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行走的故紙堆裡

    紹興七年秋,岳飛奉詔入京。路上岳飛和幕僚薛弼說起了一件事兒,近諜報,虜酋以丙午元子入京闕,為朝廷計,莫若正資宗之名,則虜謀沮矣。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最近收到了訊息說金人打算把欽宗的兒子趙諶送到京都(很多人說是送到健康,但是我覺得應該是汴梁,造成南北分立的局面)不如建議皇帝把資善堂的建國公立為太子,這樣金人的陰謀就破產了。薛弼聽了之後就勸岳飛:身為大將,似不應干預此事。這個時候岳飛說了一句很沒有政治智慧的話:臣子一體,也不當顧慮形跡。要知道古代是父傳子,家天下。立儲一事歷朝歷代大事也是大忌,而且最忌諱的是手握兵權的封疆大吏插手立儲的事兒。另外更有一節就是趙構無後天下皆知,我本來就沒兒子,你一個封疆大吏手握兵權,居然要干預我立儲的事兒,這是什麼意思?後來的結果也驗證了這個想法,岳飛面奏之後,趙構說:卿言雖忠,然握重兵於外,此事非卿所當預也(見建儲辯)。

    第二天,趙構召見了宰相趙鼎又說起來這件事,趙鼎也說出:飛不循分守,乃至於此!的話。可見這個事情對趙構來說影響有多大。這個事情結束之後,岳飛也就回了駐地,然後金人也許是知道宋朝的應對,立儲的事兒也就沒提了。

    第二年,紹興八年秋,岳飛再次奉詔入京,趙構還讓岳飛見了太子:命詣(岳飛)資善堂見皇太子。飛退而喜曰:‘社稷得人矣!中興基業,其在是乎!(宋史 岳飛傳)

    這個事情有人說是小事,有人說是岳飛的重要死因,我覺得都有失偏頗,趙構不是糊塗人,所以懷疑岳飛忠心的事兒不太可能,但是他畢竟是皇帝,這種事兒不在意根本也不可能。只能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正是岳飛這種缺乏政治智慧的舉動不斷的消耗著彼此之間的信任。立儲、淵聖哪一件不是戳在趙構的心尖子上?還有一個隱形問題:岳家軍,宋朝是募兵制,也就是說這些士兵都是招募發工資的。岳飛領著朝廷的軍費募兵,這就是私軍啊。幾件事加一起,就是李世民也得殺了他呀。

    所以,千古忠魂嶽武穆,就這麼背冤殺了。最後補一句,秦檜挺可憐。

  • 2 # 黑格侃侃歷史

    說到這個問題其實挺有爭議性的,因為這關係到當時的政治氛圍,各方面對戰爭的看法,以及軍費上的支援,我的看法是這樣的。

    請立太子的事情只是一個託辭或者是藉口,主要有這幾點原因導致岳飛之死。

    岳飛所領導的北嵬軍是宋朝政權的部隊,卻被叫做(岳家軍)這讓趙構怎麼看。那個皇帝能讓將軍獨權這本身就犯忌,從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開始就忌諱這個。

    你岳飛有軍權有本事反擊大金,死磕到底也行,但是要接回二帝你讓趙構怎麼辦,處在什麼位置,二帝如果回朝,趙構皇位基本上就是不保了。

    十一道金牌追你撤兵班師回京就是不回來,皇帝得怎麼想,你這是鐵了心的抗令不尊,聖旨在你這都不好使了,再加上秦檜這一夥人在皇上面前搬弄是非,岳飛的下場很明顯麼,必死無疑。

    但岳飛是忠臣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盡忠報國這種思想在他心裡印記太深了

  • 3 # 淺草堂

    這件事應該是壓死駱駝的眾多稻草之一,或者說它分量重些,算根兒樹枝吧。

    換位思考一下,別說趙構是個皇帝,就是普通人得了個不孕不育,人家趁著年輕還沒放棄治療呢,身邊朋友卻老在他耳邊叨叨著讓他領個孩兒,這樣的小夥伴還能一起玩耍嗎?就算處還能像原先那麼融洽嗎?

