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耶維帕

    一、從作者來說,“招安”結局是作者有意安排的。作者寫作的目的,是希望封建統治者能面對現實接受經驗教訓。我們知道,歷史上的“招安”,都是雙方勢力達到某種程度的均衡,不能夠消滅對方時,為了儲存自己的實力所採取的一種權宜之計。然而《水滸傳》裡所寫的“招安”,是在起義軍力量強大之時,起義軍自願的,這也就更多地表現了作者的主觀色彩,表現了作者的寫作目的。

       二、對“招安’結局的處理,反映了作者思想深刻矛盾。這主要表現在對宋江形象的塑造的態度上。宋江是一個矛盾而又複雜的形象。《水滸傳》結合宋江的出身、經歷,成功地刻畫了他的雙重性格。這個封建官府的小吏,接受了封建正統教育,他有濃厚忠孝觀念;但他也不滿現實,同情人民的疾苦,憎恨貪官汙吏,他“仗義疏財”,在江湖上很有名望。宋江殺了閻婆惜,被流放江州,成為囚犯,功名無望,走投無路,才上了梁山。他上了梁山之後,是“身居水滸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心想招安,專心圖報國。他作為起義軍的領袖,發揮了他的政治才能和組織才能,對起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但封建的忠孝觀念始終主宰著他的行動,終於公開宣佈投降主義,不顧李逵等人的反對而接受了招安。

  • 2 # 小時大彬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在封建時代,百姓的命運根本不能自己去掌握,尤其是在亂世,無論反不反朝廷,結果都是隨時被捲入戰亂和集團鬥爭當中,這就是官逼民反的結局。 宋江領導的梁山好漢本質上只是一班在亂世中尋求生存的人。至於接受招安,雖然是宋江首先提出,但梁山好漢當中也有不少是官員出身,他們也很想接受招安,擺脫賊寇的汙名。接受招安無疑是一個險局和一個與奸臣力量及智慧的較量。但八百里水泊梁山只是一個暫時的棲身之所,不要以為幾年後幾萬大軍仍能大秤分金,大碗吃肉。梁山的開銷早已經是從附近的縣城搶回來的,幾年之後還搶不搶?不搶,幾萬大軍的開銷怎麼維持?搶,替天行道的大旗還能不能讓人信服? 所以,這根本就是一個政治家需要考慮的問題,宋江第一個提出這樣的主張,其實正好反映出他的政治領導能力,也正好說明他為什麼能夠統領梁山好漢。我們看到的招安是悲慘的結局,但在宋江提出招安的時候,卻是一種對前途的賭博,不接受招安,草寇一直是草寇,遲早被朝廷剷平。接受招安,還有個機會能夠擺脫草寇的汙名,成為英雄人物。 其實,宋江最後也帶領梁山好漢成為英雄,雖然下場比較悲慘,但在我們看來,這是值得的,畢竟,在那個時代,名垂青史是有志之士最嚮往的。總比成為草寇好,當有一天梁山被朝廷剷平的時候,歷史的描述是這樣的:某將軍帶領朝廷精銳之師剷平以宋江為首的草寇,平息了地方動亂。其實,招安對宋江來說,是一次充滿未知數的賭博。

  • 3 # 力中

    招安,是從更深的層面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無恥,反覆無常,昇華了中心,梁山好漢全部招安後,不但沒得到榮華富貴,反而受到殘酷的迫害,作者是想透過這一情節告訴讀者,造反要徹底,不能存在幻想,不能妥協,否則一定功虧一簣,前功盡棄!因此毛澤東說:《水滸》好就好在招安。

    《水滸》的真諦就是透過招安這一情節讓後人們懂得,無論改革也好,革命也罷,絕對要一鼓作氣,不能妥協,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一個推翻舊的政權或者制度等條條框框的目的!

  • 4 # 行者JXM

    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以宋江為首的梁山,一百單八將,在替天行道的大旗下,歸順朝庭,雖不是最好的選擇,但也只能如此而已。首先首領本人,最大的願望不過是在舊的封建社會體制下,飽讀詩書,做個大官,混碗飯吃,光宗耀祖,並無深入社會,瞭解民情,改變封建王朝的決心和理想。只不過在追求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生活中,不慎捲入其中,不得不入夥梁山,以求招安,名正言順活下去。最後只能以悲劇收場。個人看法,不喜勿噴,謝謝。

  • 5 # 情史明月

    一日為匪,終身是匪。招安是最好的選擇。雖然小說裡寫的招安後,大家的結局都不怎麼好。但放在現實中,如果不招安,他們以後會有出路嗎?沒有吧!除非改朝換代。招安,名正言順,不只是為自己,也是為了子孫後代。我想沒有一個人,願意自己的子孫後代揹著“匪”的罪名苟活於世吧!

