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e_listen141814398

    崇禎滅亡帶來的歷史教訓其實很簡單。除了天災這種不可預測的因素,主要是明朝末年的政治生態環境。崇禎執政17年,只能夠容得下那些善於投機鑽營的邪惡之徒,甚至惡魔。正直之士在這種生態環境下不可能被提拔重用,大都被排斥在朝堂之外。崇禎皇帝,濫收稅收使得民眾的負擔急劇加重,而那些主張減稅、平反冤假錯案、限制東廠錦衣衛許可權的東林黨人基本上處於被邊緣化和被打壓的地位。最初打擊閹黨的努力並沒有使正直人士處於執政地位。

    在這種情況下,崇禎皇帝企圖透過大力提拔東廠錦衣衛的地位,擴大東廠錦衣衛的權力,來維繫其統治。使得東廠錦衣衛的地位和權力,比魏忠賢執政期間還要高許多。

    明朝末年,李自成能夠透過行賄官員多次成功逃脫。而很多不夠世故的東林黨的知識分子卻被極端殘暴的虐殺致死。

  • 2 # 書華36

    大明末期的形勢可用"大勢已去,大勢不好"來形容。表面上看當時大明內憂外患,外有後金崛起,對中原虎視眈眈。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等幾股農民起義。朝庭內三黨、閹黨、東林黨等黨爭激烈,不幹實事,打嘴仗,坐而論道。官員不僅腐敗,而且不做事。軍隊戰鬥力下降,將領無回天之力,兵士沒有鬥志,吃空餉嚴重。加上連續幾年天災人禍,流民遍地,國家呈現出潮湧式的敗象。

    以上為表面現象,其中天災不可避免,屬於天算,非人為之所為。但大明的敗落而亡,有深刻的政治、歷史原因。到萬曆、天啟、崇禎時代,大明已存在二百多年,大明社會矛盾已積重難返。土地兼併嚴重,財富向少數人集中,富人越來越富有,窮人越來越貧窮,社會矛盾激化。尤其是政治越來越黑暗,表面上萬曆二十多年不臨朝,神龍見首不見尾,天啟把木匠活當主業。實際為皇權逐步喪失,君臣無法合作,失去了政治上的統治基礎。

    飢餓生流民,壓迫生反抗。加上國家政權體系崩潰,導致國將不國。崇禎在此特殊情況下繼位,很想有一番作為。無奈大明大勢已去,病入膏肓。加上崇禎急於求成,剛愎自用,在施政上有諸多失誤。魏忠賢雖然有很多問題,但殺了魏忠賢表明大明沒有了辦事之人。袁崇煥也有問題,但殺了袁崇煥沒有能代替他抗擊後金的大帥。原來這些人多多少少還能辦事些事情,也能辦些事情,這下可好,崇禎真成了孤家寡人。崇禎要打仗,花錢如流水,老百姓對沉重的稅賦無法承受,反抗情緒加重。同時崇禎在軍事上犯了戰略性的錯誤,沒有實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沒有趕盡殺絕,以致起義幾次死灰復燃。最後讓李自成鑽了空子,輕鬆的打下了京城,崇禎選擇了君王死社稷,上了吊。我們說崇禎不是昏君,但絕對是盲君,一根筋,二百五。比如蘋果五毛錢一個,一元錢兩個行不行,他會斷然告訴你:不行!

    其實崇禎當時還有個出路,遷都南京南直隸。當時南京有全套的朝庭班子,仍有半壁江山,如另起爐灶可能出現當年南宋的局面。

    崇禎應該為大明的滅亡背鍋,但只能背一部分,大明的滅亡是歷史的必然,沒有假設。

  • 3 # 威武大將軍朱壽

    二貨崇禎

    什麼明“實亡於萬曆”“實亡於嘉靖”之類的說辭,都是隻看到了這一朝的某個“不好”的點(比如嘉靖煉丹萬曆不上朝),然後以點帶面無限放大;看似有理,但細想來,沒朝的皇帝,有挑不出毛病的嗎?沒有,一個都沒有,是人就會有毛病!

