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電影《平原游擊隊》裡,游擊隊長李向陽,同時使用兩隻“駁殼槍”,其中一隻沒有準星,這是為什麼?
9
回覆列表
  • 1 # 雛菊西瓜Peterpan

    這張彩色的劇照更加清晰的顯示李向陽手裡的“駁殼槍”確實有一隻沒有準星。那麼,李向陽為何使用一隻沒有準星的“駁殼槍”?沒了準星怎樣瞄準?

    對於這個小細節還是要較深入的說一說,“駁殼槍”是哪國原產的、怎樣進入中國的……這些資料上都有這裡就不贅述了,“駁殼槍”作為一種近戰、自動武器,從1920年代進入中國以後就深受國內各種武裝的喜愛,任何武裝要是得到一批“駁殼槍”甚至一隻,都會將其列入高檔裝備的行列!是連以上軍官的專用裝備或者是團級警衛員、師旅級警衛排的專用武器。班排幹部根本沒有資格使用。同時,由於“駁殼槍”體積較小,7.63㎜鈍頭彈威力較大、槍管較長,彈道平直,50米精確性好等特點,當時除了正規部隊使用外,各級的偵察人員、敵方武裝,甚至大戶人家也都喜愛該槍!有了這槍心理會踏實了不少。所以,該槍在中國進口版、中國國內各軍工廠版,甚至一些民間作坊都大量的生產該槍,保守估計在300萬支左右。

    注意李向陽將兩隻“駁殼槍”別在了武裝帶上。

    抗戰爆發以後,我軍各級武裝抗日力量也透過各種渠道擁有了“駁殼槍”,幾乎每一個縣大隊、區中隊武裝的領導幹部或者民兵骨幹都擁有“駁殼槍”……所以,我們看抗戰題材的影視劇中我軍: 偵察分隊、敵後武工隊、鋤奸隊……等等武裝力量都使用該槍作為殺敵武器。

    那麼, 回到問題的原點李向陽為何使用一隻沒有了準星的“駁殼槍”?這實際上是當時我軍裝備極度缺乏所致!由於舊中國是農業國家,軍工生產與軍事強國相比落後了一個世紀,在這種情況下得到一隻槍是很困難的事情,並且我軍在抗戰期間還受到了“敵偽”的嚴密封鎖,得到一隻槍、一件武器就更不容易了,要不然《地雷戰》當中群眾為啥用土法制造地雷?

    在這種武器裝備極端缺乏的情況,任何一隻槍只要它還能打得響就不能丟棄,並且不能無故對武器進行破壞…這是軍規!

    具體到李向陽這隻沒有準星的槍,可以認為它是一隻很舊的槍了!有可能“來復線”都已經磨平,但是它仍然可以打得響就不能丟棄,也沒法以舊換新…既然是舊槍就要舊物利用,把它當成防身武器使用還是有比較好的利用價值!雖然舊駁殼槍的膛線已經磨損,在50米外已經沒有了準頭,但是它射出來的子彈在5–10米的距離還是有精確性的,所以,將它當防身近戰自衛的“副槍”比較管用!但是5–10米的距離太近了,對突然出現的敵人要求快速拔槍消滅之,但是“駁殼槍”插在腰帶或者武裝帶,其準星會出現“夠掛”現象的發生,如果槍被掛住了有可能被敵人先開火……所以,為了避免出現“夠掛”、順利的拔槍,就將槍管上面的準星磨平,這樣就不會出現“夠掛”了,拔槍時間也會縮短…!並且“駁殼槍”槍管長、槍管外還沒有“套筒”,槍管指向性好,5–10米甚至更近的距離,是有精確性!加之7.63子彈威力大、槍管長,彈道平直……一槍制敵的機率非常大!所以,李向陽才將一隻槍的準星磨平是有原因的!這也更加體現出了我抗日軍民的無窮智慧!!

