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曾國藩整體評價:
一、曾國藩與中國近代文化
論者普遍認為,曾國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有的論者甚至說,從某種意義上講,曾國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化身。如果說,儒家文化可以分為早、中、晚三個發展時期,並有與之相應的三個代表人物的話,那麼早期為孔子,中期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國藩了。曾國藩確實繼承了中國以儒學的綱常名教為核心的傳統文化。
這次提交大會的許多都涉及這一點。曾國藩完全按照儒學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恪守"三綱五常"之道,認為"君雖不仁,臣不可不忠,父雖不慈,子不可不孝,夫雖不賢,妻不可以不順。"他本身的"以禮自治,以禮治人","執兩用中","持盈保泰","剛柔相濟","勤、儉、謹、信"的自我修養,其家訓的"八本"、"八字"、"四條"、"四敗"等等,均反映了曾國藩地道是集中國傳統文化的大成。對於"三綱五常"的評論,論者之間是有分歧的。
有的論者視"三綱五常"為糟粕,甚至認為它是最不適應時代,最稱糟粕者,有的論者則有異議,認為既然對中國傳統文化要一分為二,為什麼對這個傳統文化的核心三綱五常就不能一分為二呢?能否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全是糟粕呢?只有非核心部分裡才有一些精華呢?顯然,不能如是說,如果這樣說,豈不是從全體上否認了傳統文化嗎?
事實上,在過去相當長一個時期裡,把忠、孝、悌、仁、義、禮、智、信視為糟粕,或不講,或不提倡,並沒有給我們社會帶來什麼好處,反而深受其害。有的論者說,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是為了維護中國的傳統文化。而有的論者則說,曾國藩維護的首先就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而是它的糟粕。
二、曾國藩與太平天國
曾國藩有近20年與太平軍長期作戰,打敗太平天國是他一生事業的頂峰。對他的評價不能不與對太平天國的評價相關聯。有些論者堅持傳統觀點,認為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是歷史的罪人,劊子手。因為太平天國運動是農民起義,而農民起義是歷史發展的動力。
但有些論者的看法則有所不同,認為,"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看,無論是文化觀念決定一切的觀點或農民戰爭是歷史發展動力的觀點,都帶有很大的主觀性與片面性。我們評價歷史人物和事件,主要是看它對社會的發展是起推動作用或阻滯作用。
洪秀試圖引進西方宗教的教義來發動一場推翻滿清王朝的農民戰爭,但所引進的並不是新教倫理精神,而是中世紀的宗教神學,並使之同中國本土的封建迷信與農民起義的樸素平等觀念相糅合,成為太平天國神權政治的精神,因此,太平軍如若取得全勝,洪秀全的神權政治得到鞏固,有可能會把中國拉回到中世紀的黑暗時代去。
曾國藩作為傳統文化與封建政權的捍衛者,他的立場顯然是保守的"。"但是,洪秀全的神權政治比曾國藩所維護的封建政權更落後,兩害權取其輕,曾國藩鎮壓太平軍獲勝,縮短了瞎折騰的時間,對社會歷史的發展反而較為有利"。這與馮友蘭對太平天國的看法是一致的。但不同意馮友蘭認為鎮壓太平軍起到了抵抗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的作用的看法。
有的論者則完全不同意馮友蘭的看法,認為"洪秀全、楊秀清等太平天國領導人的思想言行,雖然塗上一層"天父天兄"等神道設教色彩,但其愚昧、落後和迷信的程度,究竟不同於一般的會道門,就其所頒佈的《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等綱領性檔案而論,實際上已帶有一定的近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性質,有別於中國封建社會的農民起義。因此,"神權政治"倒退到黑暗時代的假設,顯然是根據不足的。因此,太平天國還是難於否定,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罪責難逃。"
三、曾國藩與洋務運動
現在,普遍認為,曾國藩是洋務運動的首領,隨著人們對洋務運動的重新認識,從而對其首領曾國藩也必須重新認識。洋務運動被論證為中國第一個近代化運動,因此曾國藩就成為中國近代化的開創者。中國的近代化運動雖然一開始就有懷著各種目的的洋人的參與,但其主流是華人自己的活動,它的愛國性和進步性已經日益為更多的人所認同。
因此,對曾國藩的洋務思想及其實踐的愛國性和進步性,爭議日少。此次對此也無大的爭論。有的論者說,對曾國藩的洋務思想應一分為二:曾國藩將魏源的"師夷之長技"思想付諸實踐,率先制炮,興辦近代軍工及科學技術,是應當肯定的;對其所興所造"不用於制夷"而"專用以制民",是應該否定的。對此,有的論者反駁說,說曾國藩所興所造"不用於制夷"而"專用於制民",是沒有根據的。
對曾國藩整體評價:
一、曾國藩與中國近代文化
論者普遍認為,曾國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有的論者甚至說,從某種意義上講,曾國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化身。如果說,儒家文化可以分為早、中、晚三個發展時期,並有與之相應的三個代表人物的話,那麼早期為孔子,中期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國藩了。曾國藩確實繼承了中國以儒學的綱常名教為核心的傳統文化。
這次提交大會的許多都涉及這一點。曾國藩完全按照儒學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恪守"三綱五常"之道,認為"君雖不仁,臣不可不忠,父雖不慈,子不可不孝,夫雖不賢,妻不可以不順。"他本身的"以禮自治,以禮治人","執兩用中","持盈保泰","剛柔相濟","勤、儉、謹、信"的自我修養,其家訓的"八本"、"八字"、"四條"、"四敗"等等,均反映了曾國藩地道是集中國傳統文化的大成。對於"三綱五常"的評論,論者之間是有分歧的。
有的論者視"三綱五常"為糟粕,甚至認為它是最不適應時代,最稱糟粕者,有的論者則有異議,認為既然對中國傳統文化要一分為二,為什麼對這個傳統文化的核心三綱五常就不能一分為二呢?能否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全是糟粕呢?只有非核心部分裡才有一些精華呢?顯然,不能如是說,如果這樣說,豈不是從全體上否認了傳統文化嗎?