    任何正統朝代的滅亡,都是各種綜合因素累積促成的結果,哪明朝的滅亡,那個皇帝擔負的責任最多?毫無疑問,就是崇禎!

    來看看這個“非亡國之君”都幹了些什麼~

    首先一上臺就“罷黜閹黨”,然後與“閹黨”有牽連的浙黨、楚黨等被全面清算,哪所謂“人品高潔”的東林一黨獨大,朝廷中都是這群不幹實事整天拿自己所謂的“道德標準”來扣大帽子的東西!他完全沒有理解太監這個群體在明朝的制度下起到的作用,就是“制衡”!

    撤除廠衛(準確的說是廢除了廠衛的大部分權利,成了保安);東林的群醜可高興了~好嗎,朝廷內都是自己人,連紀檢監察都沒了,哪朝都沒怎麼爽快啊,請皇帝放心,我們東林都是“人品貴重高潔的”,不需要別人監督,我們自己能控制住自己;這幫東西攤上了“最好的時代”,可以肆無忌憚的折騰了!對他們不利的全部不透過不執行,在他們眼裡沒有國家只有群體!

    罷黜稅監製度,全面免收礦稅商稅;這又是東林的“傑作”,忽悠皇帝“我朝不與民爭利”,皇帝啊!這些商人礦工過的夠苦的了,稅監太殘暴了,這點“小利”就放過了吧,我朝有“不與民爭利”光榮傳統啊!收礦稅商稅說穿了,是侵犯了東林官員的利益,他們是這個利益群體的代表,有的甚至就是他們自己的產業,想從他們身上薅羊毛,這幫自私的東西肯定不幹啊!殊不知,他爺爺萬曆就是靠著這點“小利”打的三大徵(設稅監收礦商稅入內庫,萬曆朝幾乎所有的戰爭都是靠內庫撥款,被東林說是萬曆貪財),!明朝的奇葩財政制度(這點重八同志要背鍋)是先地方在中央,重八同志認為收稅很簡單啊,你們先留下地方政府自用,餘下的再送到中央來,什麼先全部收到國庫再撥付給地方的,一來一去太折騰,費事費錢~在太宗太祖兩朝,君王空前強勢,地方政府不敢造次,中央財政基本有保證;可到了明朝中後起,地方政府少交、遲交、甚至不交(報災荒)都成了常態,中央財政長期萎靡不振(有拿明朝中央財政每年只有幾百萬兩和清朝財政幾千萬兩做類比的,可以歇歇了;明朝的中央財政是去掉地方自用的,主要用於京官俸祿、皇帝自用、戰爭撥款)!明朝的財政在天啟朝都還能勉力維繫,在他手中,秒崩!沒錢怎麼辦?加稅啊~那些個泥腿子跟我們不熟,就找他們了~那些賣兒賣女的泥腿子後來幹了什麼大家都知道了;

    性格缺陷;他和他哥天啟,幼時都是在宮中極不受重視的,沒有接受過任何皇家教育(準確的說沒受過教育,天啟連字都認不全,那些之乎者也的奏章完全看不懂),崇禎十七歲繼位,真的是啥都不懂,前期被東林忽悠得了個“鳥生魚湯”的“美譽”,後期被東林所害頗深,極度不信任任何人;又沒有自我疏導的能力,疑心重剛愎自用,容不了任何“錯誤”,完全不具備一個皇帝的基本能力,到處搗漿糊瞎折騰,搗毀了天下亡了江山!

    明朝的滅亡,還有客觀因素,比如災荒,後金的突然崛起之類~但擔責最大的,應該是崇禎,他的能力不足以處理任何問題,更別說是內憂外患的時期,他死後重八是要大嘴巴抽他的!

    “頭皮癢水太涼”的東林,也沒落到好~最後被後金薅了羊毛不說,還遺臭萬年!

