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何律師13990946596
-
2 # 建章君
哲學中的本體論是指關於我們的認識物件作為整體究竟是什麼的探索與爭論,確實是關於本原的思考。
歷史上,關於上述問題有種種著名的回答,也就構成了種種的本體論哲學。這些哲學有的成了宗教,有的成了原始的物理學。認為起源為神的就成了宗教;認為一切為原子構成的,如古希臘的德謨克利特,就與今日的唯物論及物理學更為接近。還有的學派,譬如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世界的本源是數學。蘇格蘭底與柏拉圖認為是一種抽象的“理念”,同時不否認神;這與中國先秦哲學以“道”為本體,同時承認上帝是接近的。康德把其稱為“物自體”。
本源是一還是多,一與多的關係構成了一元論、二元論乃至多元論的辯論。
由於過度陷於抽象的本體論及一元論宗教,歐洲的中世紀經院哲學就顯得比較僵化。應該說,神學在哲學上都是屬於本體論的。
近代西方哲學意識到了經院哲學的缺陷,從笛卡爾開始,質疑了我們所謂認識的可靠性。於是,近代西方哲學就開始了所謂從本體論向認識論的轉向,即不在陷於對本體的抽象辯論,而是針對認識本身進行探討。這帶來了哲學精神與科學精神的重大突破。
越到現代,在哲學上就越少對本體論的專門探討。但應該說,現代性的理論數學與物理學中的理論物理已經幾乎完全替代了當初的哲學性的本體論。這種本體論的深度與廣度是古代哲學本體論完全無法媲美的。當然,西方的神學院經常還是要跳出來對科學表示異議。
中西方的古代本體論哲學與現代科學精神切近的,我認為有以蘇格拉底、柏拉圖為代表的理念說,中國先秦哲學的以道為本,佛教哲學的以“理體”為法源;而神學則是必須被淘汰的。科學以實證主義精神更注重分析現象本身的結構,由此切入本體;但是現代的科學的系統論已經再次超越現象,迴歸整體性的本體,這與傳統的論道論法論理的精神是相合的,是可以相互借鑑的。
而認識論與方法論,無論何時都不能丟棄,因為這使我們去檢驗認識與邏輯本身的可靠性,檢驗概念與範疇的精確性,區別能指與所指的差別。只有上述這些工具無誤了,人們才有可能更準確地逼近本體。
-
3 # 語境思維
本題,一搜便知,似乎多此一舉。既然提出,想必深究。“本體”一詞,來自西方,與中文不在同一術語體系,涉及詞源學與語義學,又涉及人工智慧領域,值得專業人士重視。
講真,研究哲學,必先諳熟“物理學”與“語義學”,否則雲裡霧裡,走進死衚衕。
我仔細查了相關術語的解釋,不怎麼滿意,或不夠邏輯力,或牽強附會。
我給出簡明詞理,便於記憶。兩個符號:[ ]裡的表示詞理,( )裡的表示意思。進步解釋,我談點“另類”,誠信分享。
一,本體(nouminon,ontology)的本義。
本體,事物的本來面目,透過現象下的本質。
noumin(名), on [單數]。nouminon(名/本體),被簡寫7個變相,皆“名”、“名義”、“名學”。
①noun(名詞),如pronoun,
②name (名稱),如namely。
④onom,如economy,astronomy,onomatopoeia,其中,at[中綴]。
⑤onym,如antonym,synonym。
⑥nomen,或nominon,如phenomenon, nominon, nomenclature (term, terminology)。
⑦ent,其en [音變],t[中綴],如entity (實體)。
詞根:log (舌/論/表述),logy(學說/學科)。如 logos (名學/理學/邏輯),ontology (名之說/名學/本體論/本體)。詞義交叉,正常。
log有4個變相,都含“舌”、“名義”:
①lingu,如linguist, bilinguistic (雙語的)。
②langue(舌),如language。
④lex,如lexicon(詞典),lexical(詞彙的)。
二,本體的深度解讀。
中國哲學《道經》,開宗明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處的“非常名”,就是名義之下的“本質”、“本體”。欲講道,先明名。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名副其實,實至名歸,名如其人.....,為什麼中西都把“名”與“本體”關聯呢?
