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熊玲心理諮詢
-
2 # 國學漢字文化
一個人被人喜歡或不被人喜歡,一定是有原因的。我們喜歡一個人或不喜歡一個人,也是有原因的。為什麼有些人一見面就讓人不喜歡,不接受呢?我們通常會說無緣。什麼是緣?
還是你的德行不夠。如果你的德行夠,為什麼和眾生沒有善緣呢?善緣也是建立在德行的基礎上。縱觀古今,很多人位高權重,顯赫一時,但都無法長久,這就是德不配位。很多人有知識、有學問、有能力、有頭腦、有手段,透過這些達到了一定高度。但是你坐在上面是否舒服,是否安穩呢?你面對的是和風細雨,還是狂風暴雨?你受到的是八面來風,還是八方來朝?
那麼,如何對待惡緣呢?當你碰到逆緣,與對方無法溝通時,回到家裡,焚上一支香,在心裡默默地、虔誠地向對方懺悔。當我們的頭腦無法彼此溝通時,就要用我們的心靈與對方的心靈溝通,這是一種化解惡緣的方法。
如果你和他有緣一起共事,你就不要處處把你的智慧、能力、才學顯露出來,而要想辦法把你的德培養起來,讓你的德自然地流露出來。但絕不是炫耀你的德,而是站在對方的立場,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
佛教有一句話:未成佛,先結眾生緣。這個緣指的是善緣。所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第一願就是稱讚如來,他把每一個眾生都當作如來來稱讚。眾生佛性平等,人人具足,所以眾生即是如來。當我們把每一個眾生都當作如來來恭敬、稱讚時,我們自然就廣結了善緣。一旦我們成了佛出來弘法,處處碰到的都是善緣,而不是惡緣。如果我們把身邊的每一個人都當作凡夫,只把大殿裡的釋迦牟尼當作如來,那說明我們無知到了極點!
學佛人有一個不可更改的理念:每一個起心動念都要生善念,不能起惡念。當你意識到自己起了惡念,就要馬上懺悔。我們每個人的心靈既是發射器,也是接收器。每一個念頭投射到宇宙中,都會被不同的眾生接收到。我們起的每一個念頭都會影響到整個地球、整個宇宙。所以我們的和諧不是取決於別人,而是取決於我們自己的起心動念。如果每個人都能覺知自己的起心動念,那麼我們的內在,乃至整個地球、整個宇宙都是和諧的。
-
3 # 暖心理一方面我們會受個人模板因素的影響,我們在和父母互動中,慢慢開始習得父母對於一個人的評價方式,比如父母喜歡好好學習工作的,有上進心的,努力學習工作的孩子,不喜歡遊手好閒,整天打架的孩子,那我們在父母教育和喜好薰陶下,也會慢慢開始覺得自己必須成為好好學習工作的,有上進心的,努力學習工作,也會對這樣的人有好感,而對於自己周圍沒有像自己這麼上進努力積極的人就會產生厭惡的感覺。
一方面我們會受到第一印象影響,我們剛開始接觸一個人的時候會由於各方面因素產生了第一印象,這的確會幫我們在第一時間迅速對人際關係做出判斷,篩選合適自己的人進行交往,但問題是我們的第一印象所接受到資訊是有限的,而一個人展示出來的品質是有很多方面。比如我們喜歡開朗喜歡開玩笑的人,或許在我們第一次接觸到這樣的人的時候,會產生好感,但是隨著認識加深,我們才認識到對方是油嘴滑舌的人,如果我們只堅持於第一印象,那隻會讓自己在關係中受到傷害,還安慰自己,對方不是故意的。過於堅持第一印象的人其實內心是對於變化,或者對於全面認識一個人,或者改變自己的想法是很恐懼的,似乎這會讓自己的核心價值觀產生了動搖。
-
4 # 鵜鶘心理陳小康
1、人會先入為主,往往人會發現,自己討厭的人都很相似,喜歡的人也很相似,這裡面我們就要引入一個心理學概念,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指的是對某一群體或事物的相對固定的、一般的看法。它對我們的社會資訊處理有很大的影響。它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
積極一面
在一定範圍內的人們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在一定範圍內進行判斷,不需要探究資訊,直接根據已經形成的固定觀點,就可以得出結論,這簡化了認知過程,節省了大量的時間、精力,使人們可以快速瀏覽。瞭解一個人的總體情況。
消極一面
在有限的物質基礎上做出一個普遍的結論,使得人們在認識他人時忽略了個體差異,這就導致了感性的錯誤和優勢,阻礙了對他人的正確評價。
