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愛上MasterCAM

    啥叫好工作?是錢多,還是輕鬆?個人認為,這都不是事,只要你喜歡才是最好的工作。但是,錢是第一的,對吧?找一個又開心又輕鬆又賺錢的工作太不容易了。努力提高自己吧,別看別人消極的一面,要向別人積極的一面學習,給自己找刺激才能上進!

  • 2 # 莫離4633

    理想工作分為三步

    1.想幹的工作

    2.想幹工作的技能和經驗是否完備

    3.合適的市場需求

  • 3 # 嘀哩在此

    這個問題我剛好可以回答,因為自己看了羅胖的一個節目《知識就是力量》,其中就有一期專門講了“怎樣找一份好工作”。

    1,先做一份簡歷。

    很多想要找工作的人總是躺在床上想怎麼辦呀,卻連份像樣的簡歷都拿不出來。而簡歷是找工作必不可缺的,具體的做簡歷方法、簡歷模板,網上有很多,檢索一下就可以了。

    2,要讓自己的簡歷被看到,這是找到工作的第一步。

    因為一份好工作一般來說競爭力比較大,HR會收到很多很多的簡歷,怎樣才能讓你的簡歷被看到?

    有一個六度空間理論是說,認識世界上任何一個人只需要6個人,所以,如果有人願意幫你,那麼你的簡歷被看到的可能性就很大,可以找曾經在這個公司工作過的校友幫助你,現在社交這麼發達,想找到這麼一個校友是不難的。

    我們當然希望HR看到的,是一個優秀的、適合這個工作的人。那麼第3個建議就是——

    3,產品化。

    把自己打造成一個產品,讓產品本身說話。你本人不騷擾、不感動、不迎合HR,把產品本身做好,憑產品提供的價值,自然會向周圍人傳播。

    好的口碑傳播開來,自然會有更多的好工作機會向你招手。

    有一種情況是,你去到一個理想的公司,但得到的卻是一個不理想的職位,這種情況下該怎麼辦?

    4,先上去再說。

    “當別人在火箭上給你留了一個位置,這時候你就不要調什麼倉位了”。起始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這個公司後所做的工作成果,它比什麼都有說服力。

    同時,我們一定要擺脫考試思維:把課本上交,埋頭答題,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上,有問題及時向周圍人求助,不要自己鑽牛角尖。當然了,提問的朋友顯然是已經擺脫了這種思維的,很棒。

    我的回答得益於《知識就是力量》,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對我有一定啟發。

  • 4 # 胖小丫V164478049

    個人覺得工作中的人際關係也很重要,有一群相親相愛的同事,有關心體恤員工的領導,工作中的問題都不成問題!哪還會想離職

  • 5 # 放肆丶小侽人呀

    我們要確定自己認為的好工作是一個怎樣的“標準”,做著自己喜歡的且發展好的工作,這樣的人群並不多。因為生活並沒有給我們太多的自由選擇。

    對自己的認知,要明白沒有任何工作是立竿見影的。都是一個學習實踐的過程,累積的過程。就好像是“普通門診”與“專家門診”的區別。

    無論國企還是私企聘請員工,會根據個人情況給予不同的位置與收入。那麼,結合自己自身的情況,符合自己的標準也就有答案了。

    取長補短,彌補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讓自己儘快的成長。當自己具備一定的條件,並有一定的影響性。我認為,好工作的選擇權就在自己的手上。

    不管選擇怎樣的工作,豐富自我,提高自我,我認為是重中之重。競爭激烈,不努力就會被淘汰。

    個人觀點。望採納९

  • 6 # 大四小學長

    有關好工作的問題,我看過一篇長文,沒找到作者,看看跳槽如何避免跳到坑裡去。

    好工作和好老闆是怎麼選出來的

    什麼叫好工作

    前些年一個朋友身陷傳銷組織的時候,覺得那是世上最好的工作,他當時的口頭禪是:累死累活就三年,保障今後三十年。在敗光了所有的積蓄後,那也成為他諱莫如深的一段傷疤。

    這些天刷爆朋友圈的前亞馬遜副Quattroporte在加入那家以“生態化反”為標籤的公司時,也一定覺得自己找到了好工作,只不過短短半年的時間,就發現了價值觀上的巨大差異,於是又回到了亞馬遜。吃了回頭草的馬未必就不是好馬,只不過,在經歷了這麼一番折騰後,這把回頭草不知道他會吃多長時間,是從此就死心塌地在外企混了,還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那麼問題就來了,亞馬遜對於他是份好工作嗎?如果下面還想折騰,什麼又算是好工作呢?

