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個人的歷史
-
2 # 中孚鑑
劉邦經過三年反秦四年抗楚,最終也得帝業,建立大漢。劉邦登基為帝后,封呂雉的為皇后,他們的兒子劉盈則被立為太子。
然而當時呂雉雖然貴為皇后,但她年長色衰,所以不如戚夫人深得劉邦的寵愛,並且戚夫人為劉邦生下一子名為劉如意。劉邦深喜劉如意。同時覺得劉盈不像自己,而劉如意則跟自己很像,在加上他寵愛戚夫人,戚夫人就勸劉邦廢太子劉盈而其子改立劉如意為太子。
然而當劉邦決定廢太子劉盈時,卻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劉盈的太子之位最終得以保住,那呂雉是如何讓劉邦打消改立太子的念頭?
當時劉邦決定廢掉太子劉盈,呂雉知道後,既生氣又害怕。她深恨戚夫人,也知道一旦劉盈被廢,她雖然現在貴為皇后,一旦劉邦駕崩後,劉如意登基為帝,那她不僅地位不保,連生存都很困難,所以她要想辦法保住劉盈的太子之位。
只有這樣,將來劉盈登基,她才可以被尊為皇太后,大權在握而名正言順。
當劉邦決定改立太子時候,遭到大臣的堅決反對,特別是周昌,因為周昌口吃,但情真意切,因此這次廢立太子之議就被暫停。
這次如果不是周昌,可能此時劉盈的太子之位就已經不保。呂雉深感周昌之恩,就以皇后之尊拜謝周昌。
然而劉邦還是要廢立太子,雖然大臣苦諫,劉邦還是不改變主意,直到叔孫通以死相諫,劉邦才假裝答應,但心裡還是要改立太子。
呂雉為了讓劉邦打消改立太子的念頭,所以就求教當時已經退隱、曾深得劉邦重視的張良,張良就讓呂后為劉盈請來商山四皓。
這商山四皓很有賢名。劉邦曾請他們出山,但他們不認可劉邦的為人,所以就沒有出山,而劉邦不但不生氣,反而覺得商山四皓是賢德的高人。所以張良讓呂后為劉盈請他們出來,輔助太子,定可打消劉邦改立太子的念頭。
後來在一次宴會上,商山四皓跟隨劉盈一起入席,劉邦看到已經八十高齡的商山四皓自己都請不來,卻輔助劉盈,這時劉邦知道太子已經長大,太子和皇后呂雉的羽翼已成,如果強行改立太子,就會出現動盪的局面。
同時又有大臣們的反對,還有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訓,最終劉邦就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頭,劉盈的太子之位得以穩定。
劉邦駕崩後,太子劉盈登基為帝,是為漢惠帝,呂雉尊為皇太后掌握大漢的權利,這時大權在握的呂雉沒有放過曾經對她威脅很大的戚夫人和劉如意,最終劉如意被毒殺,而戚夫人的結局也很悲慘。
-
3 # 師明禮
主要靠張良的計策。
①劉邦首次要更換太子,大臣們紛紛反對。呂雉的兒子劉盈,早早就被立為王太子,劉邦稱帝之後,更是立為太子。但是劉盈性格柔弱,劉邦認為他性格不像自己,想立寵姬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
孝惠為人仁弱,高祖以為不類我,常欲廢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類我。戚姬幸,常從上之關東,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呂后年長,常留守,希見上,益疏。(《史記·呂太后本紀》)公元前200年,劉盈為太子,公元前198年,劉如意為趙王,公元前197年,劉邦下令議更換太子之事。
及帝欲廢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為太子,大臣固爭之,莫能得。(《史記·卷九十六· 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大臣多諫爭,未能得堅決者也。(《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這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周昌了。
而周昌廷爭之彊,上問其說,昌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上欣然而笑。既罷,呂后側耳於東箱聽,見周昌,為跪謝曰:“微君,太子幾廢。”(《史記·卷九十六· 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②劉邦仍然不改更換太子的心意,呂后於是強求張良幫忙。雖然遭到大臣們的反對,但是劉邦並沒有改變更換太子的心意,身為劉盈的母親,呂后自然心裡著急上火,有人就給她出個主意說,張良善於出謀劃策,何不找他呢?
