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平大家點評我寫的節臨曹全碑。剛開始學隸書,平輕拍
11
回覆列表
  • 1 # 雄觀

    想要練習好隸書,我覺得,首先要了解隸書的起源與傳承,這樣才能有利於理解加深,給習字帶來方便。

    隸書是秦代創立的一種文字書寫體,秦代創立以後,在漢代得到了較大的傳承和發揮。

    秦代的隸書是從篆書上演變而來,它將篆書的圓勻,改變成方折,把修長變成扁平帶波浪式的新書寫體,成為篆書和楷書之間承上啟下的字型。

    秦代的隸書還是相對較不成熟的,以至於後代歷史上成為秦篆漢隸,這就說明,秦代還是以篆字為主的,隸書到後期慢慢演變後,秦就滅亡了。

    西漢時期,隸書漸漸成型,到東漢時期,隸書就成為成熟期的字型。

    而隸書的保留傳承,大都是一些碑帖、簡牘或者帛書之類的。

    在書法藝術史上,我們可以看到方勁沉穩的《張遷碑》,飄逸秀美的《曹全碑》,端莊秀雅的《史晨碑》,峻嚴峭謹的《乙英碑》,精嚴洗練的《禮器碑》等等。

    這些隸書碑帖,都是傳世的代表作,本人練習過《曹全碑》,所以,對《曹全碑》飄逸秀美的字型,非常青睞。

    隸書這種字型,既古體巧拙又規矩易認,既工整嚴謹又生動活潑,不僅有其藝術價值,在書法園地中一直佔有重要的地位,而且還有實用價值。

    隸書的寫法有很多特點,比如字形扁方,左右伸展;左波右磔,蠶頭燕尾;曲折方園,點畫分明;提頓結合,粗細兼備。

    這些都是書寫隸書的基本要訣。

    不論是哪一種隸書碑帖,要想寫的好看,我覺得掌握方法,學會隸書的書寫口訣很重要。以下就是隸書四十字口訣。

    方勁古拙,如龜如鱉

    蠶頭雁尾,筆必三折

    雁不雙飛,蠶無二色

    點畫俯仰,左挑右磔

    重濁輕清,斬釘截鐵

    這隸書口訣,雖不見經傳,也難以確認是什麼人縮寫。

    但確是概括了隸書的主要特點及寫法要求,是種體會和總結。

    解剖這首口決,對我們認識隸書的面貌、練習隸書的寫法會有不少的幫助。

    方勁古拙,如龜如鱉

    隸書是從篆書簡化演變而成。隸書的出現,使漢字從單一的線條化發展為多變的筆畫,把篆書的圓轉筆畫改革為方折,所以有篆圓隸方的說法,而隸書是比較古老的書體,方勁古拙道出了隸書的概貌。

    如龜如鱉 篆書和楷書較多地取縱勢,成豎長方形或正方形,使筆畫縱向發展;而隸書字形較偏,筆畫向橫的方向發展,用扁形動物龜、鱉比喻隸書身的形狀最恰當不過,可見古人的智慧。

    正因為如此,成篇隸書字的書法創作雖然豎行,章法上處理卻是字距大於行距,從使左右分張的隸書構成聯翩飛揚的特有風格。

    蠶頭雁尾,筆必三折

    這八字是說隸書特有的橫畫——波橫的形狀與隸書筆畫的寫法步驟。

    寫波橫時先用力向左藏鋒逆入,然後轉筆往右,形狀如蠶蟲之頭,隨即將筆稍為提起,使筆毫平鋪向右執行,這是平出;最後寫挑腳時,筆鋒下按,再慢慢提起,向右上挑出,形狀好似大雁之尾,一般為露鋒收筆,亦有尚未露鋒即緩緩收住的處理。

    寫挑腳時還要注意,應釆用提引的寫法,這樣,筆勢就舒展自然;不要扭甩出去,扭甩則搖擺、輕浮,有做作感。 筆必三折是說寫隸書筆畫要注意落筆、行筆、收筆三個步驟,亦稱三折法,不要橫掃直抹一滑而過。

