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自在魂
-
2 # 嘉有奕寶
這就是可怕的兩歲。
兩歲左右的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他們開始有了獨立的思想,有了獨立完成事情的能力,他們不再是之前事事都需要父母幫忙的小寶寶了。但是小孩的思維方式和我們成人不同,小朋友的世界只看喜歡不喜歡,而我們成人需要考慮的更多,比如,安全,道德等一系列問題。這個時候小朋友想按自己的方式來,但父母想把自己的原則教給孩子。
一但小朋友的訴求得不到滿足,他們唯一的應對方法就是哭鬧,這是因為他們的語言能力,行為能力不夠成熟,他們唯一可發洩的方法就是哭鬧。
但是如果讓孩子一直哭下去也不行呀。之前我帶妞妞的時候,別的老人就會說,她哭一會就沒事了,不用理她的,但是你看著孩子不停的哭,那個心疼呀。
那我們遇到可怕的兩歲究竟要怎麼辦呢?難道真的如老人說的不用管嗎?或者一個唱白臉,一個黑臉嗎?
其實,養孩子只要堅持底線和原則,就會很輕鬆的度或可怕的兩歲。
跟孩子建立連結,讓孩子對你有親近感
兩歲左右的孩子,媽媽要多陪伴她,安撫她,關心她,讓他知道她在你身邊是安全的,讓他知道你的關心愛護。
不能他一犯錯就吵他,打他,這樣一來他的情緒很不穩定,這樣下次遇到同樣的事,還是會遇到同樣的問題。
之前我帶妞妞去商場的時候,她看中了玩具,想要買,但是家裡有好多了,不想在買同款玩具了,她不幹呀,就在那哭,打滾。我先抱起來她,安撫她情緒,慢慢的給她說,並轉移注意力。她不在哭鬧了。
內心有原則有底線,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其實,很多父母沒弄清楚什麼是“自由”,在孩子一兩歲或者三四歲的時候,想吃飯就吃飯,想不吃就不吃,想出去玩就出去玩,想不出去就不出去。
到了六七歲,又突然要把孩子管得很嚴,不聽話就打,這樣孩子當然很不舒服。
真正的“自由”是一個逐漸放開的過程,小孩一兩歲的時候,腦子還不是很清楚,你讓他決定是什麼意思?他根本不知道做了決定會有什麼樣的結果,也承擔不起結果。
所以,“自由”和責任是一體的。娃能負多大的責任,就能有多大的自由。
父母內心需要很堅定,孩子可以決定什麼,不可以決定什麼。對原則和底線內心要清楚。
堅定是長期執行的,要形成習慣
明白了孩子在哪個階段有多少自由,能承擔多少責任。這時候,父母內心有原則有底線,就要一直堅持這種原則和底線。
孩子可能因為不願穿厚衣服在地上打滾,也可能因為沒冰棒吃哭兩三個小時,只要你下了決定,就不管他怎麼做,把你的決定堅持下去。
當然,孩子一直哭鬧時,你需要愛撫他,抱抱他。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你的內心始終有原則,孩子也會長成內心有原則,且自制力強的大人。因為他知道,耍賴哭鬧都沒用,該做的始終要做。
你一年一年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孩子也能感覺到自己內心慢慢長大,你始終陪在孩子左右,孩子也知道遇到任何困難,父母始終是港灣。
所以,請溫和而堅定地對你的孩子吧。它比發火、打罵和講道理,更有用。
-
3 # 小奔奔寶貝兒
打肯定不是好方法。我的娃剛過兩歲,雖說好像還不太懂,但是又覺得很叼,會在哪裡怎麼做人。例如在鄉下老家則老實玩、吃、睡覺,比較好控制;在縣城就動不動叫看電視、看手機、吃飯也是叫來叫去,還特別會跟老人撒嬌、裝哭。我目前的方法就是,先嚴肅跟他說兩三遍,還不好就拿去角落放著,先留著哭一陣,差不多再重複一遍,然後再哄一下,堅持一段看效果
-
4 # 使用者73323720875
1.寶寶哭泣大部分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所以如果大家想要寶寶不要哭泣,就應該要了解清楚寶寶哭泣的原因,然後針對寶寶哭泣的原因進行解決,那麼寶寶自然就會停止哭泣。
2.跟孩子講道理。部分的寶寶哭泣是因為不乖,但是在這個時候家長千萬不要嚇唬寶寶,越是嚇唬則會導致寶寶的情緒變得越加激烈,從而導致寶寶的哭泣加重。所以建議大家在這個時候可以跟寶寶講道理,讓寶寶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另外如果寶寶實在不聽家長的話可以讓寶寶自己反省,只要寶寶發現自己的哭泣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時候哭泣就會逐漸的減弱。
3.安撫寶寶。寶寶受到驚嚇的時候同樣會哭泣,這個時候安撫好寶寶的情緒是最重要的。
-
5 # 樂寶媽媽講故事
我是研究生畢業,生完孩子不想讓老人帶孩子,選擇自己全職帶著孩子。自從孩子一歲半,孩子能聽懂話後,他哭鬧的時候,首先我讓他哭不制止他,同時把他哭鬧的過程拍下來。等什麼時候他哭夠了,我再把他抱到安撫他,什麼批評他的話都不要說,就安靜地和他待在一起就好。等什麼時候他心情好,再把他哭鬧的影片放給他,他自己慢慢地發現哭鬧樣子真醜。我記得三四次後,他就不用哭鬧解決問題了,有什麼都會好好說。現在孩子兩歲四個月,一天都不怎麼哭鬧的,除了生病的時候。