  • 4 # 七臺河人

    崇禎皇帝對於明朝的滅亡他只不過是一箇舊的封建王朝被另一個封建王朝所取代的一個悲哀的帝王而已,他沒有能力保護好自己的帝王

  • 5 # 唯戀無名

    說到崇禎皇帝,哎又是一個悲劇人物,還是這句話,每個皇帝註定著都有著他自己的命運,自己的使命,有些皇帝可以坐享祖輩們留下來的江山,而有些皇帝生於亂世只能註定葬送自己的江山,今天的悲劇人物就是崇禎皇帝。

    崇禎皇帝算得上是明朝為數不多的“好皇帝”:

    在明朝的皇帝裡,自成化以下,崇禎是難得的勤快皇帝了。不但比前面的幾個祖宗要勤快,就是比明初的幾個皇帝也不差,基本上只有太祖能比他稍微勤快點,其他人都沒他這麼刻苦用功。甚至忙到了他連元旦正朝都沒工夫去了,去看一下神宗太妃都能睡著的地步,真不是一般的勤快了。

    祖輩們留下的千瘡萬孔的江山:

    當時的江山內憂外患,國庫空虛,軍隊吃空餉嚴重毫無戰鬥力可言,官員的腐敗貪汙,即便崇禎皇帝想勵精圖治,也是無功而返,加上各地頻頻爆發的農民起義,隔壁大清王朝的虎視眈眈,真的,即便是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來也是無濟於事了,江山已經無藥可救了!

    歷史一向是由勝利者而譜寫,改朝換代天經地義,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即便祖輩們留下再大的基業,到了崇禎手裡也是千瘡百孔,固然崇禎皇帝是由一定的責任,但是明朝滅亡的黑鍋,絕對不應該崇禎皇帝來背!

  • 6 # 觀夷外

    一個皇帝只要他手上還有權力,那麼國家的興衰,他就要負最大責任。

    而崇禎那時完全有權利重用誰,貶低誰。可以發出決定國家走向的政策。很重要的是對軍隊也有控制權。奈何他的每一個決定都是錯誤的。

    勤奮的君主並不代表就是合格的君主,一個國家的亡不亡,和君主是否勤政沒有直接關係。作為一名君主的最高境界,用馬援評價劉邦的話就是“無可無不可”,意思就是沒有條條框框的規定,敢於大膽的放權用人,讓人才最大限度的發揮才能。而不是事必躬親,親力親為。其實崇禎也會用人放權,但他放權的物件卻是太監。崇禎一朝換了14個兵部尚書,沒一個好下場,還換了54個內閣,古今罕有。 到死都沒明白自己失敗的原因是啥,還給自己找藉口,不滅亡才怪。

    因此明朝的滅亡,一是怪他,二是怪老天。

  • 7 # 香茗史館

    崇禎是一位極為令人惋惜的皇帝,他從心底想要做一位好皇帝,奈何根本不具有成為一個好皇帝的條件和能力。崇禎繼位之時,大明的確已經風雨飄搖、搖搖欲墜,這並不是崇禎造成的,然而相較於歷史上所有的亡國之君,崇禎手中的牌顯然還沒有爛到不可收拾,卻偏偏在他的勤勉治理下最終迅速滅亡。因此,我認為“崇禎並非禍國之主,卻是亡國之君”。

    △崇禎極度令人惋惜

    △各級官員、勳貴腐敗到了極致

    1、朝廷腐敗。從明朝中期開始,整個王朝的官僚體系便已經開始了全面腐敗,到了崇禎時期,更是已經到了無法收拾的境地。為了一己私利,各級官員不僅貪贓枉法,更可恨的是他們竟然公然與民爭利,導致階級矛盾愈發突出,其中尤以土地兼併危害最為嚴重。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百姓生存的基礎就是土地,然而到了崇禎時期,不僅各級官員士紳在大肆兼併土地,甚至連太監、勳戚也透過“乞請”和接受“投獻”等方式霸佔大片土地。結果,這些權貴不僅掌握了大量土地,導致天下大量百姓流離失所、失去生活依靠,而他們更是利用制度和權力得以合理逃避賦稅,那麼各種賦稅便被強加在了那少部分普通百姓和小地主頭上,這使得他們的負擔不斷加重,最終破產變成亂民。可以說,各級官員和勳貴這種損公肥私的做法,才是全面激發階級矛盾,導致民不聊生的主要原因。

