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口彭于晏

    孔融,作為儒家大聖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他繼承了祖先的智慧,自幼就被稱為神童,尤其是小小年紀就因為讓梨一事家喻戶曉。不僅如此,孔融的兒子也絲毫不遜色與他本人,可就是因為太過聰明,嚇得曹操對孩子也舉起了屠刀。

    孔融雖被稱為神童,可長大後的他卻絲毫對不起“神童”這個稱號,甚至可以說是越長大越糊塗。公元208年,孔融被曹操處死,而曹操殺他的理由則是不孝。其實,這只不過是曹操的一個幌子罷了,在東漢時期人們都很看重孝道,而孔融卻經常說出一些與孝道相悖的話,例如當爹的如果不好,東西也別給他吃了這樣的話。

    實際上,孔融是在政治上與曹操形成了對立面,他仗著自己出生名門,對曹操的態度十分傲慢,言語裡經常挖苦曹操,頗有一些你曹孟德要往西,我偏就往東的意思。孔融就這麼有持無恐的與曹操唱著反調,曹操心裡早就恨透了這個自恃清高的腐儒,只是苦於沒有機會。到了孔融自己在孝道這件事上作死後,曹操大喜,終於逮到了機會將其處死。

    在孔融被曹操下令逮捕後,他的兒子只有九歲,女兒七歲。兩個人當時正在下棋,當聽到老爹被抓的訊息後,仍像個沒事人一樣下著棋,身邊的人都很疑惑他們的行為,便問道:“你們的爹即將要被處死了,你們難道不擔心嗎?”孔融的兒子回答:“巢穴都被毀了,卵還能存活嗎?”這句話就是覆巢之下無完卵的出處。後來,有人將孔融兒子說的話稟報給了曹操,曹操聽後為之大驚,認為小小的一個孩童能夠說出這般話,長大了必定是個禍患,於是命人將孔融的子女都給斬盡殺絕了。

    當曹操手底下的人來抓捕孔融的子女時,孔融的年僅七歲的女兒說道:“如果死了,能夠見到父母,那也是一件幸事。”面對劊子手,兩小兒不僅沒有哭鬧,反而毫無懼色,連殺人如麻的劊子手都驚歎不已,無奈丞相有令,卻又不得不將屠刀砍向了兩個孩童。就這樣,因為孔融的作死,自己兩位聰穎非凡的兒女也成了刀下鬼。

  • 2 # 腦洞歷史觀

    很簡單,生不逢時啊。要是早生個數十年,孔融何至於此啊。要文化有文化,要風度有風度,有氣質有氣質,要品德有品德,要IP有IP,要粉絲有粉絲。他這樣的人才,在東漢正常的時候,就是一個三公的苗子。可惜,生不逢時。恰恰碰到了東漢末,軍閥並起,天下大亂。

    說好的有文化有家世有品德就能夠出人頭地,海內揚名,可你們不按套路出牌。這讀書人竟然要給武夫賣命。說好的儒家天下呢?

    尤其是像曹操這樣的閹人之後竟然已經稱孤道寡,手操皇帝,號令天下了。這世道還有什麼混頭?

    要想出頭,就得像荀彧個樣,夾起尾巴給曹操這個阿瞞當跟班,還要假惺惺說什麼明曹實漢,要靠曹操匡扶漢室。這也就是自我安慰罷了。到頭來,還不是成了曹臣漢賊?他荀彧能夠自己騙自己,我孔融辦不到。

    要我當漢賊,不可能的,一輩子也不可能的。算了,算了,你們玩吧,老子是看膩了。既然你們砸了鍋摔了碗,就不要怪我亂來了。

    於是,孔融兄暴走了。他成了三國鐵桿憤青,抬槓霸王,找碴能手,專注讓曹操不爽十多年。有一年,曹操同志宣佈今年大家不要喝酒了,因為今年糧食欠收,大家少釀點茅臺,省點糧食出來。

    本以為這個政策是愛國愛民,專等著大家誇呢。結果孔融來一句:“曹總,當年商紂王好色所以亡國了,你乾脆把婚姻也禁了唄。”

    你看,這個話說得很直很有理啊,不能因噎廢食嘛,不能因為發生了強姦案,就把所有男人都閹了嘛。

    這就不是好好說話了。明明心裡恨得要死了嘛,明明想一刀砍死孔融了嘛,為什麼還要裝做心悅誠服的樣子呢?

