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tliglle

    相同:1、背景相同。都是在19世紀60年代,兩國都面臨內憂外患的形勢。2、目的相同。都是為了實現富國強兵挽救危機。3、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方式,都學習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不同:1、領導者不同:前者是封建地主階級,後者是資產階級化的中下級武士。2、性質不同:前者是封建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後者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3、內容不同。前者主要單純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沒有改革政治制度,後者不僅涉及經濟、軍事、文化等,而且進行政治制度的變革,內容全面。4、變革的途徑不同。前者在地方督撫的推動下進行,後者是在武裝推翻了幕府統治,消除改革阻力的後,由天皇政府進行改革。5、結果不同。前者雖然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第一步,但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最終失敗了。後者使日本實現了富國強兵,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擴充套件資料:洋務運動的背景:(1)經濟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1840年中國爆發了鴉片戰爭,英國用大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社會性質發生變化,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迫不得已地對外開放,這次戰爭促使了自然經濟的解體。而後西方先進技術也逐漸湧入中國。1856年-1860年,列強又透過第二次鴉片戰爭從中國掠奪大量政治經濟利益和特權。此次戰爭更使中國受到資本主義經濟的侵略性衝擊。(2)政治背景——內憂外患① 國內:1851年—1864年,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這是一場反帝反封建的農民起義運動,是19世紀中葉中國的一場大規模反清運動。太平天國運動有力地打擊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和帝國主義的侵略,促進了封建社會的進一步崩潰,阻止了中國殖民化的程序。② 國際:14世紀初,西方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從14世紀-17世紀,在文藝復興運動,新航路的開闢,宗教改革運動等一系列運動的進行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逐步完成,人類歷史將進入一個新階段,這個新階段的主要特點就是整體化和近代化。這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洋務運動試圖走近代化的原因。在世界整體化的趨勢下,中國只能被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所以中國的洋務運動與國際形勢是息息相關的。(3)目的:一方面,為了自救,維護清王朝的統治;另一方面,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也認識到了西方先進技術的威力,深知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迫在眉睫。日本明治維新運動的背景(1)經濟背景在改革前,一些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已經開始出現家庭手工業或手工作坊。作坊內開始僱傭工人,由此可見日本在當時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它的出現,衝擊了封建自然經濟,從根本上動搖了幕府的統治基礎。資產階級的力量逐步壯大,日益感覺到封建舊制度嚴重製約著他們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於是開始呼籲改革政治體制。(2)政治背景① 國內:19世紀中葉,日本仍處於小農經濟的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天皇有名無實,實政大權掌握在德川幕府手中。德川幕府在國內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禁止日本與世界進行交流。禁止外國的傳教士、商人與平民進入日本,也禁止國外的日本人回國,甚至禁止製造用於遠航的船隻。只允許中國和荷蘭的商人在唯一的開放口岸——長崎從事商業活動,平民百姓沒有信仰自由。社會生產力低,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而幕府的統治者們卻仍不斷剝削壓榨他們。② 國際:1853年,日美“黑船事件”世人皆知。1854年,日本與美國簽訂了神奈川《日美親善條約》,同意向美國開放兩個港口。並給予美國最惠國待遇等。這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得德川幕府再度成為日本社會議論的焦點和討伐的物件。③新階層出現在當時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日本封建陣營也出現分化,中下級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勢力,這些人接受海外影響較早,因此對於革命比較積極上進。(3)必要性:日本國內外矛盾日趨激化,面臨重重危機,急需一場革命來擺脫困境。不堪忍受幕府剝削和外國侵略者壓迫的日本民眾紛紛要求改革日本的封建制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發財樹冬天葉子尖發黃乾枯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