    △明朝中後期財政已經基本崩潰

    2、財政破產。明朝後期財政極為困難,而古代解決財政問題無非開源、節流兩種方式。開源遭受失敗:明朝在財政方面,一直以來都是農業稅支撐著國家的運轉,然而由於土地兼併的日益嚴重,這項收入在明朝後期受到了嚴重影響,為了改善財政困境,張居正、萬曆皇帝、魏忠賢先後三次推動改革,意圖加徵工商雜稅,然而由於當時朝中大臣大多涉及商業,因此在三人去世之後,這種改革全部被廢除。尤其是魏忠賢倒臺之後,崇禎皇帝在文官建議下撤掉了各地監察太監,結果導致財政收入大減,以茶稅為例,到了崇禎十年(1637年),僅浙江一省的茶稅便從萬曆、天啟年間的二十萬兩降到了每年十二兩,而這些差額最終又全部落到了百姓頭上。而一旦朝廷用度緊張,只能透過加徵農業稅來解決,結果又加重了百姓負擔,弄的民不聊生。節流誤入歧途:節流就是縮減財政支出,然而各級官員為了避免自身利益遭到損失,卻將基層“公務員”作為了節流主要群體,結果導致他們被大量裁撤,例如李自成本是吏員,收入本就微薄,被裁撤之後,走投無路的他只能殺了債主,最終變成亂民,且對朝廷懷恨在心。

    △黨爭幾乎貫穿了整個明朝

    3、黨爭嚴重。黨爭可以說貫穿了明朝整個統治歷史,從大明建國之後的浙東和淮西之爭,到之後的文武之爭、內廷外廷之爭、東林黨與宦黨之爭、浙黨之爭等等,無孔不入的黨爭,不僅嚴重影響了朝政的運轉,不僅使得朝政混亂不堪,更是導致內耗極為嚴重。例如明末戰爭頻發之際,前線將領帶兵打仗之際,卻往往遭受到來自後方的各種掣肘和攻擊。

    △軍隊腐化同樣極為嚴重

    4、軍隊腐化。明朝軍隊主要由衛所和邊鎮組成,並採用屯田的方式解決財政壓力,然而從明朝中後期開始,各級將領不僅剋扣士兵軍餉,更是在內部大搞土地兼併,導致大量軍戶失去收入來源,逃兵層出不窮,又造成了各級將領吃空餉的問題。結果,朝廷的財政支出沒有絲毫削減,士兵數量卻在持續減少,戰鬥力更是變得一塌糊塗,南方衛所官兵射出的弓箭,竟然能夠被倭寇徒手接住,這樣的戰鬥力還怎麼打仗。此外,在明朝戶籍制度的影響下,軍戶想要脫籍極為困難,結果軍戶不論是否願意當兵,都只有當兵一條路可走,而想要報效國家的百姓卻又參軍無門。可以說,明朝末期的衛所和邊鎮已經嚴重腐化,戰鬥力根本不值一提,例如戚家軍之類的募兵制雖然已經出現,但數量實在有限。

    △擺在崇禎面前的是一系列難題

    我認為以上四點原因,才是導致大明滅亡趨勢不可逆轉的主要原因,而這些情況乃是長期積累的結果,並非崇禎所致。而崇禎繼位之後,也的確兢兢業業、勤於政事,相較於之前幾任皇帝,顯然不能將其算作亂政之主。

