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騎士分享
-
2 # E1128774713
中國摩托車不差技術。價效比是關鍵問題,一輛兩輪摩托車個個是精品,從幾萬元到上百萬元有幾個人去買?一般人代步用摩托車萬元左右的都能騎十年、二十年的,無需高尖端技術含量的摩托車。如果你有錢你買什麼摩托車都會有的。一切製造源於國情。
-
3 # 江蘇賈貴
他們合併,並不能做到強強聯手,互補性不強。幾年前,中國兵器工業集團一位新領導,把幾個國字頭的摩托企業強行合併,嘉陵,建設,金城,這些牌子,結果很慘,只持續了不到1年,後來這些企業都基本死了。
-
4 # 驃騎府
而且豪爵也與其他日系合資品牌一樣,沒有生產農用車,純粹是靠兩輪通路摩托車銷量撐起的,這個實力還是很強大的,因此在國內市場,豪爵是沒有爭議的一哥。
就說本田一家吧!
就在前幾天,本田剛剛宣佈——本田旗下摩托車在全世界的生產數量自有成立以來累計已達到4億輛。4億輛是個什麼概念?400000000,一個4後面有8個0。也就是全中國14億人口,每3.5個人就擁有一輛本田生產的摩托車,這裡面還包括抱在懷裡的孩子和只能坐在輪椅上的老人。
而我們國內截止到2017年全國摩托車保有量的資料是104800000輛,一億零四百八十萬輛,幾乎只有本田累計生產量的1/4稍多一點。但是你算算這個保有量是有多少個品牌參與組成的資料?
本田最早是從1949年開始生產摩托車,但是僅僅只用了10年,也就是到了1959年,本田就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車生產商。直到今天本田依然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摩托車製造商,在全世界22個國家建立有生產基地,共計有33個生產廠,僱員高達近20萬人,這還是本田摩托車(本田技研)的規模,如果算上本田汽車,那麼這個實力還更加恐怖。
在技術研發這塊,本田也在全世界所有摩托車品牌裡面擁有絕對的實力,你不要總是被本田的車型中庸的風格而迷惑,其實本田的技術一直是在摩界久負盛名。
上世紀60年代的歐洲GP摩托車賽場,本田就已經憑藉絕對的實力笑傲江湖,你看看下面這輛250cc排量的本田賽車RC166。
雖然只是一款250cc排量的賽車,但是極速能達到240KM/H,因為他配備的是一顆並列六缸風冷(油冷輔助)發動機,最大馬力達到了60匹。
紅線轉速區域高達18000轉,當高轉速的時候,發動機會發出類似於電鋸的聲浪,為了保護騎手的聽覺,不得不為騎手配上耳塞,即使這樣,當時的那個倒黴的英國騎手還是在幾個賽季之後永遠的失去了聽覺。這款車是如此的具備統治性,拿冠軍拿到手軟,以至於當時的GP聯盟修改規則,不再允許六氣缸賽車參賽,這樣RC166才從江湖隱退。這可是上世紀60年代的事情。
橢圓形活塞發動機見過沒?本田也曾經弄出過這麼一款車——NR750。
為了反擊兩衝程發動機的強力衝擊,本田決定在現有四行程發動機的基礎上放大招——將活塞改成橢圓形,這樣能具備更大的動力輸出。
將發動機活塞打造成橢圓形,那麼氣缸的橫截面也是橢圓形,這樣就相當於在氣缸總數上名義上是四氣缸,但是由於氣缸的特異形狀,實際上是V8的發動機,因為每個橢圓形活塞配備了兩根連桿,每個氣缸擁有8個氣門,看起來就像是V8一樣。這樣的設計巧妙的避開了賽事規則,其效能可想而知。
好了,這只是本田一家,其他的鈴木,雅馬哈,川崎就不用介紹了,同樣具備深厚的技術儲備和研發能力,規模也遠非豪爵和隆鑫可以比擬,並不是兩者相加就能夠硬槓的事情,說句不好聽的話,任何一家日系摩托車品牌都能把豪爵和隆鑫的聯合體摁在地上摩擦,這個真沒什麼過多討論的。
而隆鑫在大排量發動機領域也有所建樹,例如KE500,650cc大單缸,YF300等等,儘管都是仿製的機器或者是轉讓的技術,但是在國內還是能排的上號。但是要是與日系任何一家比起來,還差得很遠很遠。
這個問題就到這裡吧,總之不是一個層級的對手,說是降維打擊也沒錯,中國產車起步晚,日本汽車摩托車行業起步早,這個真沒什麼好比的,承認差距奮起直追才是真正的辦實事,妄自菲薄才是清談誤國,不要嘲笑中國產如何弱雞,沒意思,就如同將一個籃球健與一個三歲小孩相比,嘲笑別人連三步上籃都不會,所以這樣的對比真的很沒意思。歷史是螺旋形的重複,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盛極而衰盈滿則虧,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是歷史規律,要站在這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你會看得更遠。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有很強的火藥味,也表明了摩友們對中國產摩托車現狀的不滿意,更表達出了一種希望中國產摩托迅速崛起變強的願望。
但按照常理來說老大和老二聯合起來搞外援是極不現實的事情,通常情況下老大基本上會找一個小跟班,來搞死老二以確保老大穩固的地位。或者老二會聯合一些小跟班來搞死老大,然後自己再做老大,因為歷史就是這麼發展的。
假設這兩家企業聯合起來真的能和日系品牌直接抗衡嗎?
1.核心技術,雖然豪爵和隆鑫的技術儲備都比較強,並且豪爵的品控加上隆鑫的研發能力,會很容易實現全系產品的均衡發展,但這兩家企業其實還是缺少最核心的東西。
比如發動機,電噴系統就是這兩家企業最大的軟肋,雖然在小排量和中大排量上這兩家企業加起來都表現不錯,但事實上發動機的核心技術依然掌握在別人手裡。
2.使用者認知度,這兩家企業合起來叫個什麼品牌呢?其次兩家企業合體變身後,並不見得廣大摩友就能認同,即便你研發出的產品非常牛逼,也只能是叫好不叫座,因為品牌的培養需要一個很長的週期,它既需要自己擁有超強的硬實力,也需要一些外在因素。
在日系摩托已經幾乎完美的當下,很難將這種現象迅速改變,使用者依然會按照原來的思維,去選擇自己喜歡的車型,所以後續的市場表現仍然是個問題。
綜上所述,還是讓兩家企業各自為戰,分庭抗爭的好,只有它們互相競爭,積累良好的使用者口碑,豐富產品線,才能促使整個自主品牌車型迅速成長,抱團作戰基本上就是一個既不現實也不可能的夢,它只能讓自主品牌迅速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