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條山人2014
-
2 # 方寸硬行
繁體字會不會丟?需不需要在學校裡學習?
首先,文字就是記錄、傳播資訊的媒介,從這個基本用途來說,文字越簡單,學習文字本身需要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就越少,也就是學習的成本就越低,這個毋庸置疑的,所以文字在不影響表達資訊的情況下,越簡單越好。
第二,文字本身是一種資訊,一種文化。從這個角度出發,很多學者出於對文化的保護,不希望簡化太多,很多愛好者朋友也是,覺得簡化文字就丟了文化。個人覺得這種說法並不完全靠譜,我們大眾沒有使用隸書,篆書已經一千多年了,並沒有失傳,甚至專家對馬家窯文化時期的符號也能解讀。所以我們應該不用擔心失傳的問題!因為有大量的文化愛好者,研究者!
第三,對學生而言,負擔已經很重,再加入枯燥的繁體字學習就更會對孩子們壓上更多的稻草!負面影響多於正面意義。
-
3 # 泉心2018
繁體字、草書都該認識一些,即便不考試。否則,旅遊時的許多優美的書法對聯,都不能體會,也是很大的損失。個人淺見,供參考。
-
4 # 讀書野人郝明瑋
文脈之傳承,文言不可少!識文言之精要繁體之不可少!傳中華軸心時代,繁文不可少!倡中華文明傳統,無文繁為據,假!
-
5 # 謅說書畫隱中
繁體字就像篆書隸書一樣,已成為古體字,傳承的目的就要看有沒有現實意義,從目前的大趨勢、大環境來看繁體沒有存在的必要性,個人可以玩玩裝逼可以。
-
6 # 家美九
不會疏遠,因為我們在查字典時,便能看到它,而方言,我們在生活中,無形中在應用。當然可以用文字的形式,放進圖書館,便於人們查閱學習。
-
7 # 王正高
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來眾多的寶貴科學的,文化的遺產文獻。這些文獻都是用繁體字和文言文寫成的,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就必須學會文言文和繁體字。例如書法理論鉅著“書譜”,“書法正傳”,清代蔣和的“書法正宗”,明代李淳“大字結構八十四法”,歐陽詢的“楷書結體三十六法”都是用文言文寫成的,是我們的寶貴財富。
-
8 # 翰墨寒雲
如果一直要追根朔源的話,究竟何種字型為正統呢?就目前我們知道的漢字的演變來看,繁體字也不能稱其為正源,如果立其正,甲骨文又究何源呢?
所以,就傳承而言,書壇寫甲骨文者不罕見,寫行草篆隸者更是如星辰不可量也。因此,中國傳統文化的延續,需要各個歷史階段的文化都有人去延續,尤其是就書法而言,隸書得其法者就不需要和楷書去比高下,不在同一歷史層面,如何比較??
-
9 # 毛成
中國文化傳承一是大眾,簡繁體主要爭論在學術界。從普及角度看,簡體確實為中國掃盲作出極大貢獻。但簡體漢字存在極大缺陷,不能表意。中國文字是最科學的文字,簡化的不免有很多遺憾!
-
10 # 九龍山閑人
進入現在社會無論是文字如何的發展和演變,都是以主流文化,大眾群體來認可的,繁體字是由甲骨文字,篆書,隸書,行書,草書,楷書,到了楷書的時候基本上就是我們說的繁體字,這是文字中經歷的過程,不可否認的事實,為了適應新的社會發展需要,文字幾經波折的簡化演變成目前的字形,如果完全否定現在的文字,迴歸原有繁體文字就會使現有的政治經濟社會秩序發生變化,就會衝擊當前社會的所有行業,文字的力量如此強大也就不言而喻,不可遺失繁體字,繼承傳統文化,還要讓其發揚光大是即矛盾又辨證統一的關係,留下有少數人來研究和弘揚,不失優雅,切不可全民皆學,
-
11 # 佛安村裡人
繁體字已經退出了實用領域,個人認為完全沒有必要象書法和文言文一樣透過學校來傳承。寫書法遇到繁體字,完全可以透過查字典解決。
回覆列表
你的提法有誤。
首先,繁體字是在新中國成立後,通過幾次簡化而在大眾範圍消失,而在小眾範圍的流傳,比如書畫界一直沿用繁體字,港臺澳門地區一直沿用。至於有人提出繁簡體字正統問題,其實大可不必糾結。就如中國由數千年的農耕社會過渡到工業社會,而把一些農具丟棄遺失一樣,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繁體字之所以被簡化,也是為了方便人們紀錄,寫作等方便而為之,是為了適應快節奏的社會環境。
其次,方言相對於繁簡體字的問題來說簡單,因為在中國不僅有五十六個民族各自的語言(有些民族只有語言而無文字),而且即使在一個民族內部也有不盡相同的方言,所謂的“一地一風俗,十里不同天”。所以說方言消亡是不存在的。方言也會與時俱進,逐步接受外來語言而不斷融合,形成自己語系裡的新詞彙。
再次, 書法和文言文要透過學校來傳播這個無爭議。而且要相應總書記和中央的提倡,加大推廣國學學習力度,其中就包括書法和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