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尋藝持久

    老子說:大道至簡。 簡就簡在“一指”之間。“道”在眼前,只要知眼前是何物便解其中之真諦。“馬”者眾人皆曉其中義,只是越是有學問者越是旋入五里雲霧最深,使得不知其所。簡而又簡的道理卻用極其複雜的道理去解釋,豈不是“南轅北轍”離道甚遠。

  • 2 # 律界詩者

    此語出自莊子的齊物論。“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任何一個東西,即可以說他是客體(彼),也可說他是主體(此)。既可以說“是”,也可說“非”。此與彼,主與客,是與非,是對立的統一。雙方互相依存,不可或缺。

      萬物都認為自己是主,那誰是客呢?萬物都認為自己是客,那誰做主呢?所以, 彼由此而生,此賴彼而存。彼此互相依存,這就是對立的統一。

      就拿生死來說,生的人認為生是生,死是死;對於死的人,則認為死是生,生是死;宣佈可以幹這件事的同時也就宣佈了不可以幹那件事,宣佈不可以幹這件事的同時也就宣佈了可以幹那件事;這就是所謂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彼此只是相對的概念,沒有什麼所謂的彼此這一對矛盾,這才是大道理。就像兩個人都站在圓周上,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圓的起點。他們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其實圓本來就沒有起點。只有站在圓心,你才能發現這個真相。就像地球人最早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只有站在太陽系的立場上,才知道太陽是宇宙的中心;而站在銀河系的立場上,太陽也不是宇宙的中心了。

      最後我們得出還是這樣一個結論:無是無非。

      你可以豎起自己的手指,宣稱這個就是手指,由此說明其他人的手指乃“非指”。其他人也可以豎起自己的 “非指”,說這個手指,由此說明你的手指才真是 “非指”。

      宇宙人生的真相其實就是“一個手指”的道理。天下人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的,那麼天下就沒有錯;人人都認為別人是錯的,那麼哪裡來的對呢?

      同樣,此馬不是彼馬,彼馬對於此馬來說是“非馬”;彼馬不是此馬,此馬對於彼馬來說也是“非馬”。天下萬物都是一匹馬的道理。

      天下雖大,一指可以蔽之;萬物雖多,一馬可以理盡。

  • 3 # 袁聰

    莊子說:“天地一指也”,翻譯成現代漢語白話文的意思是說———天地一體,換句話說,天地自然天成連線成一個宇宙的整體結構;文中的“指”———形象的比喻比擬“人體整體十指連心”的引申意思和含(涵)義。

    莊子說:“萬物一馬也”,翻譯成現代漢語白話文的意思是說———自然物質世界萬物生態規律和叢林法則基本上都是一碼回事、一樣的同等生理、原理和道理;文中的“馬”是通假字“碼”,翻譯成現代漢語白話文的意思是說———形象的比喻比擬求大同存小異一碼回事、一樣的同等原理和道理。

    也:是文言文中的語句、語言、語氣助詞。

  • 4 # 農眼看世界

    你指著天地說那是天地,那就是你認為的天地,你認為天間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稱作馬,那就是馬。意思是說,天地萬物你可以給它以稱謂,但不是它本來的面目。

  • 5 # 家傳紅

    這是《莊子·齊物論》,修道之學說。是莊子對世俗的否定,和對無差別的自由境界的嚮往。

    其認為要達到無差別的精神自由之境,就必須超脫世俗觀念的束縛,忘掉物我之別,忘掉是非之辯。

    故有“天地一指,萬物一馬”之說。

  • 6 # 平凡116612611

    我粗淺認為“天地一指也”,說時間撣子間,一下過去,人活在天地之間,實際時間很短。“萬物一馬也”,也說時間,世上萬物,象馬一樣也會留走。所以告訴人們珍惜當下,幸福生活!

