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西漢 唐太宗用賀卡給大臣拜年 每到新年和春節,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尋常百姓,都有向親朋好友寄送賀卡的習慣。賀卡這一特殊的祝福介質,究竟是何時誕生的,為何會流傳至今,又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變化。 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強調“禮”,禮曾是中華文化的精髓。禮節中的許多內容是靠形式來表達的,比如賀卡。在個人重大事情或公共節日前呈送賀卡,一來形式莊重,二來提早通報對方,與人與己均為方便。故漢朝以來,賀卡作為傳統形式一直延續保留,只是名稱有所變化。 賀卡初期叫“名帖”,以介紹自己為主,西漢稱之“謁”,今天貴賓相見還在說“拜謁”,東漢後叫“名刺”,名刺一詞日本至今仍在使用,就是我們常用的名片。 凡事先通報自己是尊重對方的必須,今天的社會有時並不注意這些傳統了。 唐宋以後,賀卡的名稱及功能有所進步,稱為“門狀”或“飛帖”,到了明清,又叫“紅單”、“賀年帖”等等,聽著名字就知功能越來越世俗化,文人之間以文雅逐漸遠去。原因其實簡單,古代教育不夠普及,識文斷字的人少,賀卡最初都是在達官貴人之間傳遞,起點頗高,進入商業社會,賀卡就多了一份熱情,少了一份酸腐。 據說唐太宗李世民過年時,用赤金箔做成賀卡,御書“普天同慶”,賜與大臣。由於這一形式由帝王發明,迅速在民間普及,不過民間沒有皇家那麼奢侈,不敢使用金箔,改用梅花箋紙,豎寫,右上端為受賀者官諱,左下端為賀者姓名,傳說南宋人張世南在著作中記載他家曾藏有北宋名家黃庭堅、秦觀等人的賀卡,這絕對是一份精典收藏,如保留至今天也應該是價值連城的國寶了。 說來非常有意思,名帖賀卡一類原是本人親自呈送,以示鄭重。但到了宋朝,商業氣息濃厚,人們也日漸繁忙,故不能親送者,派僕人呈送,逐漸形成風俗。這樣的好處是一人可以多送,如親自前往,所送數量極為有限,朋友多的人恐有失禮;派人呈送,好處多多,省去主人之間見面的繁文縟節,效率大大提高。 明清時期,呈送賀卡名帖等更有一套禮儀,按規定僕人不能親自用手呈送賀卡,故發明了拜匣,即拜見時僕人所持匣盒,呈長方形,大小正好容納賀卡名帖,見主人後,僕人不能直拉用手持卡或帖,必須開啟拜匣,讓主人取出。大戶人家會製作自用拜匣,我就藏有明清紫檀黃花梨拜匣多個,其中清代紅木製作的《福臻堂趙》的拜匣,製做精良,顯示了趙家主人不凡的身份。 賀卡的商業性郵遞也從宋代始 。張世南的《遊宦紀聞》中載,每逢冬至、元旦年節,“凡在外官,皆以狀至其長吏”,這應該是郵政作為賀卡的信使最早的記載了。 由於賀卡是溝通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往,而此種交往又往往以短句表達,比如宋代常寫“敬賀正旦”,今天一看亦言簡意賅,久而久之,賀語就出現了程式化,講究喜慶,互送吉語,傳達人們對生活的期冀與憧憬。 觀復博物館每年都以文物作背景,注重當年生肖的文物表達。久而久之,收集一套生肖文物賀卡,也是很好的一個收藏。今年時逢牛年,觀復博物館攜金牛賀歲,恭祝全華人民牛年大吉。
起源西漢 唐太宗用賀卡給大臣拜年 每到新年和春節,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尋常百姓,都有向親朋好友寄送賀卡的習慣。賀卡這一特殊的祝福介質,究竟是何時誕生的,為何會流傳至今,又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變化。 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強調“禮”,禮曾是中華文化的精髓。禮節中的許多內容是靠形式來表達的,比如賀卡。在個人重大事情或公共節日前呈送賀卡,一來形式莊重,二來提早通報對方,與人與己均為方便。故漢朝以來,賀卡作為傳統形式一直延續保留,只是名稱有所變化。 賀卡初期叫“名帖”,以介紹自己為主,西漢稱之“謁”,今天貴賓相見還在說“拜謁”,東漢後叫“名刺”,名刺一詞日本至今仍在使用,就是我們常用的名片。 凡事先通報自己是尊重對方的必須,今天的社會有時並不注意這些傳統了。 唐宋以後,賀卡的名稱及功能有所進步,稱為“門狀”或“飛帖”,到了明清,又叫“紅單”、“賀年帖”等等,聽著名字就知功能越來越世俗化,文人之間以文雅逐漸遠去。原因其實簡單,古代教育不夠普及,識文斷字的人少,賀卡最初都是在達官貴人之間傳遞,起點頗高,進入商業社會,賀卡就多了一份熱情,少了一份酸腐。 據說唐太宗李世民過年時,用赤金箔做成賀卡,御書“普天同慶”,賜與大臣。由於這一形式由帝王發明,迅速在民間普及,不過民間沒有皇家那麼奢侈,不敢使用金箔,改用梅花箋紙,豎寫,右上端為受賀者官諱,左下端為賀者姓名,傳說南宋人張世南在著作中記載他家曾藏有北宋名家黃庭堅、秦觀等人的賀卡,這絕對是一份精典收藏,如保留至今天也應該是價值連城的國寶了。 說來非常有意思,名帖賀卡一類原是本人親自呈送,以示鄭重。但到了宋朝,商業氣息濃厚,人們也日漸繁忙,故不能親送者,派僕人呈送,逐漸形成風俗。這樣的好處是一人可以多送,如親自前往,所送數量極為有限,朋友多的人恐有失禮;派人呈送,好處多多,省去主人之間見面的繁文縟節,效率大大提高。 明清時期,呈送賀卡名帖等更有一套禮儀,按規定僕人不能親自用手呈送賀卡,故發明了拜匣,即拜見時僕人所持匣盒,呈長方形,大小正好容納賀卡名帖,見主人後,僕人不能直拉用手持卡或帖,必須開啟拜匣,讓主人取出。大戶人家會製作自用拜匣,我就藏有明清紫檀黃花梨拜匣多個,其中清代紅木製作的《福臻堂趙》的拜匣,製做精良,顯示了趙家主人不凡的身份。 賀卡的商業性郵遞也從宋代始 。張世南的《遊宦紀聞》中載,每逢冬至、元旦年節,“凡在外官,皆以狀至其長吏”,這應該是郵政作為賀卡的信使最早的記載了。 由於賀卡是溝通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往,而此種交往又往往以短句表達,比如宋代常寫“敬賀正旦”,今天一看亦言簡意賅,久而久之,賀語就出現了程式化,講究喜慶,互送吉語,傳達人們對生活的期冀與憧憬。 觀復博物館每年都以文物作背景,注重當年生肖的文物表達。久而久之,收集一套生肖文物賀卡,也是很好的一個收藏。今年時逢牛年,觀復博物館攜金牛賀歲,恭祝全華人民牛年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