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是「上帝已死」,它也是尼采最著名、被引用最多的哲學思想。
許多人都以為這是尼采發出的一種歡呼,但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因為緊接著這一句話的下一句則是「是我們殺死了上帝」。可以看出,這其實是尼采一種痛心的疾呼。基督教信仰是整個西方世界的道德基礎和人生意義的寄託,意義極其重大。正因為如此,這種信仰本該是真誠的,容不得作假。但他卻發現,人們對上帝的信仰並不是真實的,而是基於一種「虛假的信念」。尼采雖然反對宗教,但是卻並不反對耶穌。他認為耶穌並不是要拯救人類,而只是要告訴人類應當怎樣生活。所以人們用虛假的教義去理解救世主的啟示,最終讓這個信仰變得不可信。在這個意義上,是人殺死了上帝。
尼采認為「虛假的信念」就是「形而上學」。他把形而上學概括如下:相信在感知的表象世界背後還有一個更真實的本質世界;相信這個混亂的世界實際上是有目的的;相信這個紛亂多樣的世界背後有一種統一性。尼采認為,那個更本質的,存在其終極目的的統一的真實世界其實並不存在,而人們之所以相信它,只是因它能夠帶給人以慰藉和希冀,但生命慾望是真實的,也是正當的,即使因為挫折而痛苦,也應當直面它們。因為信念是虛假的,帶來的是終極的虛無,所以在尼采看來,古老而典雅的形而上學從根源上催生了虛無主義。
尼采的這一思想,也讓他成為了第一個「否定哲學」的哲學家。
第二個是「超人學說」,這也正是尼采提出的面對虛無人實證方案,即用生命力量戰勝虛無。
尼采認為人生本無意義,而古往今來諸多哲學家為了構築一種虛幻的意義感而創造出了許多理論以慰藉人類縹緲虛無的茫然,他認為,這是一種「理論虛假」。尼采有一本書叫做《偶像的黃昏——如何用鐵錘來進行哲學思考》,意在先破後立,他要用鐵錘擊碎古老的理論虛假的幻想,直麵人生的虛無。
尼采認為,面對虛無,有這樣兩種狀態——一個是「消極的虛無主義」,一個是「積極的虛無主義」。前者指的是,由於面對依賴著的「世界存在一個終極意義的虛假信念」被破除後虛無產生的悲觀和絕望的態度;而後者則是指,因為不依賴假象的人生意義而直面生命虛無的真相,並據此創造出自己的價值與意義的態度。
關於積極的虛無主義,加繆筆下的西西弗斯則是最好的例證。西西弗斯因為綁架死神而觸怒了宙斯,宙斯為懲罰他,要求他把一塊巨石從一座山的山腳推到山頂,但在抵達山頂的一剎那,這塊巨石就會滾回山腳,前功盡棄。把這塊巨石推上山這件事永遠也不可能完成,西西弗斯的努力看起來是徒勞的,但他所擁有的對抗這種絕望的虛無的那種抗爭精神,則成為他所創造的自我的意義本身。
尼采認為,外部世界的一切其實只是沒有其本身屬性的一團混沌,直到人的出現才賦予了它們意義,人們始終在製造「真相」。而關於一下基本事實常識,比如太陽東昇西落,尼采認為這種「客觀性」只是一種合理的錯覺。因為人們對於一些所謂的「常識」具有共同的視角,得出了一致的解釋,才造成了這種錯覺。但這種錯覺很重要,因為人們需要一些穩定的事實認知,在此基礎上很多人類活動才能正常展開。
因為不存在一個普遍的共同視角,人們發現真相併不是唯一的,因此會發生分裂與衝突,在當下這個後真相時代,這種情況尤為明顯。但其實視角主義另一面則闡釋了另一種可能性,即理解每個人的視角都只是視角之一,並不存在絕對的真相,所以謙遜地傾聽與理解則是人們能更深入理解客體的更好方式。