因此,在生活中,我們往往受到刻板印象影響,將人歸類,因此會形成喜歡的人和討厭的人。但是話說回來,並不是我們討厭的人就是非常差,只不過刻板印象造成了誤解,
2、在相同教育心理認知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人,往往會對某一類事物會有相似的看法,沒錯,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三觀”一致。
因此,人們往往喜歡與自己三觀一致的人,而討厭與自己三觀牴觸的人,所以說某些人一見面一拍即合,往往就是在心理層面上兩者普世價值觀達到一種和諧的態度,所以自然會討厭一部分人而喜歡另一部分人。
-
5 # 鵜鶘心理
人們確實會喜歡上某一類人,或者說和某一類人特別有眼緣、特別談得來,這種並不侷限於男女兩性這種喜歡,有時候職場上也會遇見這種情況;有時候社會上交朋友也是這樣。從心理學角度看,人有一種“自我認同”和“自我補償”……
先說自我認同的部分,就是我們自己身上某些特點、性格、氣質、愛好、特長是自己很認可的、很喜歡的,那麼如果身邊也有人同樣具備我所認同的某個特徵,我就會自然喜歡(認可)這一類人。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某A是一直有注重自己身型塑造的,他一直很滿意自己的腹肌,所以他就會對同樣好身型的人青睞有加,他或許並不瞭解那些人,但是他會無形之中把自己身上的某些優秀特質,比如自控力好、有毅力、遵守承諾、生活有規律等都“加”到了對方身上,所以與其說他喜歡那些身型好的,還不如說他是很滿意自己的塑型。再說自我補償的部分,我們身上還有不少讓我們不滿意的特徵,比如某B她個子矮、腿也短,所以她從小就傾慕大長腿的;某C性格內向,和別人說說話就會臉紅,所以她會喜歡和性格外向開朗的人交朋友……
關於這個“並不莫名的喜歡”,如果能夠理解了,那也就不存在莫名的討厭了。因為每個人都會有討厭自己身上的某些特質,有些是自己已經改善的,有些是自己想改卻改不掉的。再舉例說明,某D本來是一個特別喜歡口嗨裝逼的,後來漸漸成熟了,沒有這種壞毛病了,而他就會很討厭身邊那種“吹牛攉胖”的人;某E一直有拖延症,她也特別討厭自己這一點,但是怎麼改也改不了,平時工作生活中遇見同樣有拖延症的人,她也會討厭對方,其實她是真的討厭自己不爭氣,改不了啊……
所以沒有無緣無故的喜歡,也沒有無緣無故的討厭,都是自己內在的一種“投射”。
-
6 # 紫花地丁
從精神分析的理論來看,人們,特別是成年人,對於他人的喜好和厭惡,其實並不是隨機發生的過程,而是由過去的經驗決定和塑造出來的。
當我們作為一個嬰兒呱呱墜地的時候,我們對於他人的喜好並不是非常明顯的事情。除了一些本能的傾向反應——更喜歡年輕、漂亮、健康、友善等特質之外,對方的聲音、氣味、性格等方面的資訊,並不會引發嬰兒特別的偏好。但是隨著人類逐漸成長髮育,不斷和周圍的人打交道,周圍的人或是對我們十分友好、給予我們很大的幫助;或是對我們有所傷害和惡意。而這些“好人”與“壞人”,伴隨著他們所具有的各種特質——聲音、相貌、語氣、性格等等——也隨之被“內化”進入我們的內心世界。
就這樣,隨著不斷“吸收”和“內化”,我們的心靈逐漸開始形成兩個截然相對的意象,一個是代表著美好與善良的“好客體”——它融合了所有我們認為的好人所具有的品質;另一個則是代表著邪惡與醜陋的“壞客體”——它融合了曾經嚴重傷害我們的人所具有的品質。
有的時候,因為過去的經歷印象太深刻,所以我們會意識到某些自己喜好或是討厭的特質,比如小學數學老師對我很糟糕,她又一直戴著黑框眼鏡,所以我自然而然地討厭那些戴黑框眼鏡的人。但更多的時候,這些影響我們喜好的特質並不能被我們清晰地意識到,我們也許會很自然地喜歡梳著馬尾辮子的女孩,卻根本意識不到,我們之所以喜歡馬尾辮,是因為初中時對我非常友善的同桌就梳馬尾,這個同桌連同她的馬尾辮,都被我們劃分到了好客體的標籤下。
綜上述所,很多時候,我們討厭一個人,很可能是因為ta的身上,帶有某種或是某些“壞客體”的特質,而我們喜歡一個人,則可能是因為,ta身上具有的某些品質,恰好與我們的好客體相重疊。
我是一個第一印象代入感很強的人。相信好多人也一樣。有的時候看到某些人身上同自己相同的特質,就會開始觀察、喜歡或討厭這個人。我的問題是,一般意義上,人們喜歡一個人和討厭一個人的開端是什麼?