呂后便讓她的哥哥呂澤找張良,注意,這不是普通的找,史記裡說,呂澤“劫”張良,估計是你不出主意就不給你走的那種“劫持”,張良無奈,就說劉邦推崇商山四皓,可是他們卻不願出山為劉邦效力,如果能把他們請來輔佐太子,日後劉邦見到,必然有所助力。
呂后於是聽從張良之言,將商山四皓請了出來。
呂后恐,不知所為。人或謂呂后曰:“留侯善畫計筴,上信用之。”呂后乃使建成侯呂澤劫留侯,曰:“君常為上謀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臥乎?”留侯曰:“始上數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筴。今天下安定,以愛慾易太子,骨肉之間,雖臣等百餘人何益。”呂澤彊要曰:“為我畫計。 留侯曰:“此難以口舌爭也。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來,以為客,時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則必異而問之。問之,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於是呂后令呂澤使人奉太子書,卑辭厚禮,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③英布造反,劉盈太子之位再次出現危機,商山四皓和呂后竭力扭轉,最後依靠張良之言,讓太子留守監軍。公元前196年,英布造反,劉邦想讓劉盈出征討伐,這可不是劉邦要重用劉盈,潛意識裡可能有讓劉盈去送死的念頭,因為劉盈一來性格柔弱,沒打過仗,怎麼能是名將英布的對手呢?二來劉盈才十五六歲,帶兵打仗這可不是送死嗎?
商山四皓便讓呂澤找呂后,說務必要讓劉邦打消讓劉盈出征的想法。呂后於是在劉邦那裡哭泣,劉邦只得打消了讓劉盈出征的念頭,親自出馬。
漢十一年,黥布反,上病,欲使太子將,往擊之。四人相謂曰:“凡來者,將以存太子。太子將兵,事危矣。”乃說建成侯曰:“太子將兵,有功則位不益太子;無功還,則從此受禍矣。且太子所與俱諸將,皆嘗與上定天下梟將也,今使太子將之,此無異使羊將狼也,皆不肯為盡力,無功必矣。臣聞‘母愛者子抱’,今戚夫人日夜侍御,趙王如意常抱居前,上曰‘終不使不肖子居愛子之上’,明乎其太子位必矣。君何不急請呂后承間為上泣言:‘黥布,天下猛將也,善用兵,今諸將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將此屬,無異使羊將狼,莫肯為用,且使布聞之,則鼓行而西耳。上雖病,強載輜車,臥而護之,諸將不敢不盡力。上雖苦,為妻子自強。’”於是呂澤立夜見呂后,呂后承間為上泣涕而言,如四人意。上曰:“吾惟豎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在劉邦出征之前,張良再次勸諫,讓太子監軍,張良為太子少傅。
於是上自將兵而東,群臣居守,皆送至灞上。留侯病,自強起,至曲郵,見上曰:“臣宜從,病甚。楚人剽疾,願上無與楚人爭鋒。”因說上曰:“令太子為將軍,監關中兵。”上曰:“子房雖病,強臥而傅太子。”是時叔孫通為太傅,留侯行少傅事。(《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④劉邦臨死前,劉盈的太子之位出現最大的危機,最終靠商山四皓,徹底的鞏固了太子之位。劉邦討伐英布大勝之後,病情加重,決意更換太子,張良勸諫也是無用,太子太傅叔孫通以死相諫,劉邦只得表面上答應不更換太子,實際上心裡還是要換。
漢十二年,上從擊破布軍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諫,不聽,因疾不視事。叔孫太傅稱說引古今,以死爭太子。上詳許之,猶欲易之。(《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在一次宴會上,劉邦見到了商山四皓,詢問之下,終於打消了更換了太子之位的念頭,劉盈的太子之位得到了徹底的鞏固。
