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隴之語

    王朔和賈平凹不應該放在一起比較,另個人的風格不是一碼事。

    王朔的小說屬於京都文化,而且是太別不拘一格,有點肆意妄為,特像一個文痞,故此被稱之為痞子文學。但是,王朔的文學具有抽象派、現代派、蒙太奇及影視劇的寫作手法。王朔的文學,對皇城根下的街景生活、對大都市男男女女的世俗生活寫得入木三分,對年輕人的愛情寫得空靈清秀,的確是影響了八九十年代的文壇。至於說王朔在國際上沒有取得太大的關注,這也是正常的。一來那個時候,中國文學整體在國際上就沒啥影響力,沒有哪位中國作家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二來傳播手段也沒有現在這麼發達,這些都制約了王朔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從文化沉澱上講,賈平凹的厚度遠勝於王朔。厚度決定了長度,只有厚度,才能有長度。從王朔和賈平凹的藝術生命來講,賈平凹要更長,像一顆常青樹,王朔似乎是肥料跟不上的一棵樹,年紀輕輕便沒蓬勃力了。即使是在今天,我們仍能看到賈平凹推出新作,但王朔的新作我沒看到過。

    從出身和生活經歷上來講,一個生於大都市,一個生於小縣城;一個生於軍隊大院,一個生於貧苦農家,一個從軍搞文藝,一個靠勤奮走高考的途徑,一個放蕩不羈,一個名士風流,這些都決定了兩個人不同的創作內容和風格。

    從文學語言的使用上,兩個人各有特點,王朔的文學語言詼諧調皮,賈平凹的文學語言空靈清秀。從作品對讀者的影響力來講,我個人認為王朔的要更大更深一些。從作品的深度上來講,賈平凹的又要深厚許多。

    蘿蔔青菜各有所愛。王朔和賈平凹都是非常偉大的作家,值得我們文學愛好者好好去學習。

  • 2 # 終南在望

    謝謝邀請,對於王朔和賈平凹有名的小說愛好文學的應該都比較熟悉,先說小說之外的東西,王朔出身大院,骨子裡有一種天生的傲氣,通世俗又不媚俗,玩世俗又瞧不起真世俗的人,在一定圈子裡敢愛敢恨,敢說敢做,又從不在大圈子裡推銷自已。也曾參與策劃電視劇製作《渴望》《編輯部故事》等成績都不錯。賈平凹出身農村,骨子裡對貧窮有一種畏懼和自卑,即有農村人的純樸務實,為人處事低調內斂,又有小農意識的狡黠,反應到後來的行事和作品中,就是偏離本真只亮技巧。做為作家再說作品小說,兩人傳世最廣的都是中長篇小說,王朔的精於衝突敘事,疏於情境鋪墊,語言直接了當,只為敘事服務,偏重寫實,歌頌鞭撻一目瞭然,賈平凹冗於故事意境,文風隱晦傳統,表達的愛恨即廣且深,偏向暗喻,很難把握。從作品名依稀可見,王朔《動物兇猛》《一半火焰一半海水》《我的千歲寒》《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我是你爸爸》,賈平凹《天狗》《浮躁》《廢都》《美穴記》《秦腔》《古爐》《高老莊》。

    為啥感覺賈平凹國際文名更盛?主要是受文風和故事影響,王朔的作品如快餐,味重爽口,卻很少餘味,賈平凹的作品如傳統美食,初嘗清淡,卻回味很遠。

    以上純個人感覺,肯定淺薄無知,望見諒。

  • 3 # Rock_aa

    我也收藏有王朔的全集,十月出版社的。我喜歡王朔的《過把癮就死》《動物兇猛》兩部中篇,和我看系列散文。王朔對自己看得最為透徹,都在《我看王朔》這篇中了。

    我認為王朔作品的大部應該歸入正規化小說中青春愛情一類當中。區別於瓊瑤,金庸,三毛的,是他少數幾篇投入了真性情的作品。另外,他是京派電視電影的祖師爺,他大量作品中人物摹畫傳神,加上以北京口音對話為主,改編劇本方便。

    賈平凹的廢都模仿金瓶梅,很有特色。我還看過他的一篇懷念母親,一篇祝賀妹妹生日的散文,讀之淚下。他屬於純文學範圍了,跟王朔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 4 # 嗯嗯嗯嗯E

