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月關略萌
-
2 # 吉月文
有一定關係,但不是決定性的。最主要是因為經濟的繁榮。
先說一下衣冠南渡,指的是北方政權南遷。一般認為是兩次。第1次是東晉政權的建立。第2次是南宋政權的建立。也有少部分人認為是三次,把唐代晚期南唐政權的建立也視為一次。
衣冠南渡對於江南地區的文化發展,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有大批傑出計程車人從北方來到南方,把北方當時較為先進的文化,帶入了江南地區。東晉時期著名計程車人基本上都是北方豪門大族南遷之後的後裔。比如謝安謝靈運,書聖王羲之等等。但是當時的人才中心依然不在江南地區,還是在中原地區。縱然如此在經過了300多年之後的發展,隋唐時代,人才中心依然在中原地區。
唐代是詩歌的鼎盛時代。以詩人的籍貫來看,基本上都是北方人,北方人當中又以中原人士居多。比如初唐四傑,王勃是山西人,楊炯是陝西人,盧照鄰是河北人,駱賓王是浙江人。盛唐詩人的代表,王維是山西人,杜甫是河南人,李白一般認為是四川人,不過他自稱和李唐王朝同宗,那就是隴西人,也就是甘肅人,孟浩然是湖北人。中唐時期的韓愈是河南人,祖籍河北,柳宗元是山西人,白居易祖籍山西,河南人,元稹是北魏王族拓跋氏後裔,典型的北方人。晚唐時期的代表李商隱是河南人,杜牧是陝西人,溫庭筠山西人。不難看出,南方人所佔的比例很小,以北方為主。北方人當中顯然河南人佔據優勢地位。江南地區的著名詩人也不多。有唐一代江浙地區最著名的詩人應該是賀知章,他是會稽人,也就是現在的浙江紹興人。
原因就在於唐代的時候,江南經濟雖然已經比較繁榮,但對於文化發展的助推,還沒有形成顯著的效果,這個過程是極為漫長的。
北宋時期,南方經濟顯著勝過北方,此時南方士子開始在政治舞臺上嶄露頭角,形成了宋代前期比較嚴重的一個政治鬥爭問題就是南北之爭。不過,此時代表南方在政壇上嶄露頭角的並不是江浙地區,而是江西。江西在當時是南北溝通的要道,經濟十分繁榮。
南宋時期第2次衣冠南渡,使得中國的文化中心徹底從中原轉到江南地區。在這一時期,江南地區的經濟遠勝於其他地區,再加上政治中心也來到了江南,就極大的助推了江南的文化發展。但這都是以經濟基礎為條件的。
供養讀書人本來就是需要經濟成本的。科舉考試雖然形式上對所有民眾開放,但實際上只有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才能夠負擔。美籍華裔歷史學家黃仁宇就指出在明清時期,只有一個小富之家才能夠培養一位讀書人,而要成為一個小富之家,需要一個普通農戶歷經三代勤勉,並且沒有大的外部衝擊的情況下才能做到。江南地區是中國最富庶的地方,可以有更多的家庭負擔讀書人,總量基數大了,就更容易湧現人才。
從事文化活動,其實也需要家庭財力的支援,也需要社會資源的幫助。明代著名的狂生徐渭,是杭州人。正是因為家庭條件相當不錯,才給了他放蕩不羈的資本。清代著名文學家袁枚之所以能夠修築隨園,生活無憂,是因為他結交了一批鹽商,得到了他們的資助。吳敬梓本身就是徽州人,和很多徽州商人關係密切,受了他們的資助才能寫出儒林外史。這種獨特的社會條件,在當時也只有江南地區能夠做到。
院士是近代引進西方學術機制之後形成的結果。民國時期就有中央研究院。江浙地區在各類院士評比當中,總是能夠拔得頭籌,其原因和明清時代湧現眾多狀元進士的原因大體是一樣的,但還有一些特殊原因。
民國的院士,包括人文學科。那麼此類院士的培養過程實際上和傳統模式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解放以後,不設人文學科院士,僅有理工科。這就涉及到另外一點,那就是江南地區也是中國最早的系統化引入西方教育的地區。上海的聖約翰大學是中國第1所真正意義上的近代大學。前身是聖約翰公學。有美國聖公會創辦是一所教會大學。在整個民國時代,是上海最好的大學。從全國層面上來看,其水準和頂級的公立大學,比如中央大學,北京大學,不分伯仲。而華人自行創辦的第1所近代大學,是北洋公學,也就是現在的天津大學。和聖約翰大學的創辦時間相比,晚了好幾十年。
除了大學以外,江南地區在近代當中也是較早的引入西方中小學教學模式的地區。外國教會在鴉片戰爭之後,就開始在中國開辦新式學堂,上海是外國教會學校最集中的地方。上海近代著名的火油大王,寧波幫代表性商人葉澄衷,熱心捐助創辦了多所中小學,並且自行探索近代化改革方案,創編了多套近代化的中小學教材。在這一整套完備的新式教育體系下,江南地區培養了大批的優秀理工科人才,這些人後來相當一部分成為了院士。
為什麼同為受西方影響地區且外國教會勢力相對強大的廣東以及香港,卻沒有出現類似於江南地區的成果呢?