    《平原游擊隊》拍攝於1955年,當時的老一輩電影工作者,認真的考察、瞭解了當時不少的我抗日遊擊隊、敵後武工隊,對於這些抗日武裝,在抗戰過程中的裝備、戰鬥素養、人物的言行……都進行了詳細的研究與精準的刻畫,李向陽的“駁殼槍”出現沒有準星的這個小細節,就是老一輩電影工作者“認真求實”的態度!不但抓住了當時我抗日軍民的真實情況,更加反應了我抗日軍民的智慧!這一點確實是現代電影工作者應該學習並且繼承和發揚的!

  • 2 # 陳約翰2018

    《平原游擊隊》拍攝於1955年,當時的老一輩電影工作者,認真的考察、瞭解了當時不少的我抗日遊擊隊、敵後武工隊,對於這些抗日武裝,在抗戰過程中的裝備、戰鬥素養、人物的言行……都進行了詳細的研究與精準的刻畫,李向陽的“駁殼槍”出現沒有準星的這個小細節,就是老一輩電影工作者“認真求實”的態度!不但抓住了當時我抗日軍民的真實情況,更加反應了我抗日軍民的智慧!我就下面幾個方面來解釋這個現象產生和發展的原因。

    一、所謂“駁殼槍”的由來(一)由來

    想搞清楚李向陽的“駁殼槍”沒有準星的原因,就要先搞清楚“駁殼槍”的基本引數和特點,從這些技術指標入手,才能一層層搞清楚事情的真相。

    毛瑟軍用手槍(Mauser Military Pistol),是德國毛瑟兵工廠製造的一種手槍。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自動手槍之一。由德國毛瑟兄弟研製,並以毛瑟命名。槍長288毫米,口徑7.63毫米,重1.24千克,由10發橋狀彈夾或20發彈匣供彈,子彈初速每秒425米,射擊方式為單發和連發,射擊速度每分鐘900發,有效射程50-150米。

    毛瑟軍用手槍在中國又稱“駁殼槍”“盒子炮”,有全自動功能的,又稱“快慢機”或“自來得”,歐洲則多稱其為毛瑟C96。

    如圖所示,由於其槍套是一個木盒,在中國也稱為“匣子槍”;如配備20發彈夾則被稱為“大肚匣子”。其槍身寬大,因此又被稱為“大鏡面”。

    該槍也可像栓動步槍一樣,由10發橋狀彈夾供彈。

    (二)特點

    “駁殼槍”具有威力大、動作可靠、射程遠、射速高、可單發或連發、相比步槍便於攜帶、突發情況下使用方便等優點,廣泛流傳於世界許多國家。

    該槍的槍匣可透過槍手柄上的卡口與槍連線,作為連發或精確射擊時的槍托,這個設計思路在當時的歐洲是很新穎獨特的。

    由於“駁殼槍”追求長射程、高初速,子彈口徑大,內裝發射藥多,因此射擊時後坐力比一般的手槍要大。要想精準射擊,往往要求射擊者有很強大的腕力來控射擊時因強大後座而導致的槍口上跳。甚至連大部分強壯的歐洲男人如果未經訓練都達不到這個腕力要求。可奇怪的是為啥連歐洲人都打不準的“駁殼槍”能夠在中國大地上得到廣泛運用,而且遍地開花呢?

    二、“駁殼槍”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

    中國官方最早採購“駁殼槍”的是北洋政府,由當時的陸軍部在1912年9月,與德商禮和洋行簽約購買200把,並正式引入中國。自此,“駁殼槍”一直活躍在中國各方勢力中,歷經了國內軍閥混戰、革命軍北伐、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北韓戰爭等多次戰爭後,直至90年代後期才正式從官方(公安部隊)退役。

