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精選五十則
附譯文
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譯文:孔子說:“不斷學習和複習,不是非常愉快的事嗎!
有朋友從遠方來訪,不是非常樂意的事嗎!別人不瞭解你,你不生氣,不是君子的氣度嗎?”
2.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
譯文:孔子說:“講漂亮話,假裝正經,很少是品德完善
的人。”
3.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
譯文:孔子說:“君子能做到不講究吃,不講究住;做事勤快,說話謹慎;又能親近有道德的人,虛心求正,就算得上是好學的了。”
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學而》)
譯文:孔子說:“不要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擔心的是自己不瞭解別人啊!”
5.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為政》)
譯文:子貢問怎樣做才算一個君子。孔子說:“首先把他想說的話實行起來,然後再把已見之行動的想說的話說出
去。”
6.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
譯文:孔子說:“君子講團結不講勾結,小人講勾結不講團結。”
7.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譯文:孔子說:“只讀書不思考,就會茫然無得;只思考不讀書,思路就會閉塞不通。”
8.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是知也。”(《為政》)
譯文:孔子說:“由!對你說的話,你懂得嗎?懂就說懂,不懂,就說不懂,這才是聰明人。”
9.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為政》)
譯文:魯哀公問孔子:“怎樣做才能使百姓心服呢?”孔子回答說:“把正直的人安置在邪惡者之上,老百姓就會心服;把邪惡的人,安置在正直者之上,老百姓就不會心服。”
10.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八佾》)
譯文:孔子進入周公廟,遇事都要問這問那。有人便說:“誰說叔梁紇的兒子懂得禮呢?你看他進了太廟,遇事都要問
這問那。”孔子聽到後說:“這正是知禮啊!”
11.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
譯文:孔子說:“金錢和地位,人人都想要有;如果不用正當方法獲得,君子是不接受的。貧困和低賤,人人都厭惡;如果不用正當方法擺脫,君子是不逃避的。君子離開仁德,怎麼能夠成名呢?君子連一頓飯的時間都不違背仁,緊急關頭是這樣,顛沛流離時刻也是這樣。”
12.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
譯文:孔子說:“早晨聽到真理,晚上死去也甘心。”
13.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里仁》)
14.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公冶長》)
譯文:孔子說:“聰敏而愛學習,不以向下麵人請教為可恥……。”
15.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譯文:孔子說:“對於學問德行,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有以它為樂的人。”
16.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譯文:孔子:“把看到聽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裡;勤求學問,從不自滿;教導別人,從不疲倦;這些我是否都做到了呢?”
1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譯文: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取法的人;選擇他們的優點加以學習,發現他們的缺點則作為借鑑,而改正自己。”
18.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述而》)
譯文:孔子說:“君子襟懷坦白,小人則經常愁眉不展。”
19.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
譯文:孔子在河邊上感慨地說:“消逝的時光像這河水啊!日夜不停地流走了!”(孔子這兩句富哲理的名言,時刻在提醒人們,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不能讓片刻的光陰白白流走。)
20.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譯文:孔子說:“三軍統帥可以被人奪去,一個普通老百姓立定的志向卻是很難強迫改變的。”
21.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譯文:孔子說:“到了寒冷的時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落的。”(孔子以松柏傲霜雪為喻,讚頌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堅強不屈、忠貞不渝的高貴品格。)
22.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
譯文:孔子說:“聰明的人不會疑惑不定,仁德的人不會憂心忡忡,勇敢的人不會畏懼不前。”
23.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
譯文:孔子說:“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成全人家的壞事。小人恰恰與此相反。”
24.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顏淵》)
譯文:季康子向孔子問政治的事。孔子答道:“政就是端正的意思,你自己帶頭端正了,誰敢不端正呢?”(孔子強調封建時代的執政者尚且要以身作則,意義深遠。)
25.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
譯文:孔子說:“處在領導地位的人自身端正了,不釋出命令,別人也會依照你的樣子做;如果自身不正,即使發號施令,也沒有人聽從。”
26.
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子。”(《子路》)
譯文:孔子一行到衛國去,冉有駕車。孔子說:“這裡的人口真興旺啊!”冉有接著問道:“人口興旺了,該做什麼呢?”孔子說:“讓他們富裕起來。”冉有又問:“富裕以後,還該做什麼呢?”孔子說:“教育他們。”
27.
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子路》)
譯文:孔子說:“不要圖快,不要貪小便宜。圖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小便宜就做不成大事。”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子路》)
譯文:子貢問道:“鄉里都稱讚的人,這種人怎麼樣?”孔子說:“還不行。”“鄉里都厭惡的人,怎麼樣?”孔子說:“還不行。不如鄉里的好人稱讚他,壞人厭惡他,這才是真正的好人!”