    前段時間一個小朋友給我電話,在15K和15.5K的兩個Offer之間糾結得不行不行的,他本身更傾向於那個15K的機會,但又很氣憤對方為什麼就不能多給他500元呢?我說:如果你評判一個工作機會的標準就是這500元的差別,那麼可能你也就值這500塊錢。

    還是前段時間,另一個小朋友問我Offer的選擇,一家規模和名氣差點,但所做的事情是她覺得有前途的,另一家是行業的龍頭公司,但工作的方向上她並不太看好。她選了A,又覺得B好,選了B,又很有些捨不得A。我說:那你只能扔硬幣了。

    在承接了成百上千的這樣的諮詢後,我也會經常問自己:什麼樣的才算是好工作,這世間真的有所謂的好工作嗎?

    古人說:求仁得仁。你看重距離,那離家近的就是好公司;你在意穩定,那大公司就應該是你的首選;你意圖發展,那行業的前景,公司的速度,個人的空間就是你必須考慮的因素。個人的訴求不同,好工作的這個“好”字,就有了多種不同的解讀。胡蘿蔔固然是兔子的最愛,但你扔給狼,它是看都不會看一眼的。

    有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好工作?有!!回家給爹媽當乖寶寶,一定是“錢多活少離家近”。

    但在職場中,我從來沒有見到過絕對好的工作,只有適合與不適合的區別。所以與其說我們來定義什麼是好工作,不如說什麼才是適合的工作。那麼這裡就有一個重大的問題:什麼才是適合?

    既然是適合,就一定存在著雙方的匹配問題,也就是你和工作的匹配。為了使這個匹配更加精準,就引申出了我們後面要重點探討的兩個問題:

    1、如何確知自己的訴求

    2、如何在入職前就瞭解到目標公司和目標職位的詳細資訊

    在清晰認知了這兩個維度後,無論怎麼選擇,我認為都是好的。這兩點在後面還會有詳細的解讀。

    那位不幸誤入歧途的亞馬遜副Quattroporte,恐怕在這兩個問題上都存在重大的誤判。這幾年中,周圍至少有不下50個朋友就這家“生態化反”的公司的Offer徵求過我的建議,我的回答基本就是兩個字:呵呵。

    但我還有一個朋友,好幾年前就加入這家公司了,極得Founder的信任,混的是風生水起,雖然該人的業界口碑一直都有瑕疵,但你能說這對於它就不是一份好工作嗎?

    什麼是好老闆

    老闆不是你爹媽。時時處處替你著想,今天問你冷了麼,明天問你餓了麼,無論什麼情況都對你不離不棄。

    老闆也不是你老公老婆男票女票,無時無刻不對你體貼入微,關注你所有的喜怒哀樂,時不時還整點小驚喜。

    在我看來,好老闆只有三個標準:有能力帶你成長,有意願帶你發展,並願意和你分享勝利果實。

    職場就是一個打怪升級的戰場,你跟隨一個老闆,無非就是圖個更好的前程。所以,第一,這個老闆要有能力帶你成長。也就是說,你得能從他身上學到點什麼:經驗、技能、做事方法、為人處世、行業知識等等。如果他本身就混得慘兮兮的,那他能教給你的就很有限了。

    第二,老闆光有能力還不行,他還得願意教你。並不是所有的老大都願意對下屬傾囊相授的,有的是害怕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有的是忌諱你奪了他耀眼的光環,還有的是不善授權,喜歡獨來獨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他如果沒有意願帶你,你也很難有所發展。