    中國特定的戰爭樣式決定了“駁殼槍”在中國軍隊的地位。中國的軍事鬥爭,自古就與西方有很大的不同,在“奇”與“正”的利用上,中國更注重以奇制勝。

    到了二十世紀,包括抗日戰爭的敵後戰場在內的近半個世紀的戰爭,多數是非常規戰爭,特別是在抗戰勝利以前所進行的戰爭,游擊戰就更是主要的作戰樣式。化裝奇襲、伏擊、村落戰、地道戰、挑簾戰等小部隊的作戰行動是敵後抗日遊擊戰的主要戰法,在重武器與自動火器嚴重不足和重視輕裝機動的游擊隊中,“駁殼槍”便成了游擊隊員得心應手的最好夥伴。

    八路軍曾經組建了大量的手槍隊、武工隊,他們曾經使用“駁殼槍”這種手槍取得了非常多的戰果。

    三、聰明睿智的革命先輩

    前文已鋪墊了這麼多,現在就從兩個方面來說明為什麼李向陽的“駁殼槍”沒有準星。

    (一)去除障礙,方便迅速出槍

    如圖所見,李向陽和另一個武功隊員是把銼去準星的“駁殼槍”插在腰間的。

    前面說過,李向陽的平原游擊隊的主要任務就是進行化裝奇襲、伏擊、村落戰、地道戰、挑簾戰等小部隊的作戰行動,戰鬥的特點是具有突發性、隱蔽性、快速性。遇到敵人能夠快速打響第一槍,是消滅敵人儲存自己的不二法門,為了達到從腰帶上快速抽槍射擊的目的,游擊隊員專門把容易掛住腰帶的“駁殼槍”準星銼去。

    有人會問了,連準星都沒有了,怎麼瞄準?不能瞄準就算快速打響第一槍又有何用?下面就來說說,李向陽等游擊隊員是如何在長期的革命鬥爭實踐中發現了即使銼去準星後依然能夠保證射擊精度的方法。

    (二)改變角度,橫置槍身射擊

    前面說過“駁殼槍”由於尺寸大,連發射擊時槍口上跳嚴重等問題,加上西方的很多槍械師用盡了各種方法來改進這一上跳問題,但效果不盡人意,可是這個難題是怎麼被李向陽等游擊隊員克服和解決的呢?

    原來聰明的革命先輩透過不斷實踐,想出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不僅解決了“駁殼槍”槍口上跳問題,並且還將它變成了全自動速射的掃射式手槍。就是持槍者右手持握駁殼槍,將槍調至速射檔,手心向上舉槍,將槍面向右側旋轉90°後,伸向左前方扣動扳機,利用槍口的上跳作用使駁殼槍從槍手左前方掃射至右前方,手心向下舉槍時從右前方掃射至左前方,左手持槍時恰好相反。

    在實戰中我們會發現,把“駁殼槍”放平了再對敵人射擊時,人體的橫向寬度遠遠小於縱向的長度(即身高遠大於身寬),即使槍口在上下跳動子彈能夠打中敵人的面積也大大的擴大了。把“駁殼槍”放平了打的射擊方法,完美的解決了槍口因強大的後座力而上跳,從而使射擊失去精度的問題。把“駁殼槍”放平了打的射擊方法,即使是初學者也能透過一定的訓練,在單發射擊的情況下可以有效的保證50米內的射擊精度。

    如此一來,已經不需透過眼睛,準星、目標三點一線的瞄準方法了,準星就成了雞肋。與其讓它成為快速出槍的障礙,不如直接銼掉,照樣不影響射擊精度。這就是《平原游擊隊》裡李向陽使用兩把沒有準星的“駁殼槍”的原因。

  • 3 # 四川達州人

    那是為了攜帶方便。

    駁殼槍其實就是德國毛瑟手槍,國內有不少仿製品。中國也是使用駁殼槍最多的國家。

    駁殼槍在德國及歐洲不被看好,原因在於作為手槍體型龐大,攜帶使用不方便。作為衝鋒槍威力又不足。

    毛瑟手槍在中國受到追捧,也是沒有辦法。自北洋軍閥內戰開始,西方對中國採取禁運,步槍機槍火炮都屬禁止品(有三個流氓國家分別是日本,蘇聯,義大利。無恥向各勢力出售武器,如義大利將法國一戰的退役火炮等武器買來刷上義大利文再出售給雲南軍閥,反正滇軍以前就使用法國貨。走私就另當別論了)。但德國毛瑟手槍就屬於自衛武器,所以可以合法出口。因此,當時很多軍閥採購毛瑟手槍裝備親衛隊,甚至還有手槍旅的編制。