    有時候,孔融因為好好說話說出了水平,一般人都難以理解了。比如有一回,曹操打敗袁紹後,把袁紹的兒媳婦甄氏配給了曹丕。

    曹操一聽,很感興趣,武王打敗商紂王后,還把妲己賜給了周公?我咋不知道呢?你看的是哪本《封神演義》啊?

    孔融說,我也是瞎猜的,以現在的事情推算,他們以前應該會這麼幹吧。

    一向不好好說話的曹操也無話可說了。

    公元208年,孔融被曹操拿刀砍死,這下世界終於安靜了。

  • 3 # 豹眼看歷史

    類似的這個問題回答了N次,感覺還是木有說透。前幾次似乎把孔融說得很不咋滴,其實,孔融遠沒有那麼不堪。只是說明,從曹操的角度來看,殺孔融是必然的,並不是說孔融一無是處。今天就從孔融的角度來看看,他到底是一個咋樣的人。

    01

    一個好青年,至仁,至孝,至義。

    孔融從小就聰明,可謂“神童”。

    孔融讓梨

    融四歲,能讓梨。孔融的理由是:弟弟比我小,我要讓著弟弟,先讓弟弟挑;哥哥比我大,我要敬著哥哥,再讓哥哥挑。這小孩的做法很讓人感動,但大家有木有感覺這小孩很聰明的同時有些狡黠,想方設法自己要小的,有木有為了博取大人的誇譽而有意為之呢?你看他兩次的行為標準是不一樣的。就是說在不同的情況下,採用了不同的準則。不喜勿噴,請大家注意看孔融以後的行事風格。

    孔融孝父

    孔融十三歲時,其父孔宙去世啦,孔融悲傷過度,需要人扶著才能站起來,州里因而稱讚他的孝行。漢朝時,採取舉孝廉制度,孝廉可以獲取名聲,被舉薦可以做官。讓梨視為不貪,哭父視為至孝,這可是舉孝廉的根本啊。看看今天小孩子的一些行為,是否覺得孔融的仁孝帶有一定的目的哪?當然做官不是壞事,要不咋生活呢?關鍵還要看做官以後的表現。

    一門三義

    名士張儉為中常侍侯覽所記恨,密令州郡捉拿。張儉與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好友,於是逃到孔家。時孔融僅十六歲,哥哥不在家,孔融就做主把張儉留在家裡。後來事情洩露,張儉得以逃脫,而孔褒,孔融哥倆則被逮捕入獄。孔融說:“收留張儉的是我,有罪歸我。”孔褒說:“張儉來找我,弟弟不知情,罪在我。”官吏問他們的母親,母親說:“年長的人承擔家事,罪責在我。”一門三人爭義,最後定了孔褒的罪,孔融因而聞名。

    看看,孔融是完全靠的住的能背靠背的戰友,你說哪個同事不樂意跟他一起共事呢?

    如此看來,此時的孔融是一個至仁至義至孝的好青年,如不能提拔錄用,組織部門就嚴重失職啦。於是乎,層層舉薦,孔融就入朝為官啦。可謂少年成名,少年得志。

    子曰:吾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孔融也做到了。

    02

    入朝為官,剛直不阿,然四十難不惑

    孔融被徵召司空掾屬,授任北中軍侯。在職三天,轉任虎賁中郎將。此時董卓專權,欲廢掉少帝,孔融與董卓爭辯,言辭激烈,常有匡正之言。董卓記恨在心,將孔融轉任議郎,隨後安排孔融去黃巾軍最為猖獗的北海為相(治所在今山東昌樂西)。