    第三,你從老大身上學到東西當然是好的,但如果業績做出來了,你的老大獨攬功勞,一毛不拔,也是挺鬱悶的事情。所謂財聚人散,財散人聚,指的就是老大在利益上的格局。

    最後還要提醒一點,謹防那種“老好人”老闆。這種老闆賣相很好,人很Nice,對下屬也很好,從不苛求,乃至有點縱容,在他的團隊或公司中,充斥著“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氛圍。這種老闆貌似寬厚,但其實是很可怕的。因為他無法帶領團隊走向勝利,你跟著他,每天都挺好過,但你會發現你的日子一年比一年難過,最終的結果就是溫水煮了青蛙,大家一起混吃等死。你既學不到東西,更掙不到錢,只是經歷了一段“相濡以沫”和“貧賤夫妻百事哀”的無聊歲月。

    老闆最大的“好”,是能帶著你成功,哪怕是罵著、督著、踹著、壓力山大著、時時危機感著,只要你成長了,回過頭來看,一切都是值得的。所謂棒打出孝子,嚴師出高徒,就是這個意思。

    好老闆和好工作是怎麼選出來的——資訊蒐集,資訊蒐集,資訊蒐集,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我其實是想說三十遍,因為這太重要了。

    無數人就是在情報工作不力的情況下一頭栽進了爛公司的坑中。那些號稱是“職場老鳥”的資深人士,也經常有看走眼的時候。

    案例1:

    老吳是一家外企的高管,年屆四旬,前些年一直都是順風順水,小日子過得不錯。但老吳一直都有個心結,老吳雖說是高管,但在戰略和方向上一直都是聽命於美國總部的那些大鼻子們,很少能有拿“大”主意的時候。老吳覺得自己這些年摸爬滾打,在國內市場上也是練了一身的本事,很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一些大的安排,看看自己到底有幾斤幾兩,而不想總是做這些貌似決策,實則執行的事情。再加上這兩年外企在國內的發展日漸式微,老吳也有心嘗試一些國內公司的機會。

    於是就和一家民營企業接洽上了,前後談了幾輪,老吳也就這家公司的經營和市場狀況做了詳細的摸底,覺得還是挺不錯的。最打動老吳的是這家公司的老闆,非常懇切,希望老吳過來能夠帶著公司實現二次創業,擺脫管理和經營上的粗放氣質。老吳於是興沖沖地上任了,結果第一天就被擺了一道。在晚上公司管理層的歡迎晚宴上,不知是無心還是有意,高管們輪流給老吳敬酒,有的是推心置腹:你來了公司就好了,以後就靠你了;有的是義薄雲天:沒關係,以後需要幫忙的儘管說;還有的是半真半假:喝多少是能力問題,但喝不喝可是態度問題。老吳因為肝不太好,這幾年已經很少碰酒了,但在那些的氛圍中,不喝顯然是過不了關的。於是酩酊而歸。第二天就是Quattroporte辦公會,老吳掙扎著爬起來去主持會議,結果開會時間都過了,只有一半的高管到場,讓秘書去催,都說是昨晚喝多了,實在來不了。老闆還是很支援老吳工作的,當場發了飈,挨個給打電話,等人陸陸續續到齊了,都已經是下午了,老吳硬著頭皮草草把會開完,卻也能明顯感覺到大家對他的敵意。

    在其後的工作中,掣肘越來越多,給老闆打小報告的也越來越多,漸漸的,老闆的態度也在發生變化,很多事情不和老吳商量了。再進一步瞭解,老吳發現了公司是一家家族企業,在管理層中,有老闆的姐夫,表弟,兩個當年的老戰友,一個同班同學,一個一起長大的發小。而這些情況,在公司中也是諱莫如深,很少有人提起,老闆當初在吸引老吳加盟的時候,也僅僅說是公司中有一些老人,並沒有說的很清楚。

    老吳自以為調研了公司的所有經營狀況,研究了公司的組織架構,但恰恰在這麼重要的問題上,卻有意無意地被忽略了。

    那麼老吳有沒有可能先期就瞭解到這些資訊呢?當然有,方法後面會談到。

    案例2:

    前幾年,一個做財務的朋友以接近翻倍的薪資加入了一家即將上市的公司,還許以了極其可觀的股票期權。進去以後發現不對,公司的各項財務資料水分很大,關聯交易很多,虛籤的合同金額佔到三分之一,公司要求財務配合糊弄審計和監管機構,還好我這個朋友及時退出,否則都有吃官司的風險。

    案例3:

