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蘇老頭15
-
2 # 健康人生享受生活
你好!首先這兩個詞的概念沒有界定好。
對於生命,一般人總認為一旦失去就不會再存在;而對於尊嚴,如果失去了還可以再得到的。那當然為了一時的尊嚴(或體面)而放棄生命有點傻。
-
3 # 黃小葉
“人要臉,樹要皮”
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句傳統諺語,這裡的“臉皮”是一種樸素的說法,規範些講,就是尊嚴。
沒有尊嚴的人很難說還是一個人。
我們經常聽到說“過著豬狗一般的生活”,便是指沒有人的尊嚴的生活,所以便被說成不像人。
尊嚴一詞,按漢語詞典的解釋包括兩層意思:
一是指尊貴莊嚴;
二是指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
我以為二者不可等量齊觀。
“有可尊敬的身份地位”,不一定就“尊貴莊嚴”。
反之,一個身份或地位卑微的人,卻可以表現出尊貴莊嚴。
“尊貴”,漢語詞典上的解釋是“可尊敬、高貴”,“莊嚴”是“莊重、嚴肅”。
綜合起來,尊嚴的意思便比較具體、明確了,它既指形象上的莊重,更指品性上的高貴,既指外貌,更重內心。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著要“愛面子”,其實也就是要我們從小就知道自尊。
在小學的思想品德課上,我們就已經知道個人修養的幾個方面:
自尊、自愛、自信、自強。
一個不自尊的人是不會懂得自愛的,一個不自信的人也談不上什麼自尊,而一個人的自信靠的是自強,這四者真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四者密不可分。
而在四者之中,自尊是首要的,是基礎,沒有自尊作為指導,自信、自愛、自強都很難成立。
而如果一個人同時具備了這些條件,他就是一個健全的人,一個相對來說完美的人。
人生在世,重在“修行”,這裡的修行當然不是指宗教上的意義,而是指一個人的品行修煉。
孔子曾要求當時的人們要“正名”,這裡的正名就是要人們做事注意規範,合乎道德,並且以此來維護做人的尊嚴。
在古代社會,人們是非常注重“名”的,好的“名”是一個人有尊嚴的象徵。
幾千年的儒家文化在尊嚴的概念上雖然狹隘了些,卻也培養了中華泱泱大國的尊嚴感,不論貧富,也不論身份地位,人們都有著極強的自尊意識。
“骨氣”和“氣節”一直都是華夏兒女做人之本。
“士可殺不可辱”便是一句錚錚誓言,性命可以不要,尊嚴卻無論如何不能丟。
丟了尊嚴,一個人生不如死。
中國古代有許多維護尊嚴的事例,感人至深。
那位寫出傳世傑作《桃花源記》以及“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等名詞佳句的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大家該很熟悉吧?
他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堪稱典範。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侍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寫出了他的詩人氣節。
《桃花扇》中的女主人公李香君,是一位在維護個人尊嚴的同時更維護了民族尊嚴的熱血女子。
從林則徐的“虎門銷煙”,到上升起的五星紅旗都在證明一個道理——民族要尊嚴!奧運會上的升國旗奏國歌,運動員們飽含熱淚,那都是神聖的尊嚴感在激動人心。
從古至今,中國外國,人們無不把尊嚴看作頭等重要的大事。
現在是一個開放的時代,傳統的價值觀受到巨大沖擊。
一時間,很多人開始重新解釋“尊嚴”的概念,認為只要有了錢就什麼都能買到。
古代曾經有過一個故事,是說一個農民在貧窮時鄰居叫他大哥,當他擁有了十畝地時,鄰居開始叫他大叔,等到他有了一百畝地時,鄰居就點頭哈腰叫他老爺了。
這是一個諷刺故事,“鄰居”那樣的人不是沒有,他在任何時代都會存在。但是,那也只是極少數人,他們永遠只是一些可憐蟲,他們的尊嚴感便是金錢的位數,實際上,他們是一無所有的人。
對此,有一句古詩做了最好的反襯:“自古聖賢皆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一個人只要有了正直的氣節,便有了做人的尊嚴。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做人是最重要的。
做人做好了,尊嚴感便油然而生,就像一道靈光一樣,照在一個人的頭上,使這個人神采非凡,讓人崇敬。
-
4 # 長方形68979935
其實生活的壓力和生命的尊嚴是不可以相提並論的,生活的壓力是可以克服的 ,而生命的尊嚴是樹立的。例如吃飯是為了活著而活著卻不是為了吃飯,那你說吃飯和活著那個重要?
回覆列表
看什麼人?為了尊嚴寧可不要生命。我這人,暫且放下尊嚴,就是為了生命。還有些人,不要尊嚴,苟延殘喘。還有些人要尊嚴要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