    王朔的作品應該都看過,買過(是我的欣賞標準),賈的作品少看,《廢都》盜版買了本,正版覺得不值價。

    王朔的作品痞得有點肥膩,但這種肥膩只有他能他敢他會,也就這樣的,他對現實的批判因為是痞著說的,所以外華人看不懂譯不出。

    賈的作品食材(素材)佐料(表現形式手法)很高檔,但賈廚藝不行,但外華人重食材,口味又不同,所以高看了,本人走不出陝西

  • 5 # 閱微筆記

    首先說國際上,朔爺的知名度可能確實不如賈平凹,但是論對華人的影響,賈平凹可差的太多了。賈平凹算是一個作家,而且幾乎僅僅是一個作家,但王朔不僅僅是作家,還是編劇、導演、策劃,電視電影媒體可比書籍傳播的範圍大多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當時的影視界還不像現在,分工這麼細緻,一般都是一幫人在賓館裡侃大山,這就是策劃的過程,有了好點子,大家分頭寫,這裡的帶頭大哥就有王朔。當年風行一時的電視劇《渴望》《編輯部的故事》《我愛我家》等等,影響力何其大。如果說之前的影視劇是一潭死水的話,王朔的語言就是把水搞活的人。“您就把我當個屁,放了我得了”,“你不是一個俗人”等等,對整個社會的說話方式都產生了影響,對當時主流思想、主流文壇衝擊巨大,多少羽扇綸巾道貌岸然,其實內心骯髒的著名作家在這場衝擊中被摁下去,從此一蹶不振。從某種意義上講,當朔式思想在全國鋪天蓋地漫延開來後,直接開啟了民智。

    王朔的朋友及粉絲,現在看來都是大神啊,鄭曉龍、葉京、劉震雲、馮小剛、姜文、馬未都、阿城、陳丹青等等,導演、作家、收藏家、畫家,現在都是震皇城的角兒啊,那人格魅力可見一斑。

    最近的幾部書籍作品《我的千歲寒》《致女兒書》《和我們的女兒談話》、電影作品《非誠勿擾2》《私人訂製》《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談死亡、談親情、談人生,已經到另一個境界。

  • 6 # 劉曉林九天居士

    人生不需要貼上身份標籤

    劉曉林

    您是?思想家、政治家、藝術家、企業家……人們喜歡透過他人的ID(身份標籤)來記住他人!如果有人並不接受,也要硬給他貼上。

    身份標籤的出現是命名學上的無奈——有了對區分你我確實帶來了莫大的方便!同時,有了對充分認識一個人確實帶來了主觀上的偏見。

    身份標籤的存在不可避免,其與文化發展程序密切相關,但我們沒必要給人生貼上身份標籤。因為真正的人生與身份標籤無關!當一個實現了通透地看待世界、真切地品味人生,管什麼身份標籤?限制人之為人的虛幻而已!

    梁漱溟先生是20世紀儒家的代表人物,這已有定論。當年山東孔子研究所的人給他寄來登記表,聘請他為研究所的專家時,他拒絕了。他說:“我不是專家,誰認為我是就讓誰填去。”

    他自稱佛徒不稱認是佛教徒。他說過:“人有今生、前生、來生,我前生是一個和尚。”史料記載,梁漱溟先從來不去寺廟燒香拜佛——是不是在家中、心中禮拜?我不知。人,深諳諸般規律的人怎能被表象所拘泥呢?

    在20世紀的西方有位叫英理察德貢布里的人,他是頗有盛名的梵文、巴利文學者,也是公認的最有影響力的南傳佛教研究專家之一。他與東方的梁漱溟先生暗合,他也不在乎自己是否是佛教徒。

    作為牛津大學的教授,作為從事佛學研究大半生的學者,他說:“我不認為我是佛教徒,也不認為我不是, 事實上,我們也不必給所有人都貼上ID(身份標籤), 一個人是不是形式上的佛教徒不重要。 重要的是, 他是不是真的理解了佛陀那無比燦爛的、充滿著力量、滿載著慈悲的智慧。”

    我對如下不知何人講過話很是贊同:

    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

    不是說我比別人更具足智慧,

    而是我被太多的傲慢包裹,

    我需要用謙卑來體味更浩瀚的世界。

    當我說我是佛教徒,

    不是為了從此求財得財,

    而是為了了斷自己對一切慾望的執著。

    當我說我是佛教徒,

    不是為了人生一帆風順,

    而是為了坦然接受無常,

    在任何殘酷的境遇下,

    從容如君王。

    真正的家不要系列冠冕堂皇的裝飾性帽子——名字一出,人們自然知曉其是幹什麼的。張大千、齊白石等還用著重標明著名書畫家?王國維、陳寅恪等還用重標明著名某某家?天大的的笑話!他們的作品自然會替他們說話——人因作品顯勝過作品因人顯,比如,陳子昂的一首《登幽州臺歌》就足以詮釋其是名副其實的詩人。

    “2008年中國大陸擁有博士授權資格的高校超過310所,美國只有253所。2007年,中國博士人數超過5萬人,2008年這一數字繼續上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學位授予國家。”(引自新華網7月28日報道)隨著博士的增多,博士卻越來越有愧於博士。

    國學大師陳寅恪不是博士,但又確實是博士——博學之士。中國歷史上留下了關於陳寅恪先生的精彩記錄:曹雲祥問梁啟超:陳是哪一國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碩士,曹又問:他有沒有著作?梁答:也沒有著作。曹說:既不是博士,也沒有著作,這就難了。梁啟超又說:我梁某也沒有博士學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總共還不如陳先生廖廖數百字有價值。好吧,你不請,說讓他在國外吧!接著,梁啟超說了柏林大學、巴黎大學幾位大學教授對陳寅恪的推崇,曹雲祥聽後就聘了陳寅恪(《清華人物誌》第1集,第170頁)

    人生恍恍幾十年已過,我與不少朋友談過如下的觀點:存在於社會的每個人最需要的兩種能力1、獨立生存的能力。2、發自內心的自我學習能力。至於什麼身份標籤,復又何用?

