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554140909527

    這篇小說我認識不多,臨時想法供參考。

    1、人物不要做過於粗糙的正負面劃分

    正面/負面這種評價標準是二元的、工具性的。正面人物是好的,值得學的,負面是糟糕的,不好的。這種認識標準不適用於文學,當然其實也不適用於真實的生活體驗——但在現代社會人的工具化非人化的過程中,這可能成為真實的感覺。

    2、小說的視角中心

    《祝福》裡刻畫祥林嫂是用第三人稱敘述,而且特別增加了一個“我”來增強距離。祥林嫂是個怎樣的人處境怎樣什麼事都是各種道聽途說,這造就了祥林嫂這個人物形象非常窄化。這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在別人的議論裡,敘述物件都是一種經過敘述者的思維處理過了的東西,而在一般論述裡,由於人們對於身邊的事物處理是非常簡單直接的,所以某某某做什麼事也往往處理為出於簡單直接的理由。生活的複雜性在這種敘述中是被處理掉了的,因為生活是個流程化的東西,需要快捷。

    所以祥林嫂實際的心理活動,是個怎樣的人,小說本身其實也不提供。小說提供的是一種他人怎麼看待祥林嫂的視角——即我們不是在注意祥林嫂,而是在注意“看待對待祥林嫂的人事物”。

    3、祥林嫂的境遇

    祥林嫂的性格和遭遇都不出奇。普通的鄉下婦女,勤勞本分是鄉下婦女的那種勤勞本分,就像《故鄉》裡豆腐西施的那種刁鑽潑辣也是鄉下婦女的那種刁鑽潑辣。她的不幸遭遇,也只是這類人可能遇到一種不幸罷了。農村女人被拐去賣給人做老婆這種故事就像城市小職員面臨失業等經濟困窘問題一樣,都是在這種社會身份下的常見情形,也常常成為作家筆下的典型題材。

    4、社會的“正常”和人的痛苦

    祥林嫂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對於魯鎮來說,這個運轉著的社會關係是正常的、祥和的。祥林嫂的痛苦與哭訴不會對這個社會的運轉造成一絲一毫的衝擊,只會成為所有人毫不在意的一抔黃土。

    從她服務的主人家到魯鎮的人們,都給予了他們身份位置的有限關懷,也提取了她的有限價值。人與人之間不存在實質意義上的關心,有的更多是一種社會規範式的同情,一種浮於表面的禮節。所以人們透過表達同情達到了消費不幸,前者是為了符合規範,後者是符合自身意願。

    5、傳統鄉土封建社會特徵

    祥林嫂自身的思想認識,還是周圍人的看法,都是出於傳統封建農村的習俗思想。女的被拐去做老婆,男人能幹活能生養兒子就好了嘛、自身有晦氣去寺廟裡捐錢嘛、死了老公寡婦不祥……此類傳統思想對人的迫害在小說裡非常明顯。

    5、之後……

    小說表現了生活的真實性,這種真實性裡有作者本身的主觀態度。《祝福》展現的就是這樣一種自給自足的“祥和正常”的封建社會現實,但這種實在的展示是為了給予讀者啟示,魯迅的小說的讀者群體以知識青年為主,所以這小說在於直觀地展現封建鄉土社會對人的殘害,它的不公、錯誤、罪惡,讓那些青年們能夠走出去。

    6、《祝福》裡的魯鎮在現在或許還有殘留,但在新時代裡,大概也有著新的此類社會關係。若無好作家表達出來,人們也只能對著自己說“我真傻”了。那些覺得自己不想成為祥林嫂的,我想是無法阻止自己變成“XXX”的,他們只能想辦法讓自己成為“XX老爺”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能否透過加裝尾氣處理裝置達到最新的排放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