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羅平D甫爾
-
2 # 青杉文淵
現在介紹一下李鴻章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稱為“李中堂”,民間又稱“李二先生”。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
我說他是 忠臣中的奸臣 的主要原因是:以百姓為代價為清王朝延壽!
當時清王朝的統治岌岌可危,內有農民起義外有列強壓制,可謂是即將滅亡!而他在這個時候使得清王朝的統治延續了幾十年(從清王朝覆滅一直到現在他的成果一直在使用,如招商銀行),但是最終結果卻是讓百姓繼續忍受著清王朝的殘酷統治!
他清王朝是忠臣,但對百姓是奸臣!
希望大家多多支援﹌O﹌ -
3 # 霹靂龍捲風
我個人還是很佩服李鴻章的,也許他不是完人,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至少他在踏踏實實地為華人做事,努力推動國家的進步。比哪些整天吹大氣放嘴炮的道德君子強上千萬倍。那些整天扯嘴皮的道德君子們沒事的時候整天喊打喊殺,鬧起事端後立刻就成縮頭烏龜,仗還得李鴻章去打,談還得李鴻章去談,那幫道德飯桶,既沒有勇氣為國家打仗,有沒有膽量為國家談判,更沒有意願為國家做實事,他們愛國全靠一張嘴,國家危難之時指望不上他們。因為他們除了罵人之外什麼都不會!
-
4 # 佛前聽法音
李鴻章是晚清重臣,清朝中興三雄之一,洋務派的主要代表。回頭看歷史,對其評價應客觀看待,李鴻章一生成就可分三個時期:1、平叛時期,對太平天國義軍鎮壓、對捻軍的打壓、清繅,此段時期為其上升時期,政治地位和官位迅速提高,特別是曾、左亡逝後,成為清朝後四十年的柱石、朝廷的依菲。2、洋務運動時期,也是其地位、權力達巔峰時期,李鴻章先後對德國等國的進行了考察,認為若拗轉清朝的頹勢及軟弱地位,須向西方學習先進的軍事強國思想,即開辦軍事領域的學堂、建設兵器工廠、訓練優秀士兵。洋務運動的開展與實施,使清朝後期具有資本主義的初期特點,加快了社會各階層人士的眼界與對世界的認識,洋務運動的意義與影響也是非常明顯的,民國時期的各工業基礎設施均是受益於此運動。3、典型的的賣國期,由於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李鴻章於國雖盡職盡責,但思想固化,雖興洋務,但只學其表。不能認清國家為什麼這麼弱的原因,為國為政沒有遠見及具體規劃、拆東牆補西牆。特別是《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後,其精神意志、外交理念、行為方式,被徹底擊垮,餘生十餘年均是喪權辱國的苟活期。
梁啟超曾用一句話評其一生“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
5 # 歷史老頑童
關於如何評價李鴻章,清代的正史對他的評價很高。慈禧有再造玄黃的評價。但後世有人罵他是賣國賊。以我們現代人所處的時代和背景,回過頭來看李鴻章,做出任何的評價都是不完整和片面的。我們先來看下清史稿等對李鴻章的評價。
《清史稿·李鴻章傳》曰:”中興名臣,與兵事相終始,其勳業往往為武功所掩。鴻章既平大難,獨主國事數十年,內政外交,常以一身當其衝,國家倚為重輕,名滿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為己任,忍辱負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氣自喜,好以利祿驅眾,志節之士多不樂為用,緩急莫恃,卒致敗誤。疑謗之起,抑豈無因哉?“
梁啟超:”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吾欲以兩言論之,曰:不學無術、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勞苦、不畏謗言,是其所長也。“
孫中山評其:”我中堂佐治以來,無利不興,無弊不革,艱難險阻,尤所不辭。如籌海軍、鐵路之難,尚毅然而成立,況於農桑之大政,為民生命脈之所關,且無行之難,又有行之人,豈尚有不為者乎?