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餘,鬚眉皓白,衣冠甚偉。上怪之,問曰:“彼何為者?”四人前對,各言名姓,曰東園公,角里先生,綺裡季,夏黃公。上乃大驚,曰:“吾求公數歲,公闢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遊乎?”四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竊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上曰:“煩公幸卒調護太子。”四人為壽已畢,趨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呂后真而主矣。”(《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綜合來看,劉邦一直想要更換太子,最後沒有換成,原因主要是張良的計策,為劉盈謀劃,並讓呂后請來商山四皓,其次是呂后的強烈的主動出擊,使勁手段鞏固太子之位,再次是朝中群臣們反對更換太子,最後由劉邦見到商山四皓打消更換太子的念頭,可謂是一錘定音。
-
4 # 南方鵬
史書記載是因為呂后請出商山四皓而使劉邦打消廢太子念頭的,這是明面上的,不能說錯,但此舉是夫妻兩派暗鬥的尾聲,並不因此四人而產生決定性的轉變,觸使劉邦轉變的另有其人。劉邦第二子嫡長子劉盈為人仁弱,高祖常以為他“不類己”而感到不滿意。而寵妃戚夫人所生的兒子劉如意深得劉邦喜愛,認為如意類己,常常有換太子的念頭。
劉邦又把眼光投向張良,張良南韓貴族出身,不必敬呂雉為嫂子,又是大謀士,有他支援大事也可以成功。可惜,呂雉派出親兄弟軟硬兼施威逼張良出謀劃策,然後請出商山四皓,至此,張良也站在呂雉一邊,劉邦看到四位老頭,便明白大勢已去,不顧形勢強硬換掉太子,顧慮中的亂象未必發生,當下必然大亂,於是劉邦收手了,長嘆呂雉“羽翼已成”,與戚夫人歌舞相和,感慨莫名。
-
5 # 清水空流
不是呂雉採取措施讓劉邦打消念頭。而是劉邦原本就沒有更換太子的意思。作為一個開國皇帝。大梟雄,大政治家這點常識他應該還是有的,太子國之根本。不可輕易動搖。而呂后的作用其實就是鞏固了這個態勢。也是劉邦搪塞戚夫人的一個藉口。
劉邦和呂后稚其實更像一對政治夫妻。劉邦許多不能做不願做但必須做的事情,統統都讓呂雉幫他做了。比如誅殺韓信。就是呂雉替劉邦做的。晚年的劉邦寵愛戚夫人。也很喜歡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戚夫人自然想讓自己的兒子當太子。被逼不過劉邦只好向群臣表明要更換太子。廢劉盈,立劉如意,說劉盈軟弱(這個評價很對)而如意類我(地痞流氓)可以為太子。這一決定遭到群臣和功勳集團的強烈反對,周昌更是言辭激烈。一時結巴竟不能說出話來。而得知此事的呂雉,一向剛強的呂雉居然給周昌下跪感激。因為劉盈已經是呂雉唯一的希望了,身在局中的呂雉自然看不出,這是劉邦對太子考驗,以及檢視太子的人望進和功勳集團的態度。
關心則亂的呂雉見兒子的太子之位存在危機。立即請教太子少傅張良。而一向超脫的張良其實不想趟這趟渾水的,都是劉邦的兒子,誰當皇帝和我有毛關係,疏不間親這樣事張良是不會做的,此事萬萬是不能干預的,這點道理張良還是懂的。因此對於呂雉的求助,張良是置之不理。而劉邦呢,一方面宣告想廢太子。但卻讓張良當太子少傅。其中原因不言自明。張良應該說透過和太子劉盈的接觸覺得認為太子人品的確不錯,仁厚寬容。適合做太子。但這個話無論如何不能從自己的嘴裡說出來。謹小慎微的張良是不能出頭的,面對呂雉的苦苦相逼。張良說,如果皇后把商山四皓請來,太子的地位就穩定了,其實這完全是張良的推諉之詞。但呂雉當真了。立即進行運作把商山四皓給弄來了。
當呂雉終於請來了張良所說的四個所謂隱士高人“商山四皓”: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裡季吳實、甪里先生周術。在劉邦大宴文武的時候,看見自己請不到而被太子請到的商山四皓的時候,劉邦的內心深處是高興的,知道在朝在野的人望,資歷太子都具備了,無人可以撼動太子地位的時候,這正是他所需要的。他也有合理的理由去搪塞那份個胸大無腦的戚夫人。為何看到商山四皓願意出山輔佐太子,才終於死了廢太子之心。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劉邦屈服了?劉邦如果真想換太子,完全可以殺了商山四皓。這四個人實際上屁都不是,我想大家可能忽略了劉邦的一句話,“太子成事了。這才是問題的關鍵。也就是說劉邦根本沒有那個意思、所謂的“商山四皓”實際是就是託,因為無論正史野史關於商山四皓的記載就此一次,再也沒有登上歷史舞臺,劉盈繼位以後,也沒有重用他們。我甚至懷疑,商山四皓其實就是劉邦暗中幫呂雉請來的,只不過瞞著呂雉罷了,劉邦是暗中幫助太子劉盈。實是在培養劉盈的勢力。換句話說,劉邦根本沒有想換太子。當然呂雉的維護也是有一定的作用。讓功勳集團與所依仗。