  • 6 # 快樂影視屋

    各得其所吧,準確的說是求仁得仁,畢竟他們都得到了自己追求的:死了的得到了義氣的名聲;活著的或歸隱,或出家,或得到了正經出身。被背叛的只是重感情的黑旋風而已,但像他這樣一味信賴他人的一根筋,本來就不適合生存在吃人的江湖上。太單純的人,難活啊

    打方臘時不如用小股人馬騷擾遊而不擊,或打兩座城就停.然後找藉口向朝廷要條件,同時也向方臘提條件,利用和其中一方聯合來嚇唬另一方同時撈取好處坐大自己。

    宋江的僵化思想決定了他被招安後就對朝廷死心塌地地效忠

    宋江為了復官做出了這樣無恥的舉動,還連累的很多梁山好漢,這樣的結局對其他梁山好漢來說是不幸的,而對宋江來說就是自取滅亡,把自己送上斷頭臺的做法。

    沒有文化、沒有人才的隊伍,只能是這樣的結局

  • 7 # 八零後聊影視

    感謝提問,談談我的看法!

    《水滸傳》招安的結局是意料之中的,梁山一百零八好漢各個身懷絕技,曾經朝廷派兵攻打梁山久攻不下損失慘重,才想到了招安!但是招安後的四大戰役徵遼 、徵田虎 、徵王慶 、徵方臘,讓梁山好漢死傷慘重,最後回朝後更是給一眾好漢賜了毒酒!

    為什麼我說是意料之中的呢?朝廷其實是想要滅了梁山的,但是之前有打過沒有拿下,又不想花太多的人力物力,所以就想到了招安,而招安回來以後怎麼安排呢?這麼大一批人,放在哪裡都是一個定時炸彈,只有讓他們消耗才能安心!所以就讓他們去打四大戰役,消耗他們的力量,等消耗的差不多以後,再把所有領頭的都弄死,這樣朝廷才能安心!

    很多人都說宋江錯了,要不是他梁山也不會滅,但是我感覺宋江也沒有錯,宋江不想讓梁山的兄弟揹負罵名,而且如果朝廷不能順利招安,那麼肯定會下大功夫對付他們!到時候梁山也是會被滅的!宋江作為老大他要考慮名聲,要考慮發展,所以他也沒錯!

    以上是小弟的看法,請各位大哥指點!

  • 8 # 農夫與漁

    感謝邀請,自古以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古時韓信都難逃一死,更何況梁山本為刁民草寇,當然這些都扯的有點遠了,歸根到底,不過是歷史本就如此,寫書者終究無法靠一支筆改寫歷史,這書中浮沉,恩怨情仇,各位權當看客,任他臺上生死離別,臺下終是走走停停,合上書本,還是打打醬油,做做飯,陪陪親人的好。

  • 9 # 牡丹梅花鑫森淼

    《水滸傳》的招安結局,不可否認,很悲慘,很淒涼。但這些是否就一定是招安帶來的結果呢?我認為肯定不是,這是他們的必然結果。

    首先,梁山好漢中,燕順、王英、鄭天壽、李立、李俊、穆弘、穆春、張橫、張順、李忠、周通、孫二孃、朱貴這些人不是什麼好東西,雖然他們崇拜仰慕宋江,對待宋江等梁山好漢義氣深重,但他們上梁山之前做的事可以槍斃他們一百次都不夠,他們的所作所為和他們的哥們兄弟義氣實在不相稱!雖然這些人當中,李俊活了下來,流亡海外,穆春活著回來。我不覺得這些人死得有多可惜。上梁山以後,他們能夠改邪歸正,這得多謝晁蓋和宋江。招安以後,他們能夠上戰場,為國殺敵,這是他們幾輩子修來的福氣,正因為上了戰場,為國殺敵立功,所以讀者們才會忘了他們曾經的惡行,忘了他們曾經是強盜,忘了他們是殺人不眨眼的魔頭。這難道不是招安的功勞和效應?