李鴻章對晚清有再造之功,這點毫無疑問。不管是太平天國還是後來的洋務運動,確實延續了清朝的國祚。
李鴻章所處的時代是西方工業革命之後的列強對全球市場和資源第一次大規模爭奪的時代。面對西方列強和國內幾千年封建體制帶來的現狀,中堂大人已經做的很好了。
中堂大人晚年最大的失敗在於甲午之敗,畢竟當時他是清廷主要的決策者。幾千年的老大帝國對這彈丸小國,誰也沒想到會敗的如此之慘。
-
6 # 橙咖精剪
在辛丑條約談判桌上,慶親王奕劻剛要提筆簽字,李鴻章阻攔了下來說:慶王春秋還盛,簽字還是老臣來吧。之後在正副兩本上籤上了自己的大名。慶親王奕劻感動得一塌糊塗,如果說《馬關條約》是他的淮軍和北洋水師戰敗的後果,他理應承擔簽約的責任,但《辛丑條約》完全是慈禧等人玩火自焚的惡果,李鴻章成了那個最大的背鍋俠。
慶親王奕劻
臧否李鴻章,並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得清楚的,暫且將他的幾個人生片段說一說,或許可以一窺全豹。
李鴻章1823年生於合肥肥東磨店村,他還有個同鄉很出名,民國暗殺大王王亞樵,也是從這個村落走出去的。離肥東不遠的肥西還出了一個揚名海內外的近代史學者唐德剛。三造共和的北洋軍閥領袖段祺瑞也是合肥人,雖然他的出生地在六安。段祺瑞終生以李鴻章的同鄉自居並引以為傲,世稱段合肥,但這合肥與李合肥在中國近代史中所起的作用,幾乎是完全相反的。王亞樵如果是走正途暴得大名或許也會被冠以王合肥,唐德剛雖然沒有自號唐合肥,但他祖上與李鴻章的淮軍部將吳長慶又有深厚的淵源。
王亞樵是李鴻章一村同鄉
李鴻章本姓許,祖上自江西湖口避戰禍來到此地,後來許氏將一子過繼給李家,自此至枝開葉散,到了李鴻章父親那輩時才出了個進士,巧的是他父親李文安與後來的湘軍頭領曾國藩是同年進士,這就為23年後,李鴻章以年家子的身份去北京城拜望在京養病的曾國藩打下了伏筆。
成年的李鴻章雖不似三國裡諸葛亮面若冠玉、唇若抹朱,卻也生的是玉樹臨風、高大威猛,身高有一米八,據他的英籍攝像師約翰·湯姆遜回憶:他有6英尺高,舉止穩健而高貴,相貌極為英俊,眼睛烏黑而又具洞察力,嘴唇上有兩撇深棕色的鬍子,顯示出堅定的決心。曾國藩會相術,一眼就看中了李鴻章,認為是可造之材。一步步提攜,最後自立門戶,成為淮軍統帥。相比於胡林翼,曾國藩就曾說他才堪大任,但壽數不永,胡林翼果然不到50就死了。
李鴻章尚算年輕時的速寫
李鴻章的淮軍都是子弟兵,所謂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這種部隊的凝聚力、戰鬥力是相當地高。民國軍閥混戰時期,曾在臺兒莊大戰中大放異彩的雜牌軍龐炳勳部也是這樣的,有時候部隊打散了,哥哥找弟弟,兒子找老子,慢慢的又湊成一塊了,始終是個神奇的存在。曾國藩的湘軍軍紀一直被被史家詬病,清末的刺馬案可以窺其端倪。但李鴻章的淮軍軍紀比曾的部隊還不如,著名作家關山遠就對此評價道: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湘軍是一支多少有些信仰的軍隊,至少名義上他們為“捍衛名教”而勇猛作戰,相比之下,淮軍是一支更專業的軍隊,或者說,更現代化的軍隊,他們擁有洋人的武器和洋人的訓練。
李鴻章的洋人僱傭兵隊長華爾
於是李翰林變成了李綠林,淮軍軍紀之差無以復加。那為什麼湘軍、淮軍軍紀差上面不管管呢?管不了,也不敢管。整個大清國就這點部隊給他賣命,更重要的是兩支部隊軍餉幾乎全部自籌,清廷愛還來不及呢,怎麼還敢管。
曾國藩、左宗棠在職業生涯後期基本放棄了部隊,李鴻章則不然,湘軍系統在他在世前始終拿捏在手,即便軍隊打打沒了,袍澤故舊依然遍跡天下。三個人在官場風格迥異,曾的特點是誠,克己復禮,被後世稱為完人,有大圈子無小圈子,任人唯賢,唯才是舉。左的特點是傲,幾乎沒有班底,除了胡雪巖幾乎沒有私黨,左在年輕時給駱秉章當師爺,滿族大員官文的私黨樊燮到左處請訓而不拜,被左大罵:王八蛋,滾出去。樊燮三品大員,自然有不拜左師爺的理由,樊返鄉後引以為恥,在祖宗排位旁邊另立了一塊,上書:王八蛋,滾出去。讓其子須考上進士後方可把牌位拿下來,且此前,只能穿女服。好在他二兒子出息,於光緒三年中了進士,而左宗棠最高學位只是個舉人。李鴻章的特點是精,有自己的班底,淮軍舊部遍佈天下,縱橫捭闔,長袖善舞。他的悍將,曾任臺灣首任巡撫的劉銘傳死後,太監到他家給上諡號,索銀2000兩,可以上個莊肅,但劉家沒錢,還是李鴻章自掏腰包給了800兩,但不太管用,最後上了個壯肅。莊與壯哪個更好,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維新變法期間,康、梁在北京組織強學會,翁同龢、張之洞、袁世凱等名流都送了銀子,當了會員,李鴻章也表示支援,送去兩千兩,被康有為嚴詞拒絕了,說不受漢奸的錢,搞得老李灰頭土臉。
