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穆景天
-
2 # 芝麻開花1382
就目前的發展速度和需求而言,兩年一代,每代提升20%,20年後也就相當於現在的7倍左右。
科學方面,人類已經摘完了所有低垂的果實,量子計算機短期內難以替代桌上型電腦的應用,微電子技術也已遇到瓶頸。美國走向封閉就是為了減緩技術的擴散速度。
-
3 # 螺旋槳飛機1
這很難說,CPU的提升就是工藝和架構,工藝上3nm基本就是極限了,架構的最佳化也不是無止境的,在現有框架下,想要突破越來越難,因此可能20年後的CPU和現在完全不一樣,效能爆炸,無法想象的絲滑,也可能換湯不換藥,只是管子越來越密集,堆疊越來越多,顯示器4k變成了16k,網路4G變成了8G。
-
4 # 好多大姐姐好好
二十年前的CPU正是大名鼎鼎的奔騰3。
英特爾奔騰III 處理器出產在1999 年。一般常見的有800MHz、1.0GHz、1.3GHz等主頻的CPU型號。採用了0.25微米工藝技術。
測試CPU效能有這樣一款軟體,fritz chess benchmark國際象棋測試。正好是以奔三1G為基準,一款CPU的效能以奔三1G的多少倍的形式表現。
現在(2019年)的具有代表性的CPU9900K的分數是3萬多(見圖)。是奔三1G的70倍左右。也就是說:
二十年CPU效能進步70倍。
摩爾定律
1965年時任快捷半導體公司研究開發實驗室主任的摩爾應邀為《電子學》雜誌35週年專刊寫了一篇觀察評論報告,題目是:“讓積體電路填滿更多的元件”。在摩爾開始繪製資料時,發現了一個驚人的趨勢:每個新晶片大體上包含其前任兩倍的容量,每個晶片的產生都是在前一個晶片產生後的18-24個月內。
摩爾定律的本質是對製造電晶體的光刻機研發速度的總結。想要在同面積內容納一倍數量的電晶體,電晶體尺寸需要縮小為原來的½√2。也就是每兩年CPU製程變為原來的0.7。每四年制程縮為一半。
這二十年Intel一直遵循摩爾定律研發生產。從1999年奔三的250nm到2004年奔四90nm,再到2006年65nm的酷睿,2008年45nm的Wolfdale,2009年32nm的Westmere,2012年22nm的Ivy Bridge,再到2015年14nm 工藝的 Broadwell。Intel一直扛起摩爾定律的大旗,走在科技前沿。
事情在2017年發生了變化,Intel在製程進步上遇到了困難,導致10nm遲遲不能上馬。但這不能說明摩爾定律已經失效。因為2017年高通驍龍835蘋果A10X都採用的10nm工藝。而2019年AMD上市的zen3和蘋果的A12還有華為的麒麟980+都已經進化到了7nm。
所以,不是摩爾定律失效了,只是Intel不給力。
-
5 # 大哥大雜談
如果摩爾定律還成立的話,一個週期是18個月,每次週期性能翻一倍,價格降一半,20年就是240個月,超過13個週期,那麼效能應該是2的13次方,也就是8000多倍的提升。那麼這個現實嗎?
我們先看看歷史,20年前也就是1999年的時候,應該是PIII Coppermine處理器的時代,那麼其效能怎麼樣呢?如果和目前最強的桌面處理器對比,光核心方面AMD的執行緒撕裂者就是32核心64執行緒的產品,光核心就是32倍,執行緒更是64倍的差距了。
主頻方面目前4GHz也不難了,而20年前也就是1GHz的樣子,頻率方面也有4倍的差距了,而且考慮到架構帶來的優勢,這個差距還會擴大。那麼保守估計32 X 4 =128倍問題是不大的。
而且還要考慮記憶體效能,儲存效能等方面的進步,所以整體而言其實再翻一倍達到256倍問題也不大。而且實際上現在有核心更多的CPU,只是用於伺服器市場而已,雖然沒有達到理論的8000多倍,但是整體的提升也是很明顯的,起碼在2008年之前,每一代新的CPU都會帶來明顯效能提升的感覺,至於所謂的效能過剩,也是最近幾年多核心普及後的聲音。
當然未來20年如果還繼續採用現有的技術路徑,那肯定是不會有過去20年的那種輝煌了,但是20年的時間也許會產生全新的技術來突破,再來一次飛躍也說不定。
-
6 # 一直喝稀飯
若要回答題主的問題,我們首先要弄明白CPU主頻這個概念
對於CPU來說,我們很難計算出其準確速度的,但如果當CPU其他規格確定之後,此時主頻就顯得比較重要了。
至於主頻,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在一個週期內最少可以進行處理資訊的多少。
但是否CPU的主頻越高,那麼CPU的運算速度就越快哪?其實也未必,因為CPU的運算速度還與CPU的其他各方面的效能指標相掛鉤(快取、指令集,CPU的位數等等)。
因為主頻並不直接代表運算速度,所以在一定情況下,很可能會出現主頻較高的CPU實際運算速度較低的現象。比如AMD公司的AthlonFX系列CPU大多都能以較低的主頻,達到英特爾公司的Pentium 4系列CPU較高主頻的CPU效能,所以AthlonFX系列CPU才以PR值的方式來命名。因此主頻僅是CPU效能表現的一個方面,而不代表CPU的整體效能。故此,我們可以認為,在其他條件確定之後,主頻會直接影響CPU的速度(故此本回答下列的比較將以這個假設進行展開)
與歷史上的奔騰處理器進行粗略的比較英特爾公司於1997年1月推出了其第3代奔騰處理器,該產品擁有166,200,233MHz和只用於移動裝置的266MHz等速度的版本(其中266在市場的作為主流進行大規模使用,應該接近1999年)。
而今年,英特爾公司推出了奔騰Pentium Gold G5620處理器,其主頻達到了4GB。
而上述的數值我們究竟該如何進行比較?
在計算機體系中,1G=1024M,故此我們完全可以採用如下算式:
4(G)*1024(M)/266(3代處理器中最高主頻)=15.40倍。
但因為這麼多年以來,CPU的其他條件也發生了較大的改變,故此我們現在看到的CPU實際速度必將在此比較基礎上更快。
那麼未來20年後CPU還會繼續呈這種發展速度進行發展嗎?筆者認為,這非常難說,因為晶片的製成工藝可能會發生重大改變,而這將對(CPU)晶片的研發與製作產生極大的影響。
目前英特爾公司最新一代的酷睿處理器,採用的是10NM製成工藝,而從大眾普遍的觀點是,2NM已經將接近半導體的物理極限,非常難以再小下去了。
所以,如果製成工藝要繼續發展,必須要進行原理上的突破。而這種原理上的突破,必然會帶來相關產品效能的極大提升,故此,基於這個基礎,未來20年的CPU發展將很難進行評估,更不用說用以前的經驗與資料加以分析判斷了。
摩爾定律已死但是若在過個20年那麼那時的電腦的CPU在同等價錢(按購買能力)的情況下其效能會是現在電腦CPU的幾倍?為什麼?歡迎回答~
回覆列表
只說CPU的話兩個極端,就看能不能突破瓶頸了,否則也就每年15%左右的增長,要是能突破,那就牛逼了,不可想象。
實際上現在的cpu並沒有比十年前的從技術上強多少。現在的計算機硬體市場虛假繁榮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