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未來可期_487

    在下面的介紹中,您也許覺得奇怪,為什麼我們不用這種動物的全名。像暴龍這個例子,雖然較多人知道它叫做霸王龍,我們則叫它做暴龍。我們有兩個理由這樣做。第一,對於某些系列中的動物而言,已有足夠的證據來辨識其屬別,但卻無法辨別其屬別中的種別。第二,這樣可使名稱較不會令人覺得混淆。雖然每個人都對霸王龍這個名稱很熟悉,但賦予所有動物其全名是不恰當的。

    [A]1902年Barnum Brown在蒙大拿州[美國]發現了第一具暴龍化石。暴龍有個大腦袋。暴龍的前肢短小,每隻手有兩個手指;後腿大而有力,每隻腳有三個腳趾。每個手指和每個腳趾都帶有爪子。暴龍有條又細又硬,帶個尖的尾巴。它一共有60顆牙,每顆牙長9英寸,都很鋒利。當有一顆牙掉了時,會有顆新牙長出來。暴龍走路時用兩條腿,它能跑的很快,每小時的速度可達30英里。它的視覺和嗅覺都很好。暴龍的腦袋很大,它是隻聰明的恐龍。它獨自居住,有時也和另一隻暴龍生活在一起。我們不清楚它們是否照顧自己的孩子。

    暴龍可能是有紀錄以來生活在地球上最大型食肉類恐龍之一。它是食肉類最晚的一支,它具有六十個鋸齒狀邊緣的利牙,有些達18釐米長。它具有碩大的上下顎;僅僅頭顱長達1.3米,它或許能夠吃下一整個人——假若那時候周圍真有人類存在的話。暴龍站起身高超過兩層樓高,一口可以吞下一頭牛,奇怪的是暴龍前腳非常矮小,和人手臂差不了多少,因此有些科學家認為暴龍無法捕食,只能吃死屍。暴龍龐然大物,整個身體好像是專為襲擊其他恐龍而設計的;頭長而窄,兩頰肌肉發達,頸部短粗,身軀結實。後肢強健粗壯,尾巴不算太長,可以向後挺直以平衡身體,張開大口,有長約15釐米的利齒……只是前肢細小得不成比例,而且只有兩隻較弱的手指。曾經有人認為暴龍是笨重遲緩的動物,但是最新的研究認為暴龍奔跑起來時速可達40公里以上,果真如此的話,恐怕沒有什麼獵物可逃過它的追殺了。

    [C]化石記錄幾乎沒有提供任何關於暴龍求偶的證據,因此我們只能根據現今類似動物的行為去想像其求偶畫面。暴龍是一種大型的肉食動物,它比任何它的獵物都來得大。因此,它可以單獨撂倒它的獵物並且極可能過著獨居的生活。(和其他暴龍一起活動是有缺點的,因為這樣會減少獵物的數量。)我們在現今的大型肉食動物像是熊和獵豹也可以發現類似的現象。另一方面,儘管公恐龍四處流浪,尋找配偶,而母恐龍則有清楚的領域。

    下一個問題是流浪的公恐龍如何吸引母恐龍呢?公暴龍用食物來追求母暴龍。在動物的求偶過程中,這些當作食物的禮物,或者可稱為「愛情籌碼」是很重要的。這有時候起因於當母恐龍將要築巢孵蛋的情形之下。她需要吃飽以維持最佳狀態來產卵。公恐龍也可證明它對於獲得食物很在行。在這個例子中有著一個附帶的因素:母暴龍的體型比公暴龍大,所以公暴龍因為避免被母暴龍當作食物吃掉而樂於使母暴龍維持在吃飽和高興的狀態。

