗法後,司馬光忍無可忍了。青苗法就是政府以二分的年息貸款給農民,穀物成熟時還錢。推出青苗法的背景是這樣的:由於農作物生長週期較長,從耕作到收成期間,需較大投入。許多農民一時拿不出這麼多錢,只得向富人高利貸款,一旦還不了款,土地便被兼併。

    司馬光猛烈抨擊說:“平民舉錢出息,尚能蠶食下戶,況懸官督責之威乎!”認為官府放息的危害比富人放息更大,“臣之所憂,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因為長此以往,“貧者既盡,富者亦貧。”

    與王安石的激進相比,司馬光確實比較保守,但他對新法的攻擊,並非完全感情用事,因為新法的確存在許多難以克服的弊端。在宋神宗時代,司馬光的立場顯然不吃香,故而在朝廷就混不下去了。他倒是有自知之明,自請離京,先以端明殿學士知永興軍,後來又求任西京留司御史臺。他在洛陽呆了十五年之久,在這段時間裡,他埋頭著史,不問政事,完成了《資治通鑑》的編撰。直到神宗皇帝去世,司馬光才得以復出,盡廢王安石的新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cf主播中你最喜歡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