  • 7 # 錢塘漁翁1

    莊子說天地一指也,意思是天和地是連在一起離開地面不管多少遠,或離開多麼近,就都是在天上了。“一指”喻天與地其實離得很近。萬物一馬也,一馬足以代表世界萬物,這與佛教所言“一花一葉一菩提;一石一土一世界”是一個意思。總之世界萬物齊一,本質上都是同一的,沒有差別,沒有美醜,沒有善惡,也不應有上下之分,貴賤之別。

  • 8 # 長風一笑254532395

    天地一指瞬間過,如馬過隙俱歸塵。

    萬物變化一念生,繁花過境且從容

    一切具像從一生,萬法歸一相互盈

    朦朦朧朧蒙恫中,星辰大地盡同宗

  • 9 # 左子趣

    莊子在諸子百家中屬逍遙派人士,處世開朗通達,談天論地喜歡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像這句:"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究其意,即天地之大,我一指可量。萬物之多,我走馬觀花即可覽遍。言下之意,天地萬物沒什麼大不了的,只要我們持之以恆即可。這種積極的為生之道,始終予人一種正能量,就像"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聚沙成塔","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不積跬步,無以志千里","萬丈高樓平地起","不以善小而不為,不因惡小而為之"等等,於當今來說,無不都是令人折服的心靈雞湯。對於後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不坐井觀天,不守株待兔,不半途而廢地行在江湖上,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所以莊子的"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是充滿了辯證的哲學思想,精義就是"天地萬物無窮盡,但人的堅強意志可以窮盡一切!"這無不讓今人為幾千年前的樸素辯證唯物主義思維而喝采!

  • 10 # 十字街觀音

    天地一指,說的是天地的核心非常小,小到怎麼樣?一個手指一般。萬物一馬,是說萬物都是一氣所柄生而成。馬就是氣的代意詞。

  • 11 # 上官恨水

    談談本人粗淺理解。

    天地一指:人的意識感覺是天大地大,於是就形成了認知定論,天高不可及,地大無有邊。實際從莊子的究竟本質的思維來看就是想法的問題,天大地大也只是指天說地的一指而已。天大地大也只是風雨雲變,地生萬物的無縫連結而已,實際也只是一指之間。

    萬物一馬:馬為本體,皮毛頭腳,眼耳六髒,驥行百里,隨之而去。此處他處,此處沒了馬,部件仍具全。萬物象馬一樣,到處流轉,不多不少,此馬死滅,新馬生來。萬物演生如同一馬。

    這種思緒象我們佛學中的辨證理念,一粒沙塵展現三千大千世界,此世界又如掌中一摩尼珠(很小的珠子)。

    總體就是不要被現有的,眼前的外相束縛看問題的本質。更要用不同層次空間的視角來看問題。人的慣性思維就是侷限在主觀認定的事物上,眼光也是繫結在眼前的表相上。由思維,眼光,表相,形成了固定框架,忘記了這只是參考和運用的假象而失去了對本質的思考和觀察。

  • 12 # 劉怯之

    此問出自《莊子內篇》第二章齊物論,齊物論很燒腦,此問涉及的整段話,可以說是燒腦中極端燒腦的表述。我們先來看看原文怎麼說: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要想理解這段話的真實含義,如果我們跟著莊子的語言模式,用傳統的方法去解讀,很容易就會被繞進坑裡去。所以,有必要轉換一下方式,拋開莊子的語言模式,但緊貼莊子的思維模式,也即不要偏離莊子想要表達其主旨的邏輯主線。其實莊老師很可愛,他的齊物論,將天下人的大腦燒光後,他才告訴大家:萬物齊分到最後,叫做齊一,即齊歸於一,就是萬物都是由同一種結構模型所組成。今天,現代科學實證研究獲得的結論,證實了莊子的"齊一",即萬物皆由基本粒子組成。前沿科學給出的方向,進一步在探尋"萬物皆資訊"的組構模型,如果萬物皆由資訊(頻率或振動波)組成被實證,必將顛覆絕大多數人的固有認知。神奇的是,莊子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經具有了這樣的認識深度,只是說法不同,他稱之為"齊一"而已。最為可愛的是,莊老師的哲學思維表達方式,充滿了文學性,他信手指到什麼就用什麼去推演宇宙,所以他說:你用手指頭隨便指到什麼,什麼就是天地,宇宙萬物縮小來看,用眼前的一匹馬就可以推演出來(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也許有人認為,那麼燒腦的問題,答案競然這般簡單?

