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僅僅是因為趙括的紙上談兵導致的趙國打敗麼?當然不是!
長平之戰是公元前260年秦國和趙國之間的一場殲滅戰,這一戰秦國投入兵力60w,趙國投入兵力45w,百萬雄兵在長平一代鏖戰,規模空前龐大。
此戰因秦國進兵南韓上黨,南韓不敵,上黨投降趙國,從而導致秦國兵峰直至趙國。大戰之初,趙國不敵秦國,接連丟城失利,後來廉頗採取固守的方式令秦國再無寸進,同時也令這一場戰爭上升為兩國國力的比拼。
趙國的國力不如秦國,更有秦國使用反間計,趙國令馬服子趙括為將,代替廉頗,與秦國決戰。
趙國換將趙括的同時,秦國也命武安君白起趕赴長平,代替信梁君王齕,戰國名將之首的白起對上初出茅廬的趙括,這一戰毫無懸念,趙國大敗,降卒45w被秦國坑殺,自此東方六國再無與秦國爭鋒的實力。
那麼如果趙國不換將,繼續任用廉頗的話,趙國有沒有機會能贏?關於戰爭的勝負,孫子有言:"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也就是說兵聖孫武認為戰前的籌劃周密程度與戰爭的勝負息息相關,那麼秦國和趙國誰籌劃的更周密呢?很顯然是秦國。
剛剛已經說過了,事情的起因是因為秦國攻打南韓上黨,南韓不敵,上黨投降了趙國,趙國接手了上黨後,秦國迅速將兵峰指向了趙國,很明顯在戰事之前秦國就已經推算到了趙國的加入,而反觀趙國,趙國一點準備都沒有,甚至還曾想著和秦國議和,因此從戰前籌謀這一點來講,秦國完勝,趙國完敗;
戰爭開始後,兩國將士正面衝殺,趙將廉頗不是秦軍王齕的對手,連連失利,因此廉頗採取固守的方針,想以此拖垮遠征的秦國,從而將戰爭上升的了秦趙兩國的國力的比拼。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後,國力強盛,而且秦國有兩個產糧平原,而趙國以經商為主,國內並沒有大的產糧平原,因此趙國的國力不如秦國,繼續對峙下去趙國肯定不是秦國的對手,這也正是趙孝成王不滿意廉頗從而同意陣前換將的原因,因此從兩國國力的比拼上,趙國敗了,而秦國也只能算是慘勝。
假如趙孝成王沒有換將,趙國會不會傾全國之力由廉頗帶領繼續與秦國對峙下去?
顯然不會,理由有二:
第一、除秦趙之外還有其他東方五國同樣在虎視眈眈,一旦秦趙兩國動搖國本,東方五國會毫不猶豫的撲上來狠狠的咬上一口,所以繼續對峙的局面只能在不損傷國本的前提下進行,不會在持續太久,不然就是自掘墳墓;
第二、秦國不會容忍這種情況發生,反間計就很好的說明了秦國的這一態度,趙國同樣也不想繼續對峙下去,不然趙孝成王也就不會同意令趙括為將令趙括一戰而勝之;
所以繼續對峙不是長久之計,秦趙兩國一定要正面打一場,但是在這裡,秦國的反間計沒有成功,我們假設趙孝成王依舊無比的信任廉頗,繼續由廉頗統兵與秦國一決生死。
秦趙兩國正面交鋒是有過先例的,戰爭初始廉頗就和王齕正面作戰交過手,結果是趙國失利,連丟城池。如今決戰,趙國將領依舊是廉頗,而秦國將領則變成了以白起為主,王齕為輔的組合,這種情況白起和王齕二打一,廉頗似乎沒有贏的可能,因此趙國還是難逃戰敗的局面。
雖然難逃戰敗的局面,但是廉頗是一員經驗豐富的老將,他應該不會像趙括那樣中計導致45w趙軍全軍覆沒,我們可以想象隨著廉頗的一次次失利,但趙軍依舊敗而不亂,後退有序,令秦國難以得到大的便宜。
隨著戰爭的持續,兩國將士的大量傷亡,國力的不斷耗損,而且秦國的戰線不斷增長,秦國運糧更加不便,所以同樣國力受損的秦國不得不接受趙國的求和,從而長平之戰以趙國割地賠款而落幕。
無疑這種結果比趙括為將要好很多很多,但是趙國依舊擺脫不了戰敗的結局。
以上個人淺見,還請賜教。
長平之戰僅僅是因為趙括的紙上談兵導致的趙國打敗麼?當然不是!