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矣。”(《憲問》)
譯文:孔子說:“讀書人而留戀鄉里,就不配做讀書人了。”子曰:“愛之,能無勞乎?忠焉,無誨乎?”《憲問》
譯文:孔子說:“愛護他,能不叫他勤勞嗎?忠於他,能不開導他吧?”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志士仁人,不因貪生而損害仁的高尚品格,只應為維護這種品格而犧牲自己的生命。”
32.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長遠考慮,就必然有眼
前的憂患。”
33.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整天聚在一起閒聊,不說正經話,喜歡耍小聰明,很難有什麼出息。”
34.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人。”(《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君子嚴格要求自己,小人嚴格要求別人。”35.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譯文: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個字而可以終生奉行的呢?”
孔子說:“該是‘恕’吧!凡是自己不喜歡的,也不應強加給別人。”
36.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就會敗壞德行。小事不忍耐,就會敗壞事業大計劃。”
37.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在真理面前,對老師也不讓步。”
38.
子曰:“有教無類。”(《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不論貧富、貴賤,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類是指貧富貴賤的等級區別。)
39.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黨。”(《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君子為人莊重而不與人爭執,能團結人而不拉幫結派。”
40.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季氏》)
譯文:孔子說:“有三種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
與正直的人交朋友,與誠實的人交朋友,與博聞多識的人交朋友,那是有益的;同諂媚逢迎的人交朋友,同看風使舵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那就有害了。”
41.
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陽貨》)
譯文:孔子說:“聽到馬路訊息就到處傳播,那是違背道德的。”
42.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陽貨》)
譯文:孔子說:“整天吃飽了飯,一點心思也不用,是沒有出息的!即使做點下棋一類的遊戲,也比閒著毫不用心
好。”
43.
子曰:“鄉原,德之賊也。”(《陽貨》)
譯文:孔子說:“不分是非的老好人,就是敗壞道德的小
人!”
44.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譯文:孔子說:“看見賢德的人就想向他看齊,看見不賢德的人就反躬自問有無同他一樣的毛病。”
45.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里仁》)
譯文:孔子說:“有德的人不會孤立,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與他相伴。”
46.
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公冶長》)
譯文:孔子說:“以前我對人,聽了他的話,便相信他的行為;如今我對人,不僅聽他說,還要觀察他的行為。”
47.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譯文:孔子說:“顏回真高尚啊,用一個竹筒吃飯,用一個瓜瓢喝水,住一個簡陋的巷子裡。別人忍受不了那樣的困苦,顏回卻不改變他的樂趣,顏回真高尚啊!”
48.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如果質樸勝過文采就顯得粗野;如果文采勝過質樸,就顯得浮誇,二者配合適中,才算是大雅君子!”
49.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因某人說話好聽就提拔他,也不因某人有缺點而不聽取他的意見。”
50.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我曾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反覆苦思,毫無收穫,還不如去讀書學習的好。”
論語精選五十則
附譯文
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譯文:孔子說:“不斷學習和複習,不是非常愉快的事嗎!
有朋友從遠方來訪,不是非常樂意的事嗎!別人不瞭解你,你不生氣,不是君子的氣度嗎?”
2.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
譯文:孔子說:“講漂亮話,假裝正經,很少是品德完善
的人。”
3.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
譯文:孔子說:“君子能做到不講究吃,不講究住;做事勤快,說話謹慎;又能親近有道德的人,虛心求正,就算得上是好學的了。”
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學而》)
譯文:孔子說:“不要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擔心的是自己不瞭解別人啊!”
5.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為政》)
譯文:子貢問怎樣做才算一個君子。孔子說:“首先把他想說的話實行起來,然後再把已見之行動的想說的話說出
去。”
6.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
譯文:孔子說:“君子講團結不講勾結,小人講勾結不講團結。”
7.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譯文:孔子說:“只讀書不思考,就會茫然無得;只思考不讀書,思路就會閉塞不通。”
8.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是知也。”(《為政》)
譯文:孔子說:“由!對你說的話,你懂得嗎?懂就說懂,不懂,就說不懂,這才是聰明人。”
9.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為政》)
譯文:魯哀公問孔子:“怎樣做才能使百姓心服呢?”孔子回答說:“把正直的人安置在邪惡者之上,老百姓就會心服;把邪惡的人,安置在正直者之上,老百姓就不會心服。”
10.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八佾》)
譯文:孔子進入周公廟,遇事都要問這問那。有人便說:“誰說叔梁紇的兒子懂得禮呢?你看他進了太廟,遇事都要問
這問那。”孔子聽到後說:“這正是知禮啊!”
11.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
譯文:孔子說:“金錢和地位,人人都想要有;如果不用正當方法獲得,君子是不接受的。貧困和低賤,人人都厭惡;如果不用正當方法擺脫,君子是不逃避的。君子離開仁德,怎麼能夠成名呢?君子連一頓飯的時間都不違背仁,緊急關頭是這樣,顛沛流離時刻也是這樣。”
12.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
譯文:孔子說:“早晨聽到真理,晚上死去也甘心。”
13.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里仁》)
14.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公冶長》)
譯文:孔子說:“聰敏而愛學習,不以向下麵人請教為可恥……。”
15.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譯文:孔子說:“對於學問德行,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有以它為樂的人。”
16.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譯文:孔子:“把看到聽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裡;勤求學問,從不自滿;教導別人,從不疲倦;這些我是否都做到了呢?”