回覆列表
(一)自然的,本性使然
世界萬物,有奼紫嫣紅的耀眼奪目、有淒涼殺戮的慘不忍睹,有白有黑,有生有死,有美有醜....人類,亦然。
盧梭在《人類的不平等起源》中闡述了,人在原始人類時,部落群中那些長相高大、好看的人就備受青睞和關注,弱而醜的被冷落。逐漸的群居生活中,人們越來越傾向於愛美、愛強大。
弱肉強食,是動物本性。愛慕美好,是人的天性。
人類進化至今,都存在“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的吸引力法則。
文明無論發展到何時,人的愛美厭醜之心,是永恆不變的。
因此,人們喜歡自己覺得好的人,討厭自己覺得醜陋的人,沒特別原因,本性使然。
(二)仿同,學會的
人的成長,大概是在比較中學習和長大。
在受外界教育中比較:好與壞、對與錯、愛與恨、可愛與否、正確與否、受傷與否、有用與否、出息與否......人,在這無限的比較中經驗著愛恨情愁、經驗著自我認識。
如果,撫養人和社會環境,從小賦予給我們的,更多是什麼叫誠實、可愛、善良、尊重、寬容等東西要擁有,什麼是欺凌、可惡、不好的東西要抵制,那麼,我們懂得也學會了與人為善,也愛憎分明的為人處世。
如果,人從小被賦予的更多是仇恨教育:恨他人太強,恨環境惡劣,恨他人的傲慢,恨世界不公,恨自己不如別人,恨吝嗇等等,那麼,他的內心埋進的更多是不好,人際模式容易是:既不喜歡或討厭別人,也不喜歡或討厭自己。
不同型別的人,如Sunny活潑、樂於助人、誠信善良的可愛型,虛偽功利、狹隘、陽奉陰違的討厭型,都是人自小透過仿效、認同的結果。
(三)感受的使然
我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很多時候是憑自己的感覺。比如有人喜歡晴天、討厭下雨,有人很喜歡下雨、看雨、聽雨。
我們喜歡誰,不喜歡誰,很多時候也是憑感覺。比如談戀愛,並不因為你多麼有錢有才,也不因為你長相一般,甚至很醜,而是那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感受的驅使你對誰誰有喜歡的衝動。
人的感受是豐富多彩,甚至是微妙奇怪的。
你很難解釋,有人為何那麼厭惡一隻蟑螂,又為什麼有人對捉蚯蚓,樂不知疲?
當我們被特殊關愛時,頓感溫暖,當被當眾責難時,會凸生尷尬,或怒氣湧動。
當我們遇見與自己共性多的人,自會有一種相見恨晚的好感;若遇與自己行為習慣、價值取向相悖的人,也會悠然生起不那麼舒服的牴觸、反感。
可以說,是一切代表愛的行為,代表真善美的東西,誘惑人驅之喜歡!一切代表恨的行為,代表醜惡的東西,驅策人討厭和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