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朱阿空
-
2 # 染自在
1.我首先是根據知名度選書,有些世界名著之類的名氣很大,想提升一下自己的文學修養會選它比如《百年孤獨》等。
2.根據自己近階段的心情和所接觸的內容,想看什麼或者什麼書對於自己近階段有幫助,然後選擇它,比如最近覺得玄學很有意思,便選了《周易》。
3.朋友的推薦,我有一個很愛圖書的朋友,我會根據他的推薦然後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去選書 。
4.豆瓣評分。我會檢視一下豆瓣選擇一些評分很高的書閱讀。
5.時代潮流。有一些書會很火然後各種大拿會推薦,這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書途徑。
-
3 # 元也花道
我一般會先確定近期閱讀的一個主題,然後在這個框架下進行選書。我覺得選書不僅是要選出值得閱讀的好書,還要能幫助我們迅速搭建起知識體系。
以下是我常用的選書方法:
一、薦書“導師”
讓一位在某方面比較精通的朋友幫忙推薦一些好書。《高效能閱讀》一書中,作者原尻淳一就提到過,他最開始讀的很多書都是他一位朋友S推薦的。這種方法的有幾個好處:
1.身邊人瞭解你的大概水平,可以推薦難度合適的書
3.達人朋友推的書一般都比較靠譜
二、擴充套件閱讀
如果你讀到一本好書,那麼,可以以他為中心進行擴充套件閱讀。我所用的擴充套件閱讀其實結合了齋藤孝的《深閱讀》中提到的作者專題閱讀、據點閱讀。
比如說,我在讀齋藤孝的《深閱讀》之後,列了三張書單:
1.齋藤孝的其他著作
2.同類有關閱讀的書籍
3.《深閱讀》中提到的名著
連續讀一個作者的書有利於你深化對他作品的認知,就好比你在跟讀者對花,多聊幾次,就更瞭解這個人了。
閱讀同類書籍可以幫助你更深入的認知這個主題下不同的觀點,幫助形成你自己的知識體系。
如果一個作者的觀點得到了你的認可,那麼,讀一讀他認為好的書會進一步提高你的見解。
三、網路書單、書評
我一般會看下豆瓣,不過,這個我覺得僅供參考。俗話說,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者的書評往往會帶有個人的視角在裡面,不一定是對整本書的客觀評價。
個人覺得,沒有最好的書,只有適合你的書。我就遇到過幾次這樣的情況,看書評還不錯,買回來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別人覺得好的書不一定適合你。 四、實體書店
不得不說,自己選書的話還是去實體書店最有效率。基本上,一本書值不值得看,適不適合你,花幾分鐘翻翻就知道了。 我每次去書店逛都會有意外收穫。除了本身就準備去買的書,往往還能發掘新的興趣點。
-
4 # 造房子的土木工程師
我把看過的書都評了分。
從一星到五星,當然,實際操作中,都是三星,四星和五星的。太爛的書,我連評分都懶得評,能讓我評一星的,我根本就不會翻開封面…
那些評五星的書,我都買了實體書或者電子書,現在更多的是電子書了,人嘛,還是要緊跟歷史的潮流。
五星的書,我都是隨時翻看的,也是我用來找書的基本。
然後就是順藤摸瓜的過程了,透過書裡介紹的其他書籍,作者,來尋找下一本書籍。
基本上,找出來的書,九成的機率也會是你心中的五星。
-
5 # lz鉤沉
如何選書和個人興趣和個人閱讀習慣有關係,我自己興趣特別的廣泛,一般情況下,會同時看十本不同學科的書,因為我有做讀書筆記,所以不會發生忘記前面內容的情況。
讀書的時候我會做一些調劑,把難以閱讀的和相對容易的做一個組合,不同的學科的書穿插閱讀。
之所以這樣閱讀,就是希望在讀書的時候,不同學科之間能發生化學反應,有時候生物學和社會學有時候就很相似,經濟學和數學也有相同的地方。雖然麻煩,也樂在其中。