    真的就是是這樣。歷史上,至真至偉的人,比如莊子,老子,孔子,釋迦牟尼,牛頓,愛因斯坦⋯等等,他們想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就一個:時空世界的終極真相。這些至真至偉之人,說法不同,方式不同,但本質相同。

    因此,抓住本質來理解莊子的這段話,毫不燒腦。二千多年前的這段文言文,放在今天的語境下,大概意思是這樣:

    以指頭來理喻指頭而得出非指頭的邏輯推論,不如用非指頭來理喻指頭的邏輯推論;以馬來理喻馬而得出非馬的邏輯推論,不如以非馬而理喻馬而得出的非馬的邏輯推論。以上這些遮人眼目、惑亂人心的爭論或推論有什麼實際意義呢,其實其正的大道理是最簡單明瞭的--天地就是你用手指指到什麼,什麼就是天地,宇宙萬物縮小來看,用眼前的一匹馬就可以推演出來。

    大道至簡。很多時候,想不透的問題,想不通的問題,要麼是著了文字的相,要麼是著了心腦的相。是我們想多了,想複雜了。

  • 13 # 且將北斗酌美酒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指與非指,

    馬與非馬,

    天地一指與萬物一馬。

    有點三段論的味道。

    我們倒過來,

    天地非指,萬物非馬!

    那指和馬是什麼呢?又不是什麼呢?

    其實關鍵在於“喻”,

    喻就是讓你明白讓你理解的意思。

    前提: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

    指,確定,確指,是對一個事物作出明確的界限,

    是此,故此,若

    非此,即彼。

    從有限性推到無限性,

    本來是比較方便的認知方法,

    但它的前提是大家對這個確指已經熟知共見,

    對一個沒見過馬的人,你明確告訴他一個馬的定義,

    他依然無法知道什麼是馬!

    此處暗指人的認識是有限的,

    知之與不知,何止千里之謬?

    而名相概念恰是阻礙我們認識世界的障礙,

    名與物不齊也,

    既不齊,不若以非指來引導人們去思考。

    例證:

    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

    說什麼是馬,人們未必真知道什麼是馬!

    說馬什麼都不是,但見實際之馬,才去確認什麼是馬!

    所以,非馬是無限性,以無知來否定己知,才是真知:

    指一菲萬,何若非一而萬(萬即非一)。

    結論(反論):

    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從名詞概念來說,

    對天地萬物沒有概念認知的來說,

    說天是什麼,說地是什麼,即使千差萬別,

    於他不過一個聲音罷了(非指,無確指);

    你說ABC你說甲乙丙,

    似乎明白瞭然,

    於他不過是“那個東西”(非馬,亦非非馬)。

    到此,有我不先物為,

    無物而與物同為則無不為!

    此段話總的意思就是消除人的分別念、名相念,

    與萬物同體才能真正認識(體悟、參贊)萬物。

  • 14 # 立羽成翔

    天地一指,這“一指”,即是那個,意思是:天地之間的“道”,不可言說,即那個哈~,哈字後就無言了。因為用什麼來描述“道”,都是錯的,佛祖傳法,說到實相妙處,為什麼拈花?沒話了…?