    而且,人有時候會這樣,看一個人順眼,哪哪兒都好,等有一天產生隔閡,有看法了,就會越看越不順眼,感覺趙構後來對岳飛就有點這意思。

    關鍵是岳飛沒感覺,他腦子裡應該一直是“有臣如此,顧復何憂,進止之機,朕不中制。”,“聽飛號令,如朕親行”這一類的鼓勵話,所以就以為皇帝絕對相信他。反過來也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這一套來表忠心,沒想到過了頭。忘了啥叫“簡在帝心”,啥叫“伴君如伴虎”

    每一次的個案都會讓趙構感到被冒犯,但還不足以讓他對岳飛起殺心,甚至將人關進了風波獄,殺或不殺亦在兩可之間。可是日積月累的怨氣到了臨界點時,只要有人稍點個火星兒,這些平時鬧心的小稻草就會一下子燃起來。而秦檜就像是這個撩火星的人。

  • 4 # 驚心鳥

    這個說法從籠統上來講沒錯,但具體並不是大家想的那樣。岳飛請立太子並不是為了自己私人,而是為了直搗黃龍這個最高的理想。這個理想也並不是岳飛提出的,而是老將軍宗澤提出的。岳飛只是在踐行這個理想過程中,進行了部分修改。

    北宋滅亡後宗澤出任東京留守負責統領中原地區的軍隊對抗金國,他當初提出了一個北伐計劃,最終目的就是驅逐金人,直搗黃龍。這個計劃在宋高宗趙構處並沒有被透過,而是被束之高閣了。宗澤因此而高呼“過河”,鬱鬱而終。

    在岳飛的人生中,如果有個真正的老師,那一定不是小說和評書中說的周侗,而是老將軍宗澤。岳飛從底層小軍官成長為禁軍中層將領的過程中,宗澤對他的栽培和提拔對他影響很深。因此岳飛在做人、軍事思想、政治態度等各方面都繼承了宗澤的東西。

    宗澤的北伐計劃是希望宋高宗趙構能從建康遷都回東京汴梁,利用皇帝對北宋百姓的影響力號召黃河以北的起義軍共同抗金。當時在黃河以北的淪陷區有大量的起義軍,總兵力不下百萬,但是支離破碎,無法形成統一指揮,所以無法與金軍和漢奸軍隊抗衡。宗澤認為只要能在東京汴梁樹立其趙宋皇室迴歸的大旗,就能團結敵後抵抗力量,那驅逐金人,直搗黃龍就不是問題。

    這個北伐計劃受到以黃潛善和汪伯彥為首的投降派抵制,宋高宗趙構也不贊成,所以被束之高閣。其中主要原因除了爭權奪利外,趙構被金人打怕了是重要的因素。他怕回到東京汴梁後再次遇到靖康之變等倒黴事情,所以不敢回去。

    岳飛重提北伐計劃的時候大體上沿用了宗澤的模式,其中核心自然是皇帝回到舊都凝聚人心,重組軍隊向金人反擊。至朱仙鎮戰役後,金軍的主力精銳已經被全殲,剩下的女真人部隊殘兵敗將加起來不到三萬。為了嚇唬宋高宗,金兀朮甚至讓劉豫的漢奸部隊偽裝女真人在淮河北岸巡邏,目的就是讓宋高宗不敢下令北伐。

    而宋高宗的確非常膽小,讓他回到東京汴梁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他早就被金兀朮嚇怕了。為了北伐計劃能執行下去,岳飛提出了折衷的方案。那就是立太子,讓太子代表趙宋皇室回東京汴梁凝聚人心,達成與皇帝迴歸一樣的效果。

    但是宋高宗怕太子去前先後被岳飛等人挾持稱帝,所以便狠上了岳飛。再加上張俊和秦檜的推波助瀾,金兀朮軍隊擺造型威脅,所以宋高宗就默認了冤殺岳飛的計劃。只要岳飛死了,就沒人提那個北伐計劃,所以趙構就心安了。因此在這樣的心態作祟下,趙構也同意了秦檜與金兀朮達成的紹興和議,這實際上是中國古代史上的一個不平等條約,簡直是喪權辱國。