是因為廣東的文化和經濟基礎遠不如江南地區。清代廣東的狀元和進士數量和江浙兩省相比要少得多,人才基礎相對薄弱。廣東當時的經濟基礎也遠不如江浙兩省。所以從總量上看,與江浙地區還是有顯著差距,不過,就其成長性來看,廣東在近代的表現是極為出色的。因為相比較而言,近代廣州在人才領域的表現要遠勝明清時期。
總的來看,江浙地區人才中心的形成,首先是因為唐宋以後經濟重心的轉移,其次是因為政治中心的短暫轉移,最後在近代能夠維持住人才中心在於較早的引入了西方教育模式。
-
3 # 力量的堅持
呵呵,傳統!
江南人有了三五斗米就會讓孩子讀書。你看對比,衡水出一個衡中就各種口誅筆伐,你就能想通為什麼江浙要資源沒資源土地沒土地,經濟在全國前列了。
人是經濟發展的源泉,所以,我從來不抱怨浙江高考的殘酷,如果其他省能985,相同分浙江只能上個一本,幾十年下來,你說沉澱下來的都是什麼人?
-
4 # 江南觀察
2019年傑青當然者籍貫統計,浙江籍不及江蘇籍的三分之一。
http://bbs1.netbig.com/thread-3004465-1-1.html
浙江全省高中的常春藤錄取人數總和連江蘇一個南外的零頭的零頭都不如。。
羅德獎學金校友,南外3個,超過浙江所有中學+大學校友總和。。
清華特等獎學金。。。浙江省居然只有江蘇的四分之一。。
https://mp.weixin.qq.com/s/gAyo6u8eA8wu_ntxhuSs-Q
國家最高獎。。浙江出生的人數只有江蘇的一半。。
其中江蘇光南師附中校友就有2人
https://mp.weixin.qq.com/s/ldnuewJ-U_aOO5TfwnAqhA
18年工程院候選人,浙江籍只有可憐的資料,僅僅達到江蘇籍的一半。
https://mp.weixin.qq.com/s/U4X2pz1qn977TspA_cPPGQ
2018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無論高校還是全省。。科教赤貧的浙江連江蘇的四分之一都沒有。。。
https://mp.weixin.qq.com/s/h6aghQJYlGOSz4BhHsUmIw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江蘇省內兩位教授獲得。。
浙江省至今無人有實力獲得,未來也沒有希望有教授具有相應實力成果。
浙江省學科評估所有A+數量的一半來自不敢放在正常批次招生的冷門超低分農學相關專業。浙江省10000名考生就能報考浙江大學。。很奇怪浙江學科評估靠著這些冷門學科宣傳,但是實際浙江大學農學院士。。農學國家科學技術獎勵遠遠不如江蘇的地級市四非高校揚州大學。。。。安徽錄取線。。。浙江大學a+農學584分,比科大低了90分左右。。
https://mp.weixin.qq.com/s/DCmE7Ph6f3GxXmcMjbXNpw
18年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選人畢業高校統計,浙江居然潰敗到浙江全省高校校友不如清華大學一個高校的校友。浙江高校資料也僅僅等於江蘇高校的三分之一左右。
https://mp.weixin.qq.com/s/U4X2pz1qn977TspA_cPPGQ
根據上述浙江媒體特別喜歡吹噓的學科評估(浙江高校資料一半A+來自無80歲以下院士,無國家獎的農類專業)。妄想製造假象浙江高校已經超過陝西高校。。其實無論重磅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還是院士候選人。。浙江高校都不如陝西高校。18年工程院院士候選人。陝西高校校友71人。浙江高校只有30人。差距巨大。。。。
-
5 # 東方財智商學院
對啊,按他們說法,什麼西安,北京做過這麼多年的都城古代,不都是精英了?完全無稽之談,只能說明江浙滬人更勤勞,智慧
-
6 # 八音無語
浙江以前包括了蘇常錫,被朱元璋分開了,你看現在江蘇為什麼江南看不起蘇北,主要原因你們去看看文化說話完全不一樣。
-
7 # 使用者345837890820
我認為「不是」胡話八道,元明清包括近代大批精英聚集北京照你怎麼說北京全部是院士了!事實上是嗎?不用腦子想一想!!!!