    一個HR朋友被一家創業公司打動,老闆給出了雄心勃勃的擴張計劃,計劃在C輪融資完成後,公司規模將從目前的300人增加到1500人。這個朋友正好在人員招聘和團隊整合上極有經驗,看上去很是契合。沒想到,三個月後,C輪融資沒有到位,不但想象中的擴張沒有到來,她還要幫助公司把300人裁到80人,裁完員之後,我這個朋友也被清出了局,連補償金都差點沒有拿到。

    資訊不對稱是選擇工作機會中的大忌,但很多人恰恰就是在資訊不完整不準確的情況下選擇了某個機會,基本就是一種撞大運的狀況。選好了,是運氣好,選不好,則是必然。那麼我們來看看,在選擇公司和老闆的過程中,有哪些步驟和方法是可以借鑑的。

    哪些是在選擇一個機會前必須瞭解到的資訊

    1、公司主要是做什麼的:商業模式和主營業務;

    2、公司為什麼要設定這個職位,要你過去主要解決什麼問題;

    3、公司規模,包括人員規模和業務規模;

    4、公司組織架構和所在部門的人員架構、彙報關係、配合關係、工作流程;

    5、薪資資訊,包括基本薪資、福利、報銷、績效工資、提成、獎金等等;

    6、上班地點,這包括公司可能的遷址、出差、常駐外地等等;

    7、這個職位的上升空間是什麼,考核要素有哪些;

    進一步的資訊瞭解

    1、公司財務狀況和盈利情況;

    2、公司的資本背景,是國資、民資、還是外資,投資方都是什麼背景和性質,如果是多個股東、多種所有制的混合投資企業,還需要了解各方在當中的利益關係和話語權關係;

    3、公司發展的歷史沿革;

    4、老闆的背景和風格;

    5、公司主要高管的背景和風格;

    6、公司的管控模式和文化;

    7、公司主營業務的市場狀況和競爭局面;

    8、公司的戰略方向和資源投入情況;

    所有這些情況的瞭解,不亞於一次盡職調查,不過我覺得這並不為過,畢竟一次工作機會的選擇對於個人來說,其實就是一場投資,還是All-In的投資,瞭解得詳細一點總沒有錯,總比事後發現問題再離開的代價小一點。

    怎麼了解這些資訊

    2、如果是朋友或獵頭推薦的,透過他們也可以獲取不少有價值的資訊。重點說說獵頭渠道,獵頭資質良莠不齊,糊弄事的小獵很多,他們不但不能給你提供有效資訊,還經常誤導。資深獵頭會靠譜一些,他們會了解很多有關職位和公司的真實情況,並且有自己的分析和見解,和他們建立有效的溝通,會讓你的資訊對稱化事半功倍。

    3、面試時不要只是被動地應答,而要主動地去了解職位的需求和全方位的背景。瞭解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崗位設立的背景,工作內容,要達成的目標,公司融資情況,團隊構成和狀態,薪酬結構,公司核心競爭力,產品模式,競爭態勢等等。提問的時機和溝通的方式會決定溝通的效果,既不能面瓜一個,但也不能咄咄逼人,掌握好平衡點。

    面試時可以蒐集哪些資訊?

    有關公司的:

    l 據我所知,咱們公司是做什麼什麼的,那具體來說,公司是如何在主營業務上區別於競爭對手的呢?這是在問公司的商業模式和核心競爭力;

    l 公司接下來會在哪些領域發力,並做了怎樣的資源配置呢?這是在問公司的戰略方向和落地;

    l 能跟我說說這兩年公司的業務進展如何,取得了哪些重大的突破,或者有哪些節點性事件?

    l 公司的管理是怎樣的風格,都有哪些帶有自己企業文化特點的行為模式,公司怎麼看待加班文化?

    l 公司的人員構成和組織架構都是怎樣的?

    有關職位本身的:

    l 這是個替代性職位,還是新設的職位?

    l 這個職位過來主要解決什麼問題?

    l 這個職位的KPI是怎麼考核的?

    l 這個職位在公司中一般的發展通路是怎樣的?

    l 這個職位在公司中一般都會和哪些部門或人員發生業務聯絡,具體流程是怎樣的?

    l 你們在這個職位的招聘中,最看重的是哪些方面?

    l 這個職位的薪資一般在什麼範疇,都由什麼構成,績效和獎金是怎樣的情況?