  • 5 # zjh饕餮

    只是其中的一點點,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有三點:

    第一、趙構在應天做了皇帝,他是屬於兄弟類的皇上。二帝被金俘虜,國不可一日無君的情勢所迫下稱帝的,也就意味著哪天人家回來了他還的讓位,可恰恰岳飛一生的夢想就是收復失地、迎回二帝。

    第二、岳飛本人既不愛財,又不好色,而且官風很好受到百姓和軍士的愛戴,他的影響大過了皇帝且手裡還要忠心耿耿的岳家軍,屬於功高震主

    第三、趙構在長期的奔波中,身心都受到恐懼導致子嗣太少。自從黃天蕩一役奠定了,宋金兩國的議和基礎向和平發展,這時候立太子又就回歸到正統的問題了,眼看二帝的迎回,人家還年輕

    岳飛卻有討好下一代君主的嫌疑

    以上均屬個人看法 如果喜歡請關注

  • 6 # 大樹嫩枝1

    如果這是真的(請立太子),針對趙構可能就是一種刺激,同樣也是大臣最大的忌諱,要說是岳飛死因最大因素也能說。

  • 7 # 潘不安講究史

    雖然沒有明顯的直接證據說明岳飛之死是參與到了立儲問題上,當然也不可能留下來。但是從歷史規律和趙家人的特點來看,這個可能性是非常大。

    首先來說,立儲一直是趙家人,尤其是太宗一脈,非常敏感的歷史遺留問題。北宋時期就有傳說,因為太祖陳橋兵變篡奪了結義兄弟柴榮的江山,之後趙光義又燭光斧影奪了兄弟的皇位,導致了柴氏和趙匡胤的冤魂不散,皇帝子嗣困難。

    整個北宋的確也如這個傳說一樣:

    太宗之後是宋真宗,所生的五個兒子全部夭折,直到四十多歲才生下了今後唯一長成年的兒子,也就是宋仁宗。仁宗出身前,真宗甚至已經絕望了,將兄弟商王趙元份的兒子趙允讓接到宮中撫養,以防萬一,等仁宗出生才將他送出宮。

    仁宗繼位後,比他的老爹還要慘,三個兒子全部夭折,最後不得不將趙允讓的第十三子過繼過來,為後來的宋英宗趙曙。

    說到宋英宗,不得不說他爹趙允讓真是個人物,雖然皇位沒得到,但卻生了二十二個兒子,把宋仁宗羨慕的要死。最後依靠能生,打敗了宋仁宗,順利讓自己的兒子登上帝位。

    而這個詛咒也是厲害,宋英宗一登基就開始生病,只在位5年就駕崩了,享年三十六歲,三個兒子全部都是未登基前在宮外生的。

    英宗死後,長子趙頊繼位,為宋神宗。宋神宗雖然繼承了爺爺的能生,一共生了十四個兒子,但成年的只有六個,也繼承了他爹的短命,38歲就駕崩了。

    六子趙煦繼位,為宋哲宗,結果這位命更短,24歲就駕崩了,只有一個兒子三個月大的時候就夭折了。

    其死後英宗十一子趙佶繼位,就是著名的宋徽宗,這為倒是能活能生,一共生了三十一個兒子,結果被金人一鍋端全抓走了,只剩下宋高宗趙構一個。

    以上這麼多並非只是廢話,而是間接的可以看到,為什麼趙家人對立儲的事情這麼敏感,在北宋歷史上因為參與到立儲一事上被貶的大臣不計其數,包括歷史上著名的寇準、韓琦等人。

    如果說宋朝皇帝對這件事還只是敏感,對於趙構來說就更是逆鱗。因為在靖康之恥中,太宗一脈全部被金人擄走,趙構唯一的親身兒子趙旉三歲時受驚嚇夭折,而自己又因為連傷帶嚇的失去了生殖能力。

