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Kfdsxf

      耶和華  Yah 耶和華(對上帝的稱呼)  YHWH或YHVH 耶和華(聖經舊約中對上帝的稱呼), 這是古希伯來語的寫法,只包含子音,不含母音,所以在猶太教中也稱上帝為“雅威”。  雅威(Yahweh)  上帝現身在摩西面前的時候,說“我是自有永有的”;猶太人因此稱上帝為“雅威”,由於當時希伯來文獻只標記子音,所以用拉丁語字母來表示這個單詞就是YHVH或YHWH。平時猶太人用“主人”(adonai)這個單詞的發音來誦讀YHVH,而不按正式發音將YHWH讀出,這是對這個立約的名字表示尊敬;只有每年猶太曆七月初十日大祭司進入至聖所時,才能在約櫃前說出這個單詞的正確發音。歷史上聖殿多次被毀,祭司血統混雜於其他家族中,這個單詞的發音因此失傳了。宗教改革時期,馬丁·路德將聖經從原語種翻譯成德語,必須解決YHVH的發音問題,所以他很有想象力地把adonai的母音嵌入YHVH中,成了YaHoVaH,英語即為Jehovah,這就是中文“耶和華”的來歷;大部分當代英文譯本及往昔英語譯本的當代再版本都將這字譯為「主」(LORD,四個字母均大寫)。現代隨著希伯來語的復興,聖經考古學發現了YHVH的正確發音及其真意——至高無上、獨一無二的主宰。  這個名稱(在舊約全書中總共用了6,828次)應該和一個動詞「to be」(是)有關,上帝在出埃及記三章14至15節宣告說:「我是自有永有的。」這個名字和基督所宣稱的「我是」,有著特別的關係(比較約八24、28、58,十30,十一25,十三19,十四6、16);基督正是宣告自己是與耶和華平等的。  上帝用「耶和華」的名字,來表明上帝與以色列人的個人關係。亞伯蘭在接受上帝之約的時候(創十二8),也是要回應上帝這個名字。上帝以這名字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拯救他們脫離捆縛,救贖他們(出六6,二十2)。Elohim和Adonai這兩個名字,都曾在其他文化體系中被人用過,但「耶和華」(Yahweh)一名,是給以色列人的一個獨特啟示。  Yahveh 基督宗教的上帝  上帝是三位一體的:他有三個位格——聖父、聖子、聖靈,一個本體——聖父的神性、聖子的神性和聖靈的神性,本質上是同一個。換句話說:只有獨一無二的耶和華;聖父完全是耶和華,聖子完全是耶和華,聖靈完全是耶和華;聖父不是聖子,聖子不是聖靈,聖靈不是聖父。  耶穌基督是聖子,也就是上帝的第二個位格;聖子是參與創造的,也是創世之前就有的(參考約翰福音開頭: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  為什麼上帝不是整個下來被釘十字架救人類而只是用了一個位格呢?  上面沒人管了怎麼行?  補充一下資料:  有關三位一體的正確解釋  上帝在本質(essence)上是一:  初期教會曾產生過這樣的問題,究竟基督在實質上(substance),或本質上(essence),是不是與父相同的?亞流說,基督在實質上是與父相同的,但父比基督大。這表示說,實質或本質的相同還不足夠,三位一體的正確解釋應該是,「在本質上為一」(one in essence)。上帝在本質上為一的根據,是申命記六章4節:「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的上帝是獨一的主。」「獨一」的希伯來文echad,意思是「合一」。這節經文不但強調,上帝的獨一性,也強調上帝的合一性(另比較雅二l9)。三位都擁有神性的總和,而上帝在本質上沒有被分割。本質上為一,也就是說,三位並不是各自獨立行動的,這也是耶穌對猶太人的指斥(比較約五l9,八28,十二49,十四10)。  就位格說,上帝有三:  「位格」(persons)一詞似乎減損了三位一體的合一性,其實位格這名詞,是不足以形容三位一體的相互關係的。有些神學家改用「存有」 (subsistance),就是說,「上帝有三個存有。」此外三者之間還有相距、關係及形態之別。位格這名詞,可幫助說明,三位一體並不單是一種顯現方式,而是有個別位格的存在。