    孔融到北海後召集士民,聚兵講武;設定城邑,創立學校,表顯儒術;舉薦賢良,禮賢下士。頗有政聲,被時人稱為“孔北海”。後來,孔融被黃巾軍管亥所困,情勢緊急,劉備發兵解圍。當時袁紹,曹操勢力逐漸強大,孔融幕僚左承祖勸其要結納袁紹或曹操,而孔融知道二人終究要篡奪漢室,所以不願意投靠他們,而且怒殺左承祖。

    孔融在任六年後,被劉備舉薦兼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譚進攻北海,自春至夏,戰至最後僅剩數百人。孔融依然憑几讀書,談笑自若。傍晚城陷孔融逃走,妻兒都被袁譚所擄。

    看看一代名士,迂腐到如何地步?危難時刻都幹了些啥。打不過人家,為了老婆孩子,為了一城百姓,該投降就投降;要捨身成仁取義,那你別跑啊。貪圖虛名還怕死,此人沒救啦。

    子曰:四十而不惑。看看孔融在這個年紀做的這些糊塗事,還是不老道啊!看來孔融沒好好領會他祖宗教導“子張問幹祿”的精髓: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孔融反其道而行之,禍不遠矣!

    03

    與曹操為敵

    再看看孔融其他的那些糗事。

    太傅馬日磾奉命出使,到了淮南,被袁術強迫任軍師。馬日磾憂憤至極,嘔血而死。等到馬日磾遺體送回京師,朝廷想加以禮葬,孔融獨自陳說:“馬日磾憑上公的尊貴身份,竟然取媚奸臣,被他人所指使。依附下級,欺騙朝廷,奸詐事君”。還說袁術越級叛逆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啦,馬日磾卻跟從他。按照漢律,與罪人往來三天就是死罪。而且旁徵博引,意思是馬日磾失大節,不追究定罪就已經很寬大啦,不應該再加禮。朝廷採納了他的建議。這讓死者及家人情何以堪?這讓亂世中的同僚如何跟你背靠背?有木有落井下石的味道?有能耐去找袁術算賬啊,就知道瞎逼逼。

    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鄴城,為其子納甄氏為妻,曹操很滿意這個婚事,孔融卻譏諷說這是武王將妲己賜周公啊,曹操很不爽。人家娶個兒媳婦你摻和啥?

    建安十二年,曹操北討烏桓,孔融又譏諷說:從前肅慎不進貢木苦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可以一併討伐啊。看看,孔融也不是個厚道人,這個嘴,的確臭的很。好歹曹操也是為國出戰,你不出力也就罷啦,還在說風涼話。

    當時,荊州牧劉表不向朝廷進貢,做了不少逾越法度,不安本分的事,還郊祀天地,禮儀擬指君王。朝廷下詔把他的行為宣示天下,孔融上疏認為應當隱瞞郊祀這件事,來維護朝廷臉面。

    孔融號稱名士,道德典範,在劉表跟馬日磾這事相比較,就看出孔融思維邏輯的混亂,缺乏統一的準則,僅僅是權衡利害而已,這是不是打小就有的毛病啊。

    當時饑荒,曹操上表請禁酒,孔融多次寫信給曹操不要禁酒,而且多為傲慢無禮。曹操那可是為國家社稷著想啊,你孔融好喝口你就在家裡偷偷地喝就是啊,估計曹操也不會把你咋滴,你出來裝啥麼大尾巴狼啊!

    還有那個“請準古王畿制”“崇國防疏”。其目的是限制曹操擴大地盤,成就霸業。難道曹操看不出來嗎?

    如果照此,孔融是忠於漢室,抵制諸侯勢力發展,是忠臣的話,那就再看看他自己做的那些事吧。

    孔融曾經揚言“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就是繁體的“劉”字。意思是皇帝又不是非你劉家不可,誰都可以做的。腦子是不是進水啦,你說人家袁紹,袁術,曹操都想做皇帝,可人家只做不說啊!在北海郡時,看到天下大亂,孔融召集隊伍,想奪劉家天下,自己做皇帝。後來跟孫權的使臣談話時,又毀謗朝廷。在朝裡,不守禮節,常常不戴帽子就走進宮廷。別看今天穿衣戴帽,人各有好,但在那時候可是死罪啊。

    再看曹操給孔融定的不孝之罪吧。一是孔融跟禰衡相互標榜:有一天,禰衡向孔融拱拱手,說“你就是仲尼不死啊”,孔融隨手還禮,“呵呵,你就是顏回再生啊!”看這馬屁拍的,孔融他老祖宗也躺不下去啦。還很不巧被玩潛伏的郗慮聽個正著,藐視聖人,罪莫大焉。

    另一件當是孔融說過的最驚世駭俗的言論“親子無親論”。 這個說過多次啦,就不多說啦。諸位回過頭去看看,是孔融少不更事呢?還是老了老了變糊塗啦呢?