淮軍頭號悍將劉大麻子劉銘傳
李鴻章搞外交、辦洋務是得到慈禧和恭親王奕訢等人的首肯的,但朝中也有不同的聲音,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其中對李指摘最多的莫過於張之洞了,張之洞也是深入參與洋務運動的大臣,何以對同僚這麼不客氣呢?因為張乾的不如李乾的好,而且,身為清流派領袖,有責任,有義務對李的作為做出評判。有人說張之洞是罵人起家,袁世凱是騙人起家,是有一定道理的。李有一次接到張的一封電報,長達三千餘字,李閱後只回了一句:電報每字七角六分,以後再勿多言。張的摺子向來是慈禧喜歡批的,說張文采好,其實李的摺子也充滿了人情味,在甲午大戰前夕,李給光緒上的摺子,真是苦口婆心,循循善誘,我輩看了都感肉麻。但李對張就很不客氣,說張香濤(張之洞字)書生見識,書生誤國。再看看張之洞的成績,漢陽鐵廠,創辦之初,買錯了鍋爐,後來產生效益了,都貼補漢陽織布局去了。後來改組的漢陽槍炮廠產出的漢陽造又是軍閥混戰時期的主要武器。張之洞的丫姑爺張彪後來成為武漢第八鎮的統制,據張彪說他部隊裡的革命黨有三分之一強,黎元洪也是張之洞延攬過去的,當時統帥一協,這兩隻部隊裡的革命黨成為辛亥革命的主力,因為張之洞認為軍隊也必須有思想,於是從日本留學回來計程車官生在軍內頗受重用,但他不知道的是(或許也知道),軍隊勇敢、忠誠是第一位的,有著新思想的年輕人是敢於造反的。書生辦教育還是有一套的,比如武漢大學的前身就是張之洞興辦的。李鴻章其實承擔了大部分的洋務運動的活,大部分洋務企業,李都是締造者。還是那句話,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李是個實幹家。李鴻章在甲午戰敗後受到的來自各方的抨擊,清流派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放矢的機會,但老李胸襟開闊,無所謂。倒是慈禧心知肚明,李是不想打的,皇帝倒是想打,清流也想打,打完了背鍋還是老李背。
清流領袖張之洞
李在官場深諳遊戲規則,跟清流不能翻臉,因為這是清廷的一種需要,也是自己存在的價值體現,他還把自己最喜歡的女兒李菊藕嫁給了另一個很有名的清流張佩綸,他有個很有名的女兒,叫張愛玲,也就是說,張愛玲的外祖父是李鴻章。
甲午戰爭的失敗昭示著清廷三十餘年的洋務運動徹底破產,李鴻章的淮軍系統也損失殆盡。面對這一局面,青年知識分子救國圖強的思想受到很大影響,特別是對近鄰日本的崛起是基於明治維新制度變革,於是維新思想開始抬頭,他的帶頭人就是康有為和梁啟超。唐德剛博士在他的大作《從晚清到民國》中有著一針見血的描述:歷史的三峽,一轉百轉,清廷雖然已經實現了四化了,但是還不是五化,這第五化就是政治現代化。甲午海戰最後的戰場劉公島海域,日本海軍艦隊司令伊東佑亨給大清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的勸降信中有這樣的詞句:至清國而有今日之敗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蓋其墨守常經,不通變之所由致也。首任駐英大使、湘軍建立者之一、近代洋務思想家郭嵩燾在給李鴻章的信中多次提到政治改革的必要性,但李鴻章的回信顧左右而言其他,不肯明白表示,這跟他本身所處位置有關係,雖然位極人臣,也只是人臣。政改這麼沉重的話題,李豈敢在慈禧面前表露心跡。在外人面前就不同了,1896年李鴻章出使德國,在與鐵血宰相俾斯麥談話時出現了這樣的對話:
李鴻章問:“假如有這樣一位大臣,他效忠的君王耳根軟,誰說的話他都聽。君王身邊的人藉此常狐假虎威,作威作福,攪亂大局。如果面臨這樣的情況應該怎麼辦?”