    有關直接上級這個人的:(如果面試官就是你的彙報領導的話)

    l 你希望下屬和你之間是怎樣的配合關係;

    l 你最不能容忍的行為是什麼?

    l 能說說你的經歷,方便我更瞭解你嗎?

    l 在什麼情況下你會給下屬升職加薪?

    l 你最看重的是下屬的哪些特質、品格、能力?

    l 一般你會怎樣挖掘下屬的潛力?

    4、去面談時仔細觀察公司的氛圍和員工的狀態,這是你對一家公司的直觀印象,通常無法作假,從中可以體會出企業的風格。面試安排的嚴謹合理大致可以體現出公司對於人才的態度,那些候選人過去了都無人接待,空等若干時間,流程各種雜亂無章的公司,通常不值得考慮。

    5、如果有可能,投資人會對行業和公司有深入的瞭解,從他們嘴中得到的真實資訊會很有價值。

    7、從任何一點得到的資訊都可能只是一個片段,你需要找到更多的拼圖,相互印證,去偽存真,才能得出客觀的結論。職業選擇是個大事,在事前多花點時間總比事後拍大腿要好。

    有關資訊蒐集的一個案例

    左輪(化名,酷愛籃球,因其是左撇子,且投籃神準而得名)是一家網際網路上市公司的高階運營經理。去年想換工作了,面試了5家公司,拿到了3個Offer,簡單總結,分別是A:平臺大,B:收入高,C:前景好。面臨著Offer選擇的問題,我們來看看左輪都做了哪些資訊蒐集的工作。

    面試前

    1、左輪是一個很嚴謹的人,做事很有條理,在開始找工作之前,他覺得有必要找人幫自己分析一下;

    2、他分別找了之前的一個領導和我,讓我們幫著他分析當前的市場狀況,他自身的優劣勢,當前值多少錢,下一步應該提高哪些方面,2年之內的職業路徑該怎麼規劃等等;

    3、左輪沒有使用公開簡歷渠道,因為覺得那不太靠譜,而是把自己想看新機會的想法告訴了周圍比較要好的朋友、之前結識的HR、3個資深獵頭、2個創投圈的朋友;

    4、在接到面試邀請後,左輪先就5家公司和目標部門的情況做了一個摸底,網上搜集資料只是很小一部分,他主要還是透過認識的朋友來了解情況。其中有兩家公司左輪都有直接認識的朋友,還不止一個,和他們打聽就好了。還有3家公司左輪沒有直接的關係,但左輪之前的人緣不錯,幫了不少朋友的忙,也經常參加一些活動,認識了不少圈裡的朋友,於是就託他們介紹目標公司內的朋友。還有一個朋友是左輪混問答社群認識的,很有路子,透過他,左輪得到了不少有價值的資訊。這一圈的瞭解,左輪大概約見了十個左右的線下見面溝通,電話溝通15個左右,對於目標公司的情況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

    5、這5個機會中,有2個是獵頭給推薦的,左輪沒有和直接接觸他的小獵糾纏,直接就找到了小獵的老闆,對於職位做了一番更深入的調研;

    6、和左輪電話溝通面試的HR他也沒有放過,要求對方給他發詳細的職位資訊,然後還主動打電話過去就面試的流程、面試官安排等等盤了一個底兒掉;

    7、在做了一圈這樣的工作後,左輪覺得自己掌握的資訊差不多了,於是踏上了面試的征程;

    面試中

    1、左輪的面試前準備功課做得很充分,乃至於有些資訊比面試官掌握的都清楚,再加上之前的工作經歷和能力確實不錯,5家公司都對他表示了強烈的興趣。其中有2家在深談後,左輪覺得和自己的方向不太一樣,當場就放棄了,剩下的3家都給他發了Offer;

    2、在去面試前,左輪就面試中需要進一步明確的事情事先自己已經有了一個腹稿,所以左輪的面試和一般的面試不太一樣,不是常規的一問一答,而更像是雙方就工作展開的一場深入研討,其間彼此收穫都很多,面試方可以瞭解到左輪對於未來工作的看法,左輪也對目標職位有了更深入的認知。雙方其實是就接下來可能的合作做了一次完整的沙盤演練;