    曹操遂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藐視聖人,大逆不道”等罪名將孔融於建安十三年誅殺,時年五十六歲。

    或許像某些史學家說的有“莫須有”的成分,但從整個孔融的所作所為,殺他不冤。

    孔融作為漢末一代名儒,繼蔡邕之後為文章宗師,亦善詩歌,文學成就很大。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賞孔融文辭,在他死後懸賞徵募他的文章,並把孔融列為“建安七子”之首。不可否認孔融的文學成就,但其成年後的品行,尤其是情商,政商都與他的名聲相去甚遠。

  • 4 # 戰天百蟲

    孔融,本就是志大才疏的型別。

    小時候,因為讓過幾個梨,所以在東漢那種舉孝廉的道德觀念下,這小子五講四美、精神文明都是一等一的,所以封個神童,一直名聲在外。

    長大了,做了北海相,孔融也是個忠心於漢室,看不清天下風起雲湧的不識時務之人,後來跟著曹孟德混了一段時間,他發現曹操野心和獨裁超過了他的政治理想所能容忍的程度,因此整天和禰衡等發牢騷、打嘴炮,一直和曹丞相作梗。

    時間長了,他比禰衡也就是一路貨了,憤青就是這樣變出來的。

    從此,孔融就定格為憤青了。

  • 5 # 鄧海春

    一提到孔融,想必大家腦海中浮現的都是“孔融讓梨”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的《三字經》中就有“融四歲,能讓梨”的內容,指孔融四歲的時候就知道把大個的梨讓給哥哥吃的故事,教育小孩要懂得遵守公序良俗。孔融乃孔子的二十世孫,年幼時的孔融不僅做出過“讓梨”這樣令人稱道的事情,他也曾幹出過其他許多令人稱奇的事情。小小年紀,便有如此過人的智慧,他也因此被人稱之為神童,然而,長大後的孔融卻變成了十分情緒化的憤青,並且還因此斷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孔融天資聰慧,自幼便受世人讚揚,然而年幼的孔融心性未定,容易在讚美聲中迷失自己,這一點卻未能得到父母重視,對他加以正確引導。孔融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他的父親是時任太山都尉的孔宙。孔融十歲那年便隨父親到京城洛陽,恰逢名士李膺在洛陽任職居住。孔融早就聽說過李膺的美名,想前去拜訪,然而被李膺的門人攔了下來。孔融求見心切,便謊稱自己是李膺的親戚,於是便順利見到了李膺。李膺見到他後十分疑惑想不起自己有這樣的親戚,然而聰明的孔融靈機一動說道:“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僕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就此,孔融不僅聰明的化解了自己撒謊犯下的錯誤,更是得到了李膺的讚賞,就此名聲大噪。

    年紀輕輕便被稱為神童,又得到名士的賞識,年幼的孔融自然是十分得意的。孩子的心性未定,輕易就能受到旁人左右,作為父母,其實最應當的是教導孩子要低調為人、謙遜處世,切不可爭強好勝。然而,孔融的父親在得知此事之後,卻只誇了孔融聰慧。於是,這便在孔融心中種下了自傲的種子,隨著年齡的增長,這顆種子在孔融心中更是不斷的生根發芽。