-
8 # 荊楚傲世祖國中部
呵呵,同鄉會,抱團嚴重!只要是外省人就會排擠,江浙這種事古往今來屢見不鮮。
-
9 # 若望財經
主要是交流導致文化被重視,內地交通不便,人口不流動,謀生都容易,根本沒有重視。
-
10 # m443
耕讀傳家是我們漢民的一貫傳統無論南方北方都是如此 衣官南渡後文化中心就一直在南方 即使北方取得統一政權後南方尤以南京為中心仍是一個文化中心 沒有間斷過 北方比如長安洛陽五胡亂華及後唐時期漢文化基本斷了所以南方以南京為中心成為中國文化經濟的避難地
-
11 # 長劍斬妖魔
衣冠南渡不能說只是蘇南。
三次衣冠南渡是:
一、西晉晉元帝司馬睿南渡南京建立東晉。
二、唐朝安史之亂,中原士庶避亂南徒。
三、北宋未年宋高宗渡江在杭州建立南宋。
三次衣冠南渡,朝庭重臣,達官貴人,富豪巨賈肯定有一定比例留於蘇南、浙江地區。這些人本來就是舉人、進士出身,智力較高,有讀書遺傳與氛圍或。其次是,蘇南、浙江、江西一帶,從隋煬帝揚廣開通隋朝運河後,一直是魚米之鄉,經濟發達地區,相對較好的經濟條件,有更多的小康人家可以送子弟進入縣學、府學、國子監讀書。
→*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存在與輻射力,使這些地區的讀書致士氛圍逐漸濃厚、文化底蘊不斷累積,最終形成了進士多、狀元多、兩院院士多的,有理可循的結果。
→#結論:衣冠南渡與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移的共同結果。
附:
一、歷代狀元數最多的五個省。
江蘇→60;浙江→54;福建→33;江西→29;安微→21。
二、明、清兩朝進士排名前11名的行省數。
浙江→6505人(下同);江蘇→5936;江西→5033;河北→4295;山東→4033;福建→3745;河南→3450;山西→2614;安微→2258;湖北→2256;四川→2122。
三、前十名兩院院士數。
江蘇→450;浙江→375;廣東→145;山東→143;福建→139;湖南→131;安微→111;河北→99;上海→84;湖北→84。
-
12 # 安山峽水
什麼江浙院士狀元是因為衣冠南渡遷徙蘇南的,亂七八糟的提問,給人有種時空錯亂穿越的感覺了,衣冠南渡主要是指五胡亂華的時候,中原地區名門望族大舉南遷江浙皖贛等地,而院士是當代人物,歷朝歷代的狀元也都和南遷有時間差,他們本身都不是遷徙者,說他們當時這批衣冠南渡的遷徙者後裔還差不多,除了上千年前的當初遷徙者,後代都可以算是原居民了,更何況衣冠南渡也不是僅僅遷徙蘇南,是江浙皖贛甚至閩粵都有,蘇南更談不上是南遷的主要目的地和移民的主要聚集地,更沒聽說浙江人是從蘇南大舉移民的,倒是江浙很多家族都是從皖南開枝散葉出去的,當然也算是衣冠南渡遷徙者的後代,用江東或者江南比蘇南用詞更得當,再補充一點,逃難最先集中是大山裡面,這也就是為什麼後來皖南大山裡面的徽文化那麼繁榮發達,和平時期,更向周邊擴散,當然,蘇杭一帶,除了衣冠南渡者的後裔,到南宋又有全國一大批精英也再次集中。
-
13 # 青澀清泉pQ
不是,浙江錢氏一直是本地人。但錢氏出了多少科學家不用解譯了吧。
-
14 # 在戎在祀
稍微瞭解江浙的天氣你就會發現這邊的天氣下雨天比較多,古代下雨順便看看書很正常,北方雨天少農作物產量低幹活時間長說不定還吃不飽哪有心思讀書。
回覆列表