    當然這時候的趙構才只有三十多歲,他自己認為還是有希望的,真宗可是四十多歲生下仁宗的。不過真實情況是什麼樣,大家心裡都有數,所有當時包括宰相趙鼎在內都勸說宋仁宗早日立儲,甚至就連一個叫婁寅亮的縣丞都上書說這事。

    可問題之前就說到太宗一脈現在只剩趙構了,所以趙構當時的兩個養子也是從太祖趙匡胤一脈裡過繼來的。那麼以後江山可能重新回到太祖一脈,如果真沒兒子也無所謂,但萬一生了一個兒子呢?再廢了重立太子嗎,現在形勢可不同了,基本是不能如願的。

    所以趙構一直在打馬虎眼,各種藉口,國無儲君導致了當時朝野都非常著急。但岳飛卻是最不應該著急的一個人,因為其他人哪怕是宰相著急,他們是文臣,都不會有關係,大不了被貶,過幾年又回來,但岳飛是手握重兵的武將。

    當岳飛把請求立儲的奏章交上去,趙構只非常平靜的說了一句話:“卿言雖忠,然握重兵於外,此事非卿所當預也。”直接就說了此事的核心問題。宋朝因為五代時期的經驗教訓,對於武人非常的堤防,不管岳飛的出發是什麼,干預立儲之事,在宋朝皇帝和文臣們看來,是武力參與立儲的先兆,表露出了非常危險的訊號。

    更容易理解的就是,對於岳飛的行為,任何一個坐在權利寶座上的人都會認為,你和你的軍隊我無法控制,你所手握的數萬大軍將來對我都會是威脅,你有造反的能力。但說就因為這個原因趙構想殺岳飛,應該還不是,不然趙構不會直接說出這句話,起碼最初還是相信岳飛的初衷,只是警告。

    所以後來趙構還對和岳飛一起來的隨軍轉運薛弼說其此事,並讓他勸勸岳飛。第二天,趙構又和趙鼎說其這事,一直支援立儲的他在這事上也直指岳飛不守本分,並也找了薛弼批評了岳飛的這件事。

    都說明趙構當時對岳飛也只是告誡。但畢竟這件事在趙構內心已經埋下了懷疑的種子,之後在秦檜的作用下逐漸發芽生長,又因為其他的各種因素相互作用下,最後下了除掉岳飛的決心。

  • 8 # 大唐都護

    本人覺得請立太子還真不是岳飛死的重要原因,這下面這五點才是他的主要死因。

    1,直搗黃龍,迎回二聖。

    2,功高蓋主,封無可封。

    3,招人所嫉,小人迫害。

    4,不聽帝詔,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5,不是不可替代。

    至於為什麼請立太子呢?

    那是因為金廷瞭解到中原地區人民百姓對於倫理道德、三綱五常,為人臣子,忠於君父的思想十分的看重。

    所以他們就想出來了一套“以漢治漢”的政策,希望這樣可以瓦解南宋軍民的抵抗之心,這一政策之前在靖康之恥時就用過。當時金人就擁立張邦昌、劉豫為傀儡皇帝過,只不過這倆人都不是正統,所以都不成功,後來就不了了之。

    由於兩次異姓傀儡皇帝的不成功,讓金人瞭解到要立傀儡皇帝就要擁立中原人內心接受的正統之人,所以金人就想要擁立宋欽宗的兒子為傀儡皇帝。

    這一訊息被岳飛知道了,立馬上書彙報給了宋高宗“虜人慾立欽宗子”。岳飛擔心金人這一做法會影響南宋軍民的坑鬥志,就積極的建議宋高宗立建國公趙昚為太子來安定民心。

    眾所周知,宋高宗趙構唯一的兒子趙旉被嚇死了,而他自己也被嚇得性功能障礙,不能生育。

    自古以來,皇家最嫉諱武將干預皇權繼承人這事了。可岳飛無可奈何,以“臣子一體,也不當顧慮形跡”。

    這一舉動不僅僅是犯了皇家的嫉諱,還讓宋高宗想起了身為男人自己不能生育的痛處了。

    “卿言所忠,然握重兵於外,此事非卿所當預也。”

