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殺頭公豬上西安關注我
-
2 # 蘇之羊
其實這個問題不難回答,只要我們上網搜尋,用心瀏覽一下都會找到我們所需要的答案,因此關於都江堰如何由來就不細細講述了。還有一點,關於都江堰由來的這個題目中,已經有很多人做了解答。在這裡我們就不談關於它的由來了,我們來聊一聊它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如果你想要知道它如何而來,可以直接往下瀏覽便可看到。
關於都江堰的價值,不管從文化方面來講,還是從歷史方面來說,它都有著無可挑剔的重要性,在中國歷史上。它如今已是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地區,國際級風景區,全國著名旅遊度假區。從這麼多輝煌的頭銜中,我們能夠看出都江堰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就非同一般了,最重要一點它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還一直仍在使用的宏大水利工程,灌溉面積千萬餘畝,達30餘縣市區,造就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成都,它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它是人類文明智慧的結晶。
再回到主題,當初為什麼修都江堰呢,原因很簡單,也最容易讓人想到,因為乾旱,我們都知道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而農業最主要倚靠就是種植農作物,而農作物的生長主要靠水,沒有水就沒有生長的動力,就像人一樣沒有水就難以生存。因此,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時值秦昭王年間的蜀郡太守李冰,利用前人開鑿的基礎修建了這盛大的大型水利工程,兩千年來一直髮揮著作用,後人為了紀念李冰父子做出的貢獻,在都江堰旁修建了二王廟以示感激他們的功德業績,讓後世永遠記得他們。
都江堰有哪些著名的歷史事件,我們來看看。
第一個司馬遷考察都江堰,透過實地考察,司馬遷在史記裡詳細記載了都江堰,歌頌了李冰父子做出的貢獻。
二諸葛亮設兵護堰,諸葛亮要北征,認為都江堰是農業的根本,國家的經濟基礎,因此派兵加固防守。
三馬可波羅遊都江堰。
四李希霍芬考察都江堰,李希霍芬是第一個向世界介紹都江堰的人。
五黃炎培都江堰辦學。
六馮玉祥捐資建亭,1945年8月11日,馮玉祥聽到抗日戰爭勝利,決定在都江堰捐資建亭取名聞勝。
七解放軍搶修都江堰,1949年人民解放軍進軍四川,賀龍司令當即決定搶修因戰爭長久未修的都江堰,整個修建一直到1950年3月完工。
綜上可見都江堰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了。
感謝誠邀。
-
3 # 我沒忘記home
我們都知道都江堰是古代水利工程的典範,那麼都江堰中的都江是哪條江呢?都江堰這個名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根據《蜀水考》記載:“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而流江是檢江的另一種稱呼,在它們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內江分流的柏條河和走馬河。戰國時期的都江堰叫做“湔堋”,這是因為都江堰旁的玉壘山在秦漢以前叫“湔山”,而當地的氐羌人堰叫做“堋”,故而都江堰就叫“湔堋”;三國時期的都江堰因設定都安縣而得名“都安堰”;唐代都江堰則改稱“楗尾堰”,因為當時築堤的材料和辦法主要是“破竹為籠,圓徑三尺,以石實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籠裝石,故稱為“楗尾”。宋朝開始把整個都江堰水利系統工程概括起來叫作“都江堰”,史書這樣記載:“永康軍歲治都江堰,籠石蛇決江遏水,以灌數郡田。”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今。到清朝嘉慶年間,都江堰的魚嘴、飛沙堰、人字堤等工程名稱都可見於文獻記載。
附圖,都江堰伏龍觀內李冰石像
現在我們來了解一下都江堰的建設和發展歷史
戰國始建
我們通常認為都江堰是秦國李冰及其子在(公元前256年—前251年)任蜀郡郡守時主持建造的,根據西漢《史記·河渠書》記載:“蜀守冰,鑿離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華陽國志·蜀志》也記載:“以李冰為蜀守……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檢江,別支流,雙過郡下,以行舟船。”(“壅江作堋”一般認為是指修築分水魚嘴,“鑿離堆”即為開鑿寶瓶口,“穿二江”、“雙過郡下”指李冰主持開鑿了通向成都的兩條幹渠。)1974年在外江出土的東漢石像上有銘文“李府君諱冰”,這被認為是李冰始建都江堰的具體實證。
