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才小土豆

    粵語歌之所以流行是因為那個時候大陸的文娛事業趕不上香港。所以在那個時代,也就是剛剛改革開放的時代,中國電影學院才招募第一批學生,那時候大陸的明星班底還未成長起來。

    因此最先進入中國社會,帶動中國文化發展的恰恰是早已在香港甚至是新加坡成名的藝人。比如鄧麗君,許靜美等。

    而這些地方的本土方言便是粵語,因此藉助本土語言與娛樂優勢,粵語歌曲便在剛剛走出十年動亂,人民精神活動十足匱乏的大陸流行起來。剛開始也被人民日報批評為糜爛之音。

    當然,也不能排除粵語本身在唱歌音調方面的優勢,因為普通話只有四聲,而粵語有六聲的原因,粵語更能夠表現出音樂的情調與音色之美。

    但隨著大陸經濟的騰飛,文娛事業的發展與繁榮,香港娛樂圈逐漸成支配地位轉為配屬,新一代大陸明星與歌手成長起來後,如王菲,那英等。

    隨著大陸近年來電影事業與經濟的愈發發展,香港臺灣的藝人也紛紛來大陸撈金,比如代言《貪玩藍月》等,就足以見證香港電影與歌曲的沒落。

    PS:鄧麗君照片

  • 2 # 如假包換的JC蕭

    1. 以前內地窮,港臺富,內地音樂娛樂領域發展自然比不過港臺。相較之下就如同一個花枝招展的時尚辣妹和一個鄉土麻花小姑娘。當然,不能否認那個年代內地也有著很多牛逼的音樂人,但整體不如港臺。如今風水輪流轉,彼此間的距離已經拉進,甚至可以說內地實現了超越,內地人對粵語音樂的追捧度自然就下降了。

    3. 改革開放至今,相比起二十年前粵語歌算是唯一的流行文化源輸入,內地已經可以接觸到任何國家任何地區的流行文化,韓日歐美流行樂大舉"入侵"。湧入的水多了,屬於粵語音樂的那一塊自然也就被稀釋了。

    4. 方言文化的整體弱化傾向。不僅僅是粵語,很多地方語言其實都面臨著逐漸被拋棄的趨勢。以前的人,說著方言,學著普通話,再學一個粵語,還挺洋氣。現在連本地方言都不說了,哪裡還想要去學你其他地方的"方言"?特別是對於很多北方人來說,聽不懂,沒味道。至於英語,好歹中小學必修課。

    5. 由於香港社會近年來的敏感動向,內地人對香港藝人也或多或少多了一點潛意識的芥蒂。

    6. 香港音樂屆自身的不給力。八九十年代可以說是香港音樂的天下,兩千年是臺灣音樂攻城拔寨,到現在是內地音樂人開始爭氣(當然不排除現在內地音樂人泛娛樂化的趨勢,即歌手不靠作品出名,靠臉靠真人秀靠參加比賽)。雖然粵語音樂仍有很多優秀作品,但早已沒有了"一統天下"的魄力。

  • 3 # 青春60後

    上世紀末在流行音樂上香港要明顯高於內地,香港明星們大受內地歌迷的歡迎。而他們的歌都是先在香港用粵語唱紅後再傳到內地的,所以粵語歌大為流行,加上當時香港廣東的商人也明顯領先於其他地區,所以社會上以會粵語為時髦,也助長了粵語歌的流行。隨著大陸的飛速發展,內地的音樂水平已趕上並超過了香港,而香港樂壇的偶像級歌手老的都已退出或已經過氣,新的偶像影響力遠不如前,而且更注重內地大市場,粵語作品越來越少,從2000年起逐漸淡出大陸市場。

  • 4 # 光明的視野

    90後的崛起,那個時候非主流盛行,形式主義逐漸代替跟風主義,也就是說90後活的比較自我,擺脫了80後的繼承和無奈,成功的進行了一次時代轉型,這為00後10後的超越奠定了基礎。港臺不再是他們追逐的方向,他們用一個黑眼圈或一個殺馬特直接表明了自己才是最耀眼的主角,對待過往他們總是顯得嗤之以鼻,囂張中顯盡了唯我獨尊的氣焰。

    內地的崛起和港臺的衰敗。香港澳門迴歸後,特別是2000年以後,領土基本完整後,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日益上漲,而大陸在黨的帶動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次飛躍緊跟世界方向最後至少有了提前三十年的發展。當我過得好的時候我就不會在注意你,這就是香港逐漸冷淡的原因,同時香港的娛樂業長久以來自以為是,天天就是那幾個人,為了利益鬥,使得難以發展,總拿過往說事,慢慢的我們也就疲憊了。

    南韓的印象。這將近有十多年的影響,韓劇,歐巴,整形等等,鋪天蓋地的發展在中國市場,基本上是一統江山,粉絲更是狂熱至極,中國大媽,中國少女已經痴迷到了腦殘的地步,你說她們還會在乎港臺文化及粵語歌曲嗎?三十年河東 三十年河西,經濟代表文化,不是我們不喜歡而是你落後了。

    現在能聽到的粵語歌基本上是在ktv,也只有我們這些70.80.的人會唱了,一個時代的結束意味著另一個時代的來臨。粵語歌我希望它能重新的發展起來,這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援,祝福它我曾經年少的寄託。