    本來,毛瑟手槍還有槍口跳彈問題,但在中國得到了解決,射擊時槍口斜面呈45度,槍口跳彈就轉為了橫掃。

    此外,因為游擊隊屬於特別作戰,需要更快反應速度,所以很多將準星磨平,插在腰部可以快速拔出而不至於被準星勾住衣物。

  • 4 # 上將噯福斯

    這個答案我知道。是為了方便拔槍!

    我軍敵後游擊隊的武器,大部分都是靠繳獲敵人。駁殼槍也不例外。

    往往我軍繳獲的駁殼槍,匆忙之際,只繳獲了槍,而沒有槍盒。

    沒有槍盒,駁殼槍又比較大,不能裝在衣服口袋裡,只好別在褲腰帶上。

    我們很多指戰員也喜歡這種攜帶方式,遇到敵人,可以直接拔槍射擊,先發制人!

    但是也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在拔槍的過程中,槍上的準星容易勾住腰帶,導致手槍拔不出來!

    注意圖中國軍軍官,腰裡彆著駁殼槍。

    所以我們的游擊隊員就主動把準星磨掉,這樣槍管光不溜秋,可以瞬間拔槍,制敵死命!

    我為什麼知道呢?因為很多年前看過一個節目,好像是崔永元拍的《我的抗戰》。專門講雁翎隊,一位抗戰老英雄,張兵張嘎的原型,特意提到了駁殼槍沒有準星的問題。

    他講到,因為有準星,有一次沒拔出槍,差點丟了性命。所以把準星磨掉。也不影響射擊,因為天天戰鬥,天天練,打槍的時候根本不用瞄準,抬手就有!

  • 5 # 薩沙

    說了很多遍了。

    李向陽有兩支槍,一支有準星,這主要是用於較遠距離的精確射擊。

    因為盒子炮的槍管長,所以可以達到50米內的精確射擊,這是其他手槍做不到的。普通的手槍,比如各種擼子,精確射擊的距離一般也就25米甚至15米。

    但是,這種較遠距離精確射擊的高手,在中國是很多的,並不稀奇。

    所謂神槍李向陽厲害之處,就在於這支沒有準星的盒子炮。

    使用盒子炮的極少量高手,會將準星搓掉。

    搓掉準星以後,當然就不能精確瞄準了,完全依靠指向性瞄準,說通俗了就是靠手感。

    也就是說,李向陽能夠達到至少15米內,使用盒子炮根本不需要用瞄準就能打中目標,具有極高水平。

    李向陽隨手一抬,就是三點一線,準確擊中目標。

    電影中,李向陽,沒有瞄準就一槍打滅了偽軍的手電筒,一般人是辦不到的。

    那麼為什麼搓掉準星呢?

    這是因為盒子炮的準星偏高,槍管又長,對於快速拔槍是很不利的。

    你拔槍的時候,有可能出現準星鉤掛住褲腰帶的情況,影響拔槍速度。

    李向陽這麼搞,就可以提高拔槍速度,先發制人。

    手槍射擊,第一重要的就是先開槍。如果你拔槍慢,被人家先開槍,那麼你射擊再準也沒有鳥用。

    所以,大家看看以前拍電影的導演多麼敬業,拍一部電影花費多大的心血。

    在當年黑白電影中,影像模糊,如果不是特別仔細看,根本看不到李向陽的一支槍沒有準信。

    就這樣,導演仍然一絲不苟,透過這麼個小細節表現李向陽槍法之高超。

    老一輩人的敬業意識,很值得我們學習。

  • 6 # 捕魚小分隊

    《平原游擊隊》是我們小時候看過的許多經典抗戰電影中的一部,那時候拍攝的抗戰電影都非常嚴謹,一是因為那時候電影人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二是因為距離戰爭結束的時間比較近,好多武器道具都可以找到,武器的使用方法也可以向革命前輩們請教。

