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象山易學堂

    二胎政策的開放很多的孩子都有了自己的哥哥或者姐姐,很多的家長認為有哥哥姐姐在一起生活的孩子要懂事很多,但是又不是很明白這是為什麼,那我們就來說話所這是為什麼吧!

    其實很多的時候,孩子從自己年齡相仿或者是自己喜歡的人那裡,學到很多的東西他們會模仿一個人的行為,這在學前教育學中被稱之為“榜樣學習”。

    “榜樣學習”是由班杜拉提出的,他認為很多的孩子會透過影視或者是特人的行為,這一行為的過程就是首先看到某一個行為,再進行內化,最後是幼兒用行為的表現出他所看到的內容。比如一個幼兒在影視劇中看見了某一個暴力的行為,幼兒也會模仿這一暴力的行為,並且此時的幼兒只是這一個動作的輸出,他們不知道這些是對還是錯的,他們只是知道他學習了這一個行為,沒有是非對錯的意識,這時候就要用強化來肯定或者否定這一項為。

    當然了,如果你的所有的行為都是好的那就沒有問題了。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的二胎會好帶一些,除了媽媽有經驗而外,更多的是幼兒會模仿哥哥姐姐的行為,所以就顯得格外的懂事,幼兒也許不知道這一行為是對是錯,但是他們會模仿這一行為。所以這也就告訴家長,在孩子面前注意自己的行為

  • 2 # 月輪山老人

    謝謝!人們常說,榜樣力量無窮,實踐證明是對的,比如某人的徳、才、行很好,往往還能成為一些同道者的偶像。這對任何年齡段的人,都起到追求向上的作用。優秀的榜樣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成才更顯得重要。父母的勤勞節儉、好學向上,德行高尚,是教育兒女的好榜樣,是敎育孩子的無聲命令,對孩子的積極影響很有意義,或許可造就其一生的成功。另外,比如家庭中幾個兄弟姐妹,長兄、長姐能勤奮學習,品學兼優,都會成為弟妹的榜樣,古往今來,有許多家庭的全體成員都是優秀者,在社會上名聲很大,受人羨慕、學習、讚賞。所以作為父母必須重視對孩子的榜樣的引導作用,平時要求孩子多看英模傳記,也是很好的教育途徑。上述是正面的,反之,有些惡樣,如果影響孩子,不加註意,會貽害其一生,真是悔之晚矣!為什麼會有如此懸殊呢?眾所周知,因為孩子還稚嫩,模仿性特長,但難辨對錯、是非、好壞之故等。請指正。

  • 3 # 海納百川175201257

    有用啊。父母是孩孑第一位老師,家庭教育是社會,學校能替代了。家庭教育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成人,同時為孩子成才奠定堅實的基礎。所以家長的榜樣作用就不言而喻了,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就具有很大的作用的。

  • 4 # 喵叮噹

    非常有用!

    因為大部分孩子都心智不成熟,需要有人引導,如果有一個正確的人給孩子作一個榜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5 # 歆果果

    必須的,大人的行為舉止是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禮貌,孝順,交際,很多方面都會影響到。

    給孩子樹立正面的榜樣是很有必要的,出了把孩子生出來,教育是每個家庭都需要重視的。

  • 6 # 54時間海

    給孩子樹立榜樣有用。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正確的榜樣是效仿的楷模。好的榜樣有正確的引導作用,是我們人生道路的指示燈。壞榜樣有警示作用,但也可能誤導孩子。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榜樣,是父母家人,或者是老師朋友,亦可能是英雄偉人。

    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父母要先規範自身行為。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而且是終身制的老師,所以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是孩子首要模仿的物件,孩子是在父母的影響下,有認知意識,逐漸學會語言,行動,父母的行為決定孩子的行為習慣。

    生活中常有人說誰誰家孩子,真像爸爸或媽媽,這是孩子在家庭生活中,長期耳濡目染,行為舉止受到潛移默化。家長勤勞整潔,作息規律,有上進心,孩子就有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家長生活懶散,居家生活不整潔,孩子從小也懶散,玩具亂扔,上學後書包凌亂,丟三拉四,孩子也沒有好的學習習慣。家長素質高,孩子懂禮貌。家長素質低下,整日說話罵罵咧咧,孩子從小就滿嘴髒話。

    正確的榜樣,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每個階段學習的榜樣也會不同,容易被成長環境影響。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是講述了環境的重要性,在孩子成長環境中,周圍人物會成為學習的榜樣,榜樣會對孩子產生重要的影響。壞的榜樣對孩子雖有警示作用,但孩子在小的時候,不能正確分辨是非,就容易被誤導,就需要父母正確的引導。

