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嬋有倆寶

    我家是石家莊元氏縣的,從上大學以後就離開家鄉,在外地生活。說起最懷念的就是缸爐燒餅。小時候只要媽媽去縣城趕集,就讓媽媽捎回來,一塊錢四五個。剛出爐的燒餅噴香酥脆,越嚼越香,芝麻香味很濃。最喜歡摳上面那層帶芝麻的酥皮吃,經常把所有的燒餅都摳完皮吃。嘿嘿,現在嫁出來了,這個地方沒有這種燒餅吃了。經常懷念那個香香的味道,每次回孃家都要買幾個吃,已經漲價了,1.5元兩個了。

  • 2 # 阿彬說美食

    作為一個貴州人,吃飯最不能缺了辣椒,尤其是家鄉的黔西素辣椒,每次回去都要帶幾大包,素辣椒很是方便,只需要在辣椒裡面放醬油和一點蔥花,其他什麼都不用放,因為全都是拌好的,最是好吃!

  • 3 # Lilala

    我家黃山的,雖然毛峰很有名,但我不喜歡喝茶,還是燒餅好吃,尤其是家利燒餅和好再來燒餅(有點打廣告的感覺),是真心推薦啦。

  • 4 # 我的幸福小生活

    從小生活在農村,雖然是80後餓不著了,但是要是說那個年代在家鄉農村能吃到好吃的也不是說有就有的。

    在家鄉農村,每年過年的時候可以吃到的那麼幾樣美食,在我的腦海中永遠抹不去,現在每年過年父母都還會給我準備好,然後讓我帶回家給孩子媳婦吃。這是炸油條,這一三輪車就是春節回家的時候父母給我準備的,這個炸油條真的和城市任何一家賣的都不一樣,父母用自己家的麵粉,用當年新榨的花生油,請村裡有幾十年炸油條經驗的人給加工的,加工方法獨特,純手工沒有任何機器參與,包括和麵都是人工的,做出的油條從春節放到正月十五都很香。這是媽媽炸的豬肝,我們當地叫肝貨丸子,新鮮的豬肝水煮一下,切好放上花椒麵等調料,放雞蛋麵粉和好後用花生油炸,每年春節母親都做,做好的丸子可以直接吃或者是燉著吃,很好吃。現在春節回家母親還會炸很多,走的時候給我帶著。這個是糖米花,就是炸的大米花,然後用麥芽糖稀熬煮的一種小零食,甜甜的,很香,裡面摻有花生米,江米條,以前春節每家每戶都做,現在大部分都是讓讓人給加工。

    小時候每年春節都有那麼多的好吃的,盼著過年,即使有自己喜歡吃的一樣能吃到就很滿足了;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我也還盼著回家鄉過年,因為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感受到小時候的那種溫暖,不是盼吃的,是比吃的很重要的,與父母在一起。

  • 5 # 蒙蒂奇奇

    說到最懷念的家鄉美食,當然是我大臺山的鹹雞籠、菜果飯、爐底餈,鹹湯圓、油餈等等

    以鹹雞籠為例,這是江門台山地區過年期間家家戶戶才會做的美味,外皮是糯米粉和粘米粉以一定的比例調配而成的,傳統內餡的搭配有豬肉、馬蹄、蝦米、蔥等,用外皮包住炒好的內餡然後用小火慢炸,炸熟即可撈出,鹹香酥脆。(盤子裡白色的是鹹雞籠,金黃色也是台山有名的美食油餈)

    與北方冬至吃餃子不同的是,位於南方的台山有自己獨特的冬至美食--台山鹹湯圓,湯圓的做法大同小異,我在這裡就不過多介紹了。我想說是台山鹹湯圓的配料,豬肉、白蘿蔔、香菇,蔥花這幾樣是一定要有的。但是現在生活水平提高,配料也有更多的選擇,有人喜歡往鹹湯圓里加臘腸、鯪魚餅、雞肉等等。但是我想說,不管鹹湯圓里加了多少配料,鹹湯圓還是我們台山人熟悉的那碗鹹湯圓,是我們在冬至那天的最佳的選擇,是我們外讀書或者在外打拼的人冬至裡最懷念的一碗台山鹹湯圓。

    最懷念的家鄉美食,懷念美食其實說到底就是心裡那份對家鄉、對家人的懷念,以美食為寄託,寄託著我們對家人的情感。

  • 6 # 收之桑榆12

    還記得每次從外地回到家,老媽都會問我明天想吃什麼,而我都會好不猶豫的說——米粉。

    我是個90後的農村人,家鄉是坐落於貴州眾山環繞的南方古鎮,由於氣候潮溼,我們當地人都喜歡吃辣,從小我就吃辣一直吃到我到外地上大學,到了外省發現吃的東西一點也不合口味,這時是最思念家鄉的時候。每當想起家鄉就會不油想起米粉,直到一個人在外地才發現家鄉的米粉是外地找不到的。家鄉的米粉是在一碗素米粉里加很多配菜——土豆丁、西紅柿漿(自己做的)、醃菜、炒豆腐丁、炸花生、蔥花、油辣椒、少許湯。拌均後就可以吃了,每次想到這就會不覺得咽口水,香味又彷彿縈繞於鼻尖,迫切回家的心在這時便會急劇跳動。這時一種奇怪的感覺便會向我湧來,這或許就是鄉愁,對余光中來說,鄉愁是郵票,是船票,是墳墓,或是海峽。但對於我來說,鄉愁就是回家老媽親手做的米粉。