    由於對盒子炮的喜愛,我們的人民軍隊在長期使用中總結出了非常多的實戰經驗,比如在《平原游擊隊》李向陽把右手這支槍的準星磨掉就是其中之一。片中李向陽一般都是左手持槍,另一支手槍別在腰間,第一支槍子彈打完後,再拔出另外一支槍進行射擊,如果不把準星磨掉,在拔槍的時候,準星會掛到褲腰帶上造成不必要的時間浪費。

    從這個細節我們不但看出了當時革命前輩的聰明與智慧,而且還佩服這麼小的一個細節都能被當時的電影工作者發現,真實的還原到電影中,這種工作精神真值得現在抗日神劇的道劇們學習。(dh)

  • 7 # 黑鬱金香966

    不請自來。

    首先,回答這個問題。李向陽手中的兩支駁殼槍,一支沒有準星,是為了出槍快,避免準星勾掛衣服,特地把原來槍管上的準星打磨掉的。一般來說,這支沒有準星的槍射擊近距離目標。射手在平時都要依靠感覺出槍。這支槍想要打得準,需要大量的練習。另一支槍有準星,是專門射擊遠距離的目標,當需要精細瞄準的時候,就會用這支槍射擊。

    其次,李向陽持槍的動作是符合近距離槍戰需要的專業動作。在這裡不得不佩服老藝術家郭振清的表演功力,真實再現了一個抗日英雄的形象。

    再有,當時由於駁殼槍後坐力過大,準確度不好,被很多國家的軍隊拒絕。結果,苦於無長槍的中國只得大量進口駁殼槍,卻聰明地找到了駁殼槍的正確姿勢:槍身扭轉90度射擊。所以,我們看到老片子裡,手握持駁殼槍的時候,大多是將槍身端平的。

  • 8 # 科羅廖夫

    駁殼槍,也叫“盒子炮”,“大鏡面”,正式名稱為“毛瑟軍用手槍”,是由德國費德勒兄弟研製的。毛瑟廠在1896年12月11日取得該槍的專利,並於次年開始生產。

    駁殼槍的槍長288mm,口徑7.36mm,槍重1.24千克,子彈初速425m,有效射程50—150m,射速每分鐘900發。裝彈量以10發和50發較為常見,據說還有6發的。

    這款槍被定義為衝鋒手槍,其槍盒可以接在握把上當做槍托。這在中國的影視劇中很少被提及,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雪豹》中的周衛國在八路軍虎頭山根據地組建的特戰隊,在作戰中使用20響駁殼槍就帶有槍托,在作戰時加強託底的肩上,可以很好的增加其穩固性。

    這種手槍雖得華人親睞,但其實是被歐美人拋棄的垃圾。原因是射擊時,槍口上跳導致準度很低。但是華人在使用它的過程中,將槍身側斜或側躺,這樣槍口縱向的跳動就會變為橫向的掃射,不僅解決了槍口上跳的問題,還在連續射擊的過程中增強了火力輸出。

    在中國大陸1955年上映的電影《平原游擊隊》中,李向陽英姿颯爽,手持雙槍。但是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他用手中的槍是不帶準星的。這是由於兩把槍在使用中的用途是不一樣的,攜帶的方式也不一樣。左手的槍插在槍盒裡,用於在較遠處發現敵人時,開盒取槍作戰。如果敵人出現在遠處,往往是有這個時間從槍盒中取槍的。

    而他用手中的那把槍,平時是插在肚子前的腰帶裡的,在突發的近戰中,以便快速拔槍佔得優勢。為了防止抽搶時準星被腰帶卡住,所以將準星磨平。

    可以說,使用駁殼槍確實是無奈之舉,但是在中國軍民艱苦奮鬥的實戰中,很好地解決了槍械自身存在的問題。

  • 9 # 東方評史

    駁殼槍又名毛瑟手槍,出自德國著名的槍械毛瑟公司。

    駁殼槍雖然出自德國,但是真正大量裝備的國家卻是中國。

    那麼中國到底裝備了多少的駁殼槍呢?