    在當今社會中,公眾人物最易被孩子們關注。他們的言談舉止被孩子爭相模仿,甚至衣著服飾都影響孩子們的審美觀。所以,作為公眾人物,更應該起到榜樣的作用。

    如今,很多的榜樣人物是積極向上的,是被社會傳頌的。家長在引導孩子學習榜樣的同時,要記得自己也是榜樣,給孩子正確的引導,與孩子共同成長。

  • 7 # 龍抬頭666

    給孩子樹立榜樣真的有用嗎?今天我就以一個小到不能再小的“一粒米飯”,來回答這個問題。6O年代中期,我們國家處於百廢待興,大搞建設的困難時期。在我老家農村,那時候的一粒米,可用一克黃金來比值。由於物資奇缺,糧食金貴。農村的老百姓,基本上是靠蘿蔔,紅薯,蔬菜為主食,以野菜和山上的“鼻瀧菇”(一種野生菌)為輔食。由於嚴重缺乏營養,所以人民普遍得了“黃腫病”,骨瘦如柴,四肢無力。人民的身體健康,由於缺糧,受到極大的影響。

    在我7歲時的某一天,正好老爸在家休假。長達半月,在沒吃飽一頓米飯的飢餓中,當看到一碗米飯端上餐桌,我狼吞虎嚥,三扒兩咽。由於沒注意,將一小團飯掉人地下,我順手抓起甩入了垃圾桶。突然,“叭叭”二聲,我的臉上被媽媽甩了兩巴掌。媽要我必須從垃圾桶,將那一團飯撿出來。我邊哭邊撿,媽媽用水一粒一粒將飯洗乾淨,並收於碗中。將我擁入懷中,說了一大堆我“似懂非懂”的道理。手指藍天說出:浪費糧食會遭天雷打的。最後,老爸出來圓場,給我念了一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現時移半個世紀,媽媽的兩巴掌和“遭雷打”;爸爸的那首詩,已陪伴我走過了風風雨雨的50多年。但我永記心中,不敢忘記,更是我教育孩子和孫輩的口頭禪…

    當我成年後參加了工作,在我家中的餐廳牆上,一直掛著那首詩。講句摳門的話,那是我花了二包“大前門”香菸,特請單位一個懂書法的朋友,給我寫後並裝裱入框的。現我的孩子及孫輩,每當吃飯前,都會有意識的看看那首詩。我可毫不誇張的說,在我的家教中,是不允許晚輩們浪費一粒糧食。媽媽,奶奶那二巴掌,特別神秘而威嚴的“遭雷打”一直留存於晚輩們的心目中。透過我們言傳身教,代代相傳,現晚輩們雖然都很富裕,但生活上堅持勤儉節約,不會鋪張浪費。在孫輩們開始懂事開始,兒女們便開始教導,朗誦: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用餐,粒粒皆辛苦…

  • 8 # 歡樂成長錄

    在回答為什麼之前,我先非常肯定地回答:給孩子樹立榜樣真的有用。

    原因如下:

    1、教的意義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言是傳,身是教。身體力行是教,以身作則是教,正身明法是教,上行下效是教。教是一個動詞,是指的具體的行為,沒有說育,只有教育。

    2、從孩子認識世界的方式看。

    孩子認識世界的方式是透過他們的感覺,這些感覺包括:視覺、味覺、嗅覺、聽覺。孩子們透過這些感覺來認識事務,形成概念、然後在進行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連結。而父母是陪伴孩子時間最長的親人,父母的言行舉止透過孩子的感覺形成了孩子對事務的反應和概念。這也論證了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另外在《父母的語言》一書中,作者表達了孩子90%以上的語言來自於父母的語言的觀點。

    3、從孩子的學習能力看

    孩子在6歲前,學習能力主要是透過大量的模仿,模仿自己的爸爸媽媽,模仿身邊的小夥伴,模仿身邊可以接觸到的人或物來學習處理生活中難題的態度和方法,也透過在不斷的模仿和在父母的肯定與否定、讚美或諷刺中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價值觀。

    4、孟母三遷的故事:行動的力量

    孟母三遷中表面看是環境對人的改變,實際是環境中的人對孩子的影響,孟母三遷告訴父母們對孩子的教育意義是:說1000次,不如行動一次。

    現在有很多父母抱怨孩子喜歡看手機,苦惱於孩子患上網癮,但在實際家庭生活中,父母雙眼緊盯著手機,動嘴不走心的禁止孩子看手機,這樣沒有任何信服力。要想教育孩子不看手機,首先父母得放得下手機。

    5、遵循孩子成長得鼓勵,不強求孩子,才能將榜樣得力量發揮到最大

    很多家長都有迫切得望子成龍之心,也願意付出很多心血來教導孩子,但家長需要明白的是,孩子不能一夜長大,在許多問題上,他們不能像我們一樣理性的權衡各種利弊要害。可能榜樣的力量不會在短時間出現好的效果,反覆提及的問題不會在孩子身上得到改善,但隨著孩子的長大,這樣的榜樣教育將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方方面面。畢竟羅馬不是一日造成的,孩子也不是一天教育成才的。

    當然只要您注意觀察,您會發現很多喜歡打孩子的父母在小時候一定是被打的孩子,很多孩子都無法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其實這正是好的或壞的“教”帶來的後果。

    教育孩子沒有捷徑,唯有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教育“先有“教”才有“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江中下游由哪些平原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