-
6 # 讀史坊
呂雉和她兒子劉盈在戰爭中和劉邦的那些開國功臣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劉盈在逃亡的路上被劉邦三次踢下車,三次被劉邦的車伕救上來。從這個細節可以看出,劉盈作為劉邦的嫡長子,在開國功臣心中的地位。呂雉作為劉邦的妻子也是一樣,雖然她不受寵,但大臣們不嫌棄她。
在劉邦寵幸戚夫人,並想換掉太子劉盈時,呂雉首先透過示弱,讓大臣們同情自己,幫助自己。在朝會上,當劉邦再次提出換太子時,周昌斷然拒絕,還生氣又結結巴巴地說,“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不奉詔。”從周昌身上,劉邦看到大臣的意見。
朝會結束後,一直在後面聽著的呂雉走出來,向周昌拜謝。一個皇后,向大臣又拜又謝,這不是示弱是什麼?呂雉用這種方式告訴大臣,自己孤兒寡母,需要他們的幫助。這些人因為以前和呂雉、劉盈在一個戰壕戰鬥過,有類似於現在的戰友情,因此,他們也願意幫助呂雉和她兒子。包括後來張良給呂雉出主意,也都是出於同情。
其次,呂雉用自己的方式讓劉邦看到自己的力量。從劉邦起家開始,呂雉和她的孃家人一直都是劉邦最堅實的支持者和同盟者。在劉邦彭城戰敗後,他投奔了呂雉的哥哥,他的大舅哥。他以此為基礎,再次招兵買馬,調整政策,才贏得了後來的勝利。有這麼強大的孃家做後盾,劉邦要換太子,就不得不考慮後果。即使讓劉如意當了太子,他能不能坐穩,能不能掌控局勢,很難說。
因此,當呂雉聽了張良的建議,請來了商山四皓——這幾個劉邦都請不來的隱士,劉邦這才發現,原來呂雉的勢力已經大到他都無法改變的地步。這樣,他就不可能再換太子。
-
7 # 易大精深
呂雉請了四個大牛,商山四皓,主意還是張子房出的,又吊打死了韓信,逼迫蕭何出賣韓信,劉邦且驚,且憐!加上劉盈是老大,陳平說,安漢者,呂,劉邦呂雉還是原配,只能如此了!!!
-
8 # 文史小屋
劉邦出於私心要廢太子,以劉邦在彭城大敗後為了逃跑甚至要丟棄惠帝和魯元公主的行為來看,他不會因為幾個老人就改了主意。說白了是因為呂后亮出商山四皓這個招牌,呂后亮出這個招牌就是讓劉邦看到,廢不廢太子已經不是他能左右的了。
漢初存在幾股勢力,分別是同姓諸侯王、功臣集團以及以惠帝為首的呂氏外戚。 呂氏集團裡,呂后的兩位兄長呂澤和呂釋之早年都隨劉邦反秦,建功封侯。呂后的妹夫樊噲更是劉邦的老部下,並且此時呂氏的勢力還沒太過膨脹,呂后多年來在朝中也有自己的勢力,與功臣集團的關係也還算緊密,這從大臣們對劉邦廢太子的強烈反對中也可以看出。太子雖然仁弱,但其背後是有龐大的勢力支援的,而如意就勢單力薄了。另外,後來惠帝加上諸呂尚且難以制服功臣集團,更不要說如意了,功臣集團完全乾得出廢立之事。
宋人張耒曾說過:
彼高祖之為人,出於草莽戰爭之中,豈知廢嫡立庶之說耶,故叔孫通之徒極其說而不納,亦無足怪矣。至於子房,巧引四老人而輔之,從容於片言之間,而太子得不易,雖戚姬如意之愛而卒不能間。彼子房以為高帝者,雖非理之所能曉,至於感之以利害之計則足以抒其平日之惑。彼能屈其所不能致者而為臣,則天下之心歸之,天下之心歸之而吾舍之,則必有惑,彼高帝雖不顧天下所當立,而亦知天下之所歸者之不易也。
這個分析就很深刻,劉邦因為私心要立如意,朝廷大臣如周昌強諫,叔孫通還舉出以前廢嫡立庶的教訓劉邦依然不聽,所以和劉邦講這些大道理是行不通的。正如張良所說:此難以口舌爭也。所以張良為呂后出主意,請出商山四皓來輔佐太子,讓劉邦看到,他請不到的人太子可以請到。同時也讓劉邦認清當前的形勢,知難而退。當然最後還是理智戰勝了感情,認為太子“羽翼已成,難動矣”。劉邦也不再廢太子。
-
9 # 耳食記
司馬遷在《史記·呂太后本紀》裡是這樣記載的:
孝惠為人仁弱,高祖以為不類我,常欲廢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類我。……如意立為趙王后,幾代太子者數矣,賴大臣爭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廢。“如意”即劉邦與戚夫人生的兒子趙如意,劉邦覺得這孩子“類我”,也就是和他性格很像,而太子劉盈性格柔弱,不為劉邦所喜。
一邊是“不肖子”,一邊是“愛子”,劉盈的太子位好幾次差點就被趙如意奪去了。
當然最後太子並沒有被易位,司馬遷記載說是因為“大臣爭之”,那這些大臣具體是哪些呢?
