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馬丁林2

    近十年接觸來自全國各地許多著名與非著名的詩人和藝術家,發現他們(包括自己在內)的確有大部分是抑鬱症或躁狂抑鬱症“患者”,在此不一一舉證。作為一位攜帶先天性抑鬱症基因(遺傳性)並與之“抗爭”和“共存”到今天的寫作者,本人除了透過堅持三十多年的詩歌創作和自我重構實驗證明自己不是一位病患者之外,同時透過自學哲學、藝術與美學、心理學、現代物理學、腦神經科學等等跨領域的系統性知識,例如結合對美國精神病學專家、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及情緒疾病中心主任凱·雷德菲爾德·賈米森博士《瘋狂天才:躁狂抑鬱症與藝術氣質》一書(附圖,2007年上海三聯書店出版,英文書名“Touched with Fire: Manic-Depressive Illness and the Artistic Temperament”)之理解基礎上,本人目前所得到的“人本創作發生學”(只針對詩歌創作和藝術領域)之思路如下:

    藝術的力量在於,在那些“徘徊”在躁狂抑鬱症或精神分裂與天才之間的藝術家們,以其一生可持續性的創造性行為實現了這樣一種可能:發現本來支離破碎或矛盾衝突的情緒或意識流可以透過藝術性重構或再現之手法,達成一種自我心像之重塑——審美愉悅所帶來的自我獎賞和自我療愈。本人將這一系列的創造動機與非功利之創造目的稱之為“人本創作發生學”,即認為自發性的創造行為就像精神分裂本身,必然經由意識分裂→找到與之對應的意象→將意識(能)與意象(所)整合為一→重構心像→意識流之統一性帶來的和諧→審美愉悅→審美疲勞→再創造與再重塑→自我超越→心靈秩序之發現與本體迴歸→藝術取代宗教→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無為而無不為)→藝術的自我救贖功能與感化效應等。

    ——詩人馬丁林,2019-04-18下午於工作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00斤的牛犢售價多少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