    成年後的孔融變得十分的驕傲,並且他的骨子裡又有一種讀書人的“敢言氣派”,就此從神童淪為憤青。孔融越長大越自傲,他到處炫耀自己是孔子後人身份,逢人講話口無遮攔,因此得罪了不少人。而後來孔融更是因為與曹操政見不合,又不懂得識時務,而就此斷送了自己的性命。在最初,曹操與孔融因為“匡扶漢室”這一政治理念而相處得十分融洽,可是到了後期,天下形勢有變,曹操也隨之改變了自己的政治理念,然而孔融並未看清局勢,而是一直墨守成規,並且與曹操一有不同的政見便口無遮攔的批評曹操。曹操心中早有怨氣,只是感覺時機未到。

    東漢末年時因為天下大亂曹操為了穩固民生頒佈了“禁酒令”,然而孔融偏偏不懂審時度勢,就要和曹操對著幹,他寫了一篇《難曹公表制禁酒書》來反對曹操這項禁令。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許多。最終惹得曹操忍不可忍,羅列起孔融諸多罪名,除掉了孔融。孔融從一個神童變成了一個憤青,並因為自己的桀驁不馴的性格害了自己的性命,確實令人惋惜。

    縱觀孔融的一生,年幼時因為天資聰慧而被稱作神童的孔融較之尋常孩童受到的誇讚與關注更多,然而父母在他年幼時未能給予正確的引導,讓本應有一番作為的孔融就此變為憤青。俗話說,識時務者為俊傑,作為一個豪族名士,孔融太不識時務了,因為自己的天性自傲和那張直言的嘴給自己惹了禍端,因而在官場上未能發揮自己的才能,實在是令人唏噓啊!

  • 6 # 仁者厚德載物

    什麼叫憤青?除了殺人如麻獨攬大權的東漢奸相曹操,還有為曹操為虎作倀的那些爪牙走狗,其他忠於漢朝或者得罪曹操的仁人志士普通百姓都被現代勢利小人定義為不識抬舉無事生非的憤青。

    只要是被偉大光榮正確的曹丞相殺害的人,你就一定不是好人,你呼吸都是錯。

    捨己為人的文學家教育家孔融成了勢利小人眼中的憤青,救死扶傷的醫學家運動家華佗也成了憤青,被曹操殺害的崔琰楊修婁圭邊讓袁忠桓邵許攸荀彧董承陳宮張邈張超種輯吳子蘭王子服吳碩趙彥耿紀金禕韋晃吉本高順呂布等名士名將都是心理變態的憤青,殺豬宰羊熱情招待曹操而被曹操滅門的呂伯奢一家都是憤青,曹衝的好友神童周不疑因為曹衝夭折讓曹操看見傷心也是憤青,伏皇后董貴妃及她們生的或者懷孕的孩子還有穿一件漂亮衣服被曹操殺害的曹植妻子也是憤青。徐州被曹操屠城的幾十萬老百姓也都是憤青。烏桓被曹操屠殺的二十多萬士兵百姓也都是憤青。

    只有殺人如麻濫殺無辜的人世間最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曹丞相是心理光明救國救民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英雄,其他被曹操殺害的人無論男女老少全部都是不識時務志大才疏的憤青,這就是現代勢利小人的邏輯。

  • 7 # i媽育兒

    孔融祖父六十大壽,母親讓 4 歲的孔融分梨。孔融將最小的梨留給了自己。

    他認為長幼有序,自己應當拿小梨子。而弟弟比自己更小,應當讓著他。

    老師教育我們要向孔融學習。

    後來孔融和兄弟孔褒爭死,孔融為了保全兄弟的命,公堂上為兄長認罪,決心自我犧牲。

    其實這些事都挺好的。

    只是孔融另外的事蹟就頗具諷刺了。

    建安九年,袁紹的兒子袁譚率兵圍困青州,城內的守兵僅僅剩下了百來人,形勢十分危急。

    當時的孔融正在青州城內,因為擔心有損自己處變不驚的名士形象,故作淡定,並堅持飲酒作詩,絕不督戰,令很多人十分頭疼。

    後來,在敵軍打破青州之時,孔融才在士兵的掩護下,自己逃離了青州,卻丟下了自己的孩子和妻子。

    另外。

    當時在一本《物理論》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說漢末有個叫管秋陽的人與弟弟及其同伴,因避戰亂而結伴同行,因為沒有了糧食,管秋陽就對弟弟說:“現在如果不吃你的同伴,我們三人就一起死。”於是兄弟倆一起殺了這個同伴,得以活下來。

