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 用春、夏、秋、冬(這四個字)來區分季節與地球的公轉有關。 我們的地球在圍繞太陽不停地公轉的同時,也在繞自身的地軸自轉,不過地軸並不垂直於公轉軌道面,而是有一個23度27分的傾角。正是因為這個傾角的存在,才會使太陽在地球表面的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移動,從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 當太陽直射在北迴歸線時,北半球獲得的太陽熱量較多,且白晝比黑夜長,所以北半球氣溫處於一年中最高的時候,為夏季;這時太陽斜射在南半球,南半球獲得的太陽熱量較少,且黑夜比白晝長,因此,南半球處於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冬季。當地球繞太陽再公轉半圈時,太陽的直射點由北迴歸線移向南迴歸線,北半球獲得的太陽熱量逐漸減少,由夏季進入秋季,進而轉入冬季;而南半球卻正好相反,由冬季進入春季,進而過渡到夏季。不過,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並不是一個標準的正圓,因此南半球的夏天要稍稍比北半球的夏天熱,而冬天則要比北半球的冷些。 傳統:中國古代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為四季的開始。 在中國出版的日曆上,公元紀年的日期旁邊,還標著一種農曆,這種曆法也叫夏曆,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陰曆”。中國民間習慣上用農曆的月份來劃分四季:農曆一月到三月是春季,四月到六月是夏季,七月至九月是秋季,十月到十二月是冬季。在早期的農業社會里,耕作的進度往往依天時為準,曆法自然就成了農民作息的依據。中國自古以農立國,曆法的準確與否,直接影響國計民生,所以歷代天子,都十分重視修訂曆法一事。在戰國時期之前,黃帝、顓頊、夏、殷、周、魯等朝代,所使用的歷法,皆為「四分曆」,其中黃帝、周、魯三種曆法以子建月,即以仲冬月(陰曆十一月)為一歲之首。殷朝曆法以醜建月,即以季冬月(陰曆十二月)為一歲之首。夏朝曆法以寅建月,即以孟春月(陰曆正月)為一歲之首。顓頊時曆法以亥建月,即以孟冬月(陰曆十月)為一歲之首。到了漢武帝時,已出現了曆法與天象不符的偏差。《漢書》「律曆志」形容此時為:「朔晦月見,弦滿望高」。武帝下令司馬遷、落下閎、鄧平等人改秦「顓頊歷」,另訂「太初曆」,仍以夏曆的孟春之月為歲首,並將廿四節氣列入曆法。其名稱與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這四個節氣有關
科學: 用春、夏、秋、冬(這四個字)來區分季節與地球的公轉有關。 我們的地球在圍繞太陽不停地公轉的同時,也在繞自身的地軸自轉,不過地軸並不垂直於公轉軌道面,而是有一個23度27分的傾角。正是因為這個傾角的存在,才會使太陽在地球表面的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移動,從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 當太陽直射在北迴歸線時,北半球獲得的太陽熱量較多,且白晝比黑夜長,所以北半球氣溫處於一年中最高的時候,為夏季;這時太陽斜射在南半球,南半球獲得的太陽熱量較少,且黑夜比白晝長,因此,南半球處於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冬季。當地球繞太陽再公轉半圈時,太陽的直射點由北迴歸線移向南迴歸線,北半球獲得的太陽熱量逐漸減少,由夏季進入秋季,進而轉入冬季;而南半球卻正好相反,由冬季進入春季,進而過渡到夏季。不過,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並不是一個標準的正圓,因此南半球的夏天要稍稍比北半球的夏天熱,而冬天則要比北半球的冷些。 傳統:中國古代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為四季的開始。 在中國出版的日曆上,公元紀年的日期旁邊,還標著一種農曆,這種曆法也叫夏曆,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陰曆”。中國民間習慣上用農曆的月份來劃分四季:農曆一月到三月是春季,四月到六月是夏季,七月至九月是秋季,十月到十二月是冬季。在早期的農業社會里,耕作的進度往往依天時為準,曆法自然就成了農民作息的依據。中國自古以農立國,曆法的準確與否,直接影響國計民生,所以歷代天子,都十分重視修訂曆法一事。在戰國時期之前,黃帝、顓頊、夏、殷、周、魯等朝代,所使用的歷法,皆為「四分曆」,其中黃帝、周、魯三種曆法以子建月,即以仲冬月(陰曆十一月)為一歲之首。殷朝曆法以醜建月,即以季冬月(陰曆十二月)為一歲之首。夏朝曆法以寅建月,即以孟春月(陰曆正月)為一歲之首。顓頊時曆法以亥建月,即以孟冬月(陰曆十月)為一歲之首。到了漢武帝時,已出現了曆法與天象不符的偏差。《漢書》「律曆志」形容此時為:「朔晦月見,弦滿望高」。武帝下令司馬遷、落下閎、鄧平等人改秦「顓頊歷」,另訂「太初曆」,仍以夏曆的孟春之月為歲首,並將廿四節氣列入曆法。其名稱與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這四個節氣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