漢唐完善
據史書記載,西漢文帝時期的蜀郡太守文翁“穿湔江口,溉灌繁田千七百頃” ,他使得都江堰的內江水系與論江相聯,都江堰的作用得以提升。東漢靈帝時設定“都水椽”和“都水長”負責維護堰首工程;蜀漢時諸葛亮設堰官,並“徵丁千二百人主護”。成書於北魏的《水經注》記載:“李冰作大堰於此,壅江作堋,堋有左右口,謂之湔堋,入郫江、檢江,以行舟” ,因此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都江堰其渠首工程應包括堋(相當於魚嘴)、渠口(寶瓶口)、內江引水渠以及內江各乾渠的進水口,這一時期的都江堰日趨成為一個系統性的龐大水利工程。至唐代時,根據《元和郡縣誌》卷三十一記載:“楗尾堰,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李冰作之,以防江決。破竹為籠,圓徑三尺,長十丈,以石實中,累而壅水。”
成熟宋明
自戰國以來都江堰一直以竹籠盛裝卵石結合木樁構築,在元朝時首次引入了鐵石結構,此後對都江堰主體結構的爭論在明清兩代一直不休,都江堰整修也一直在竹籠、鐵石兩者間反覆,直到近代的水泥、混凝土技術的引入才徹底平息了雙方的爭論。
竹籠結構的堰體易受岷江的急流沖刷損壞,因此每年都需要投入人工加以整修,據記載1335年歲修中重點維修的工段達133處,歲修所需的勞力和物資都使得“民不堪命”。為減少歲修工程量並減輕灌區民眾負擔,元初的李秉彝提出改造工程結構的設想以謀求“一勞永逸”,四川肅政謙訪使吉當普在這一設想的基礎上提出用永久性工程代替簡易的竹籠結構,在他的主持下以錨鐵漿砌條石結構代替傳統的竹籠卵石簡易結構,對“岸善崩者,密築江石以護之”,又首次鑄造“萬六千斤”的鐵龜代替魚嘴。自吉當普首次實踐鐵石結構之後,明清兩代先後共有四次採用鐵石結構大修都江堰樞紐。
完善於民國
民國時西方的設計施工方法以及新型建材逐漸傳入中國,成都水利知事周鬱如在1934年用條石修砌魚嘴,以水泥建築魚嘴基礎,開創了應用水泥等近代材料修築堰體的先河。1936年,四川省水利局長張沅主持都江堰大修,重新設計魚嘴,採用巨型條石構築,以水泥為膠結材料,並且成功處理了魚嘴的基礎問題。在採用近代先進的設計和施工方法之外,張沅還秉承傳統的榪槎、竹籠等護堰手段層層設防。這次修建的魚嘴非常成功,奠定了現代魚嘴的基礎,直到1974年因修築外江節制閘才被主動拆除。
附圖,都江堰全景
都江堰的主體工程
都江堰是中國古代建設並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經過歷代整修,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依然發揮巨大的作用。整個都江堰樞紐可分為堰首和灌溉水網兩大系統,其中堰首包括魚嘴(分水工程)、飛沙堰(溢洪排沙工程)、寶瓶口(引水工程)三大主體工程,此外還有內外金剛堤、人字堤及其他附屬建築。
魚嘴
“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它位於江心,把岷江分成內外二江。外江位在西,又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於行洪;內江位在東,是人工引水總乾渠,主要用於灌溉,又稱“灌江”。魚嘴決定了內外江的分流比例,是整個都江堰工程的關鍵。都江堰工程以引水灌溉為主,兼有防洪排沙、水運、城市供水等綜合效用。它所灌溉的成都平原是聞名天下的“天府之國”。
寶瓶口
寶瓶口是都江堰的引水工程,是在玉壘山延伸向岷江的山崖上人工鑿開的缺口,距飛沙堰下口120米,位於古灌縣城牆西門玉壘關下,開鑿于都江堰建立時。寶瓶口上寬下窄,底寬14.3米,頂寬28.9米,平均寬度20.4米,高18.8米,峽口長36米。口內即內江流入的進水口寬70米,口外出水口寬40-50米,形如“瓶頸”,寶瓶口也因此得名。
飛沙堰
飛沙堰起到溢洪排沙的作用,原名“侍郎堰”,唐高宗龍朔年間(661年—663年)築成,是內江的溢洪排沙通道,故得名。
附圖,都江堰主體工
-
4 # 牡丹0429
它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位於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今都江堰市城西。它處於岷江從山區瀉入成都平原的地方。在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江水常氾濫成災。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興建水利工程。都江堰建成後,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成為“天府之國”,這項工程直到今天還在發揮著作用,被稱為“活的水利博物館”。