俾斯麥回答:“這位大臣如果以至誠之心為國家著想,想必君王不會不理解。如果君王是位幼主,權力控制在婦人手裡,那就無可奈何了。”
當時已經74歲高齡的李鴻章與德國宰相俾斯麥
李鴻章與數度任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有過至少三次的正式會談,其中第二次就是在日本的馬關春帆樓的談判,也就是讓他簽訂《馬關條約》深受刺激併發誓終生不履日地的那次會談。這次會談間隙的時候,二人勾兌了一下,伊藤博文很有感慨地說:如果換個位置,我在中國不一定比你乾的好,但你在日本一定比我幹得好。伊藤博文是日本非常有名的文治派政治家,他在日本的地位相當地高。但論二人在國內所處的環境局面,李鴻章所需要面對的困難顯然要比伊藤博文所需要面對的更復雜更難以處理,最主要的是伊藤博文可以放手幹,而李鴻章被束手束腳,任憑有絕世武功也無法發揮出來。
日本政治家伊藤博文
李鴻章在簽署馬關條約後,受萬民指責,被罵為“漢奸”,朝廷內部也有很多非議,他被冷凍了起來,在1896年的時候周遊了俄國、德意志帝國、加拿大、美國等地,其中最重要的目的是與沙俄簽訂共同防日的密約,李回國後頗引此為傲,對人說此約可保大清20年平安,實際上他太樂觀了。1899年,李被任命為通商大臣,並讓其到各口岸考察。這是一個回暖的訊號,果然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聖旨又下,任命李鴻章為兩廣總督。
在兩廣總督任上發生了八國聯軍侵華事件,這時候考驗李鴻章的忠誠度的時候到了,但是很遺憾,李對清廷並不忠誠。當慈禧一等人一路由昌平向西安逃難的時候,走到能發電報的地方就給南方各督撫發電報讓他們揮師勤王,但沒有一個人響應。山東巡撫袁世凱所在治所濟南成了電訊彙集中心,因為北京天津的電報局已經癱瘓了。
據陳志讓《軍神政權》披露,是袁世凱讓盛宣懷聯絡東南督撫促成了東南互保的局面。袁不僅是參與者,而且還是發起者。東南督撫以張之洞最為積極,與各督撫商議,如慈禧、光緒等人因戰亂罹難就推李鴻章為總統,對於來自慈禧於各地拍發來的電報則稱不從亂命。東南互保在各督撫的積極運作下,治下省份受到的干擾很少。那麼李鴻章在幹什麼?李鴻章是個官場老江湖,自然懂得狡兔三窟的道理,他佈下兩條暗線。第一條是孫中山透過陳少白與李鴻章聯絡,提出要兩廣獨立,並準備接洽,李鴻章表示可以談談,但孫在廣州灣的一條船上逡巡了很久沒敢上岸。第二條是香港當局也意識到李鴻章是個可以培植的人,想要劃江而治,於是積極與李聯絡,李也並未拒絕,但隨著事態的明朗化,李鴻章還是啟程北上了。張之洞其實也沒閒著,他在那時不知出於何種原因把自己的兒子派去了日本,又不知何種原因又讓他兒子迅速回國,有文章指出(沒記錯的話應該是馬勇先生的書),張其實也在謀求退路。
1883年,當時17歲的孫中山
李鴻章北上的行程其實很慢 ,到了上海就病倒了,他的親信幕僚勸告他說,不要著急去背黑鍋,等等看。但慈禧的催促電報一封接著一封,李鴻章還是再次啟程了。到了天津的時候,為了安全起見,李鴻章接受了俄使的建議,由一隊俄兵護送到京,那時的北京城滿目瘡痍,但戰爭早已結束了。
