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書不通

    這個問題不是兩三句話就能解釋清楚的,推薦閱讀大西克禮美學研究三部曲《幽玄》《物哀》《寂》。

    大西克禮是作為日本現代美學史上有重要貢獻的美學家,是日本現代美學由明治、大正時期向昭和前期以及由昭和前期向昭和後期(即戰後)過渡和轉型過程的重要中介。

    在三部曲中,大西克禮對日本傳統美學的三大關鍵詞——“幽玄”、“物哀”、“寂”進行了系統深入的剖析和闡釋,是日本美學的經典著作。

    下面簡單提兩句大西克禮書中的觀點。

    1.幽玄

    幽玄誕生於日本和歌,在大西克禮看來,它是一種被掩藏、微暗的狀態,有充實相,伴隨著寂靜的意味,並帶有深遠感、神秘性和超自然性。

    以此和歌為例:

    “放眼遠看,群鴿掠海面,波濤殘月間。”2.物哀

    “物哀”所要表達的意思並不是“哀”的本意,它有著更為豐富的表意,“高興”、“有趣”、“愉悅”、“憂傷”都包含在其中。其中“物”可理解為物件,“哀”則是對“物”所感觸產生的情感,長帶有一種超脫於主觀自我的意味。

    大西克禮認為“寂”有三個意味。一就是“寂寥”之一;二則是“宿”“老”“古”的意思,體現了時間上的積澱性;第三是“帶有…意味”的意思。

    以上,透過這些介紹如果還有興趣深究的話,請做好心理準備,畢竟這三部曲理論純度極高,並不好讀啊~

  • 2 # 復旦大學徐靜波

    先說說“侘寂”、“幽玄”、“物哀”這三個詞語。這三個漢字詞語中,只有“幽玄”一詞原本中國的漢字詞語中有,其餘兩個來自日語,不過在日語中,“侘”和“寂”不是連在一起的,而是分開的,在大多數場合,表達的差不多是同一個意思。“物哀”,日語中寫作“物の哀れ”、或許可簡寫作“物哀”。

    “幽玄”一詞最早似乎出於漢少帝的一首絕命詩《悲歌》:

    天道易兮我何艱,棄萬乘兮退守蕃。逆臣見迫兮命不延,逝將去汝兮適幽玄。

    這裡的幽玄似乎是生靈將前往的一種境地,深遠而不可測,在此後的中國文獻中,出現得比較少。基本上不成為華人的一個審美理念。後來這一詞語或概念隨老莊的文獻或佛教的經典傳入日本,在日本的歷史中,它的意義也是逐漸變化的。在《古今和歌集》(約成書於10世紀初)的真名(即漢字)的序文和《本朝續文粹》等日本文學作品中,也往往表示神秘幽深、難以明確捕捉的意思。後來在平安時代前期壬生忠岑的《和歌體十種》以及其他的歌論書、歌合判詞等裡面,用來評論一些和歌作品,主要是指那些具有虛無縹緲的氣氛和神仙優豔氣韻的作品,使用的比較多的是一位名叫藤原俊成的12世紀的歌人,將其尊為一種優異的美,在鎌倉時代的鴨長明(1155-1216)的《無名抄》中,將“幽玄”作為歌體論的一條。到了室町時代(大約14-16世紀)時,較多的是指優美、女性的婀娜多姿的秀美,以後變成了日本古典審美理念的一個核心概念,一直延續至今。

    “侘”這個詞,在日文中的解釋有三種,一是“煩惱、沮喪”;二是“閒居的樂趣”;三是閒寂的風趣(《廣辭苑》第五版)。“侘”字古漢語中也有,意為失意的樣子,現已不用。在日語中,原本也是失意、沮喪的意思,後來在連歌中漸漸演變為一種閒寂的美,其實,裡面逐漸注入了禪宗的意味,往往也與“枯高”“簡素”的意思相連,有時可以表示某種沉靜閒寂的心緒,有時也可以指某一物象的素樸簡約的藝術風情,到了16世紀,又與茶文化連線在了一起,稱為“佗茶”,使茶上升到了一種空靈的哲學境界。顧名思義,“佗茶”應該是一種具有閒寂情趣的飲茶文化。它是對“婆娑羅寄合”這種喧鬧、奢靡的飲茶之風的一種反省和反動,甚至與室町幕府的將軍所舉行的茶會也有很大的不同。這種新的飲茶精神不再追求豪華的樓宇、爭贏鬥勝的刺激和呼朋招友的熱鬧,甚至都不在意茶質的優劣和“唐物數寄”的排場,而是非常注重內心的寧靜和愉悅,體現了對自我、自我與他人、個體與社會、人與自然關係的理解,既比較完整地包含了日本人的價值觀,也比較集中地體現了日本人的審美意識,而這種新的飲茶精神的核心部分便是禪。這樣的新的飲茶精神及相應的禮儀規範等大概就可以稱之為茶道,日本近代美術教育的創始人之一岡倉天心(1862~1913年)在用英文寫成的《茶書》(The Book of Tea)中稱茶道是一種審美的宗教,它不只是具有審美的意義,而且還包含了宗教、倫理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它在日常的俗事中找到了一種審美的價值。

    “物哀”是平安時代的文學與生活的一種美的理念,它原本是指由物象在人們的心靈中引起的一種深切的感動,往往基於對於世事無常的一種傷感或對自然物象的一種共鳴。18世紀時的本居宣長則把《源氏物語》的基本歸結為“物哀”,並認為“物哀”是日本文學的一般理念,並以此與外來的儒學和佛教對立起來。漸漸地,到了近代,日本人把物哀認作是日本人或日本文學藝術作品中獨有的審美意識。其實,在中國的文學藝術作品中,尤其是詩詞、繪畫中,同樣也不乏類似的理念和意識,只是日本人將其演繹到了某種極致。

    總之,上述的三種理念或意識,都與審美有關,把握了這一點,我們也可比較準確的理解日本的文化。當然,日本人的精神中,也並不是只有優美的一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今遊客隨時隨地能購買各地旅遊紀念品和商品,旅遊目的地還需要提供旅遊購物產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