你要讓孩子明白哭鬧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有什麼事好好說,良好的溝通會讓你的孩子變得不哭不鬧的。
-
6 # 吾悅瀚瀾
我家娃現在正在經歷,真的是可怕的兩歲,突然就變得特別任性,不聽話,唱反調,讓他幹嘛他都說不,以前自己吃飯,現在讓我喂,不然不吃。但他如果自己吃,我動他的勺子他就不願意。他的玩具別人也不能動,一動就發飆。動不動就哭,打滾。弄得我快要崩潰。其實是兒童心理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因為在2歲之前,孩子總是好奇地盯著周圍的一切。到了2歲的某個階段,孩子漸漸意識到,他不僅可以觀察,還能依靠自己去做一些事情。只是,他們的能力還遠遠不足。想做又做不好,這種身心不一致的挫敗感,讓孩子很不開心,於是就開始做各種“無理取鬧”的行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張口閉口說著“不”,爸媽說啥都不算數!我家娃早上睡醒了我問他喝不喝奶,他說不喝,那好,我就不理他了,一會他自己又會說喝奶。問他起不起床,他說不起。穿不穿衣服,他說不穿。讓他喝水他不喝,吃飯不吃,睡覺不睡,反正就是我說啥他都說不,就是對著來。它就像孩子的第一次“獨立戰爭”,不管父母做什麼,他都會做出同樣的迴應:懟你。這還不夠,他們還要實現“我做主”的目標。早上起床我給他拿好衣服,他不穿,拿起來扔一邊,然後一會自己再拿回來,襪子也是,我拿的不行,他要自己拿。以前飯前洗手,一看擺桌子了他就自己去衛生間等著,現在必須把盆子放地上他自己洗,而且最少洗10分鐘。對2歲孩子來說,事情能不能做成不重要,只要能做主,就行!這個階段的孩子,最怕被冷落,一旦發現自己不是焦點,就會“無理取鬧”。我每天做飯刷碗或者洗衣服的時候,他本來自己在玩,也一定會跟我屁股後面一邊哭哭,一邊說“媽媽抱抱我”,拉我手讓抱他。我不理他他就一直哭。直到我抱起他才行。更重要的是,如果“可怕的2歲”得不到合理引導,將會影響孩子一生。心理學家解釋說:2歲時開的頭,直到現在,依舊在他們的關係中起作用。小時候是什麼樣,長大就什麼樣。2歲時沒解決的問題,長大後也很難再彌補了。既然2歲這麼重要,那家長到底該怎樣應對呢?當孩子無理取鬧時,父母不要發火,要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引導他們說出真實的想法。孩子得到正面引導,他們就不會再依賴“哭鬧”的方法。當孩子不配合時,我們還可以用選擇題,引導孩子做出行動。 比如,孩子不吃飯,我們就可以問孩子:你是用紅色碗吃飯,還是用黃色碗呢?心理學家發現,當孩子可以自由選擇時,他們做事會更有動力,而且,會更願意承擔責任,行動力也更強。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時候,一定把握底線,否則孩子就沒辦法知道,自己的行為會產生什麼後果。但不管什麼規則,父母都不能簡單地告訴孩子:“這是規則”。我們一定要把具體的規則演示給孩子看,否則,2歲的孩子,並不會信服。比如,我們可以說:“你再這樣做,我就會沒收你的全部玩具。”然後一邊說,一邊收起她最喜歡的玩具,告訴她再犯錯,以後就不能再玩了。孩子看到具象的後果時,即使還會吵鬧,只要媽媽態度堅決,哭上兩次,也就不會再犯了。和孩子溝通時,語言要具體、簡潔、命令。父母給孩子提要求時,最好不好說“禁止”“不許”,2歲孩子還沒辦法準確理解否定句。比如,當孩子爬桌子時,直接說“下來”,孩子就更容易聽話。最好用“你必須”、“你該做”這樣的命令句式,如果是請求的語氣,孩子就會討價還價給孩子堅定的態度,要比左右搖擺好很多。還有不要打罵孩子,我雖然有幾次也忍不住吼他打他屁股,但是這樣真的不行,因為他不知道我們為什麼打他,為什麼罵他,他不知道自己錯了,我們要做的事給他正確的示範和引導。
回覆列表
不到兩週歲的孩子,哭鬧屬於正常現象。但是現在的小寶貝比我們想像中的更加聰明。如果你一不順著他(她)就哭鬧,家長需要明白幾個問題。第一:你是不是小孩一哭鬧就妥協順從?第二:小孩經常會因為什麼事情而哭鬧?快兩週歲的寶貝,基本能正確的表達自己的需求。當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他們會察言觀色,會透過“哭鬧”這樣的砝碼來達成自己的小心意。
至於寶貝哭鬧,該不該打,個人建議是能不體罰則不體罰。你可以試著和寶貝溝通解釋為什麼不能順從他?你也可以試著聽他解釋為什麼要這樣做?如果是無傷大雅的小事,就讓寶貝的天性自由發揮也未嘗不可。如果是涉及危險安全或者是比較重要的問題,家長不能一味縱容,但你也不用急著生氣。在保證小孩人身安全的條件下,你讓寶貝盡情地哭鬧,你只需負責靜觀其變,哪怕他聲嘶力竭,你也要忍得住別心軟。這就像是一場隱形的戰爭,你贏他就輸,你輸他就贏。幾次這種操作下來,寶貝知道哭鬧不管用,他自然就不會再用了。但如果你順從了他,他覺得這招好使,估計會一次次地拿哭鬧威脅你。
好了,帶孩子是一件比上學和工作更難的事情,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關心。家長們也需為自己的育兒知識多充電,大家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