當我們說,上帝的位格有三,意思是指:  (I)每位都有上帝的本質(essence);(II)每位都擁有上帝的豐滿(fullness)。「在上帝來說,不是有三個一起存在或分開的個性,而是在一個神聖本質之內,有位格上的自我區分。」這與形態論(撒伯流主義)有重大的不同。形態論說,上帝是一位,但以三種不同的方式表現自己。三個位格的合一,在舊約常常被提及,如以賽亞書四十八章16節,父差遣了彌賽亞和聖靈,向復興的國說話。在以賽亞書六十一章l節,父以聖靈膏立彌賽亞,給他任命。這些經文部強調了,三個位格的平等與合一。  三個位格有相距的關係(distinct relationships):  三位一體記憶體在著一種存有(subsistance)上的關係。父不是被生的,也不是從別的位格而有的;子是從父永遠被生的(begotten)(約一 18,三16、18;約壹四9)。「生出」(generation)這詞,說明了三位一體的關係。子是永遠從父而生的,聖靈是永遠從父和子發出 (proceeds)(約十四26,十六7)。「發出」這名詞,也說明了一種三位一體的關係;聖靈是父和子所差派的。我們須要注意,這些名詞只是表達出三位一體裡的一種關係,並不說明有等級上的分別。由於這些名詞都有等級意味,有些神學家就索性不用。  三個位格在權力上是相等的:  「生出」和「發出」這些名詞,可以說明三位一體之間的職能,但三位一體彼此間,是有同等的權柄。父在權柄上是至高者(林前八6);子在每一方面與父同等(約五21至23);而聖靈又被稱為與父和子同等(比較太十二31)。  誰是耶穌?  到大約公元前6-4年耶穌出生的時候,猶太人一直在等待著其宗教經典預言的彌賽亞(Messiah)的出現已經達幾個世紀。但是,耶穌自己卻因為這個稱呼所暗含的意義而不願意接受它。他所要建立的王國是精神的,而非政治的,他要把王國建立在人民的心裡。  當耶穌升入天堂後,他的追隨者們一刻也不延誤地宣稱他就是“彌賽亞”——那個將拯救他們的人。這促成了猶太教和基督教的最終分裂,因為猶太人拒絕這種說法。但早期的基督教徒把這個說法作為他們傳道的中心。他們甚至把“彌賽亞”(Messiah)這個單詞翻譯成希臘文“Christus”(基督),意思是“被上帝塗油的”,並且把這個希臘文單詞作為惟一適用於耶穌的稱號,連定冠詞都省略了。  為什麼他們如此肯定耶穌就是人們長期等待的“彌賽亞”呢?他們和耶穌一起度過的時光使得他們相信就是這樣:他曾經奇蹟般地餵飽了一大群人,他趕走了魔鬼,他原諒了一切罪過並且宣佈“上帝的王國”即將到來。這恰恰是人們期望神聖的“彌賽亞”做的事情。  上帝之子和人之子  早期基督教徒經常稱呼耶穌為“上帝之子”,雖然這個短語只在福音書裡偶爾突然冒出來。這個稱呼也強調了耶穌和上帝之間的獨特關係——一種最類似於父親和兒子之間的關係。當耶穌稱呼上帝為“阿爸”(Abba)時,他的弟子們都非常震驚,因為這個詞語表示耶穌和上帝之間的可能具有一種最密切的關係。  然而,從他自身來說,耶穌更喜歡別人叫他“人之子”。他的聽眾非常熟悉這個短語,因為它在猶太教經典中被多次使用。在那裡,這個稱呼通常僅僅指人,但是它也可能指一個具有偉大精神權力的人物,上帝最終會給他一個永恆的王國讓他統治。  如果我們把這些術語放在一起,我們會明白耶穌怎樣看待他自己的,以及其他的人又是怎樣看待耶穌的。作為“彌賽亞”,他降臨世間使人從他們的罪惡中解放出來;作為上帝之子,他享有和上帝的獨特關係;而作為人子,他把自己和所有的人類等同起來。  耶穌問:“你們說我是誰?”西蒙彼得回答說:“你是彌賽亞,是永生上帝的兒子。”“祝福你,西門·巴約拿!”耶穌回答說,“因為這個真理不是別人告訴你的,而是我天國裡的父親直接告訴你的。”——《馬太福音》 16:15—17  耶穌傳道  雖然耶穌實際上並不是一位猶太人的“拉比”,但是他的追隨者們認為他是,而且認為他所教授的東西比當時的猶太教教師所講授的東西更具權威性。耶穌所展示的奇蹟是他傳道的一個核心部分,這向人們顯示上帝總是在他們中間施展著神力。  耶穌最初在猶太教會堂里布道,因為所有的猶太男性都被賦予這麼做的權利。當對他的反對太強烈而使這種做法變得不可能時,耶穌就在室外或者他朋友的家裡給他的徒弟和人們傳道。