    孔融對這件事的看法卻是:管秋陽愛惜父母賜予的身體,所以吃了同伴,沒有什麼錯,因為這人只是一個同伴,不是朋友,如果像管仲吃了鮑叔,貢禹吃了王吉,就不行。而管秋陽吃的那個人,不過是一隻能說話的鳥獸罷了,就像狗吃了一隻狐狸,一隻狐狸吃了一隻鸚鵡一樣,沒什麼奇怪的。

    東漢末年,時局動盪,儒家思想已經力不從心。

    孔融放出狠話:“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物寄瓶中,出則離矣。”

    大概意思是:父親對於孩子算什麼呢?只是發洩情慾後的產物罷了。母親對於孩子的意義就像裝著東西的瓶子(指母親懷孕生子),現在東西從瓶子裡出來啦,還要瓶子幹什麼。

    一時間,輿論譁然。人們紛紛指責孔融大逆不道,無節操,秀下限。

    但聯絡當時的社會風氣,我們也可以理解孔融的這種與儒家主流思想相悖的異端思想。

    實際上,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極有才華。他後來雖然投奔曹操,心中的擁漢情節卻一直都在。自己在曹營德高望重,卻一直頂撞曹操,是個狂放不羈的人,曹操一直想找個機會解決他。於是這些言論被曹操當成處死他的藉口。

    人性是複雜的。不會有絕對的善和惡。

    三字經裡面的"融四歲,能讓梨",是儒家宣傳的那種謙讓和仁愛的美德。無非是儒家為了維護社會道德秩序。

    但當然也不能僅僅因為這種諷刺而否定儒家文化的內涵。

    另外,評價一個人一定要聯絡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他的這些言論放在今天也顯得離經叛道。那是因為儒家文化在漢武帝之後成為正統思想後深入人心,而孔融當時所處環境是時局動盪,儒家主流思想分崩離析。

    孔融無疑是極有才華,卻不精於政治,言語也太過偏激。而這些與幼年孔融讓梨的橋段相比反差就很大了。環境加上人的本性體現出來了

  • 8 # 嶽劍

    孔融是如何從神童變為憤青的呢?這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和孔融自身有很大的關係。

    東漢末年,因連年戰爭,是一個禮樂崩壞的時代,中國傳統禮義廉恥蕩然無存,傳統的儒學的影響式微。隨著越長越大的孔融著見的東西多,性格反而變得更高傲起來。他心裡有什麼便說什麼,因為這樣得罪了很多的人,並且用自己孔聖人後代的身份,常常瞧不起他人。

    而且曾經的孝子,曾經說:過父子之間,根本就沒有親情,只是情慾的產物而已。母子之間,也是一樣的,就像一件東西寄存了罐子裡,拿出來以後,就不存在關係了。在當時倡導孝道的時代裡可是大不敬之罪。

    並且數次利用自己的學識來譏諷曹操,還數次和曹操寫信對罵,因此和曹操結怨。曹操是因為他是孔聖人之後,考慮他名聲太大,所以一直留著他。但曹操的容忍,讓他更加變本加厲,目空一切。在說了人的容忍是有限度的,所以最後,曹操找了個“不忠不孝”的名義,把他給殺了。

  • 9 # 薩沙

    孔融的變化並不稀奇。

    孔融讓梨,並不是單純說孔融有分享的精神。

    而是,孔融說“自己個子小,所以吃小的”。這並不是單純的謙讓,而更多是一種登記制度。

    正常來說,小孩子更弱小,應該受到一定優待,吃大一些的例子。

    孔融卻把大的梨子讓給哥哥,就是一種登記制度的表現,而不是單純的謙讓。

    如此類推,孔融成為哥哥以後,也會毫不猶豫的吃掉大梨子,將小梨子讓給弟弟。

    這同我們的尊老愛幼,是有本質不同的。

    可見,孔融小時候未必是什麼好孩子,有著嚴重的等級思想。

    另外,孔融10歲時,就表現出一個嘴炮的牽制,說話尖刻,不饒人。

    資料這麼寫:太中大夫陳韙來到李膺家,賓客把孔融是神通的事情告訴他,他卻不以為然地說:“小時候聰明,長大了可不一定好。”(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在座的孔融立即反駁道:“從您講的話可以看出,想必您小時候一定是很聰明吧?”(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陳韙無話可說。李膺大笑,說:“銳氣盡出,目無尊長,這麼聰明的孩子將來肯定能成大器。”