    藏鋒逆入、迸入平出是隸書用筆的基本方法,而各種筆畫收筆時則有不同寫法,有的用露鋒,有的用回鋒,有的用停駐。

    雁不雙飛,蠶無二色 這是說的是在隸書的一字之內,筆畫的挑腳不要重複。

    假如一個字有兩筆或兩筆以上的橫畫,只能把一筆寫成波橫,其餘寫成平橫,這就叫做雁不雙飛,如果把橫畫多的字每筆都成波橫,不止是雙飛,而是一路飄飛了,這樣既破壞了字的重心,又損傷了字的結體特點,初學者尤其要注意克服這個容易出現的弊病。

    與雁不雙飛類似的還有一種稱為字無二捺的處理,既凡屬隸書的捺筆,一般在字中不要重複出現,捺和波橫也應同時在一字使用。

    但在很多碑帖中,雙飛、二捺會偶有出現,如果必須雙飛時,兩筆寫法不要粗細雷同,要注意長短、肥瘦、輕重、大小的變化。

    此外,不要把沒有挑勢的字隨意挑出,特別是寫包圍結構的字時,圍內的筆畫在收筆時不要寫成挑腳。

    蠶無二色,是指起筆的蠶頭寫法基本相同,但蠶頭的形就的碑帖中也有一些微小的變化,如曹全碑的圓筆多些,張遷碑則方筆多些。

    點畫俯仰,左挑右磔

    與小篆比較,隸書以筆畫方折散開、體勢分張、中斂旁律、體形方扁形結體的基本特點。其筆畫線條既要方折平直又有粗細、起伏的變化。

    由於隸書字形方扁取橫勢,很多筆對稱地展開,尤其撇、捺的組合,恰如雁展雙翅,有明顯的俯仰之勢,增強了動感。

    重濁輕清 重濁輕清,原來的篆書,只有線條式的點、直、孤三種筆畫,隸書派生出了八個基本筆畫和更多的變化筆畫,這些筆畫形態各異、粗細不一,寫時要注意提和按的運用,重的筆畫要寫得飽滿,輕的筆畫要寫得秀氣。

    斬釘截鐵 篆書中大量的圓轉筆畫,到了隸書中則變為方折寫法。

    雖然隸書用筆宜遲送澀進,即運筆時,有較好的力量和自然的節奏,從微小的動作中流露出筆意,但要寫出方勁有力的效果,斬釘截鐵就是這個意思。

    我覺得,要想寫好隸書,掌握這些口訣,再勤加練習,寫好隸書不在話下。希望這些對你有幫助。

    不一樣的美文,不一樣的心境,更多文章,請關注【詩詞歌賦曲】。

  • 2 # 中州耕牛堂主

    做為一個初學者,《曹全碑》已經臨得有形有神了。

    隸書用筆應逆入平出,橫平豎直,突出主筆。《曹全碑》多為圓筆。從你的這幅臨帖作品來,總體上掌握得較好,但有的字的用筆與帖子裡的字不太相似,比如“夫”字,第三筆的收筆翹上去了,看起來很不協調。

    還有“及”字,結體佈局不盡合理,收筆的處理不到位。

    還有“列”字,最後一筆下部的處理,也與帖子裡的“列”字有出入。

    漢碑風格各異,且碑碑都是經典。《曹全碑》在漢碑中屬於秀美飄逸的一類,而《張遷碑》和《鮮于璜碑》則屬於拙樸的一類,《禮器碑》用筆則是“瘦勁如鐵”,這就要求書者根據不同碑帖的特點靈活掌握。

    下圖為答主臨的《禮器碑》選字:

    下圖為答主臨的《曹全碑》選字:

    下圖為答主臨的《鮮于璜碑》選字:

    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說過,意在筆先者勝。建議題主在臨帖之前,先認真讀帖,不要拿起帖就臨。

    關於為什麼要讀帖,我前天已闡述過,若有興趣,可到我的個人主頁瀏覽閱讀。

  • 3 # 秋堂書法工作室

    謝謝邀請!看了你臨寫的曹全碑,我覺得你現在不要太注重起筆和收筆,著重解決的是曹全碑的結構問題!結構解決好了,起筆和收筆自然會迎刃而解!多找一些好的臨寫曹全碑的影片!先抓結構和特點,起筆收筆慢慢就會有經驗的!所謂的蠶頭燕尾,並不能一概而論!它的起筆和收筆都有很豐富的變化!我認為您現在的問題是結構的問題!請多在這方面下下功夫,需要的話可以多摹寫幾通,不光可以加強結構,更能注意到其用筆的變化!不要只臨寫,這樣結構極不易掌握,所謂體勢不準,用筆便無來由!希望可以幫到您!