    崇禎乃亡國之君:大明的底子並未徹底爛透,明朝迅速滅亡的責任在於崇禎

    崇禎繼位之時,大明的確已經到了風雨飄搖、搖搖欲墜的地步,內憂外患極為嚴重,但實際上卻並沒有亡國跡象,與歷朝歷代的亡國之君比起來,崇禎手中的牌並沒有爛透。

    △崇禎手中的牌並非沒得打

    1、仍是天下共主。即使到了明朝末期,明朝的國土仍然基本保持完整,而作為大明皇帝的崇禎仍然是天下共主,與其他歷朝並無實權的亡國之君比起來,崇禎手中的權力並未喪失,他的皇位仍然穩固。只要崇禎能夠解決民心問題,扭轉統治局面,那麼此時的大明王朝並非沒有一戰之力。

    2、財政仍能扭轉。明朝末期並不是說沒有錢,只是國家收不上來錢罷了,普通農民的確是窮,然而在南方經濟並未遭受破壞的情況下,各級官員和南方商人手中的錢卻並不少,李自成入京之後,光是從朝廷京官手中就擠出了數千萬兩白銀。盧象升和孫傳庭提出的“因糧”和“清屯充餉”政策便能立時扭轉一隅局面,可見只要朝廷能夠頂住壓力完成財政改革,要解決財政窘境其實並不難。

    △孫傳庭

    3、人才仍然極多。與其他的亡國之君比起來,明廷之中的棟樑之才仍然不在少數,陳奇俞、洪承疇、熊廷弼、孫承宗、盧象升、孫傳庭、趙率教等人均可堪一用。如果崇禎帝能夠知人善用、寬懷對待,這些人完全可以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可惜,天啟帝去世之後,繼位的崇禎只有16歲,不僅年紀較小,且由於是兄終弟及,在成為皇帝之前,崇禎帝並沒有處理朝政的經驗,也沒有人教導他究竟該如何治理國家,對於經濟、軍事、政治、歷史等根本一竅不通,可以說他根本就不具有成為一個好皇帝的條件和能力。

    △曾經的閒散王爺根本不懂如何治理國家

    崇禎天真的以為,只要自己解決了閹黨,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處理政事,便可以治理好這個國家,便可以扭轉國家的頹勢。但他的所謂勤勉,只是批閱奏章、接見群臣而已,並沒有從根本上將這個國家帶上正軌。

    此外,崇禎不僅急功近利,且疑心較重,這使得在他手中一些人的確獲得了重用,但卻很快又因各種問題而罷免,以平定農民起義為例,其先用楊鶴主撫,後用洪承疇,再用曹文詔,再用陳奇瑜,複用洪承疇,再用盧象升,再用楊嗣昌,再用熊文燦,又用楊嗣昌,結果雖然數次重創農民軍,卻始終未能將其徹底剿滅,反而使其總能起死回生。

    △崇禎並非禍國之主,卻是亡國之君

    綜上所述,崇禎接手的大明王朝雖然已經腐朽,但並未朽爛,雖然滅亡的大勢已經不可逆轉,但也不會短短十餘年間便走向滅亡。然而崇禎就像是一個勤勞但又生疏的鐵匠,結果不僅沒有把這個腐朽的王朝修理好,反而將其迅速砸的稀爛。

    因此,我認為“崇禎並非禍國之主,卻是亡國之君”,他或許不需要為明朝滅亡的大勢而背鍋,但肯定要為明朝在1644年的迅速滅亡而背鍋。

  • 8 # 滄海拾遺錄

    自古以來,王朝興衰乃是顛撲不破的規律,“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明朝也概能莫外。明朝享國270多年,到了崇禎皇帝手上終於亡國,其滅亡的原因是錯綜複雜的,有農民起義因素,有財政困難因素,有土地兼併因素,有文臣武將離心離德因素,有遼東滿清入關因素,但作為皇帝的崇禎帝絕對脫不了干係,就好像新的一把手臨危受命來到一個人員勾心鬥角賬目一塌糊塗人心渙散的單位,最後搞了好幾年,單位毫無起色甚至每況愈下,這個一把手決計脫不了干係。

