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童心小郎中
-
2 # 檸檬愛跳舞
小腦性共濟失調是(遺傳性共濟失調)最常見的症狀,幾乎100%的IAs患者有共濟失調的表現。小腦性共濟失調可透過IAs患者的日常生活動作來觀察,如穿衣、係扣、端水、書寫、進食、言語、步態等。行走不穩,步態蹣跚,動作不靈活,行走時兩腿分得很寬;成年發病者,步行時不能直線。意見建議:共濟失調的遺傳性會給患者的下一代帶來很大的傷害,因此一旦確診就要儘快到正規的醫院接受治療,合理的治療可以幫助患者身體恢復,同時也可以減小遺傳的可能性,避免對孩子的傷害。
單純地共濟失調不會,但如果因為共濟失調的刺激,讓他心裡不能接受,也是會的,不過一般這是情感刺激引起的,過幾天冷靜了可以恢復,,
再給你普及下共濟失調型別及目前醫學上簡單的檢查。共濟運動任何一個簡單的動作,需有主動肌、對抗肌、協同肌及固定肌等四組肌肉的精確配合才能完成,其所以能夠準確協調,主要依靠小腦、前庭系統、深感覺、錐體外系統的共同調節,當上述結構發生病變,動作協調發生障礙,稱為共濟失調(ataxia)。
(一)共濟失調的分類根據病變部位不同可分為:
1.小腦性共濟失調由小腦及其傳入、傳出纖維損害引起,病變位於小腦蚓部、見於腫瘤、酒精中毒等。主要表現為軀幹性共濟失調,位於小腦者表現為肢體運動性共濟失調。常伴有小腦損害的其它症狀。閉眼時明顯。
2.前庭共濟失調由前庭系統損害引起,主要表現為行走時向一側傾倒、前庭性眼球震顫等前庭刺激症狀。睜眼減輕、閉眼加重。
3.脊髓性共濟失調脊髓後根、後索、腦幹內側等部位損害時,由於深感覺傳導障礙,病人不能正確瞭解肢體的確切位置和運動方向而導致共濟失調。表現走路抬腳高,落腳重,同時有深感覺減弱。睜眼較輕,閉眼時明顯加重。
4.大腦性共濟失調為額葉及顳葉損傷,由於額葉腦橋小腦束及顳葉小腦腦橋束受損發生對側小腦半球功能障礙,常致對側肢體運動性共濟失調,同時對側肢體肌張力增高,病理反射陽性。
(二)共濟失調的檢查方法檢查共濟運動,首先可觀察病人的日常動作如穿衣、進食、係扣、取物、站、行走等是否正確協調,不協調時其運動的速度、範圍、方向、及力度均發生障礙。常用的檢查方法有:
1.指鼻試驗(finger nose test)檢查者先給病人做示範動作,手臂外展並完全伸直,然後用示指指端點觸自己的鼻尖,手臂伸出的位置不斷變化,速度先慢後快。然後讓病人做同樣的動作,先睜眼後閉眼,並進行雙側對比。正常人動作準確,共濟失調患者指鼻動作笨拙、不準確、不協調、不平穩。小腦半球的病變以病側上肢的共濟失調為明顯,睜眼和閉眼時變化不大,稱為小腦性共濟失調。感覺性共濟失調的特點是睜眼時僅見輕微障礙,閉目時由於失去了視覺的補償,與睜眼時有很大差別,甚至找不到自己的鼻尖。
2.指指試驗(finger- finger test)囑被檢查者伸直示指,曲肘,然後伸直前臂以示指觸碰對面醫師的示指,先睜眼作,後閉眼作,正常人可準確完成。若總是偏向一側,則提示該側小腦或迷路有病損。
3.輪替動作(alternate motion)囑被檢查者用一側手掌和手背反覆交替、快速地拍擊另側手背,或在床面或桌面上連續、快速地做拍擊動作。共濟失調患者動作笨拙、緩慢、節律不均。
4.跟-膝-脛試驗(heel-knee-tibia test)囑被檢查者仰臥,一側下肢伸直,另一側下肢依次做如下動作:第一,伸直抬高;第二,將足跟置於另側膝蓋上;第三,足跟沿對側脛骨徐徐滑下。共濟失調患者出現動作不穩或失誤。
5.閉目難立(Romberg)徵:囑病人雙足併攏直立,兩臂向前伸平,觀察有無站立不穩,並注意閉目後的改變。感覺性共濟失調的病人睜眼時能保持站立平衡,而閉眼時則有斜的表現(閉目難立徵陽性)。閉目睜目皆不穩提示小腦蚓部病變。
6.聯合屈曲徵(combined flexure sign):病人仰臥,雙手交叉於胸前上身試坐起(仰臥起坐),正常人坐起時雙下肢緊貼床面,小腦損害的病人雙下肢同時上抬,稱聯合屈曲徵。
7.描圖試驗(tracing test)又稱“下肢空間運動試驗”。檢查時,病人仰臥,兩下肢伸直,令其舉起一側下肢,用足在空間描畫三角形、正方形、圓形或“8”字形。並作雙下肢對照比較。如病人不能完成此種動作,即為該試驗陽性。見於小腦疾病隨意運動出現障礙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