1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譯文: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取法的人;選擇他們的優點加以學習,發現他們的缺點則作為借鑑,而改正自己。”
18.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述而》)
譯文:孔子說:“君子襟懷坦白,小人則經常愁眉不展。”
19.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
譯文:孔子在河邊上感慨地說:“消逝的時光像這河水啊!日夜不停地流走了!”(孔子這兩句富哲理的名言,時刻在提醒人們,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不能讓片刻的光陰白白流走。)
20.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譯文:孔子說:“三軍統帥可以被人奪去,一個普通老百姓立定的志向卻是很難強迫改變的。”
21.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譯文:孔子說:“到了寒冷的時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落的。”(孔子以松柏傲霜雪為喻,讚頌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堅強不屈、忠貞不渝的高貴品格。)
22.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
譯文:孔子說:“聰明的人不會疑惑不定,仁德的人不會憂心忡忡,勇敢的人不會畏懼不前。”
23.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
譯文:孔子說:“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成全人家的壞事。小人恰恰與此相反。”
24.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顏淵》)
譯文:季康子向孔子問政治的事。孔子答道:“政就是端正的意思,你自己帶頭端正了,誰敢不端正呢?”(孔子強調封建時代的執政者尚且要以身作則,意義深遠。)
25.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
譯文:孔子說:“處在領導地位的人自身端正了,不釋出命令,別人也會依照你的樣子做;如果自身不正,即使發號施令,也沒有人聽從。”
26.
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子。”(《子路》)
譯文:孔子一行到衛國去,冉有駕車。孔子說:“這裡的人口真興旺啊!”冉有接著問道:“人口興旺了,該做什麼呢?”孔子說:“讓他們富裕起來。”冉有又問:“富裕以後,還該做什麼呢?”孔子說:“教育他們。”
27.
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子路》)
譯文:孔子說:“不要圖快,不要貪小便宜。圖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小便宜就做不成大事。”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子路》)
譯文:子貢問道:“鄉里都稱讚的人,這種人怎麼樣?”孔子說:“還不行。”“鄉里都厭惡的人,怎麼樣?”孔子說:“還不行。不如鄉里的好人稱讚他,壞人厭惡他,這才是真正的好人!”
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矣。”(《憲問》)
譯文:孔子說:“讀書人而留戀鄉里,就不配做讀書人了。”子曰:“愛之,能無勞乎?忠焉,無誨乎?”《憲問》
譯文:孔子說:“愛護他,能不叫他勤勞嗎?忠於他,能不開導他吧?”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志士仁人,不因貪生而損害仁的高尚品格,只應為維護這種品格而犧牲自己的生命。”
32.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長遠考慮,就必然有眼
前的憂患。”
33.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整天聚在一起閒聊,不說正經話,喜歡耍小聰明,很難有什麼出息。”
34.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人。”(《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君子嚴格要求自己,小人嚴格要求別人。”35.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譯文: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個字而可以終生奉行的呢?”
孔子說:“該是‘恕’吧!凡是自己不喜歡的,也不應強加給別人。”
36.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就會敗壞德行。小事不忍耐,就會敗壞事業大計劃。”
37.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在真理面前,對老師也不讓步。”
38.
子曰:“有教無類。”(《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不論貧富、貴賤,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類是指貧富貴賤的等級區別。)
39.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黨。”(《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君子為人莊重而不與人爭執,能團結人而不拉幫結派。”
40.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季氏》)
譯文:孔子說:“有三種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
與正直的人交朋友,與誠實的人交朋友,與博聞多識的人交朋友,那是有益的;同諂媚逢迎的人交朋友,同看風使舵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那就有害了。”
41.
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陽貨》)
譯文:孔子說:“聽到馬路訊息就到處傳播,那是違背道德的。”
42.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陽貨》)
譯文:孔子說:“整天吃飽了飯,一點心思也不用,是沒有出息的!即使做點下棋一類的遊戲,也比閒著毫不用心
好。”
43.
子曰:“鄉原,德之賊也。”(《陽貨》)
譯文:孔子說:“不分是非的老好人,就是敗壞道德的小
人!”
44.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譯文:孔子說:“看見賢德的人就想向他看齊,看見不賢德的人就反躬自問有無同他一樣的毛病。”
45.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里仁》)
譯文:孔子說:“有德的人不會孤立,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與他相伴。”
46.
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公冶長》)
譯文:孔子說:“以前我對人,聽了他的話,便相信他的行為;如今我對人,不僅聽他說,還要觀察他的行為。”
47.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譯文:孔子說:“顏回真高尚啊,用一個竹筒吃飯,用一個瓜瓢喝水,住一個簡陋的巷子裡。別人忍受不了那樣的困苦,顏回卻不改變他的樂趣,顏回真高尚啊!”
48.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如果質樸勝過文采就顯得粗野;如果文采勝過質樸,就顯得浮誇,二者配合適中,才算是大雅君子!”
49.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因某人說話好聽就提拔他,也不因某人有缺點而不聽取他的意見。”
50.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我曾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反覆苦思,毫無收穫,還不如去讀書學習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