人們帶著自己的一些關於猶太教法律的問題來找他時,他就給他們講解諸如給羅馬人納稅、通姦行為、結婚和離婚、愛和原諒等事情。透過尋求耶穌在法律方面的指導,人們正把他當作一位“拉比”。耶穌經常用寓言來回答他們的問題,這些寓言來自於日常生活並且具有一定的精神意義。猶太教的經典裡充斥著這類故事。幾乎所有的耶穌寓言都告訴人們他帶來了“上帝的王國”,並顯示他們如何才能進入這個王國。  耶穌的奇蹟  在拿撒勒一個猶太教會堂裡的一次佈道上,耶穌告訴他的聽眾先知“以賽亞”(Isaiah)講的關於“彌賽亞”的預言:他將“為窮人帶來好訊息……為俘虜帶來自由且為盲人恢復視力”。所有四本福音書裡關於耶穌傳道的描述裡有一個最顯著的特徵就是他所展示的奇蹟。在那裡,我們經常看到耶穌具備一種神奇的力量,他能為人治病、趕走邪惡的靈魂、餵飽飢餓的人、馴服自然界中不可控制的因素,以及令死人活過來。福音書顯示,耶穌經常被人們的需要所打動,而且如果人們對他忠誠,他就會作出反應。  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馬可福音》1:15  口述  我們有關耶穌的唯一真實的資訊來自《聖經》裡的四部福音書,但是第一部福音書《馬可福音》直到耶穌死後第35年才開始寫。在中間的這段時期裡,人們在心裡記住耶穌的活動和教誨並透過口頭流傳下來。口述傳統在猶太教歷史中也具有很重要的位置,所有基督教先知和領袖的教誨都是透過這種方式存活了幾個世紀。  注:《馬太福音》、《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包含了耶穌講述的40種不同的寓言,其中最著名的是《好撒馬利亞人》。《約翰福音》裡沒有寓言,但是包含耶穌講的以“我是”開頭的諺語,例如“我是生命的糧食”。  遇難和復活  耶穌的遇難和復活形成了基督教信仰的基礎。透過基督的遇難,基督徒相信他們的罪過已經被赦免,而耶穌的復活向他們保證遇難不是結束、而是全新的開始。  《馬太福音》、《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清楚地寫到,幾乎在耶穌公開傳道的同時就有人開始反對他和他的教義。羅馬統治者懷疑他煽動人民造反;而宗教領袖們則把他的行為看成是對上帝的褻瀆,並相信他正在鼓勵人民違抗猶太法律。但是,許多普通的人民支援他一直到最後。  耶穌遇難  在他遇難的前夕,耶穌和他的門徒們在耶路撒冷相會,慶祝猶太教的逾越節。在共進晚餐的時候,耶穌用無酵餅和葡萄酒來向門徒們闡述他即將面臨的死亡所具有的意義。從此以後,基督徒們用定期的聖餐儀式來紀念這頓晚餐(基督徒們稱之為“最後的晚餐”)。  晚餐後,耶穌走出耶路撒冷城,在橄欖山麓的客西馬尼園向上帝祈禱了一些時間。當夜,他就被非法逮捕,被帶到大祭司和猶太教最高評議會(Sanhedrin)面前,遭到非法刑訊和非法審判;最後被交給羅馬帝國的猶地亞州總督本丟·彼拉多(Pontius Pilate),彼拉多把耶穌移交給殺害施洗約翰的分封王希律,希律又將耶穌退還彼拉多。彼拉多一個人就可以批准死刑,在公眾強大的壓力下,彼拉多後來恰恰就是這麼做的。  就在耶路撒冷城外,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直到他窒息而死,這是全世界的基督徒在耶穌受難日(Good Friday)要回憶的事件。一位追隨耶穌的神秘人物——阿瑞馬西亞的約瑟夫——向彼拉多要來了耶穌的屍體,並把它埋葬在自己還沒有使用過的墳墓裡——從一整塊磐石中鑿出的一個墓穴。  他為要拯救我們世人,從天降臨,因著聖靈、並由童貞女瑪麗婭成肉身,而為一個男人;在本丟彼拉多手下,為我們釘於十字架上、受難、埋葬;照聖經第三日復活;並昇天,坐在父的右邊;將來必有榮耀再降臨,審判活人死人;他的國度永無窮盡。——《尼西亞信經》(Nicend Creed)  注:福音書記載了耶穌在十字架上說的最後七句話。長期以來,“十架七言”是基督徒在耶穌受難節(Good Friday)裡使用的祈禱辭的核心部分。  耶穌復活  第三天,幾個女人來到耶穌的墳墓為他的身體擦香油。