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不度玉門關的原句是“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出自唐朝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盛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蒐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並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後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涼州詞》——唐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首詩描寫了邊塞涼州雄偉壯闊、荒涼寂寞的景象。詩人以一種特殊的視角描繪了黃河遠眺的特殊感受,同時也展示了邊塞地區壯闊、荒涼的景色。全詩悲壯蒼涼,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氣,邊塞的酷寒正體現了戍守邊防的徵人回不了故鄉的哀怨,這種哀怨不消沉,而是壯烈廣闊。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 《涼州詞》相關故事 清朝末年,慈禧太后讓一位書法家題扇。那位書法家遵旨寫了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的詩《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誰知,書法家誠惶誠恐,慌亂之中在書寫時漏掉了一個“間”字。慈禧太后看後勃然大怒,認為是書法家在故意戲弄她,欺她“老佛爺”沒有學識,要把書法家斬首示眾。書法家急中生智,連忙解釋說:“老佛爺,我如此寫來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我這是巧借王之渙詩意填的一首詞呀”!並當場提筆斷字(注:古代寫詩寫文章是不用標點符號的)吟誦道:“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慈禧太后聽後,無以言對,只好賜書法家黃金百兩壓驚。而另一版本則是與紀曉嵐有關,但與慈禧版本相似,不過是主角換了罷了。 王之渙簡介 王之渙(公元688年—公元742年),是盛唐時期的詩人,字季凌,漢族,幷州(山西太原)人。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今山西新絳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
春風不度玉門關的原句是“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出自唐朝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盛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蒐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並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後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涼州詞》——唐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首詩描寫了邊塞涼州雄偉壯闊、荒涼寂寞的景象。詩人以一種特殊的視角描繪了黃河遠眺的特殊感受,同時也展示了邊塞地區壯闊、荒涼的景色。全詩悲壯蒼涼,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氣,邊塞的酷寒正體現了戍守邊防的徵人回不了故鄉的哀怨,這種哀怨不消沉,而是壯烈廣闊。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 《涼州詞》相關故事 清朝末年,慈禧太后讓一位書法家題扇。那位書法家遵旨寫了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的詩《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誰知,書法家誠惶誠恐,慌亂之中在書寫時漏掉了一個“間”字。慈禧太后看後勃然大怒,認為是書法家在故意戲弄她,欺她“老佛爺”沒有學識,要把書法家斬首示眾。書法家急中生智,連忙解釋說:“老佛爺,我如此寫來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我這是巧借王之渙詩意填的一首詞呀”!並當場提筆斷字(注:古代寫詩寫文章是不用標點符號的)吟誦道:“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慈禧太后聽後,無以言對,只好賜書法家黃金百兩壓驚。而另一版本則是與紀曉嵐有關,但與慈禧版本相似,不過是主角換了罷了。 王之渙簡介 王之渙(公元688年—公元742年),是盛唐時期的詩人,字季凌,漢族,幷州(山西太原)人。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今山西新絳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