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好嘛妹妹123

    “藏象”一詞,最早見於《素問·六節藏象論》,近些年來又寫作“髒象”。《中醫大辭典·基礎理論分冊》解釋說:“髒象,指人體內臟機能活動表現的徵象。”規劃教材《中醫基礎理論》給其下的定義是:“所謂‘髒象’即藏於體內的內臟表現於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現象。”藏象的概念應涵括“藏”與“象”兩個方面。《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生之本,神之變化,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張介賓《類經·卷三》注云:“象,形象也。藏居於內,形見於外,故曰藏象。”由此可見,藏象的內涵,是既言“藏”又言“象”,揭示了“藏”與“象”不可分割的聯絡。“藏”是“象”的內在實質,“象”是“藏”的外在表現。因此,“藏”可理解為藏於體內的內臟,包括五臟、六腑和奇恆之腑,它們以五臟為中心構成五個生理病理系統,主司精、氣、血、津液的化生、貯藏與代謝,主司神志的產生與調控,因而各具相對特異的生命活動規律,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從而表現出各不相同、相對特異性的“象”。“象”,是這五個生理病理系統的外在形象、現象和比象,其涵義有三:一是指內在臟器的外見形象,如心如倒垂蓮蕊等;二是指內臟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徵象,如肝病者,兩協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素問·藏氣法時論》)等;三是指內在五個生理病理系統與外在自然環境相通應的事物與現象,即兩者類比所獲得的“比象”,如“心通於夏氣”、“南方赤氣,入通於心”等。中醫學正是透過觀察外在徵象來研究內臟的活動規律,認識內臟的實質,即所謂“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一般說來,任何外見的表象都有一定的內在形態學基礎,自然界的各種變化與內臟也有一定的通應聯絡。“藏象”把“形”與“象”有機地結合起來,較確切地反映了中醫學對人體生理功能和病變機理的認識方法。藏象內涵的確立取決於對藏的定義,沒有“藏”就沒有“象”,“藏”是藏象概念的主體,故確定了“藏”的內涵也就明確了藏象的概念。目前對“藏”的內涵的認識主要有以下兩種:①藏為“藏器”,即把藏看作是具有不同功能的實質器官,都屬“形藏”。形藏傳化水谷、津血和各種化物,實而不能滿。②藏為“藏氣”,即藏不再是指實質性的藏器,而是人體整體之氣運動變化狀態的一種抽象,不同的藏的名稱只不過是人氣運動變化不同狀態的代名詞而已。此藏但藏無形之精氣,滿而不能實,可稱為“神藏”,與天地之氣相通應。中醫學的藏的概念,不僅是一個解剖學的概念,而更重要的是一個生理病理學的概念,一個功能性的概念,藏的內涵,是其形態與功能的合一。承認藏的形態性結構,才能認同其有“藏精氣而不瀉”或“傳化物而不藏”的功能。若認為藏是無形之氣,是單一的功能性結構,那麼不僅六腑的“傳化水谷”功能難以成立,而且五臟“主藏精”的功能也不能存在。五臟藏精而為藏的核心,所有內臟,雖各有其職,但都受五臟的調控,故五臟在臟腑中最為重要。中醫學的藏象學說,實際上也是以五臟為中心的生理病學理論。五臟因其藏精而為所有內臟的核心。五臟只有各藏其精,才能各化其氣,而氣的運動則推動和維繫五臟的各具特異性的功能。如《靈樞·本神》說:“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死矣。”是故精為五臟功能的物質基礎,氣為五臟功能得以發揮的動力。五臟所藏精虧,則不能化氣而氣少,氣少則臟腑功能減退。五臟藏精充足,則為“中之守”、“身之強”,人體的生命活動才能“神轉不回”。因而中醫藏象學說以五臟為中心,聯絡六腑、形體、官竅,構築五大生理病理系統。此五大系統的功能協調,維持著生命活動正常有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宇宙是否有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