首先,當然是留侯張良。其實張良不能算是“力爭”的大臣,因為他在漢朝建立後,便修道辟穀,“杜門不出歲餘”,關在屋內做了宅男,聰明地選擇了遠離朝堂,明哲保身。但作為劉邦親口認定的漢初三傑之一,他的影響力還是有的。所以,在碰到太子廢立的大事時候,呂后瞬間便想到了張良。
呂后乃使建成侯呂澤劫留侯,曰:“君常為上謀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臥乎?”留侯曰:“始上數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筴。今天下安定,以愛慾易太子,骨肉之間,雖臣等百餘人何益。”呂澤強要曰:“為我畫計。”留侯曰:“此難以口舌爭也。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來,以為客,時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則必異而問之。問之,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因太子地位受到威脅,呂后派弟弟呂澤動用了激烈手段,“劫留侯”,脅迫本不欲再捲入朝堂鬥爭的張良,強行向他問計。張良沒柰何,便向呂后推薦了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即東園公 、綺裡季 、夏黃公 、角里先生。看看他們的名字,就知道是四個很會裝逼的人物。
按照西晉皇甫謐《高士傳》的記載,這四個人都是秦始皇時候的人,見秦政苛刻暴虐,便組隊隱居到藍田山做了宅男,後來又集體跑到商洛的地肺山,待時而動。天下穩定,劉邦登基為帝,聽說了這四個名頭響亮的人物,便派人數次徵招,沒想到這四個老哥們甚是矜持,沒有應徵,跑去終南山繼續做了宅男。
呂后得到張良的推薦,便讓太子“卑辭厚禮,迎此四人”,這四個裝逼犯見狀,也許是矜持勁兒也過了,便應徵進太子府做了賓客。
後來在一次宴會上,這四個人玩起了行為藝術,“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餘,鬚眉皓白,衣冠甚偉,”四個白眉白髯、奇裝異服的老頭集體站在了太子背後,劉邦一見心驚。
問了姓名,知道便是自己數次召見而不至的商山四皓,劉邦心內恍然,知道是呂后為太子請來的羽翼,心知太子勢力已成,便讓戚夫人放棄了換太子的念頭。
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呂后真而主矣。”替太子強爭的還有叔孫通。漢十二年,高祖欲以趙王如意易太子,叔孫通諫上曰:“昔者晉獻公以驪姬之故廢太子,立奚齊,晉國亂者數十年,為天下笑。秦以不蚤定扶蘇,令趙高得以詐立胡亥,自使滅祀,此陛下所親見。今太子仁孝,天下皆聞之;呂后與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廢適而立少,臣原先伏誅,以頸血汙地。”叔孫通儒生出身,原是秦朝的博士,劉邦進咸陽後,便投靠了劉邦陣營。漢興後,發揮特長,幫著劉邦制定禮樂,被封為太常,後來又立為太子太傅,輔導太子。所以替太子說話,算是他的分內事。
在劉邦想要換太子時,他舉了史上廢長立幼導致國家大亂的例子,還說出了“願先伏誅,以頸血汙地”這樣的死諫之語,最後逼得劉邦說了句“公罷矣,吾直戲耳。”這樣自打嘴巴的話。