    看看,10歲的小孩子對大人說話如此尖酸,可見性格如此。

    長大以後,孔融的的所作所為,更像一個憤世嫉俗的書呆子。

    為啥?

    他本來是一方大員,家族和全國對他都有厚望。

    然而,孔融就是個嘴炮,文不能文,武不能武。

    開始被黃巾賊管亥包圍,孔融束手無策,只能依靠太史慈冒死去請公孫瓚救援,最終靠劉備大軍才解圍。

    之後袁紹派兵攻打北海,孔融還是沒有辦法,竟然當做進攻不存在,整天和清客喝酒作詩。

    結果袁紹大軍攻破北海,孔融帶著數百部下倉皇逃走,連老婆和孩子都被袁譚抓獲。

    慘不慘?

    如果孔融說自己是文官,不擅長打仗。實際上,他在北海長達6年,政治治理上也毫無建樹。

    說通俗點,孔融確實就像當年陳韙說的那樣,神童長大未必是強人。

    然而,孔融卻像今天很多所謂神童學生一樣,自認為是社會頂級精英。

    一旦遭遇一些挫折,他們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憤世嫉俗,指天罵地。

    孔融投靠曹操以後,曹知道他名氣大,給了他一個虛職養著。

    然而孔融卻處處同曹操對抗,耍嘴炮。

    曹操說東,他就說西,曹操說這事能做,他就說能做。

    其實,就是透過和曹操對著幹,孔融刷存在感,好像自己比曹操還強。

    最終結果,就是孔融被曹操幹掉,家人也被株連。

    那個封建年代,你搞什麼言論自由抨擊主公,基本就是死路一條。

  • 10 # 唐風宋月

    因為他的理想得不到實現。

    一個人如果有理想,但是理想得不到實現,只有三條路。第一條,一直向著理想前進,只顧趕路,不問前程。但是很容易成為理想主義者,被人看成有病,與世人格格不入,比如唐吉訶德。第二條,逐步認清現實,同流合汙,泯然眾人矣。第三條,成為憤青,怨天尤人,罵罵咧咧,說些憤世嫉俗的牢騷話,鬱鬱而終。

    孔融是孔子的後人,從小就有經邦治國的理想,當時的上層勢力分為儒家和法家兩種,曹操孫權劉備諸葛亮都是法家的,袁紹劉表劉璋司馬懿都是儒家的。這個結論是陳寅恪先生在魏晉南北朝述論稿說的,這本書我買了三版,看了不下二十遍,所以這個結論是正確的。有人不讀書,信口質疑這個結論,小編在這裡強調一下。

    如果袁紹把曹操幹掉了,或者孔融活到了司馬懿時代,他會很牛逼,很滋潤,但是生不逢時,他在給曹操打工。曹操是法家,孔融是儒家,兩人是兩條路線的鬥爭。曹操重用的都是寒士,不注重道德,只注重能力,孔融在曹操手下混不開,還不認同曹操的許多做法,認為曹操在瞎胡搞,仗著自己是聖人之後,大放厥詞,甚至說出周公娶了妲己這種下流話恥笑曹操的家族瑣事,但是曹操忍了。

    魯迅先生說,曹操是辦事人,從不感情用事,孔融發發牢騷無所謂,就當沒聽見。但是孔融得寸進尺,竟然指責曹操以孝治天下的正確性,這就犯了大忌,所以曹操以不孝之名把他幹掉了。

    牢騷太甚防腸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A志願想衝電氣工程,但是沒有服從調劑,後面那些志願都勾了服從調劑,會滑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