-
6 # Tom老師
1.確定需求
當有機會接觸到一本書的時候,首先是要問自己,這書我真的需要嗎?比如準備養豬了,就去找《養豬知識大全》,準備搞物件了,就去找《三招之內搞定女神》。總之最好選那些當下就對你有效的書先來讀。
2.檢視目錄
確定需求的過程,其實就已經明確了這本書的名字,接著要做的,就是檢視目錄了。
目錄中的內容,其實就是一本書的核心價值了,也是一本書的成長過程,檢視這些核心的內容所要帶你解決的問題,是不是你已經遇到,或者預計在不久的將來會遇到的問題。核心內容所提到的話題,是不是你所關心的話題。如果是,或者基本是,那麼就經行下一步。
3.引入篩選機制
就我個人而言,一般會從兩種渠道獲取資訊,從而對這本書進行篩選。
首先是大眾的評價。
讀書是為了達到讀書之後的那中效果,如果你想要知道的內容,在篩選的過程中就已經掌握了的話,我想那也就不必再去往下讀了。結果重於過程,這一點應該是在當下的資訊環境中,應該持有的一種態度。
去你的朋友當中,去找那些你所知道的最有見解,讀書量最大的那些人, 看看他們對你所選的這本書有什麼見解。
-
7 # 軍轉上校讀書筆記
讀書和吃飯有類似之處。選什麼書和選什麼外賣類似,口味其實是相當私人化的,主要看興趣,不一定和大家一樣。我分三類情況來選書:
一是快餐,主要應付工作、應付某個臨時性需要的書。比如考試類、手冊類等。像吃快餐一樣,來了就吃,吃了就走,書則是用得著的時候再看,事完就完。
二是小吃,主要是自己的一些小愛好、偏好,看看過癮。比如我比較好奇,喜歡看名人的日記、吃喝玩樂體會、野史趣聞等。就像自己愛吃的小吃一樣,麻辣的也好、豆豉的也好,過一段時間就去吃吃,純粹看口味。
三是正餐,主要是提高能力、擴大視野、增長見聞、修身養性的書。比如文學經典、歷史讀物、哲學名著、專業書籍等。這是強勁壯骨的飯,經常吃也要好好吃。
選書有兩個技巧。
一是看你喜歡的名人推薦的書。比如我喜歡北大的周國平,就看他推薦什麼,他推薦的就去找來看。這樣選來的書,基本對口味不膩歪,又能與喜歡的人有同讀一本書的交流感受,讀書效率高。
二是看你喜歡的書中提到的書。比如有的書後面有參考書目錄,有的書在書裡本身就提到過一些書,更多的是作家的隨筆或讀書感想中都會提到一些書,這些書可以看。
選書一定要以興趣為本,不喜歡的要馬上扔掉,讀一部分不喜歡了也可以扔掉,等有興趣了再撿起來。其實,你喜歡的每本書和每個人都是一個入口,一個入口進去可能就會找到多個興趣點,閱讀的面就打開了。
-
8 # 暗香小影
中國每年出版的新書都有幾十萬種,面對浩瀚的書海,哪些書是真正的好書?要怎樣選出值得閱讀的書?齋藤孝在《深閱讀》中介紹了幾種選書的途徑,我們可以借鑑。
1、“行家”推薦
很多雜誌都會有書評專區,除了日常的書評我們可以參考借鑑之外,這些專區每到年末還會推出榜單,一般是專業書評人評選出來的優秀書籍,可以直接列入自己的“想讀”列表;另外,在圖書網站比如亞馬遜、噹噹等平臺,也會有讀者寫下的評價,我們可以挑選一些寫的有水平的讀者的評價作為參考,推薦較多的不出意外會是一本好書。
2、順藤摸瓜
我們在讀到一本好書的時候,往往會關注一下作者,在作者介紹裡少不了會說明作者的其他著作,這些書可以一併拿來閱讀。在網上購書時,系統也會自動為我們推薦“經常一起購買的”、“購買此商品的顧客也同時購買”等相關建議。這種“順藤摸瓜”找到的書籍往往相互關聯,集中系統地閱讀同一領域的書籍,會讓我們的頭腦中形成一個龐大而穩固的知識網路。
3、珍惜每一次偶遇
遇到一本好書,和遇到一個好的人一樣,都是一種難得的緣分。比如聽某個朋友說起一本書很好看,或者偶然看電視節目中介紹的某本好書,都可以記下來有機會找來閱讀,齋藤孝將這種緣分稱為“一生一遇閱讀”,珍惜這種難得的邂逅可能會令你有意外的收穫。在讀《深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就把書中提到的幾本書加入了豆瓣“想讀”,若不是這次偶遇,可能就沒有機會得知這幾本好書了。
