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546412980278

    其實理解這句話有兩個重點。

    第一,不能斷章取義。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是一段完整的論述,我們不能單獨摘出一小句來翻譯。

    這三句話表達的是同一個主題:學習。

    “學而時習之”是講學習有關內容,“人不知而不慍”是講學習有關內容,那麼中間“有朋自遠方來”也應當是講學習有關的內容。

    “朋”是什麼意思?“朋”並不是指什麼品德高尚的人。我們來看漢代的注:

    鄭玄在《大司徒》的注中稱:在同一個老師底下學習的同學,叫“朋”。

    同師曰朋,同志曰友。

    包鹹也說:同門叫“朋”。

    同門曰朋。

    因此《論語註疏》中結合包、鄭二人的注,稱:同門就是同師門的意思。

    然則同門者,同在師門以授學者也。

    這也是後來我們用“同門”代指“同師門同學”的緣故。

    所以我們理解這句話,一定要確定一個基礎:這句話,是講學習的;這個“朋”並不是我們今天理解的“朋友”,而是同學。

    第二,搞清楚何謂“不亦”

    很多人在翻譯這句話的時候,翻譯成:“有朋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的嗎?”

    但是這麼翻譯,就不是“不亦說乎”了,而是“不說乎”。

    所以,一定要強調一點:“亦”在這裡應該是要翻譯的。

    譙周稱:可以快樂的事,不僅僅只有一項,所以學習、同學到來,都是可以快樂的事。所以用“亦”。

    可說可樂之事,其類非一,此“學而時習”、“有朋自遠方來”,亦說樂之事耳,故云“亦”。

    那麼按照譙周的說法。這個“不亦”就該翻譯成:不也是很快樂的嗎?

    乍看之下,“是”和“也是”好像差不太多。但是“也是”的背後,包含了“省略”的成分。

    打個比方:“做A事讓我開心”。它的意思侷限於:僅有A事能讓我開心。A事=開心。而“做A事也讓我開心”,它的意思就是:B事,C事……讓我開心,A事也讓我開心。A事<開心。

    《小戴禮記》中稱:同學不如同志親密。同學來了,你都很快樂,同志來了,你肯定也會很快樂。故而在這裡,《論語》省略不言。

    朋疏而友親,朋來既樂,友即可知,故略不言也。

    因此我們按照《小戴禮記》的看法,把這句話省略的部分也添上,那就是: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有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

    同志、同學的到來,都讓我快樂。

    而且,僅僅只有同志同學的到來讓我快樂嗎?不是的,我還會因為很多事而快樂。不要把快樂侷限得那麼小。

    因此,快樂什麼?

    同志、同學的到來,我們可以一起學習,一起有志於學。學習能使我快樂。

    但是他們肯定會有弄不懂的問題,當你看到你的同學、同志沒有學透、沒有搞清楚,他們要來向你請教的時候。你不要因為他們的愚笨而憤怒。所以引出: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故為教誨之道,若有人鈍根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慍怒也。(《論語正義》)

    同樣的,這裡也是“不亦”,因為君子的標準不止這一條。

    所以總體來看,這句話的“學習觀”其實是層層遞進的:

    學知識、複習知識,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嗎?

    有同學、同志從遠方過來,和你一起學習,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嗎?

    解答別人問題的時候能夠保持心平氣和,不也是作為君子的一條標準嗎?

    它主要講的是一種學習態度和學習氛圍。和“道德高尚與否”並沒什麼關係。

    這句話的主旨不是教你怎麼交朋友的,而是教你怎麼學習、怎麼和別人一起學習。

    當然,孔子的“同學”、“同志”肯定也不是泛泛之輩。對許多人而言,孔子就算想和他們一起學習,他們也會躲孔子躲得遠遠的。

    就好比說:你們班上的學渣、社會人,會和學霸一起上自習嗎?學霸就算想和他一起學習,他也會躲得遠遠的,

    所以題主要分清楚:是孔子躲避庸人,還是庸人躲避孔子。

    此外,需要說明的是,我們今天使用這句話,大多偏離了它的本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歌曲天邊的故事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