長平之戰是公元前260年秦國和趙國之間的一場殲滅戰,這一戰秦國投入兵力60w,趙國投入兵力45w,百萬雄兵在長平一代鏖戰,規模空前龐大。
此戰因秦國進兵南韓上黨,南韓不敵,上黨投降趙國,從而導致秦國兵峰直至趙國。大戰之初,趙國不敵秦國,接連丟城失利,後來廉頗採取固守的方式令秦國再無寸進,同時也令這一場戰爭上升為兩國國力的比拼。
趙國的國力不如秦國,更有秦國使用反間計,趙國令馬服子趙括為將,代替廉頗,與秦國決戰。
趙國換將趙括的同時,秦國也命武安君白起趕赴長平,代替信梁君王齕,戰國名將之首的白起對上初出茅廬的趙括,這一戰毫無懸念,趙國大敗,降卒45w被秦國坑殺,自此東方六國再無與秦國爭鋒的實力。
那麼如果趙國不換將,繼續任用廉頗的話,趙國有沒有機會能贏?關於戰爭的勝負,孫子有言:"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也就是說兵聖孫武認為戰前的籌劃周密程度與戰爭的勝負息息相關,那麼秦國和趙國誰籌劃的更周密呢?很顯然是秦國。
剛剛已經說過了,事情的起因是因為秦國攻打南韓上黨,南韓不敵,上黨投降了趙國,趙國接手了上黨後,秦國迅速將兵峰指向了趙國,很明顯在戰事之前秦國就已經推算到了趙國的加入,而反觀趙國,趙國一點準備都沒有,甚至還曾想著和秦國議和,因此從戰前籌謀這一點來講,秦國完勝,趙國完敗;
戰爭開始後,兩國將士正面衝殺,趙將廉頗不是秦軍王齕的對手,連連失利,因此廉頗採取固守的方針,想以此拖垮遠征的秦國,從而將戰爭上升的了秦趙兩國的國力的比拼。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後,國力強盛,而且秦國有兩個產糧平原,而趙國以經商為主,國內並沒有大的產糧平原,因此趙國的國力不如秦國,繼續對峙下去趙國肯定不是秦國的對手,這也正是趙孝成王不滿意廉頗從而同意陣前換將的原因,因此從兩國國力的比拼上,趙國敗了,而秦國也只能算是慘勝。
假如趙孝成王沒有換將,趙國會不會傾全國之力由廉頗帶領繼續與秦國對峙下去?
顯然不會,理由有二:
第一、除秦趙之外還有其他東方五國同樣在虎視眈眈,一旦秦趙兩國動搖國本,東方五國會毫不猶豫的撲上來狠狠的咬上一口,所以繼續對峙的局面只能在不損傷國本的前提下進行,不會在持續太久,不然就是自掘墳墓;
第二、秦國不會容忍這種情況發生,反間計就很好的說明了秦國的這一態度,趙國同樣也不想繼續對峙下去,不然趙孝成王也就不會同意令趙括為將令趙括一戰而勝之;
所以繼續對峙不是長久之計,秦趙兩國一定要正面打一場,但是在這裡,秦國的反間計沒有成功,我們假設趙孝成王依舊無比的信任廉頗,繼續由廉頗統兵與秦國一決生死。
秦趙兩國正面交鋒是有過先例的,戰爭初始廉頗就和王齕正面作戰交過手,結果是趙國失利,連丟城池。如今決戰,趙國將領依舊是廉頗,而秦國將領則變成了以白起為主,王齕為輔的組合,這種情況白起和王齕二打一,廉頗似乎沒有贏的可能,因此趙國還是難逃戰敗的局面。
雖然難逃戰敗的局面,但是廉頗是一員經驗豐富的老將,他應該不會像趙括那樣中計導致45w趙軍全軍覆沒,我們可以想象隨著廉頗的一次次失利,但趙軍依舊敗而不亂,後退有序,令秦國難以得到大的便宜。
隨著戰爭的持續,兩國將士的大量傷亡,國力的不斷耗損,而且秦國的戰線不斷增長,秦國運糧更加不便,所以同樣國力受損的秦國不得不接受趙國的求和,從而長平之戰以趙國割地賠款而落幕。
無疑這種結果比趙括為將要好很多很多,但是趙國依舊擺脫不了戰敗的結局。
以上個人淺見,還請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