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嚴師說字
-
2 # 嶽陽樓記
聽是聼的省文。又因聽是個多音字。既然是聼的省文,簡化字時就用聽。聽字(見《康熙字典》178頁,有時聽和聼通用。
-
3 # 麓風軒
簡化字“聽”字,是一個錯字!原本不是口字旁,右邊也不是斤字,寫成口字旁和斤字是確確實實搞錯了。後來用得多了,也就將錯就錯,稀裡糊塗造成的!一、先從聽的繁體字說起
繁體字“聽”是一個形聲字,從耳惪,壬( tìng)聲。從耳惪(德),即耳有所得。《說文解字》中說:聽,聆也。見下圖《清 · 楊沂孫 · 常棣伐木帖》中寫法:
二、聽的簡化字繁體字的“聽”字音、形、義俱全,應該說是一個很完美的字,唯一的不足就是筆畫較多,因此到了漢字簡化的時候就厄運難逃了。
但後來訛傳為“聽”。用得多了,也就習慣成自然了,但從字源上來分析的話,確確實實是一個錯字。就這麼回事!
-
4 # 粒子214836194
幾個白吃的人隨便弄了一些字,把原來好好的字給廢了。之前那個有份參與簡化字編寫的新聞說死了,我才知道叫什麼名字,被我問候了他祖宗十八代。
-
5 # 漢字科普—新雷第一聲
研究漢字,不能單個去研究。漢字具備“集團性”,比如“斤”是遠古部族名,斤姓,斤部族首領為“折”、“頎”,女官為“伒”、“妡”,水正為“沂”,木正為“析”,火正為“忻”、“炘”,土正為“圻”,日官為“昕”,革工為“靳”,金正為“釿”,草正為“芹”,石工為“斫”,宰官為“盺”,祭官為“祈”,虞官為“岓”,蟲官為“蚚”,令長為“聽”……斤部族存在那麼多官名符號,說明他是遠古望族,這些官名分族後又是新部族,新姓。每個字本來都是姓字,其他含義都是借用。請百度《中國姓氏研究報告》,或在某寶搜尋這本書瞭解。
聽,斤部族令長符號。有人問,令長是什麼意思啊?令長是部族中分管發號施令,或傳達命令的長官,是首領或首領助手。
-
6 # 小漢字見大歷史
我們知道「聽」是「聽」的簡化字,「聽」從「耳」,為什麼「聽」字從「口」?而且「口、斤」既不形聲,也無法會意,造字原理何在?
那麼,這個問題就分為兩個方面:1、「聽」為什麼字是「口」字旁?2、「聽」字為什麼從「斤」?-------------------------------------------------------
1、「聽聲音」是用「耳朵」,為什麼「聽」字是「口」字旁?人類感官其實存在「移覺」現象:嗅覺、聽覺、味覺等感官互通聯動的,在人類的語言文字中其實也有一定的體現。
在語言學中的術語叫做「通感」或者「聯覺」: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為漢字造字、使用漢字的時候,這種「通感、聯覺」就會體現出來。
訴諸一些類似的漢字現象來講:
「聞」從「耳」,應該是聽聲音的吧?「聞雞起舞」是「聽聲音」,但「臭不可聞」是「聞氣味」。「朝聞道」「博聞強記」的「聞」可以表示「知道、看見」。
「響」是「聲音」的形容詞吧,但是也從「口」呀。「響噹噹」是聽覺和思想的聯動,「響亮」又變成一種視覺和聽覺的聯動。「香」是一種氣味,但是「香」的古文字其實從「甘」,「甘」其實就是「口中有物」之形。表示味道的「甜」字就從「甘」。「香:氣味」和「甜:味道」都從「甘(口)」是嗅覺和味覺通感在漢字造字上體現。
《說文》:香,芳也。從黍從甘。《說文》:甘,美也。從口含一。「聘」字從「耳」,但是「聘」的本義是「訪問」:
《說文》:聘,訪也。從耳,甹聲。所以,「聽」字從「口」跟「響」字從「口」一樣道理,就是一種通感的體現。
也可以說「耳」聽到「口」發音,一件事物的一體兩面,其實,「聽」的甲骨文正是從「耳」從「口」。
---------------------------------------------------------
2、「聽」字為什麼從「斤」?第一,從現有的材料來看,「聽」其實「」訛變字。「」是「聽」的俗體字,是一個形聲字,從口,廳聲,
「廳(庁)」本義是「平」,因為罕用,被借用當做「廳」的俗體字,
「廳(庁)」始見於南北朝時代的的《玉篇》,見《康熙字典》引《玉篇》宋宋元時代開始借用這個字當做「廳」的俗體字:引自:李樂毅,《簡化字源》,(頁240)而從「口」從「廳」的「」,這個字造出來就是代替字形比較複雜的「聽」,這個俗字也是始見於出土文獻宋代的《劉知遠諸宮調》:
《中華字海》(頁383) 和《漢語大字典》(頁635)的都有記載這個字的出處:「」訛變為「聽」字大致是在元代:
從元代之後,訛變字「聽」出現在刊刻小說中:
引自,李樂毅《簡化字源》(頁240)所以,時間線是無比吻合的:
「廳(庁)(南北朝)」————「(從廳得聲,宋代)」————「訛變為聽(元、明、清)」。
到新中國成立以後的簡化方案,也就是述而不作,從俗從簡,承續古人的用字習慣舍「聽」取「聽」。從「口」從「斤」的「聽」也就成為標準字型。
第二,「聽」還有一個字形相同,始見於篆文,讀作「yin2」,表示「笑的樣子」。所謂「同形字」,就是字形完全一樣,但讀音意義都不一樣兩個漢字。
比如:「櫃」今天表示傢俱,但是這個字有個字形完全一樣的古字:「櫃」,表示「櫸樹」,是「櫸」的異體字。
「聽yin2」始見於篆文,本義「笑之貌」,引申義「口大貌」,「聽」是「欣、忻」的異構,同為舌根音:
《說文》:聽,笑皃。從口,斤聲。《字源》,頁84-----------------------------
綜上所述:1、「聽」字從「口」並沒有任何不合理的地方。2、「聽」的本字為「」,「聽」字的「斤」是從「廳」訛變而來。3、還有一個始見於篆文的「聽」,讀作yin2,意思是「笑貌」。 -
7 # 呼勒希圖
聽是另外一個字,念yin,形容笑的樣子,所以是口字旁。又比如“聖”,原本念ku,用力耕地的意思,和“聖”無關。
-
8 # 子夏故壇
古代說不叫“說”,叫“曰”叫“雲”,所謂“子曰詩云”。古代看不叫看,叫“睹”叫“視”叫“觀”,“看”特指以手加額而遠望。古代聞不叫“聞”,叫“嗅”。古代聽不叫聽,叫“聞”叫“聽”。現代語言文字中有許多現象不乏是語言文字演化過程中訛化的結果。
聲音的感知主要是透過耳朵,所以古代用“聞”或“聽”表示這種感知。但後來不知為什麼,把“聽”簡化為了“聽”。感覺聲音不用耳了,改用口了,而把本來感覺聲音的“聞”又客串去感覺氣味了,沒用鼻子去“嗅”什麼事兒了!感覺器官的職能劃分那叫一個亂啊!