從語義學看,名動形副介連代助冠嘆的所有詞彙的本義,都回歸到“名”。例如,適得其所之所(名詞→關係代詞),有的放矢之的(名詞→結構助詞),令愛之愛 (名詞→動詞),the 是 that, this, those, these 的統稱(代名詞→冠詞)。the up of a shelf, upshelf (貨架上層)之up [名詞],finish up (了斷,搞定) 之up(名詞→副詞)。five placings (五個到位) (名詞→動名詞)。知道詞類迴歸於名詞切取決於搭配,無論中英文,你會運用自如。
名可名,起個名字,而已。而其名下之義的名義,卻難為常人吃透。“天”,很籠統,其定義,卻是哲人、物理學家、語言學家的事。“邏輯”,一般指,符合規律的玩意,或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語言學一句名言:一個詞,就是一堂邏輯課(A word is a logic lesson)。數千年的知識與智慧,積澱在詞彙裡,談何容易。
從物理看,本體,就是物質的存在形式與運動方式。名義,就是物質結構與運動功能。這些都是麻煩的名義:空間、時間、慣性、介質、能、力、光、電、磁、熱、波、頻、相、阱、勢、位、焓、熵......。
哲學範疇,既要符合邏輯,也要基於物理學,符合語義學。如今,哲學沒大進展,人們沒大興趣。炒冷飯,換新瓶,不那麼景氣。
三,本原的深度解讀。
本原(primitive),最原始的本體。pri/pre(最初),mit/it(go,走),ive(相關的),字面意思:走在或追溯到最原初的(本體)。
哲學的本原,涉及:宇宙的最初起源,萬物的第一推動力,第一性原理,之類,說法諸多,皆籠統。道家以“無極生太極”而諱莫如深,佛教“空即是色”而撲朔迷離,王陽明笛卡爾以“我思則我在”而不可理喻,馬哲以“世界是物質的”而統而言之。
期待物理學崛起。愛因斯坦試圖的大統一物理(Grand Physics),可惜流產。弦理論的萬物皆由弦,似乎玄乎。大爆炸理論,甚囂塵上。暗物質量子說,舉步維艱。高能粒子加速器,恐怕走遠。我想,量子、螺線、隨機——上帝的三枚棋子——哲學的本原。
四,相關術語的解讀
①實體(substance, entity)。sub (在下),stance (姿態,狀態),substance字面意思:狀態或表象之下的實質,或物質。ent (名),ity (特性/本性),entity字面意思:名義的本性。
②實質(essence)。es/ex (超出),sence /sense (感知),essence字面意思:超出感知,不依賴於意識的客體,即本質、本體。
②主體(subject,mainbody)。sub (在下),ject (投放),subject 字面意思:上帝轄下的子民,哲學含義:認知客體的人。
④現象(phenomenon)。phe/face (表面),nomenon /nominon (名義/本體),字面意思:名的表面。事物的表象、外觀。典型的現象叫效應(effect)。哲學含義:與實質對應的客觀感覺。
-
4 # 董豔臨
哲學產生的原因,是為了指導社會的一切,給社會上的一切指明方向的。因為萬事有陰陽兩面,所以產生了唯向主義和唯物主義,這就是本體,唯心主義注重思想和精神,唯物主義注重實踐和物質。思想有實踐產生,但是相對簡單、小範圍、短時間產生的思想理論,遇到複雜環境、大範圍、長時間段的時候,就會解釋不清楚了,這時候應該就事實修改思想理論,但是實際上卻是思想由過去的領袖總結的,成了信仰,還有就是不知道怎麼修改,所以他們就不顧現實的認為他們對,由此變成了唯心主義。而現實是由複雜環境、大範圍、長時間形成了很多理論,但是很多卻相互矛盾,在有些方面可以運用很好,在有些方面卻讓人迷失方向,好像理論沒有完結一樣。這時候本來應該形成一套新的思想理論,但是一是形不成一套新思想,二是拒絕統一思想,由此形成了唯物主義。開始唯物主義理論指導實踐是很有用的,而隨著發展唯物主義也解釋不清楚了,也變成拒絕現實,變成了新的唯心主義。從此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其實已經分不清楚了,科學迷失方向了,萬有引力帶萬有,就是唯心的特徵,相對論卻是對絕對的肯定,又有唯心的特徵,本來很多人都想解決這個問題,與唯物主義能夠結合,量子糾纏理論徹底顛覆了過去的一切理論基礎,科學大廈塌了一半。現在特別需要新的哲學能夠解釋這一切,但是現實卻是歸納不出來,有人歸納出來了也沒有人信,因為不否定過去,就不可能有未來,一否定過去就被人罵死了,更何況現實是科學家在想辦法歸納哲學,哲學家則是在留戀過去,亂套了。過於注重實踐其實本身就是一種唯心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強調思想和精神意識,在更大環境反而更加像唯物主義,這顯示他們根本就是一體兩面,誰也離不開誰,只有合起來才是真正的哲學。
-
5 # caoxiaopeng
說的不一定對,哲學是解決形而上的問題,形而下的問題我們的老祖宗一句話就講完了,一陰一陽之謂道。哲學的本體是要說明,我們這個宇宙是什麼原因行成的,根源在哪裡!就如同禪宗給一個話頭讓你參,父母未生之前你在哪裡?哲學的本體是解決這樣問題的。
-
6 # 成蘇
哲學的本體論是指世界的本源是什麼?是精神還是物質?誰決定誰?機械唯物主義(以費爾巴哈為代表)和辨證唯物主義(以馬克思為代表)都認為世界是物質的世界,物質決定精神。主觀唯心主義(以佛教為代表)認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全都是約覺。客觀唯心主義(以基督教為代表)則認為:上帝(耶和華決定世上一切。(沒有他旨意,人們連一根頭髮都不能掉下地〈費爾吧哈語〉。
-
7 # 說三追四