    這是宋高宗對岳飛說的話,由此可見請立太子這事雖然不是岳飛死的重要因素,但岳飛的死肯定有這件事的因素在裡邊。

  • 9 # 經略幽燕我童貫

    其實這件事只要稍微看看前後因果就知道了。

    事實1、岳飛看好的立儲人選就是後來的宋孝宗。

    事實2、老九看好的人選也是宋孝宗。

    事實3、宋孝宗即位後即為岳飛平反。

    事實4、宋高宗退位以前即開始給岳飛修建紀念堂,並允許岳飛家屬團聚內遷,做平反的輿論準備。

    謠言1、岳飛的死亡是因為干涉立儲。

    我們把事實1、2、3、4結合謠言1來對比分析,就不難發現問題了:

    假如高宗真的忌諱岳飛建議立儲,那為何殺了岳飛之後,不廢掉宋孝宗的皇子之位另擇人選呢?按照正常的政治邏輯,難道不是把懷疑串通軍隊的整個小團體連根拔起嗎?

    所以說,事情其實很簡單。宋高宗很看好宋孝宗,岳飛對高宗提建議立宋孝宗,正是表示與高宗在政治上站隊的意思。

    岳飛的死因不在此。

    再補充一下:

    必須強調,岳飛不是死於“莫須有”。

    莫須有這個說法,來自宋史中嶽飛的本傳。

    在本傳中,是這麼寫的:

    “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世忠曰:‘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其實這裡說得很明確了,韓世忠問,岳飛謀反的事情到底怎麼回事?

    秦檜回答,岳雲與張憲寫信往來,謀劃逆反的證據“雖不明”,但這個事情可能有。

    莫須有中的莫須,是一個宋代固定用語,宋代文獻中極為多見。

    宦者梁師成自抱前後結約文牘於上前,上顧師成曰:“北事之起,他人皆誤我,獨太師首尾道不是。今至此,莫須問他否?”師成迫上耳密奏久之,上遂默然而止。

    ---鐵圍山叢談

    範至都堂,具道昨日宣諭之說,呂相語之曰:‘便歸矣,莫且勉為朝廷行。’範懇甚切至,既去,呂相曰:‘莫須別商量。’師樸欲以韓玉汝、蘇子由欲以範堯夫,呂相欲以苗授,又欲以劉舜卿。

    ---長編

    許將、蔡卞對臣亦以為當罷。卞又云:“章惇不曾商量,是立談間復了劉何差遣。”上曰:“莫須曾商量。”

    --同書

    正因為體現的是這種推測的不確定態度,所以韓世忠才會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就是說,“你用這種推測又沒有實際證據的東西,能說服天下嗎?”

    事實上,由於誣告岳飛、岳雲、張憲勾結在一起,謀劃逆反的證據,根本就不存在,當時詔獄的主審何鑄(御史中丞)就曾對秦檜表示疑慮,認為沒有證據做這種判決,不能服人心。

    秦檜由此對何鑄不滿,將其外放,並安排了另外一位主審。但對何鑄的這個意見,從技術上他還是接受了。

    因此,最終岳飛被誣證斷案嚴肅處理的罪名是“紹興十一年救援淮西不力”。

    回到題主的問題上來,清代學者認為莫須有應是必須有,有沒有依據呢?

    應該來說,還是有一定依據的。

    根據清代收藏的宋學士院版文獻(抄本),同文中此處文字不是莫須有,而是必須有。

    此外,清代編寫的《宋人軼事彙編》中,同一條目文字,也是必須有,而不是莫須有。

    因此,在清代還有一些文獻的版本不同,這個地方文字不是莫須有而是必須有,應該來說還是有一定依據的。

    但無論是必須,還是莫須,需要說清楚的是:

    岳飛不是以謀反的罪名被殺的!因為這個罪名在技術上根本扣不上去,既無人證,也無物證。他是以“救援淮西不力”的罪名被嚴肅處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夢見大蟒蛇在家裡,還有小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