    “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蘇東坡,“無家可歸”的達芬奇,他們的身份標籤是什麼?

    阿芝曾是木匠,後來書畫、篆刻等無不睥睨群雄,成為了不朽的齊白石。黃賓虹曾從事文物鑑定、著書立說,一天突然崛起於藝苑。

    無數精彩紛呈的他們可曾對身份標籤念念不忘?

    身份標籤或許大多是別人給貼的!(也不排除自封的)每個人都需要反思:即使有再響亮的身份標籤,自己是否對得住人生?自己是否對得住靈魂?

    也許是人類這種自以為是的所謂高等動物喜歡透過他證來加強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認可,從而導致了自證越來越稀缺。總之,許許多多的人對他人的“褒貶之論”(他證)非常在意。一般來說,的確自證難免主觀。

    我一直秉信當一個人的學識達到特定層面時,其所持的自證較紜紜的他證更可信。真正的大學問家多知曉自己的侷限,無論他人將自己如何捧得上天。真正的大藝術家多知曉自己的優劣,至少不會認為自己已然無所不能。在這個名家如過江之鯽的時代裡自證與他證都可以,但遠離天地大道者必然曇花一現。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聰明日益增多。隨之而來的是人們將注意力放在了不確定的“物體”身上,比如身份標籤。這又何必?拿出自證的東西比身份標籤重要。

    可能你我會不停地轉換角色,但人生不需要貼上身份標籤!人之為人,生而化之。一切皆有可能!

  • 7 # 甲殼蟲的夏天

    王朔自己說過(大意):1、大量北京的地方語言翻譯成外文會失去原有的韻味。2、我印象中好像他在一訪談中還是他的雜文集《知道份子》裡說過不願意授權翻譯成其它語種。雖然後來也有英文版,比如《玩的就是心跳》《千萬別把我當人》《頑主》等,包括日文的《許爺》等,但我覺得王朔這種典型的國情下的幽默老外未必欣賞的來。國外的文學大都是已故事見長。

    4、再者我覺得跟當時的中國政治環境也有影響,必竟在中國主流作家裡及政府主導的文化界不是太待見王朔,少了政府層面的外交文化上,可能也有些原因,等等吧!

  • 8 # 使用者78352256884

    王朔之所以在中國有名或者在某一時間段被追捧,是跟當時的國內環境和文革結束後人們對高大上的政治文學的厭惡所產生效應分不開的,國際上也就是外華人哪懂得這些,也不明白華人當時的文學需求,當然比不過以地域文化來代表中國文化的賈平凹的小說引起外華人的興趣。

  • 9 # 濱海287240714

    界於考試時的填空,諸如王國維式的補白,也像電影開演前的紀錄片,還像撂地開場前的鑼鼓點,《渴望》非常渴望,卻是邊走邊想的無序漸進,酒桌群口創作。……

    文章著史詩,時間飾曾經。

  • 10 # 來自國際版

    王朔影響了我,我是82的,王朔的小說我基本都讀過,我不談感想,我只想說,你可以壞,但是心底一定要善。這個社會這個人生沒什麼大不了的,別把自己當回事,也別把自己不當回事。

  • 11 # 小隱山人

    文學史上諸多名家留下千古佳句,王,賈二位何許人也?有何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佳句?

  • 12 # 金條and元寶

    我就是一個深受其影響的人,我還認識一些人他們的言行思維,看得王朔的影子!

  • 13 # 天目山26564736

    他影響的圈子並不大。侷限於北京周邊。但是,

  • 14 # 行者的沉思

    王朔的影響是說真話的痛快淋漓!如果不是制度的限制他會有更好的作品!

  • 15 # 刨黃瓜兒滴

    言過其實,不要高估自己和別人!

  • 16 # 傑瑞皮亞諾靳傑

    沒有聽說過世界文壇巨匠中有他一號!

  • 17 # 使用者58457485207

    沒那麼嚴重,他們還沒有那麼大的能量,只是作品曾受關注

  • 18 # 白樺雨2

    具體說是55~95這批跨越40年的人。

  • 19 # 山上看蟀

    賈平凹想留名文史,王朔想逍遙世間!不是一路人,沒辦法對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沒有遇上連日大雨,于禁與龐德齊心協力能打敗關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