    只要是反映有關建國之前的戰爭影片中都有它的身影。

    趙一曼、楊靖宇、羅金寶還有李向陽,他們手中拿的都是駁殼槍。

    在我們正規的八路軍部隊裡,只要是團級以下的幹部身上背的也一定是駁殼槍。

    而且朱德總司令從南昌起義一直到井岡山時期,也一直是使用的駁殼槍!

    請注意看圖:這是電影《平原游擊隊》中的李向陽,手握雙槍!

    如果你再仔細看的話,其中的一支上面是沒有準星的。

    其實,不僅僅是《平原游擊隊》中的李向陽的槍上沒有準星。

    但凡是當時的其它游擊隊員,以及《敵後武工隊》中的魏強、賈正、劉太生和趙慶田這些武工隊員的駁殼槍上也都沒有準星。

    李向陽只是其中槍上沒有準星的代表形象之一!

    把駁殼槍上的準星搓掉,這在當時的晉察冀地區、是那些從事危險偵察摸底任務的武工隊員以及游擊隊員必須做的一件事!

    搓掉槍上的準星並不是為了炫酷,而是關係到緊急時刻的性命攸關!

    因為他們從事的任務不僅危險,而且還特殊。

    通常情況之下,正規的八路軍指揮員是把駁殼槍裝在槍套中斜背在身上。

    而這些深入敵後執行特殊任務的武工隊員卻不可以這樣,他們一般是把駁殼槍插在腰帶中。

    這樣再在外邊罩上一件褂子,便於偽裝。

    其實作為正規的八路軍在打仗時也同樣危險,但他們卻有從容拔槍的時間!

    但是這些武工隊員和游擊隊員就不是這樣了。

    當他們行走在小路上的時候,或者是走在村子小巷的時候,很可能會在突然之間從路旁的高粱地裡、或者是小巷的拐角處出現敵人的便衣特務。

    在這種猝不及防的情況之下,拔槍速度的快慢便成為了武工隊員以及游擊隊員是否存亡的生死關口。

    武工隊員以及游擊隊員在腰間一般束的是一條由布做成的腰帶,如果把駁殼槍插在裡邊的話,在拔槍的時候很容易被腰帶掛住準星。

    你如果把左手把住腰帶一收腹,右手也可以把槍拔出來。

    但這至少需要兩秒鐘的時間,然而在這兩秒鐘的時間裡,生死局已經立判高下。

    所以一旦遇到這種突發事件,一定要必須做到在一瞬間單手拔槍,順手擊發!

    那麼準星被搓掉以後會不會影響射擊質量呢?

    作為一名富有戰鬥經驗的武工隊員老手來講,一般來說早就做到了人槍合一,在有效射程之內僅憑手感就可以做到殺傷敵人的目的。

    其實駁殼槍上的準星在大多數情況之下,這些游擊隊員基本不用。

    準星並不是不可行,而是瞄準一般需要的時間太長,而且槍口上跳的也太厲害。

    所以,他們一般的射擊都是憑手感。

    這樣一來準星的存在已經是沒有太大的意義,相反的是它卻成為了武工隊員快速拔槍時的障礙。

    這一做法在當時的晉察冀根據地非常的流行,效果也是相當的好。

    所以我們就很容易的理解李向陽的一支駁殼槍上為啥沒有準星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鵝總縮脖子,嗑睡,站不穩,沒多久就死亡了,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