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來說,除了作息習慣,還有許多習慣需要培養,比如:好的飲食習慣、好的閱讀習慣、好的語言習慣、好的衛生習慣、好的勞動習慣。
好的習慣令人終生受益,不良的習慣則會阻礙人的發展與成功。培根曾說過:“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應該完善教育,去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除了上一期討論的作息習慣,您在暑假怎樣幫孩子養成一項好習慣?不妨拿來和我們一起分享吧。
回覆列表
-
1 # 馮塵
教育家葉聖陶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可見,好習慣才能給孩子好的人生。
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父母不妨從做好“三大員”著手,幫孩子養成好習慣。
1、處處留心,把準口味,善做引導員處處留心皆學問。在孩子好習慣養成上,更要處處留心,善於觀察,及時發現孩子興趣點,對有意義的興趣,積極引導,將“三分鐘熱度”成功轉化為樂此不疲的志趣。
去年暑假,帶孩子到西安大雁塔遊玩時,路遇一素描的商鋪,畫家逗引作畫。當時沒察覺什麼,回家後,孩子就時時地塗塗畫畫,給家裡每一個人,都分別作了畫,且沒停下來的意思。一看這架勢,就給他報了一個班。今年,孩子畫作已被推薦到市裡參展。
父母的留心,才能助力孩子的信心。有了信心,興趣的萌芽,才會形成行為自覺。
2、時時有心,長情陪伴,樂做指導員每一個看似不起眼的開始,都有可能是一項好習慣的孕育。一個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骨牌效應”。類似於“蝴蝶效應”,但更注重過程的發展與變化。一日的荒廢,是一生荒廢的開始;而滴水能穿石,鐵杵能成針。
鋼琴家郎朗的成功,就離不開他父親的精心指導。兒時的郎朗,比起鋼琴更喜歡足球,但作為藝術家的父親,在確定了郎朗的鋼琴可造以後,邊請名師加以教授,邊辭去了公職專門陪練指導。鋼琴是需要勤加練習的一門樂器,如果沒有父親日復一日的陪練指導,郎朗如何才能熬過學琴期間日積月累的枯燥,如何成長為如今的大家。
當一項習慣,有了一個良好開端,就要及時跟進,做好指導,幫助孩子實現習慣養成的內在自覺。
3、步步苦心,揚鞭奮蹄,勤做督導員行為心理學認為,新習慣的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不同的行為習慣形成的時間也不相同,堅持的時間越長,習慣越牢。而父母苦心督導,是必不可少的。
意志力會不斷激發習慣的永續性。發展心理學認為,孩子意志力的培養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18 歲之後才成熟。所以,孩子好習慣的養成,要靠揚鞭才能奮蹄。
幫助孩子養成一項好習慣,並非易事,有了父母的引導、指導和督導,接下來,就靜待花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