這項任務本該在人去世後立即完成,但是耶穌去世的時候已接近禮拜五傍晚,猶太人的安息日是從禮拜五的日落後到禮拜六的日落前,而猶太人在這天不能做任何事情;尤其是這個安息日是逾越節的安息日,對猶太教有著十分特殊的重大意義,除非迫不得已,猶太人絕不會做觸控屍體等不潔淨物品及其它諸如此類的事情;所以為耶穌的屍體塗抹膏油這件事,被推遲到了下一個星期的第一天(週日)黎明時分,也就是耶穌死後第三天的拂曉,逾越節安息日後的第一個白晝將臨之時。當這些女人到達墳墓的時候,她們發現墳墓入口的石頭已經滾開,而且墳墓裡是空的;她們還碰到幾位天使,並被告知耶穌已經復活了。就在那一天,耶穌在他的門徒中間出現,以後還現身過兩次。在接著的幾周內,關於耶穌身體復活的訊息被傳播給越來越多的人們。  在耶穌遇難後的最初幾天裡,耶穌的門徒們在耶路撒冷緊緊擁抱在一起,希望自己不會遭遇和耶穌一樣的命運;當耶穌多次向不同的門徒群體顯現後,耶穌的門徒們才非常遲緩地明白了耶穌復活的真相。逐漸地,他們明白耶穌是另一種新的“彌賽亞”——不是一個世俗的國王,而是一個天上的統治者。復活後第四十天,耶穌在門徒們的注視下升入了天堂,這是一些基督徒們在耶穌升天節(Ascension Day)裡要慶祝的大事。在離開世上之前,耶穌對門徒許諾,他將為他們派遣一位安撫者或者保惠師——即“聖靈”(Holy Spirit),“聖靈”將永遠和他們在一起。  早期教會  路加在《路加福音》的結尾說,耶穌在與他的門徒分開時向他們許諾派一位“聖靈”來。路加以同樣的承諾作為他第二本書——《使徒行傳》——的開始,並接著講述耶穌升入了天堂的故事。然後,他開始在書中描繪基督教教會在猶太教五旬節期間誕生的情景。  猶太人從羅馬帝國統治的各個地區來到耶路撒冷慶祝五旬節,這個節日慶祝上帝在西奈山上把《律法書》授予摩西。  聖靈降臨節(The day of Pentecost)  耶穌的門徒們按照耶穌的吩咐留在耶路撒冷,他們牢記耶穌的承諾:當聖靈降臨時,他們將得到上帝的力量,而且他們應該把他的資訊傳播到耶路撒冷、整個猶地亞、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他們抽籤選出馬提亞,接替出賣耶穌的叛徒猶大的使徒職分。  五旬節到了,門徒都聚集在一處。忽然,從天上有響聲下來;好像一陣大風吹過,充滿了他們所坐的屋子;又有舌頭如火焰顯現出來,分開落在他們各人頭上。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聖經·新約全書·使徒行傳》2章1-4節  門徒們操著各地的鄉音,向來自外地的猶太人傳福音;西門彼得當眾講道。當日皈信基督並接受洗禮的人,共有三千之眾。  福音廣傳和新約全書  接下來的歲月裡,門徒們在猶太公會的迫害下,仍然把福音先後傳遍了撒瑪利亞和猶地亞的猶太人和外邦人,甚至一些積極迫害教會的人也悔改皈信基督並加入教會,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利賽人掃羅,即日後的外邦人使徒保羅。隨後,福音迅速傳遍羅馬帝國全境,並開始向境外傳播。新約全書的寫作也隨之開始,作者先後有馬可、雅各(耶穌的同母異父弟弟)、保羅、馬太、路加、彼得、猶大(耶穌的同母異父弟弟)、約翰和希伯來書的作者,一共九人,到1世紀末新約全書各卷均完成。  在此期間,羅馬帝國為了強化統治,開始推行愷撒教,即要求羅馬公民和屬民承認在位的愷撒皇帝是主宰,並向羅馬式的萬神殿獻豬為祭。最初,羅馬當局以為基督教是猶太教的一支,所以按照以往慣例加以縱容,不強迫猶太教徒和基督徒如此行事;後來發現基督宗教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新宗教,於是開始大肆殘害基督徒;尤其是在公元70年鎮壓了猶太人反抗羅馬帝國的首次暴動之後,對基督徒的迫害越演越烈。在猶太教和羅馬當局先後展開的迫害中,耶穌親傳的門徒大多殉道,基督教會在殉道士鮮血的澆灌下頑強地成長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奶水好少,大家有什麼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