衣冠南渡是指中國古代歷史上,中原士族、中原文化、中原政權由北向南遷移。這也導致了大量的北方士庶南遷並定居下來,為南方的經濟人為發展打下了基礎。隨著時間的推移,南方的經濟人文發展逐漸趕超北方,其中以江浙一帶為典型代表。但衣冠南渡只不過是表面原因,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北方少數民族引發的戰亂迫使整個經濟、文化中心南移,造就了江浙一帶古代狀元、現代院士居多的狀況。
一、歷史上著名的三次衣冠南渡
1、西晉末晉元帝司馬睿渡江,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
起因:北方少數民族因西晉王朝“八王之亂”之際趁機崛起,並於永嘉五年即公元311年攻破西晉,俘虜西晉懷帝司馬熾,導致西晉滅亡。司馬熾的同父異母弟司馬睿慌亂渡江,一大批文人士大夫以及庶民也隨之而去,並於建康建立東晉。
2、唐“安史之亂”後,中原士庶避亂南徙至金陵(今南京),建立南唐。
起因:安史之亂雖然沒有直接導致唐朝的覆滅,但卻是唐朝由盛而衰的重要轉折點。安史之亂令唐朝的國力大幅度衰落,北方胡人趁機入侵,讓唐朝進入了長期戰亂之中,最終導致唐朝的瓦解。後來由李氏旁系子弟李昪於金陵(南京)建立南唐。
3、北宋末,宋高宗渡江,以臨安(今杭州)為行都,建立南宋。
起因:女真族迅速崛起並建立的金朝政權,入侵北宋導致靖康之難爆發,徽欽二帝被俘虜北上,隨同的還有大量的皇室宗親,北宋政權由此覆滅。唯一倖免於難的康王趙構帶領剩餘計程車族南渡建立南宋。
總結:三次著名的衣冠南渡均乃少數民族入侵無力抵抗,亡國之後的無奈之舉。也是因為這三次的南遷,令得中原文化、經濟中心逐步往南方遷移。
二、南方的地理位置“由劣轉優”
中國古代文明源於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因為其優良的地理優勢,讓古代文明在這裡迅速發展起來。縱觀中國古代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尤其是唐代以前全部都是在北方,不是沒有原因的。相對來說,南方被稱為蠻夷未開化之地,經濟文化等遠遠落後於北方。但是,中國古代封建政權的頻繁更迭造就了無數的戰亂,也讓北方成為了戰亂的重點區域。不斷的戰亂使得一些文人士族不得不南遷避禍,這也是南方逐步崛起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遠離戰亂是非漩渦,南方成了一個避難所。而南遷的大多數文人士族顯然不願意再次面臨戰亂侵襲,留在南方便理所當然。
三、耕讀傳家,同鄉提攜
隨著南方的經濟不斷髮展,人口的增長開始逐漸超過耕種土地的需求,讀書當官成了另一個重要的謀生手段。而古代科舉制度,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客觀現實,讓越來越多的人走上了科舉的道路。他們不斷鼓勵家中的孩子努力讀書考取功名,成就了“耕讀傳家”的風氣。
南方人尤其是江浙一帶極重同鄉之誼,不管是經商、當官還是其他方面,都互相照應、幫襯、提攜。這就相當於“拉幫結派”,團結凝聚力量,使得整個江浙一帶的文化優勢明顯高於其他地區。因此,江浙一帶出的狀元、院士最多也是必然的結果。
綜上所述,衣冠南渡可以說是江浙一帶文人輩出的表面原因,但更深層次的還是古代封建政權更迭引發的戰亂以及江浙人的主觀團結提攜凝聚力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