在古代,聽和聽完全是兩個字。《說文》:“聽,聆也。”《說文》:“聽,笑貌。”我們先說說“聽”字,聽從口從斤,“斤”的本義就是斧頭,“聽”就是表示用斧頭斫開的一個大口子,故《廣韻》曰:“聽,口大貌。”《集韻》曰:“大口謂之聽。”《說文》所謂“笑貌”,“笑貌”應該是引申義,笑則現口大之貌。由於“聽”的本義是指用斧頭斫開了一個大口子,所以又會意為剖析、判斷,開啟口子以揭示真象,如聽訟,聽訟就是斷案。斷獄聽訟主要是剖析、判斷訴訟雙方的辯詞,辯詞不僅是要用耳朵聽的,還要觀顏察色,用心去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地評判,故曰“聽”。
“聽”字從耳掛玉,從目垂線,從心中矩。“王”在造字中指玉,玉是君子之器,溫潤祥和,掛在耳邊象徵耳有玉德,聽中和之聲。“直”就是從目垂線,我們知道鉛垂線是定直的,從目垂線就表示直。在“聽”字中,心上面是一個角尺,古稱矩,圓者中規,方者中矩。心上面一把角尺就是要求用心要方正,不偏不斜。所以“聽”主要用耳,還要兼用目和心,就是不用口。
聽字簡化為聽,不僅混淆了兩個字各自的意義,而且掩蓋了其中包含的多少古人的智慧和多少優秀的傳統文化啊!實在是一種遺憾!
-
9 # 三十二樓看風景
百度了一下,大概明白了,聽字的簡化可不是弄錯器官這樣看上去“應該如此”的謬誤。簡單描述一下:大概經歷表意【口】-表象【耳+壬】-表意【口】這麼一個過程。兩圖說明,一圖是演變,一圖是接用。隔行如隔山,不能想當然,權當拋磚引玉吧。
-
10 # 漢語的呼喚
神奇的漢字,玄妙的讀音。華夏先祖創造的語言豐富多彩,精美絕倫。但有些漢字卻讓人匪夷所思,難以捉摸。今天,我就來談談“聽”這個字。
“聽”,此字的最初的含義是張口大笑的意思,不讀-ting,而是讀作-yin。《說文》對“聽”字解釋為:笑貌;又《廣韻》,口大貌;《集韻》,大口謂之聽;《史記·司馬相如·上林賦》記載:“亡是公聽然而笑。”這裡的“聽”就張大口之意,因為與口相關,所以有口字旁。
作為耳朵的功能“聽”(音-ting),古文都寫成“聽”。從字的結構就可以看出來是耳之所德(得)。如:《儀禮·士昏禮》有記載:“命之曰:敬恭聽,宗爾父母之言。”
由於“聽”字筆畫繁多,人們在應用時經常用筆畫簡單的“聽”字來替代。新中國成立以後,文字工作簡化和訂正工作隨即開展,1955年1月7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釋出《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將古“聽”字棄掉,取而代之的就是現在的“聽”字。
回覆列表
聽是由“聽”簡化而來。“聽(庭)”是由耳、惪(德)和庭的省形“”會意而成的字。耳(擬聲)是表示審清聲音,即聽懂話的;惪表示心底正直無私;庭的省形“”(壬的中間橫短)表示庭審,庭即標音又會意。總體會意為表示官員聽訴訟,審是非,斷獄事。
但簡化用的這個“聽”字,原有這個字,讀“齦(yin)”,不是這個字義。口表示張口;斤指示斧子,這裡指示月牙雪亮的斧刃。以“人裂開口露出斧刃般的牙齒”為參照,表示笑貌。借“齦”聲表示露出紅牙齦。
1964年以“聽”代“聽”屬於重文亂用,不倫不類。建議修改。---選自《中華字通》
從這樣簡化的角度推測,聽簡化為聽,應該是把庭審的場景作了簡化。“口”表示選取了上訴者口述訴狀;“斤”表示庭審的兩旁手持兵器的劊子手。借“庭”聲表示庭審現場司法官聽上訴者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