4、涉獵陌生領域
每個人都有自己熟悉的領域,如果讀書也僅僅侷限在自己舒適的範圍內,未免太狹隘了,但是想要涉獵一個完全陌生領域,我們有時候會覺得不知如何下手。關於這點,齋藤孝在《深閱讀》中介紹的兩個辦法很實用。一個是先從針對其價值或當代意義的解讀書籍開始閱讀。比如哲學的書,可以從《尼采入門》、《柏拉圖入門》這些書籍開始,作為臺階逐步踏入哲學殿堂。再一個是尋找優秀的白話譯文來閱讀,翻譯的質量對作品的形象有很大影響,一個好的譯本能使讀者更好的領悟作者的思想進而產生閱讀興趣。
-
9 # 曉帆輕舟
讀書是人生之必需,可是,書海無邊,人生有涯,一生只可能讀到書海中的很小一部分。怎樣在有限的時光裡讀到好書、讀到自己喜歡的書呢?因此,如何選書,這是每個讀書之人必然考慮之事。
如何選書,並無標準答案,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一套做法。我經過這麼多年的摸索,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藉此機會,向書友們彙報一二:
(一)確定適合自己的三大類:基本類、拓展類,泛讀類。
基本類(自己最常看的、常備的某一兩個領域的書):由於我的專業與最大興趣是歷史與文博中的一部分(1.戰國史、楚國史、唐宋、明史、近現代史;2.與上述內容相關的文物、博物館、遺址、紀念館等等;3.史學概論),所以,我把自己的”基本類”圖書鎖定在上述領域裡。
拓展類:根據自己的興趣,本人的拓展類圖書大致在以下範圍:廣義的歷史與文博,音樂,文學,美術,西方政治與文化,日本,時事。
泛讀類:內容不限。但是,用於泛讀的時間、泛讀之書的型別、數量、質量還是有所考慮,畢竟精力有限。
(二)為了儘量選到好書、選到適合自己的書,防止被低質量的書耽誤自己時間,我在具體選書時,大致採取以下方法:
1.留意作者。例如,我較關注梁啟超、葛劍雄的書——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葛劍雄—周筱贇《歷史學是什麼》……
2.留意出版社。例如,選歷史類的書時,我較留心於以下出版社:中華書局、三聯、上海古籍出版社、商務印書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些重要綜合大學出版社、一部分“人民出版社”、廣西師大出版社……
3.選公認的優秀書與我自己很感興趣的書(兩者的交集)。例如《儒林外史》、前面提到的《歷史學是什麼》。
4.借鑑參考其他人的推薦書目。一些朋友的推介,對我選書很有啟發。
-
10 # 陳章魚
如何快速找到屬於自己的好書?這是大家都很關心的一個問題,找到適合自己的好書,是高效讀書的開始。那麼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好書呢?我的建議,是分成兩步來走。
第一步,依照你的目標,來選擇你閱讀的領域。在之前,我們談到了目標的重要作用。我們也聊到了書籍的侷限性,書籍就像地圖,你要先有心中的目的地,才能夠去查地圖。閱讀也是一樣,從自己最感興趣的領域、最關心的問題、最想掌握的技能出發,主動地選擇閱讀的領域,主動的進行自我教育。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是很多時候,我們確定了我們想要閱讀的領域,卻發現這個領域裡,可以選擇的書有幾十本、甚至是上百本,那麼這個時候,怎麼從這麼多書中,選擇出最適合自己的那幾本呢?
