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926722064098

    是混淆了“意圖需求”和“實際需求”的區別  對於需求定律的“例外”情況,引起了經濟學家激烈的爭論。其實,這些爭論的原因,是因為經濟學家忽略了 “意圖需求”與“實際需求”(實際購買量)的區別。

    這是因為,需求定律中的需求量是心理之量,是無法驗證的,需求定律作為一個心理規律,是無法推翻的(證偽)。而一些經濟學家透過實際觀察,發現一些物品會出現價格上漲、需求增加的現象,如投機品、奢侈品、吉芬物品等,因而這些經濟學家認為需求定律還有例外情況的存在,因此需求定律並不成立,爭論也由此產生。其實,這些經濟學家觀察到的是“實際需求”。

    也就是說,一些經濟學家說的是:價格上漲,人們的“意圖需求”會減少。——這是A。

    另一些經濟學家爭論的是:價格上漲,“實際需求”可能會增加,也可能會減少,如“吉芬物品、奢侈物品、投機物品”等。——這是B。

    從上面A和B的區別可以看出,兩邊爭論的事情不是一件事情,而且都是成立的事情,A是心理規律,B是實際現象,這其實並不互相矛盾,因為人的心裡所想並不必然產生實際的行為。這也反映了人本身是一個內心和外在互相矛盾的動物,如有的人看見美女,明明是喜歡,卻羞紅了臉,不敢表達自己的“意願”,更不會有什麼行動。因此,A說“意圖需求”會減少,B說“實際需求”可能會增加,是不矛盾的,說的是兩件事情,而且是可以同時發生在一個人身上的兩件事情。

    對於A來說,作為心理規律,大家是不會有什麼爭論,因為是無法驗證的。關鍵在於B,大家混淆了A與B的區別,直接拿B套用A,認為A就是B,“意圖需求”就是“實際需求”。顯然,經濟學家混淆了“心理”與“實際”的區別,這才是爭論的主要原因。

    因此,僅僅A成立,這只是一個心理規律,這個規律對人們認識真實世界是沒有什麼幫助的,是沒有什麼實用意義的,人們真正需要知道的是現實中的B會怎麼樣。而且,由於A是無法驗證的,並且有些情況下B也是符合事實的,這就誤導了人們,認為B也總是成立的。由此可見,A成不成立對人們本身就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但卻會誤導人們,這是引起需求定律爭論的一個主要原因。

    需求定律作為一個心理規律,是沒有錯的,也不會錯的,是無法證偽的,但這種“意圖”的理論根本沒有什麼實際應用價值,誤導作用卻很大,在實際應用中,經濟學家們卻有意無意的“忘掉了”這是“意圖”定律,而直接用於“實際”分析中了,把這種“意圖”等價於“實際”,因而在實際應用中更是混亂不堪。如前一段時間李稻葵談到中國的房價,認為房價過高,會抑制需求,將減緩中國城市化的程序。而張五常認為房價過高,會刺激供給,會加速中國城市化的程序。可見經濟學家們邏輯之混亂、觀點之矛盾,原因在於“意圖需求”和“實際需求”不分。顯然,李稻葵和張五常都沒有區分“意圖需求”和“實際需求”的區別。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微觀經濟學是建立在“意圖”之上的,它所謂的市場均衡也是“意圖”均衡,只是一種純思維的想象,而人們真正生活的現實,“意圖”並不都會成為“實際”,通俗的說,就是理想和現實是有差距的,因此,微觀經濟學的“意圖”均衡分析解釋不了宏觀“實際”非均衡的現象。下面具體來分析這種微觀分析應用到宏觀分析所產生的謬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影忍者究極衝擊怎麼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