都江堰工程包括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個主要組成部分。魚嘴是在岷江江心修築的分水堤壩,形似大魚臥伏江中,它把岷江分為內江和外江,內江用於灌溉,外江用於排洪。飛沙堰是在分水堤壩中段修建的洩洪道,洪水期不僅洩洪水,還利用水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水流的漩渦作用,有效地減少了泥沙在寶瓶口前後的淤積。寶瓶口是內江的進水口,形似瓶頸。除了引水,還有控制進水流量的作用。
此外,都江堰一帶還有二王廟、伏龍觀、安瀾索橋等名勝古蹟。
二王廟位於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臨都江堰,原為紀念蜀王的望帝祠,齊建武(公元494~498年)時改祀李冰父子,更名為“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後,李冰父子相繼被皇帝敕封為王,故而後人稱之為“二王廟”。廟內主殿分別供有李冰父子的塑像,並珍藏有治水名言、詩人碑刻等。
伏龍觀位於離堆公園內。傳說李冰治水時曾在這裡降服惡龍,現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殿內還有東漢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時的遺物——飛龍鼎。
安瀾索橋又名“安瀾橋”、“夫妻橋”。始建於宋代以前。位於都江堰魚嘴之上,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樑”,是都江堰最具特徵的景觀。索橋以木排石墩承託,用粗竹纜橫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米。明末(公元17世紀)毀於戰火。現在的橋為鋼索混凝土樁。
都江堰水利工程以獨特的水利建築藝術創造了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水利形式。它創造了成都平原的水環境,由此孕育了蜀文化繁榮發展的沃土。都江堰不但是世界上惟一具有2000多年曆史,且至今尚在發揮重要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同時它還是集政治、宗教和建築精華於一體的珍貴文化遺產。
-
5 # 巴人30
“都江堰”鑿建於古蜀其名始於宋。堰名出處?我認為:山海經中“都廣之野”之都與“岷三江:首江出汶山“之江;稷教民種植,野死葬都廣之野(龍門山);岷三江首江即今天岷江,古蜀人鑿山(玉)成堰,李冰修固“湔江”沙州(湔堋)作堋分水,故有李冰修堰之說;“都”廣之野丶湔“江”、玉磊“堰”合而名曰都江堰
回覆列表
都江堰剛開始的時候名字不叫都江堰,而叫“湔堋”,因為都江堰旁的玉壘山,秦漢以前叫“湔山”,而那時都江堰周圍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們把堰叫做“堋”,所以大家就把都江堰就叫“湔堋”。
到了三國蜀漢時期,都江堰地區設定都安縣,因縣得名,都江堰稱“都安堰”。同時,又叫“金堤”,這是突出魚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稱。
唐代,都江堰改稱為“楗尾堰”。因為當時用以築堤的材料和辦法,即用竹籠裝石,稱為“楗尾”。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軍歲治都江堰,籠石蛇決江遏水,以灌數郡田。”
而對於都江堰這個名字的由來,《蜀水考》說:“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檢江的另一種稱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檢江,它們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內江分流的柏條河和走馬河。《括地誌》說:“都江即成都江”。
從宋代開始, 整個都江堰水利系統專案總結起來,叫都江堰, 更準確地代表整個水利工程系統, 一直用到今天。
擴充套件資料:
都江堰的建設者是李冰父子。
李冰徵地工人在閩江流域設立了許多水利工程,其中他和兒子共同主持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最著名的。幾千年來,該專案為成都平原成為天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後人在紀念李冰的父子時,在都江堰修復了二王廟。
都江堰也成為著名的風景區。完成都江堰後,他在四川省石坊鎮建設了一個水利工程,他去那裡去世,被埋在羅水鎮旁邊的張山山頂上。在二王廟旁邊的高觀和羅水之間的大門兩側的國王寺的建設,紀念李冰的父子。
鄧小平、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為李冰陵墓題詞。
建於都江堰的排水頭是一般人對李冰的父子和水的紀念偉大壯舉。其中一個題詞是灌區水利工程維護技術要點。而每年清明季, 當地居民都會在二王廟舉行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