  • 4 # 舍筏翰墨藝術社

    隸書出現在秦,那個時候稱之為古隸(秦隸)它從篆書演變而來,到了漢朝就很完備了,稱之為今隸(漢隸)。隸書是中國漢文字真正意義上完善了筆畫系統的字型。跨時代的意義還在於徹底和象形文字脫離,去繁就簡、變圓為方、改曲為直,更便於書寫的快捷,以一種全新的文字元號出現。當然藝術風格也隨之多樣化。我們常常說中國字是方塊字,就是從隸書的形態而來的。

    我們大家都知道隸書有兩個重要的用筆原則,一,蠶頭燕尾。二,一波三折。嚴格意義上說,蠶頭燕尾只是結字造型的表現形象而已。它要用一波三折的用筆去實現。所以我們看到,用筆和結字造型的關係是不能脫離開的。通常意義上講,隸書臨摹學習書法共性技法都是差不多,只是種類繁多的隸書風格表現造型不同而已。隸書的起筆和收筆,屬於筆法範疇,我們要站在書體和筆法的流變發展變化中去看待。

    它是書法史上兩大筆法系統的一支,也就是我們說的隸書筆法系統。它在用筆的入、出方向上和篆書相對,豐富了書體的筆法表現。隸書用筆方式不再是篆書單一的中鋒用筆,它是中側鋒並用。比如一橫的寫法,入筆藏鋒,從要寫出的筆劃下方入紙,形成了一個貌似蠶頭的感受。出筆不再和篆書單一的藏鋒收筆一樣,它會有一個露鋒的出筆表現,稱之為燕尾。當然,隸書中短促的橫,也可以藏鋒收筆。總體來說,它的出入筆方式,都是和篆書用筆相對而言的,並在篆書單一基礎上,筆法得到了新的拓展變化。

    談到隸書的一波三折,剛才已經說了,它是用筆上形成的視覺傳達。正是有了一波三折的澀滯用筆,在書法意味表現中,我們才看到了隸書的拙樸情趣。縱觀風格多樣的隸書,給大家的藝術感受都是書風端正朴茂,沉著厚重,方勁雄渾的居多。當然,似曹全碑一路,有精巧靈動之氣的隸書也是其中的一種意味表現。既然說到隸書凝練精巧的一面,我們也不妨從用筆方式的改變上來說說,正是因為隸書是篆之捷,至少說明隸書短促,方折的書寫是擺脫了篆書曲折纏繞,以更快捷方便的一種書寫適世而發展起來。快捷的用筆方式在隸書中大量運用,隸書靈巧的一面出現了。

    可以看到,用筆方式上的凝重和凝練,拙樸和精巧的意味表現都是隸書中所具備的。隸書這座書法的寶庫,風格多樣化的意味表現還有更豐富的營養有待我們去探究和挖掘。

    振東編撰——

  • 5 # 書法大樹

    感謝邀請,很榮幸回答你的問題。隸書在漢朝達到了高峰,一般認為是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那麼怎麼理解“蠶頭燕尾”?意思就是起筆蠶頭收筆燕尾 這是隸書用筆上的典型特徵,特別是隸字中的主筆橫、捺畫幾乎都用此法。所謂“起筆蠶頭”,即在起筆藏(逆)鋒的用筆過程中,同時將起筆過程所形成的筆畫外形寫成一種近似蠶頭的形狀。“收筆燕尾”,即在收筆處按筆後向右上方斜向挑筆出鋒。下面我就從筆畫的寫法上分析如何運筆,及表達出美感來。

    一、點畫。 隸書的點有很多變化,起筆要求藏鋒逆入,出鋒根據各點的不同形態而變化,隸書的點畫有中點、上點、左點、右點和橫點。點畫要想寫的飽滿就必須多練習多讀貼,把點畫寫的生動而且要富於變化。二、橫畫。橫畫是隸書中最基本的筆畫,藏頭裹尾,藏鋒逆入,切忌頓頭。運筆首先將筆逆鋒向左行,筆鋒回折向右,稍微停頓輕提向左回收。只要穩筆前行,就會穩健秀美。