  • 5 # 滄臺客

    周杰倫的實時出現,直接導致流行歌曲風向。

    粵語歌的流行是香港經濟飛速發展的時候,港臺電影也是火遍東南亞。當97年香港迴歸之後,內地經濟飛速發展,國語歌市場需求巨大,臺灣國語歌周杰倫在內地取得成功,粵語歌開始被國語歌衝擊。

  • 6 # 珺珺0726

    說實話,我是90後剛開始接觸粵語的就是黃家駒的歌曲,那時候真是如痴如醉,手機下載的全部是他的歌曲,《海闊天空》《冷雨夜》等等,心情不好的時候聽。

    現在小鮮肉的歌曲我覺的雖然好聽,但是經不起時間考驗,我覺的粵語歌曲一直沒有在流行,尤其老一代的前輩搖滾一直在傳唱,經理歌曲一直在模仿,所以粵語歌曲一直在我心裡一直流行的,更沒有被憶忘。

  • 7 # 紅旗168202214

    網路時代後 唱片銷量急劇下降 本來暴利行業 變成低利潤的行業 一切昨夜黃花了 填詞作曲等各類人才各散東西 留下的就開個演唱會賺點錢 市場經濟就是這麼個樣 哪個行業都一樣 有高回報就能聚人才 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 8 # 好歌獻給你

    四大天王崛起之日,就是粵語歌曲沒落之時!

    當然,粵語歌沒落的“罪責”也不能安在四大天王身上,簡言之:時也,勢也!

    香港歌壇重利,是一個大型的投機市場,什麼樣的唱片有得賺,他們就做什麼樣的唱片。

    進入到90年代,港臺兩地的流行歌壇交流變得密切,羅大佑、童安格、王傑、齊秦這些臺灣歌手在香港發片,對香港本土的粵語歌壇衝擊特別大。

    尤其是經歷過譚詠麟、張國榮、梅豔芳退出頒獎禮之後,粵語流行歌曲不再一手遮天。

    四大天王扮演的角色,也不再像過去的譚張梅陳一樣,蝸居在香港歌壇一隅,而是要走出去跟兩岸三地的歌手進行對壘。

    四大天王裡頭,郭富城是唱國語歌走紅的。他的前兩張專輯《對你愛不完》和《我是不是該安靜的走開》都是先在臺灣爆紅,然後火回香港,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拐點。

    劉德華進入歌壇之後,也是採用國語專輯和粵語專輯並重的戰略,包括90年代早期的張學友、黎明,亦如是。

    同時代的女歌手,以葉倩文和林憶蓮為例,兩人分別交出《瀟灑走一回》和《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這樣的答卷,都是大殺四方的國語流行歌。

    粵語歌從他們這撥人開始,轉入低潮。

  • 9 # 南風寄雨

    粵語歌再吊有英語歌和日語歌吊嗎?相對於國語歌的龐大聽眾,連英語歌和日語歌都只能算是小眾歌曲了,粵語還想翻天嗎?有人說粵語也是漢語,但對聽不懂粵語的人來說,其實和英語歌和日語歌沒什麼區別,反正歌詞都聽不懂,既然如此,如果非要聽國語以外的歌曲,為什麼不去聽質量更高的英語歌和日語歌?當年粵語歌火,是因為國語歌流行樂還沒崛起,而英語歌和日本歌又受限於傳媒,沒有在大陸和臺灣這些說國語的地區流行開,但現在不同了,諮詢媒體這麼發達,粵語歌的生存空間自然越來越少了

  • 10 # 阿飛正在

    臺灣流行音樂崛起之後,粵語歌產量逐漸減少。只能說商業利益高於一切,為了打開臺灣和內地市場,大多數的香港歌手都開始出國語專輯,減少了粵語歌曲的出版,使得粵語歌風光不在。

    上世紀70年代,許冠傑開啟了香港粵語流行音樂的序幕,在80年代達到了粵語歌曲的頂峰,林子祥、羅文、譚詠麟、張國榮、陳百強、梅豔芳、BEYOND等都是粵語歌曲的天王巨星,很多的粵語歌曲都成為了經典中的經典。而在80年代後期,臺灣流行音樂的迅速崛起和製作水平的提高,以及臺灣的唱片市場和內地龐大的市場,使很多的香港歌手開始出版國語專輯,特別是像BEYOND,很早就跟滾石合作,發行了國語專輯,還有後來的張國榮,梅豔芳等等。

    四大天王時代,可以說是整個華語流行樂壇最輝煌的時候,很多歌手每年都是出好幾張專輯,正是這個時候臺灣流行樂壇開始幾乎是快速佔據了華語樂壇的大半壁江山,臺灣湧現出了一大批的天王天后,齊秦、張雨生、王傑、周華健、童安格、任賢齊、蘇慧倫、張惠妹、張宇等等。此時的香港幾乎就是四大天王的天下,李克勤沒能接過譚詠麟的棒,鄭中基也沒能接上張學友的棒,女歌手中到是出現了林憶蓮、王菲、鄭秀文等天后,不過他們雖然都是以粵語歌曲出道或者被人熟知,但是後來也都紛紛投身國語專輯市場。這也是粵語歌曲逐漸減少的原因。

    其實粵語歌不風靡歸根結底就是創作人才的凋零,特別是創作歌手,進入21世紀後,臺灣出現了王力宏、周杰倫、陶喆等等創作型歌手,內地也有汪峰、許巍、刀郎等歌手,可是香港,最被人熟知的就只有陳奕迅,可見其下降之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獨角獸工業富聯開板,是不是機會來了?可以進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