除了叔孫通外,還有御史大夫周昌,這人是個耿直boy,還有點口吃,當劉邦當朝表示想要換太子時,這位老哥大怒,在廷上力爭,最後收穫了呂后的親口感謝:
(呂后)見周昌,為跪謝曰:“微君,太子幾廢。”此外,也不要忽視了呂氏本身的力量。呂后兄弟眾多,也是跟隨著劉邦一起起事的老哥們,漢興後都封了列侯,比如令武侯呂澤、建成侯呂釋之,這在當時也是一支不容忽視的政治力量。
反觀戚夫人,不過是因為歌唱得好、舞跳得好,以色娛人,才進了劉邦的後宮,自己背後又沒有什麼勢力支援,反倒不停作死,整日哭哭啼啼要劉邦廢太子,最後落得個“人彘”的下場,固然是有呂后殘暴的一面,她自己也要負上一點責任。
在未能成功更換太子這件事上,除了呂后的動作,其實劉邦自己的因素也是原因之一。
漢朝建立以後,天下雖然大致穩定,但並不太平。
(五年)十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高祖自將擊之,得燕王臧荼。其秋,利幾反,高祖自將兵擊之。(六年)十二月,人有上變事告楚王信謀反,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用陳平計,乃偽遊雲夢會諸侯於陳,楚王信迎,即因執之。七年,匈奴攻韓王信馬邑,信因與謀反太原。白土曼丘臣、王黃立故趙將趙利為王以反,高祖自往擊之。八年,高祖東擊韓王信餘反寇於東垣。(十年)八月,趙相國陳豨反代地。九月,上自東往擊之。(十一年)秋七月,淮南王黥布反,……高祖自往擊之。(十二年)四月甲辰,高祖崩長樂宮。可以看到,在劉邦成為皇帝之後,除了漢九年,他幾乎年年都要親自帶兵去征討叛逆。常年在外征戰,他根本沒有時間、也沒有多餘的心力,去處理更換太子這樣的大事。
面對呂后極力為太子打造名聲、培養羽翼,又有呂氏家族的勢力,他最後選擇了妥協,也是很正常的了。
-
10 # 約定9521
劉邦因為寵愛戚夫人。加之戚夫人仗著劉邦寵愛。就天天給劉邦吹枕邊風,你看看我們的如意多可愛。又有膽識。比太子強多了。別讓他當趙王了。讓她作太子吧!話說多之後。劉邦還真起了廢太子。立趙王的打算。呂雉聞聽❤想。破錶子。仗義大王的寵愛就敢和老孃鬥。老孃我不是好惹的。於是呂雉問計於張良,張良十分為難。皇上的家務事,外臣怎能干預。思謀很久。他對呂雉說。大王很想請商山四皓。來共建大事。無奈商橋四皓不來。如果太子能請出商山四皓。則太子之位穩如泰山。呂雉待了許多金銀財寶入請商山四皓。並說劉邦有廢立之心。為了天下百姓。商山四皓決定處山輔報太子。劉邦徵英布回來。來到金殿之上。太子連忙向劉邦施禮。劉邦說免。讓劉邦吃驚的是太子身後立著四位童發鶴顏的老人,忙問他們是誰。四老回答。商山四皓。劉邦一驚忙問我屢次三番的請你們。你們不處山。咋跟上太子了。四老回答?大王好罵人。太子溫恭謙良。知蜀達理。所以我們就跟了太子了。劉邦知道廢太子一事已不成。回去後,他對戚夫人說。太子羽翼已豐。不到再廢了。張良憑著他的智慧巧妙的化解了呂雉的危機。保修了太子。不過戚夫人下場很悲慘。被呂雉做成了人彘。聽可憐的。
回覆列表
呂雉是高祖劉邦貧賤時的配偶,生了兒子孝惠帝,女兒魯元公主。等到劉邦為漢王時,在定陶得到戚夫人,愛戀寵幸,生了趙隱王劉如意。孝惠帝為人仁慈軟弱,劉邦認為不像自己,常想廢掉太子,立戚夫人的兒子如意,認為如意像自己。戚夫人受到寵幸,經常跟從高祖在關東地區征伐,就日夜啼哭,想要立她的兒子代替太子。呂后年紀大了經常留守,很少能見到皇上,更加疏遠。如意立為趙王后,好幾次差點取代太子,多虧大臣勸諫和留候的計謀,太子才沒被廢黜。