事實上,在過去相當長一個時期裡,把忠、孝、悌、仁、義、禮、智、信視為糟粕,或不講,或不提倡,並沒有給我們社會帶來什麼好處,反而深受其害。有的論者說,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是為了維護中國的傳統文化。而有的論者則說,曾國藩維護的首先就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而是它的糟粕。
二、曾國藩與太平天國
曾國藩有近20年與太平軍長期作戰,打敗太平天國是他一生事業的頂峰。對他的評價不能不與對太平天國的評價相關聯。有些論者堅持傳統觀點,認為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是歷史的罪人,劊子手。因為太平天國運動是農民起義,而農民起義是歷史發展的動力。
但有些論者的看法則有所不同,認為,"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看,無論是文化觀念決定一切的觀點或農民戰爭是歷史發展動力的觀點,都帶有很大的主觀性與片面性。我們評價歷史人物和事件,主要是看它對社會的發展是起推動作用或阻滯作用。
洪秀試圖引進西方宗教的教義來發動一場推翻滿清王朝的農民戰爭,但所引進的並不是新教倫理精神,而是中世紀的宗教神學,並使之同中國本土的封建迷信與農民起義的樸素平等觀念相糅合,成為太平天國神權政治的精神,因此,太平軍如若取得全勝,洪秀全的神權政治得到鞏固,有可能會把中國拉回到中世紀的黑暗時代去。
曾國藩作為傳統文化與封建政權的捍衛者,他的立場顯然是保守的"。"但是,洪秀全的神權政治比曾國藩所維護的封建政權更落後,兩害權取其輕,曾國藩鎮壓太平軍獲勝,縮短了瞎折騰的時間,對社會歷史的發展反而較為有利"。這與馮友蘭對太平天國的看法是一致的。但不同意馮友蘭認為鎮壓太平軍起到了抵抗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的作用的看法。
有的論者則完全不同意馮友蘭的看法,認為"洪秀全、楊秀清等太平天國領導人的思想言行,雖然塗上一層"天父天兄"等神道設教色彩,但其愚昧、落後和迷信的程度,究竟不同於一般的會道門,就其所頒佈的《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等綱領性檔案而論,實際上已帶有一定的近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性質,有別於中國封建社會的農民起義。因此,"神權政治"倒退到黑暗時代的假設,顯然是根據不足的。因此,太平天國還是難於否定,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罪責難逃。"
三、曾國藩與洋務運動
現在,普遍認為,曾國藩是洋務運動的首領,隨著人們對洋務運動的重新認識,從而對其首領曾國藩也必須重新認識。洋務運動被論證為中國第一個近代化運動,因此曾國藩就成為中國近代化的開創者。中國的近代化運動雖然一開始就有懷著各種目的的洋人的參與,但其主流是華人自己的活動,它的愛國性和進步性已經日益為更多的人所認同。
因此,對曾國藩的洋務思想及其實踐的愛國性和進步性,爭議日少。此次對此也無大的爭論。有的論者說,對曾國藩的洋務思想應一分為二:曾國藩將魏源的"師夷之長技"思想付諸實踐,率先制炮,興辦近代軍工及科學技術,是應當肯定的;對其所興所造"不用於制夷"而"專用以制民",是應該否定的。對此,有的論者反駁說,說曾國藩所興所造"不用於制夷"而"專用於制民",是沒有根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