    萬物一馬,馬代表數學中的x,也就是萬物一個實相,萬物齊一,都歸於一心,都是一心動起之物,都是心給到的一個名相,所以叫齊物論。

    以馬喻馬之非馬,前一馬指,真馬。後一馬指古時一種戲籌假馬。以前馬喻比戲馬,則非馬。同樣以戲馬喻比前馬,亦非馬。二者都叫馬,但都不是馬,因為馬只是一個名相,並無實體。

    百姓日由其道而不知。老百姓學這沒用,白天該幹嗎幹嗎,晚上困了,洗洗睡吧~,這才叫知“道”。整天談“道”的,並不真知,惟有把行確認為知,才叫真知。惟有忙忙碌碌自強不息奮鬥不止的人,才是真君子,才是行道者。

    如此而已~

  • 15 # 張G健神房

    魯迅先生把莊子看作中國的尼采,稱讚《莊子》一書:其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他自己的思想和文法也深受其影響,郭沫若專門寫過一篇文章《魯迅與莊子》。

    莊子與老子齊名,並稱老莊,他最早提出的內聖外王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他的文章獨樹一幟,想象力驚人,可以驚為天人。他又擅長講故事,舉例子,將道理融入其中,深入淺出。

    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出自莊子名篇《齊物論》,文章認為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講述了幾個獨立的小故事,其中一個就是朝三暮四的故事,現在這個成語用來比喻反覆無常,其本意卻是用來說明:雖然事物的形式發生了變化,但其本意和本質卻沒有變化。

    事物的本質如果沒有變的話,事物的名稱或者概念只是表面的形式,手指也好,馬也好,都是方便人們稱呼和表達而已。天地也可以被稱為一個手指,萬物也可以被稱為一匹馬。總之,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莊子的思想帶有思辨性,這在傳統文化中是難能可貴的。其文被稱作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所以廢話少說,多多讀之。

  • 16 # 段食行者當智

    指者即馬也,你者我也,沒有誰不是誰!正所謂,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與釋迦牟尼出生後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如出一轍。這不是狂妄自大,而是宇宙萬事萬物的真相。常言說,蛛絲馬跡,萬物都有痕跡,故知有萬物,說為萬物一馬也。指也好,馬也好,只是說法不同,其意無異。

  • 17 # 明志教育禪

    看了眾多答案,哪個更合莊子真意呢?以我愚見,思悟莊子真意是重要,從讀莊子的過程中,讓我們獲得啟發智慧,明白一些道理也重要。下面是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未必是莊子真意,只是我自己讀到這所獲得的一點啟發感悟。

    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天地如此之大,在莊子看來也不過一指而已,萬物如此之多,在莊子看來也不過一馬也。什麼意思呢?天地一指也,是說萬物之大小,美醜,是非對錯等都是相對的概念,而非絕對的概念,天地夠大,但相對於整個宇宙來說就猶如一指,無所謂大。萬物一馬也,是說萬物一體,彼此相依相存,各物都是整體的部分,也依賴於它物而存在,世間萬物並沒有一物可以獨立存在,原子夠穩定吧,但一樣在高溫條件下可以發生核聚變或裂變反應。

    天地不過一指,人又有什麼了不起的呢?自然也不應覺得他人有什麼了不起。由此人應該謙虛無我一點,萬物一馬,人與人是彼此相關一體的,社會不是有某個人組成的,而是由眾多人組成的,猶如一粒沙子不能叫沙堆,眾多沙子的堆積才成為了沙堆。為此人應該無私無我一點,我為人人,也是我為我自己,因人人即我,我即人人。

    這句話出自《齊物論》,核心意思應該也是說明萬物齊一,沒有絕對的大小,對錯,美醜之分,也沒有絕對的你我他對立之別。為此進道明心開悟者,應該如佛所說清靜虛無,無我無相,如此才能近於逍遙自在,心無掛礙的做事行願……

  • 18 # 西蜀府河人

    “萬物一物也,其同者神,其異者形”。

    萬物都是同一種微粒、毫末,相同的是神識、即意識,古人稱之為:精神,不同的是各自的形態。

    古人透過修行,就像解牛的庖丁,修道三年後的庖丁“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用精神直接觸及、感知事物,而不用眼睛看,感官停止而精神執行。