  • 7 # 蟬鳴知了

    福建省,長汀縣客家美食-薯煎(餅)。製作過程:1. 選用大紅薯和大白薯各一半,用瓦片去皮後,在粗陶器上磨成醬,取“鹽、味精、醬油、蒜葉末”混合攪拌後均勻待用;2. 在鐵鍋或鐵板上放入豬油,待其一定溫度後,用勺子舀入適量的調好味的薯醬,將薯醬攤成圓形的餅,用鏟子翻動煎至雙面金黃色;3. 煎的薯餅起鍋前,沿著薯餅邊緣撒上少許的米酒,起鍋即食。

  • 8 # 文化藝術思考

    “哪兒的羊肉最正宗?”吃貫南北的陳曉卿在《奇葩大會》上的說過,在《至味在人間》的書裡也提到:關於“最好的羊肉”,每個地方的人更有屬於自己的判斷。寧夏的說:“新疆的羊肉還是做得粗,少這麼一丁點鮮嫩的勁兒。”而新疆的說:“寧夏不行,全中國只有新疆的羊肉是最純淨的。”內蒙人在這個問題上也不會服輸。有次在白巖松老師家吃飯,白媽媽抱怨:“在北京,什麼都習慣,就這羊肉,羶氣太重——都是西北過來的,哪有我們呼倫貝爾的甜?”不管哪個城市的人,都有天然的地域優越感。你左手一指太行山,我右手一指是岷江,你說你的大蒜好,我說我的咖啡香……最常見的是拼“美女”:“比如誰誰誰,演那什麼的,就是我們這兒長大的。”美女如此,羊肉亦然。老婆是別人的俊,羊肉是自己的甜。

  • 9 # 哈小黎

    聽說過魚茶嗎?海南黎族人自制的魚茶。此“茶”非彼“茶”,既不能種植採摘,又不能沖泡飲品。

    魚茶又稱魚酸,是黎族人家給客人們獻上的一道美味佳餚。魚茶味酸而透出絲絲鹹味,入口甘香可口,肉感滑嫩鮮美,咀嚼起來富有嚼勁,清爽不油膩。喜歡吃的人一聞到就口水直流,第一次聞或吃的人可能會接受不了,甚至難以下嚥。

    製作過程:魚切頭去尾、血洗淨、清除內臟後,魚肉切成均勻的段,與食鹽混合醃泡2—3小時,加入已煮熟的白沙本地大米,放薑片或蒜去腥,裝入罐中。魚肉和米在罐中發酵二十多天後,食物被其自然熱量煮熟,魚茶就這樣製成了。

  • 10 # 使用者102107333782

    首先,很榮幸能回答這個問題。

    我是一個四川妹子,最想吃的美食一時想不到,主要是有特別特別多選擇,選出最喜歡最惦記的。

    但是出來工作這麼多年,有好幾種都是特別想再吃吃的。

    第一種:我很想吃小時候逢年過節必吃的“豬兒粑”,有的地方也叫“葉兒粑”。外皮是糯米做的,一定要用傳統石磨做出來的才好吃,裡面的餡兒有很多種,比如鹹菜豬肉餡,豆腐豬肉餡,大蔥豬肉餡;都比較的好吃。過年吃,稱為“元寶”。

    第二種:筠連酸辣粉,這個怕是很多人不知道,但是本地人肯定很熟悉,我在筠連並沒有待很久,兩個暑假而已,吃過在溫泉旁邊的1塊錢1碗的酸辣粉,大概是10年前吧,吃一碗酸辣粉,就可以免費泡溫泉。是不是很爽?現在記不起來味道了,只記得很好吃,還想吃一次。

    第三種:雞樅,我老家稱呼它“三塔菇”,純野生,想吃也不一定吃得到,其實最好吃的方法,不是煮肉,也不是煲湯,更不是榨油,而且清蒸。碗下部分放滿小青椒切的片,然後雞樅放在上面,挖一坨豬油,撒點鹽就可以啦。蒸熟後簡直是香的不擺了。

    第四種:年豬湯,只有過年殺年豬才有,裡面有血旺、豬雜等,特別鮮,不過現在就算是過年,我也不容易吃到哦。人家都是招待殺豬匠和親人,我家已經沒有豬啦,那我也不會殺豬,所以完全看緣分。

    這些都是很想吃,但是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吃上的美食。不知道有沒有老哥老姐們,也和我一樣的惦記,大家根據我想吃的美食,能猜出我老家在哪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on't Turn Off The Lights(請不要關燈)中文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