這裡就到了定位好書的第二步。
選擇優秀的人,來作為你選書的「風向標」。有哪些人可以作為你選書的風向標呢?我推薦以下四種人。
第一類人,是你喜歡的作者。
當你看完一本優秀的書,你會與作者建立一種信賴感,那麼你可以在作者的幫助下,順藤摸瓜,就會找到更多優秀的書。
有的作者會在自己的文章中,專門介紹自己喜愛的作家。比如王小波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叫《我的師承》,裡邊強烈推薦了兩位著名的翻譯家,一位是王道乾先生,曾經翻譯過法國作家杜拉斯的名著《情人》,另一位是查良錚先生,曾經翻譯過普希金的《青銅騎士》。王小波說,正是這兩位先生的譯著,讓他知道了最好的文字是什麼樣子。
第二類人,是各個領域的大牛。
很多的時候,我們想要了解一個領域,但是作為一個門外漢,我們總有些連門都摸不到的感覺,這個時候,怎麼找到在這個領域中適合自己閱讀的書籍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這個領域中的大牛,藉助大牛的推薦,快速定位到這個領域優秀的書籍。
如果沒有機會,去面對面和大牛進行交流,去搜索大牛推薦的書單,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第三類人,是發動群眾的力量.藉助網際網路的力量,將大家的意見彙總起來,作為我們挑選書籍的參考。目前在網際網路上,豆瓣和知乎這兩個平臺,他們都是書籍的意見集散地,我們可以根據大家的投票,來幫助自己找到更多的好書。
所以,藉助「大家的意見」這個過濾器篩選一次之後,我們能找到好書的機率就會大大提高。
第四類人,就是我們自己。
選書這件事其實挺矛盾的,一方面,我們不能單靠自己的力量,因為那樣的話我們的試錯成本就太高了。可是另一方面,不論是心愛作家的推薦,專業大牛的推薦,人民群眾的推薦,最終擁有決定權的關鍵一票,還是我們自己,所以我們又必須不斷提高自己對於好書的鑑別能力。
我建議大家在閒暇時間,多多去逛書店,從書架中去挑選自己感興趣的書,一方面可以訓練自己對書的鑑賞力,另外一方面,自己找到的好書,會讓你有一種不一樣的喜悅。那種快樂是別人不能給你帶來的。
當然,自己挑書,也不是胡亂的碰運氣,也是有方法的。推薦大家關注這些元素,就能幫助你更快找到好書。
第一個元素,就是作者,如果一本新書,是你信任的作者所寫,那它是一本好書的機率就會大很多;
第二個元素,就是出版社,出版社就是一本書的品牌和生產廠家,大家買一瓶礦泉水,買一包紙巾,都要看一下牌子,如果買書的時候不關注出版社,那就會錯過很多資訊。每一家出版社都有自己專精的領域,甚至是不同的性格。比如你需要的是文學名著,那麼就挑選人民文學出版社或者上海譯文出版社,你需要的是科學類的專業書籍,那麼就先去看清華大學出版社和機械工業出版社,如果是經史子集等古典文獻,那麼就先去看中華書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如果是前沿新知和商業書籍,那就選擇中信出版社。
總之,如果能多多瞭解一些不同出版社的特質,你就能更方便的找到好書。
好了,以上就是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的方法。
簡單來說,就是:分成兩步走,藉助四類人。
相信利用這些方法,你就能找到專屬於你的好書。
回覆列表
1、找感興趣的書,不要一味功利讀書
選書,肯定是要選自己願意看的書,不管是經典名著還是技能工具書,不要迷信排行榜,也不要一位的追新。這裡不是反對功利,而是功利會有侷限性。畢竟,有的知識受用一生,有的只是受用一時。
2、最好去書店選書
為什麼要去書店?因為這時你能清清楚楚的看到書的目錄、內容,大致的翻上幾頁,你就會知道這本書合不合你的胃口,是不是你所需要的。
千萬不要被什麼網上推薦或排行榜忽悠了,買了一些名不副實、也根本不會去看的書,直接去書店反而是最高效的選書方法。
3、看你喜歡的作者推崇的作者與書籍
看了許多書後,你肯定會有喜歡的作家或者喜歡的相關選題。這時候,你可以把作者其他的書找出來,看看符不符合你的胃口。
作者肯定曾經也會提到某些參考文獻或者喜歡的作家,你可以順著他的推薦去看看他推崇的作品,這樣你既能開拓知識面,也能更好的理解你喜歡的作家的寫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