    實際由公暴龍供應的食物是三角龍的屍體。由於三角龍是當時常見的食草性恐龍,人們總是樂於假設暴龍是以它們做為食物的。這要歸功於一些聰明的研究,使得它不再是一個假設了。我們已經證實了三角龍是暴龍的食物。在蒙大拿州洛基山博物館的葛瑞格-愛力克森博士在調查一隻三角龍的髖骨時發現上面佈滿了齒痕。顯然這些大型肉食動物是以三角龍為食物。為了找出是何種肉食動物,愛力克森博士將牙科用的油灰填入其中一個較深的咬痕之中,結果產生的模型顯然與暴龍的牙齒相同。這結果更可顯示它們實際的吃食方式,它們並不小心翼翼地將肉從骨頭上剝下,而是用力地咬穿肉和骨頭,然後將大肉塊扯下。

    在科學家的想象中,交配行為在屍體的周圍持續了一會兒。(柯莫多巨蜥喜歡在食物周圍交配。)但是最後母恐龍會兇猛地強迫公恐龍離開。個體之間的打鬥是暴龍的一項明顯特性。它們的頭骨和骨骼更或多或少有可怕的傷口和咬痕。並且我們知道在許多的例子之中顯示這並不是因它們的屍體在死後被翻攪所致。我們有關於癒合的證據(例如長出的新骨頭),這些證據證明傷口是在動物還活著的時候造成的。

    事實上,許多的這些傷害是位於頭部的齒痕,這也顯示出暴龍行為另外的關鍵元素。它們的頭部是其主要武器。如果我們將暴龍的身體形狀與其它的肉食性恐龍相比較,明顯地我們將立刻發現,暴龍的手臂遠比其他恐龍短、牙齒遠比其他恐龍大、下顎更強狀。因為暴龍的手臂是如此的短,當它們咬傷其它動物時,它們的手臂只能當做爪鉤來使用。在古生物學界之中有一個爭論是暴龍是否真的是一種積極的掠食者。著名的古生物學家傑克·荷姆對此抱持反對的態度,他認為暴龍只不過是一種吃食腐肉的動物而已。我們已經在這裡看到許多提出的觀點,暴龍的條件絕不只是一種吃食腐肉的動物而已,然而,像現在許多的肉食動物一樣,它們有時也會吃吃腐肉。

    像是熊、印度豹和美洲豹等的單獨行動的肉食動物之中,都是母親擔任照顧幼子的工作。但是暴龍是否會照顧它們的幼龍呢?有證據顯示出某些恐龍的確會照顧其後代,但是對於暴龍,我們只能做推測。現今和它們最接近的近親是掠食性鳥類和鱷魚,這些動物都會照顧後代到一定程度。不像哺乳類動物會照顧它們的幼仔一段長時間,恐龍們只照顧它們寶寶的初生時期。對於像是貓頭鷹的掠食性鳥類,幼鳥之間有許多的競爭:手足之間會互相殘殺或是父母會偏愛最強壯的幼鳥。我們則將這種行為延伸到暴龍身上。

    1902年,美國一位恐龍化石採集家巴納姆·布朗在美國蒙大拿州的黑爾溪發現了一具巨型的肉食性動物骨骼,當時他是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之後的兩個夏天,他相繼從堅硬的砂岩中挖掘骨架。由於骨頭相當沉重,於是他製造了一種用馬匹拖拉的專用雪橇,這才把骨頭運到附近的公路。——他所發現的是第一具霸王龍的骨骸!

    1910年,巴納姆·布朗率領的考察隊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境內的紅鹿河峽谷開始了大規模的採集。他利用木製的大木筏,即河上划艇作為流動營地來尋找化石,並進行發掘。這種木筏也是運輸化石的工具,因為用馬車運輸會損傷化石。布朗在那裡找到了保護得極為完好的戟龍、盔龍和尖角龍等骨架化石和一些恐龍面板化石。

    在紐約博物館中,布朗的老闆奧斯本迫不及待的把他命名為暴龍的動物公諸於世,在安裝骨架的同時,布朗和奧斯本以模型重塑暴龍生前的風采,但是他們無法把重達兩噸的骨頭組合成他們心目中的形象——“靈巧如鳥的巨獸”,他們只好將他組合成直立而遲鈍的模樣,我們現在認為並不正確,其實這個錯誤維持了50年以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描述“度日如年、心急如焚”的詩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