關於這個問題我在前面一系列的相關問答中我都做了明確論述,哲學,俗稱邏輯學,也稱方法論,既然是邏輯和方法就l離不開人的思維,因此哲學的本體是人而不是什麼物,更嚴格地講哲學就是人類自我認識的理論,也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理論。因為人的主體存在和客觀世界的存在是緊密相聯的同時也是辯證的(辯證存在)現在哲學領域一個最大誤區就是把主體當成客體(反作用)把客體變成主體(唯物)因而造成哲學思想領域的混亂(唯物唯心)在實踐中搖擺不定(時左時右)……
-
8 # 洋蔥圈之體
是人類的臆想,僅存人類文明,哲不哲學,都無所謂,內心的感受語言是難以言喻的,我們弄不懂很多事物,不過不管你弄不弄的懂,一切依舊,答案和問題這個世界已經而且一直在呈現,差不多就得了,如果喜歡高興就去做吧,累了煩了不高興了就歇息吧
-
9 # 香山紅葉汪邦年
哲學本體論是人類認識世界或曰宇宙的本質本源的最高概括的學問。即探討和研究世界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唯物主義哲學認為世界的本質本源是物質的,唯心主義哲學認為世界的本質本源是精神的。光就唯物主義發展軌跡來看,是由原始的哲學本體論發展到辯證的本體論。原始唯物主義由於受生產力和科學技術水平的侷限,認識不到物質的發展變化及其規律,所以認為世界是物質的,但世界是不變的。隨著時代的變遷,生產力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為人們認識世界的發展變化,認識物質發展變化的規律提供了條件,這就出現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認為世界的本質本源是物質的,物質是發展變化並有章可循,即發展變化是有規律的,這是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本體論和認識論,二者是相輔相成,有機地聯絡在一起的。
-
10 # 空觀道人12345
哲學的本體沒有統一的標準!就像螃蟹碰上螺絲說它們是一夥的,骨頭長在外面肉長在裡面,別人摸打它們不知道外表神經末梢疼一樣,和很多和它們相反肉長在外面有靈敏的觸碰感覺,很多東西只有相對性,沒有絕對的統一標準,否則,螃蟹蝦子螺絲會不願意了!有無正反內外平衡永遠是哲學爭論的問題!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
-
11 # 喃喃141255446
一般來說,本體指某存在物表象背後的實質存在,如冰、水、蒸汽,其本質是氫原子和氧原子的組成物,以上不過是它們的各種表現形態。談到宇宙本體,則是哲學本體論中最重大的命題。宇宙本體(也可稱本源),是一切存在之所由生,先於存在而存在,可稱為萬物之母。關於宇宙本體是什麼,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等曾做出水、氣、火的回答,如今看是很謬誤的。我認為對本體是什麼做出任何回答,都是錯的,我們只能說它不是什麼。宇宙本體尤如禪宗所說第一義,擬似一物即乖,第一義不可說。
回覆列表
這是哲學的永恆課題。因為,自從人有自我意識那一天開始,就有一種傾向,即希望找到一個東西一勞永逸地解釋自己所面對的世界。於是,本體論就成了哲學的主要問題。
在遠古時期,生產力不發達,人們往往將世界的本原歸結為某一種自然物質。比如,古希臘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將水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認為萬物產生於水,復歸於水。阿那克西美尼認為氣是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認為火是世界的本原……當然,這種觀點早已經被科學證明是錯誤的,但這種思考卻一直在西方社會延續,並構成了西方哲學史的主要內容。自從蘇格拉底提出那句“認識你自己”的重要命題以後,西方對本原問題的探討開始由外在世界轉向心靈,開創了西方哲學史上長達兩千多年的概念思辨傳統。比如,畢達哥拉斯提出“數”是世界的本原。數這個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已經是心靈的抽象了。到柏拉圖提出“理念”之後,西方關於本體問題的探討達到了最高峰。正如懷特海所說:“整個西方哲學史,不過是柏拉圖主義的註腳。”
到了近代以來,西方哲學的概念思辨遇到了自身無法克服的問題,轉而興起了反“形而上學”、反“本質主義”的浪潮,其實質就是要取消哲學中的“本體”概念。
在哲學史上,本體與本原被賦予多種含義。對人類實踐有價值的理解理應是:
1、本體是和屬性相對應的哲學範疇。
本體就是具有不同屬於的物體。本體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事物”一詞中的“物”。
物質是本體,運動是屬性。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一切運動的本體。
2、本原(本源)是和派生相對應的哲學範疇
本源是派生其他東西的東西。
物質是本原的東西,精神是派生的東西。從精神的起源和內容來看,物質是精神的本原。
3、實踐意義
①透過現象認識本質,進而認識本體,本質是本體構成要素的內在聯絡;透過屬性確認本體。案例:DNA結構的揭示、艾茲病病毒的確認,等等。
②分析派生,追本溯源。案例:從社會思潮,探索經濟和政治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