    透過表象看內在本質,看到事物內在的大同,即“大同之境”。故曰:“觀其同,則齊萬物也,齊我也”。

    老子認為,無形的精神才是“我”,而身體不過是精神寄居的天下。故曰:天下神器。

    精神,是道、即是一。所以莊子說:“萬物無成與毀,復歸為一。道通為一”

    修道即是莊子所講的“勞神明為一”,努力讓精神覺醒發明為一。

    “水靜猶明,而況精神”!

  • 19 # 一老沈一

    莊子所說“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啥意思呢?

    古往今來,對這句話的解讀爭議蠻大。

    比如,“指”是不是說“手指”,還是“旨意”之“旨”,抑或還是別的含義。

    很多學者認為就是“手指”,南懷瑾先生就這樣認為。

    當然,以此解釋這句話也能說得通——

    “天地,就是你手指的天地;而萬物,則如同奔騰的馬。”所以,莊子接著說,“物固有所然,物故有所可”,天地萬物,都有它們的所以然;因此,萬物也就都有其應在的位置。

    但如果聯絡莊子這句話所在《齊物篇》的主旨和上下文,將“指”解讀為“手指”,又明顯不完滿了。

    莊子說:“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也,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第一,莊子的這段話,明確是針對戰國“名家”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而言的。

    第二,莊子所說的“指”,肯定是使用了公孫龍《指物論》裡的概念。

    公孫龍所說的“指”,若用現代語言表述,就是“事物本質的規定性”,因此,更接近“質”的含義。

    這位公孫大佬兒,以此為論據來論證“白馬”不是“馬”,道理就是它倆的“本質規定性”不同。

    莊子以這段話對公孫龍論點進行反駁。

    他說的“喻”,是“說明”“論證”之意,是講——

    以一個事物的“本質規定性”說明這個“本質規定性”不同於“事物本身”;不如以“事物本身的排他性”說明“事物本身”不在“事物本身的排他性”之列更有說服力。以“馬”之“本質規定性”說明“馬”不在“非馬”之列,莫若以哪些不屬於馬來判斷“馬”到底是不是“非馬”更有說服力。

    莊子的意思是,公孫先生,你的論據不成立呢!

    後面的“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就好理解了。

    這是莊子的總結,其哲學含義是——

    天地,可以有共同的本質;但萬物,區分起來和對馬和白馬的判斷是一個道理。

    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說,中國古代沒有哲學,很重要的問題就在於沒有抽象思維,云云。

    黑格爾是個值得尊重的大哲學家。不過他的上述說法,很令人不以為然。

    原因在於,他從來沒有認真研究過中國古代哲學——一本中國古代思想家的書也沒讀過。他講課之前,只是找了一本法國漢學家介紹中國古代思想史的小冊子聊聊草草翻了翻,便上臺開講了。

    這屬於典型的西方傲慢和學術不端。

    反倒是有些華人,把黑格爾的這種武斷無知的論調分為圭臬,也跟在後面瞎嚷嚷中國古代沒有哲學。

    讀讀《莊子》吧!

    莊子上面這段話,出自他的《齊物論》。可以說,這是一篇極具抽象思維的哲學名篇,其中包括“齊物”和“齊論”兩層論點,既講了千差萬別的事物歸根結底是“齊一”的,即具有共性,又講了“齊一”的事物又呈現出各自不同的面貌,但最後,這些林林總總的事物,皆統一為“天地”之中,這就是莊子的《齊物論》。

    莊子生活於公元前300年前後,就當時來說,絕對是世界頂級的哲學家。

  • 20 # 天蘭蘭海藍藍104824041

    我認為莊子說的意思是:天地在宇宙中的大小,就像是人體中的一根手指,萬物就像是一匹馬身上的附著物,一馬可以代表萬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S含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