八國聯軍其實各懷鬼胎,同時又騎虎難下,誰都不想一方做大,誰也不想毫無收穫,於是李鴻章的縱橫捭闔手段又祭了出來,不割地,只賠款,數額從十億兩,一直談到四點五億兩。遠在西安的慈禧知道結果後大喜過望,一來不讓她讓位,二來不割地,賠款也不要求一次付清,她再次認可了李鴻章的能力,此公一出手,果真非同凡響。但李鴻章也為此耗盡了最後的心血,油盡燈枯的他在最終病死在賢良寺,享年79歲。慈禧接到李鴻章病逝的電報的時候已經在迴鑾路上,到了保定府,電報內容是這樣的:臣體素來康健,但.........。也是一篇充滿人情味的電報。
李鴻章臨終前保薦袁世凱自代,於是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袁世凱粉墨登場。李鴻章臨終保薦書未見諸於其著作及年譜等書,等於無頭案,但一直有這個傳言,說李鴻章讓他的幕僚於枚式將一份書信送給慈禧,慈禧看後立即允奏。其實袁世凱繼任已經是水到渠成的事,我更願意相信,李鴻章是送了個順水人情給袁世凱。李鴻章在甲午後被投置閒散,袁世凱對於這樣一個於己有著知遇之恩的人立馬選擇了反水,結交朝中權貴,比如榮祿、李鴻藻、奕劻、李蓮英,特別是李鴻藻,幾乎罵了李鴻章半輩子,他甚至還跑到李鴻章那讓他讓出大學士的位置給李鴻藻,被李罵了出來,袁世凱見風使舵的本領何其地熟練,而見風使舵又是混跡官場必修的功夫,對此李鴻章心裡也很明白,因為這事他也幹過,恭親王奕訢於甲申易樞被擠出權力中心後,他立馬轉投了奕譞,而奕譞正是甲申易樞政變的幕後推手之一。相比於李鴻章的猴性,袁世凱更多表現出來的是匪性。對此,民初著名學者李劍農在他的名著《近百年中國政治史》中對此有如下點評,很有見地:奕劻依違戀權同於榮祿,能力、知識尚不及榮祿,而貪汙則過之;張之洞比較袁世凱多一些故紙堆中的知識,能力、手腕卻不如袁,但他迎合取巧的心理也不讓於袁,不過地位不若袁的重要。又帶有幾分書呆子見識;以論操縱當時時局,袁世凱要算是最重要的人物,可惜他還是讀書太少,所模擬的唯一人物還不過是李鴻章,而個人的人格修養又不及。
李鴻章書法
關於對李鴻章的評價,我想還是他自己說的最切實,這也是他一生的寫照: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淨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敗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1871年的李鴻章
回覆列表
1、保守怕事,一半漢奸一半人臣!
2、國家腐朽,猶可奈何!
3、被“賣國賊”的犧牲品!
這裡解釋一下,縱觀那些說李鴻章是賣國賊、大漢奸的人根本沒有對歷史的深思,人云亦云……李鴻章只是被統治階級推出去背千古罵名的可憐人,從大局出發,不跟人家簽訂不平等條約會有什麼後果(請用當時的思想去想,別特麼用馬後炮來談歷史),即使不是李鴻章去籤,還有其他的官員去籤,而當時的侵略者點名就好李鴻章去籤,別人去侵略者還不和你籤…
李鴻章漢奸的方面在於過分的妥協,導致有些能在戰場上爭鋒的國家利益放到不平等的談判桌上,所以即使他在談判中竭力為大清謀利益、使損失最小化。
我不認為李鴻章是漢奸的原因在於在那種腐朽的朝堂內,即使再有個曾國藩這樣的英雄,歷史依然…漢奸換個人罷了……
皇帝無能、臣可奈何!
4、遠見卓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