    豎畫是橫畫的旋轉。 捺與長橫的寫法相似,只是筆勢向右下,較橫更舒展。 三、捺畫。分平捺和斜捺,可以叫燕尾,是顯示隸書中最主要的筆畫,落筆藏鋒逆入,中鋒向右斜下行,鋒芒穩重有力度,並逐步達到尾端。

    四、波畫。波畫是隸書中的主要特徵,起筆較重,收筆下按後向右提筆,形成重蠶頭雁尾,一波三折。以達到出鋒飽滿有力,波畫要有抑揚俯仰之勢,這樣會體現特殊的美感。

  • 6 # 不二齋

    看了題主的提問,給出一點自己的建議,僅供參考。從題主的書法可以看出,隸書應該屬於初學階段,整體風格已經和《曹全碑》很接近,但是用筆不夠精到,結構也稍微有些出入,筆力也比較弱。如圖,圈綠圈的字是題主寫的比較好的,除此之外多多少少都有一點問題。橫著看第一行,你會發現每一個字都向右上傾斜,這應該是受之前學習楷書的影響,隸書裡的橫一般都是平的,要擺脫之前楷書的湧向。

    另外,題主的字所有的像右伸展的都寫的很順暢,往左伸展的筆畫都要拘謹,不伸展而且沒有力度,這和題主不會用腕有很大的關係。

    所以從現階段來看,題主先不要追求“既拙又秀”,先寫像是關鍵。寫不像,一切風格追求都沒有用。這個就像彈鋼琴一樣,你看著樂譜都談不好,怎麼能創作歌曲,彈出自己的風格呢。

    你覺得呢?

  • 7 # 子衿書法

    我不會寫隸書,技法上的問題幫不了你。不過可以就拙與巧的問題給你一些建議。

    初學者,不要考慮“拙”的問題。把心思放在巧上。每個初學者,都還處於拙的過程中 。完全不能理解書法中的“拙味”。書法中的“拙味”,是古樸,是書法中的至境。只有大巧之後方能得拙。這個拙,不是拙劣。是對書法大巧之後的昇華。

    初學者,尚處於打基礎,學技巧的階段。盡力為巧,尚且力不從心。對“拙”的理解是什麼都沒有概念,常常把東倒西歪的結構理解成“拙”。這就離“拙”的原意差了十萬八千里了。

    學習書法要循序漸進。從顏真卿的書法中,去品味拙的含意。他的《多寶塔》,是其早期作品。筆力工整。《勤禮碑》,《麻姑仙》則是晚期的名作。在很多人眼中,《麻姑仙》實在算不上什麼。但《麻姑仙》是顏真卿書法的精華。你不從他最基礎的地方一步一步學習過來,根本不可能寫出他的拙味。既使形態很象。而神彩全無。因為,拙不是表現在形態上的。刻意的模仿,就是拙劣。

    孫過庭在書譜中說的“人書俱老”,說的就是學習的過程。捨棄了過程,直接奔著結果去,怎麼可能得到呢?所以,要想寫出既拙且秀的書法作品,你就先把字寫秀了,拙就不要去考慮了。時間和閱歷,會讓你明白什麼是拙的。

  • 8 # 漢韻書舍

    巧了,我也在臨《曹全碑》,有7個月餘

    交流下我的看法。從你的臨習作品上看,外型似有相似度,間架結構也不錯,筆劃有輕重,這是好的方面。不足之處是下筆運筆還要加強,注意起筆方園變化,再有筆劃厚重要尊重原帖。

    談談藏鋒,隸書起筆收筆很重要,要有藏鋒和收筆。老師說欲右先左,欲下先上,說的就是藏鋒下筆。當然這樣寫字很黏糊也很累,沒辦法就得這樣寫。張繼老師在教程中說下筆收筆可在空中藏鋒和收鋒,這樣寫就略去了落筆畫圈的環節,效果不錯,還提高了書寫速度。這是張繼的作品

    用《張遷碑》筆法寫的。你可以試下,看效果如何。

  • 9 # 使用者63070397150

    隸書不僅僅是篆書的演變,隸書是中國書法的一次劃時代的革新,升創了中國書法一個新的里程碑,其承先啟後的作用無可替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微波爐加熱管壞了怎樣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