    二,梁山好漢中還有一部分是軍官出身的人,比如:林沖、楊志、花榮、秦明、黃信、徐寧、呼延灼、韓滔、彭豈、索超、關勝、宣贊、郝思文、董平、張清、龔旺、丁得孫,這些人除了徐寧被騙上梁山,林沖被逼上梁山,其他人都是被梁山好漢打敗,是梁山的俘虜,都因為宋江說將來要招安,並且宋江對他們非常客氣尊重,所以他們才心甘情願歸順梁山。這些人上梁山前,差不多都很乾淨,沒有作惡的歷史,梁山正因為有他們的加入,梁山才有足夠的份量和實力,才有真正和朝廷講和的資本。這些人當中,有幾個人真正願意一輩子落草為寇做強盜呢?他們當中,誰不願意迴歸國家,為國家上戰場殺敵呢?他們本來就是武將,上戰場為國殺敵是他們的天職,武將不上戰場誰上?武將死在戰場馬革裹屍還是他們的榮耀,是他們的使命,能夠活著回來當然最好,不能活著回來,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你再難過,也沒辦法。

    柴進、朱仝、雷橫、李應他們也不可能一輩子甘心做強盜。

    三,魯智深反對招安,是因為朝廷腐敗,但他上梁山卻不是因為朝廷腐敗,是因為他三拳打死鎮關西,失手殺人,他殺的是地方惡霸,又因為救了林沖洩露身份行蹤,這才不得以上了二龍山,接著上梁山,這和朝廷腐敗沒關係。他反對招安,他師父卻說:吾弟子跟隨將軍豈有差錯。他也是提轄官出身。

    武松反對招安,但他也曾經夢想過招安,希望有一天能不再逃亡,不再東躲西藏。他是都頭出身,好歹也在官場混過。他招安、出家也不虧,朝廷給了他十萬貫錢養老。

    李逵好歹也是牢營節級,在官府,他沒有隨便殺人的自由,別人上梁山收手不再濫殺,他上了梁山反著來,他上梁山反而更濫殺,沒人管得了他,他太自由放縱了,他盡情釋放濫殺無辜的天性。所以他反對招安,迴歸國家,他就沒那麼自由隨便。他是典型的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人。

    四,晁蓋在世沒有明確反對招安。因為,如果他反對招安,在宋江表明招安的想法的時候,他就應該激烈反對才是,如果他有佔山為王,稱王稱霸的想法,就應該打下城池就要佔領城池土地才是,而不是打下城池,搶奪金銀財寶就走路,這完全就是把自己定位在做梁山草寇的位置上,他根本沒有做更長遠的規劃和打算。打下城池搶奪金銀財寶走路,這算什麼?從長遠來說,難道他們就這樣過一輩子?將來有子孫後代,也跟著過這樣的日子?這肯定不是長久之計。所以晁蓋沒有明確反對招安,何去何從,可能他還沒來得及思考。他攻打曾頭市掛了,假如他僥倖活著,他又能走多遠?

    五,宋江上梁山也是迫不得已。他殺了閻婆惜,他還要求家裡補助閻婆,他聽他爹的話,寧願九死一生髮配到江州都不願在梁山落草,這就是他要謀求招安的思想基礎。這是一個正統地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誨而長大的人,骨子裡沒辦法正視自己的梁山賊寇的身份。迴歸國家,做國家臣子是他從小就培養的夢想,謀求招安,迴歸國家,為國立功,這對他來說,不是什麼大罪大惡,這對他來說是必然結果,他不可能一輩子呆在梁山做一輩子強盜頭。所以他知道中毒還要帶上李逵,不願李逵因此接著造反。這是他不悔的選擇,他迴歸國家雖死無憾,被奸臣謀害,歷史上他不是唯一的一個。

    六,對作者自己來說,把一個不曾改變歷史的歷史人物硬生生地說成是推翻宋朝、改朝換代的人物,這說不過去吧?無論怎麼瞎掰,也不能這麼胡說八道吧。依據宋朝末年的社會背景,又沒有改變歷史的歷史人物而寫出來的小說註定是這樣的結局,你再不滿意,也不能改變歷史。

    對作者自己來說,寫招安,迴歸國家,擁護國家穩定統一,他自己才活得下去,他一家老小才活得下去。否則,他不這樣寫,只管按照你讀者的意願,痛痛快快地繼續作惡,繼續在梁山獨立搞分裂,稱王稱霸,你讀者高興了,可作者自己和他的家人過不了歷代封建王朝的審查,要是這樣寫,這本書早就沒有了,任何人誰也別想看到這本書,不這樣寫,這本書流傳不下來,輪不到大家在這裡討論招安的是是非非。

    所以,我對招安的結局是等閒視之,理解它,接受它。

  • 10 # RY不老松

    水滸是一部反映農民起義革命的小說。招安的結局反映了統治者為儲存其地位,而使用封官許願,糖衣炮彈分化瓦解起義軍的手段。同時也反映了以宋江為代表的最後叛變革命的小資產階級的搖擺性和以阮氏兄弟為代表的農民革命的不徹底性。

    縱觀中國的歷史,進一步證明了只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才能救中國,才能使窮苦人翻身得解放,才能過上世界大同的好日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鄧麗君哪年出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