呂后要感謝的第一個關鍵人物就是周昌,這位周昌最大的特點就是耿直,就算面對漢高祖劉邦,他也敢直抒胸臆。因此在劉邦詢問立如意為太子可否時,周昌表示自古以來廢長立幼都是取禍之本,絕不能行,如果劉邦強行為之,就是無道昏君!周昌用頭去碰大殿上的柱子,頭部鮮血直流,讓劉邦不得不暫時放棄了立如意的念頭。但不久之後,劉邦又動了廢太子的念頭。這是有人對呂后說:“張良善於出謀劃策,皇上也特別相信他。”於是呂后就派建成侯呂澤挾持張良,說:“你一直是皇帝的謀臣,現在皇上想更換太子,您怎麼能高枕無憂呢?”張良說:“當初皇上多次處於危機之中,所以能採納我的計策,如今天下安定,由於喜歡戚夫人,而想另立太子,這是皇家內部的事情,即使有一百個張良也無濟於事。”呂澤固執的要求說:“一定要替我想個辦法。”張良說:“這是難以用口舌諫爭的,我知道皇上想招招不來的,天下只有四人。這四人年紀都大了,他們認為皇上對人輕慢無禮,所以逃到山中躲了起來,堅決不肯做漢朝的臣民,但是皇上對這四個人很崇敬。現在你如果能不愛惜金玉壁帛的話,就讓太子寫封信,用謙遜的語言,舒適的車子,派能言善辯的人去懇切邀請,他們應該會來。來了以後讓他們作太子的賓客,經常跟著太子上朝,皇上看見他們一定會驚訝的問,問了以後皇上知道這四人都是賢者,那對太子是一種幫助。”於是呂后就命令呂澤派人帶著太子的書信,用恭敬的言辭和豐厚的禮物請來了這四個人,四個人到京城以後,先住在建成侯呂澤家裡。
漢高祖十一年,英布起兵造反,這時劉邦剛好有病,想讓太子率兵前往征伐。四位老人互相商量說:“我們之所以來到這裡,目的是保護太子,現在太子領兵出戰那事情就危險了。”他們獻策說:“太子出戰,立功不會有好處,無功則太子要遭殃,而且太子統領的那些將軍都曾跟皇帝平定天下,讓太子指揮他們,這和讓羊去指揮狼沒有什麼兩樣,這些人不會盡心盡力,太子不能建功是肯定的,因此請皇后立刻到萬歲面前哭訴,要萬歲親自出徵。”呂后便按照商山四皓的意思去和劉邦哭訴,劉邦果然不讓太子帶兵出征,而自己親自統兵討伐英布。劉邦出征前,張良帶病前去送行,並建議應該任命太子為統帥,監督節制關中的軍隊。劉邦說:“子房你雖然生病,但是躺著也要勉為其難替我輔導好太子。”漢高祖十二年,劉邦打敗英布回來後病情更加重,想更換太子的心情也越來越迫切。張良加以勸諫也未被採納,於是張良便稱病不出,不再插手朝廷之事。太子太傅叔孫通引述古往今來的歷史經驗教訓,甚至不惜以死來捍衛太子的地位,劉邦假意接受了叔孫通的意見,不廢太子,但在心裡還是想換太子。一次劉邦舉行宴會,擺上酒席,讓太子在旁侍候。這時那四位老人就跟在太子身後,年紀都在八十歲以上,鬚眉雪白,衣冠裝束莊重華麗。劉邦很奇怪問他們是什麼人,四個人說他們是商山四皓,劉邦大為吃驚:“我找你們許多年,你們都躲著我,為什麼你們來和我兒子打交道。”四位老人異口同聲說:“陛下輕賢慢士,動不動就罵人,我們決意不願受到侮辱,因此害怕而逃亡躲了起來。後來聽說太子為人仁厚孝順、禮賢下士,普天之下沒有誰不願意為太子效死,所以我們就來了。”劉邦說:“勞煩諸先生始終如一教護太子。”
四位老人向劉邦敬酒以後,就一起小步快速離開。劉邦目送他們,叫過戚夫人,指著四人的背影說:“我想廢太子,可是那四人輔佐他,他的翅膀已經長硬無法再動,呂后真的是你的主人了。”戚夫人聽完就大哭起來。劉邦最終沒有另立太子,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張良出主意招來了商山四皓這四位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