    如此說來,明朝滅亡這個黑鍋崇禎皇帝絕不是清白無涉的,但讓崇禎皇帝一個人來背明朝大廈傾倒的黑鍋,著實有點不合理不人道,崇禎皇帝在景山自縊而死之前所說的,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聽起來有自我辯解推卸責任之意,但也並非毫無道理。

    接下來說一說崇禎皇帝必須要背的鍋。首先,崇禎皇帝自身性格存在嚴重缺陷,多疑猜忌和冷酷無情應該最能概括他的性格。主要體現在:對鎮壓農民起義和抵禦遼東滿清進攻的將領不信任,處理起來又殘忍。經略遼東有功的熊廷弼被下詔獄害死;對取得寧遠大捷的袁崇煥,崇禎皇帝始終不夠信任,當皇太極派人在北京散佈謠言說袁崇煥要造反的時候,崇禎的態度從信任到猜疑到最後下旨凌遲處死袁崇煥,速度之快令天下震驚,這個自毀長城的行為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在鎮壓農民起義方面,對將領們要求過高過急。提出“十面張網”計劃的楊嗣昌被害死,孫承宗被逼出潼關後力竭而死,優秀將領都如此下場,結果是農民起義越燃越烈,朝廷軍隊疲於奔命。

    第二,在平息黨爭方面沒有有效作為。明朝末年,東林黨人逐漸佔據朝堂的中心位置,這使得其它區域籍貫官員也被迫抱團取暖,於是,浙黨齊黨楚黨以及所謂的“閹黨”紛紛出現,在許多國家大政方針問題各方出於自身利益考慮互相攻訐,許多事情久議不決。在這種情況下,崇禎皇帝雖然提出要加快朝政的稽核,但在平息黨爭方面作為不大,所提出的許多問題都沒有得到妥善解決。

    第三,在南遷問題猶豫不決,也沒有做好備案,導致北京城破後,南明派系林立,嚴重內訌,分散了抵抗復國力量。由於明朝實行兩京制,南京有一整套政府機構,崇禎皇帝對南遷問題模稜兩可,又沒有做好備案,也沒有將太子朱慈烺及時送往南京以備不測。在城破在即時才把兒子送走,導致太子被執,自己身死後,南方省份群龍無首,各派系對擁立何人為皇帝爭議不下,力量渙散,給了南下的清軍可乘之機,連效法宋室南渡的可能都沒實現。

  • 9 # 希望星晨58298869

    崇禎皇帝是亡國之君不假,明朝的滅亡,崇禎有一定的責任;但是明朝的滅亡主要責任不在他。他蒞臨九五至尊時,大明江山內憂外患,民力孱弱,國庫空虛;尤其是軍備廢馳、毫無戰力、吃空餉現象比比皆是;官員貪汙享受、腐化透頂;政治、經濟、軍事都一塌糊塗,均處於崩潰之邊緣,已積重難返了。

    崇禎皇帝勵精圖治,克勤克儉,奮發作為,奈何江河日下,無回天之力!雪上加霜的是,各地義軍風起雲湧、彼伏彼起,關外大清王朝虎視眈眈、志圖中原;縱使秦皇漢武再生,唐宗宋祖現世也無濟於事了,何況於帝王之中,資質不屬上乘的崇禎呢?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改朝換代天經地義,歷史規律以摧枯拉朽之勢塗抹了崇禎的個人努力!

    崇禎皇帝不是最有作為的皇帝,但尚屬行為端正的好帝王,他不避矛盾,刻苦用功,不貪色斂財;有明以來,勤於政事的元首屈指可數,他位列其中!如果不是生於“未世運偏消”使然,絕對有中興機會!

    “明實亡於萬曆!”,朝代更替自有因果,遠遠地我聽到崇禎撕心裂肺的吶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維生素c補多了有什麼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