第一個是「上帝已死」,它也是尼采最著名、被引用最多的哲學思想。
許多人都以為這是尼采發出的一種歡呼,但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因為緊接著這一句話的下一句則是「是我們殺死了上帝」。可以看出,這其實是尼采一種痛心的疾呼。基督教信仰是整個西方世界的道德基礎和人生意義的寄託,意義極其重大。正因為如此,這種信仰本該是真誠的,容不得作假。但他卻發現,人們對上帝的信仰並不是真實的,而是基於一種「虛假的信念」。尼采雖然反對宗教,但是卻並不反對耶穌。他認為耶穌並不是要拯救人類,而只是要告訴人類應當怎樣生活。所以人們用虛假的教義去理解救世主的啟示,最終讓這個信仰變得不可信。在這個意義上,是人殺死了上帝。
尼采認為「虛假的信念」就是「形而上學」。他把形而上學概括如下:相信在感知的表象世界背後還有一個更真實的本質世界;相信這個混亂的世界實際上是有目的的;相信這個紛亂多樣的世界背後有一種統一性。尼采認為,那個更本質的,存在其終極目的的統一的真實世界其實並不存在,而人們之所以相信它,只是因它能夠帶給人以慰藉和希冀,但生命慾望是真實的,也是正當的,即使因為挫折而痛苦,也應當直面它們。因為信念是虛假的,帶來的是終極的虛無,所以在尼采看來,古老而典雅的形而上學從根源上催生了虛無主義。
尼采的這一思想,也讓他成為了第一個「否定哲學」的哲學家。
第二個是「超人學說」,這也正是尼采提出的面對虛無人實證方案,即用生命力量戰勝虛無。
尼采認為人生本無意義,而古往今來諸多哲學家為了構築一種虛幻的意義感而創造出了許多理論以慰藉人類縹緲虛無的茫然,他認為,這是一種「理論虛假」。尼采有一本書叫做《偶像的黃昏——如何用鐵錘來進行哲學思考》,意在先破後立,他要用鐵錘擊碎古老的理論虛假的幻想,直麵人生的虛無。
尼采認為,面對虛無,有這樣兩種狀態——一個是「消極的虛無主義」,一個是「積極的虛無主義」。前者指的是,由於面對依賴著的「世界存在一個終極意義的虛假信念」被破除後虛無產生的悲觀和絕望的態度;而後者則是指,因為不依賴假象的人生意義而直面生命虛無的真相,並據此創造出自己的價值與意義的態度。
關於積極的虛無主義,加繆筆下的西西弗斯則是最好的例證。西西弗斯因為綁架死神而觸怒了宙斯,宙斯為懲罰他,要求他把一塊巨石從一座山的山腳推到山頂,但在抵達山頂的一剎那,這塊巨石就會滾回山腳,前功盡棄。把這塊巨石推上山這件事永遠也不可能完成,西西弗斯的努力看起來是徒勞的,但他所擁有的對抗這種絕望的虛無的那種抗爭精神,則成為他所創造的自我的意義本身。
尼采認為,外部世界的一切其實只是沒有其本身屬性的一團混沌,直到人的出現才賦予了它們意義,人們始終在製造「真相」。而關於一下基本事實常識,比如太陽東昇西落,尼采認為這種「客觀性」只是一種合理的錯覺。因為人們對於一些所謂的「常識」具有共同的視角,得出了一致的解釋,才造成了這種錯覺。但這種錯覺很重要,因為人們需要一些穩定的事實認知,在此基礎上很多人類活動才能正常展開。
因為不存在一個普遍的共同視角,人們發現真相併不是唯一的,因此會發生分裂與衝突,在當下這個後真相時代,這種情況尤為明顯。但其實視角主義另一面則闡釋了另一種可能性,即理解每個人的視角都只是視角之一,並不存在絕對的真相,所以謙遜地傾聽與理解則是人們能更深入理解客體的更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