    3、左輪在面試中也明確地告訴企業自己目前也還在看其他的機會,他自己也會進行慎重的評估和抉擇。為了吸引左輪的加盟,兩家大公司都出動了分管VP來參與說服工作,兩家創業公司都是創始人直接出面,其中一家還請了投資人來和左輪溝通。這樣的溝通每家都進行了至少兩輪,其中的兩家是4輪,在這樣的溝通中,左輪的行情是一直在看漲;

    4、終於,Offer下來了,左輪有一週左右的時間來進行分析、判斷和選擇;

    Offer選擇前

    1、左輪就A、B、C三家公司的具體情況列了一個表,其中包括公司情況、職位情況、發展前景、團隊情況、薪資、職位契合度、發展方向、晉升空間、風險和質疑等等,還就每一項都給出了自己的分析判斷;

    2、左輪就這些情況和之前已經溝透過的朋友做了大致的通報,並重點選了他之前的老大、一個投資圈的朋友和我,聽取我們的建議;

    3、我們三人的大致意見比較統一,建議左輪在B和C之間做一個決斷,因為A的狀況和他現在沒有本質的區別,過去的話成長性相對較低;

    5、在這其間,態度最積極的是C的老闆,又約左輪深談了兩次,從投資人那裡得到的資訊是他們的下一輪融資也馬上就要完成,左輪最終覺得機會很好,遂決定加盟C公司。

    如何認清自己——大部分人選不到好的工作和好的老闆,是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我們來看看大部分人是怎麼找工作的

    2、然後把簡歷往網上一掛或者是朋友那兒一扔,碰著哪個算哪個。不是指哪兒打哪兒,而是打哪兒指哪兒;

    3、如果碰到的機會都不太理想,也就將就著在其中挑一個還看得過眼的,典型的“矬子裡面拔將軍”;

    4、很多人並不知道哪裡適合自己,或盲目崇拜大公司明星公司,或者自己是想去某家公司,然而方法不多,拿不到裡面的機會;

    5、造成的結果就是整個職業生涯是一定程度上的隨波逐流;

    6、找我諮詢工作機會選擇的同學,至少有一半是這種情況,手頭的幾個Offer其實都並不太好,他們自己選擇起來也很糾結,我總勸他們再去多看看,他們一般都會說:可是隻有這些公司給我發了Offer,剩下的都沒理我。

    7、搞定心儀的工作有很多辦法,但如果只是簡單地投幾份簡歷,或者是託個把朋友試試內推,恐怕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怎麼改變呢?找工作是一個以我為主的事情,是首先從內因和內在需求出發的,而不是被動地響應外部的變化。機會也不是碰來的,而是定點精準地抓取來的。

    認清自己訴求的案例

    小美是一家中型規模企業的人力資源經理,今年29歲,覺得在目前公司的上升速度太慢,想看看外面的機會,於是找到我,想聽聽我的建議。我給她列了一張長長的問題清單,先幫助她認清自己的核心訴求。

    一、個人現狀分析

    1、 年齡

    2、 工作年限

    3、 教育背景

    4、 公司

    5、 職位,工作內容,所帶團隊,職位的含金量

    6、 工作的強度

    7、 收入,月薪,獎金,股票,福利,淨收入

    8、 你對現狀最大的滿意是什麼?為什麼?

    9、 你對現狀最大的不滿是什麼?為什麼?

    10、對於現有發展平臺的評估?所處行業,未來前景,現有規模,文化契合,老闆,團隊,核心競爭力,資金情況,薪酬情況,等等。

    11、對於現有職業的評估,是企業核心職能嗎?真心喜歡這個職業嗎?這個職業對你來講最大的意義在哪裡?

    12、提問她所知道的相似資質的人的發展現狀

    13、給出幾個相似資質的人的發展模板

    14、超前了?落後了?正常值?為什麼?

    15、引出下一個模組

    二、個人歷史評估

    1、 詳細描述每一段職場經歷,行業,公司,職位,團隊,老闆,文化,收入等;

    2、 過往每一次公司內升職、加薪經歷的描述,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3、 過往每一次成功面試、入職經歷的描述,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4、 既往的績效考核結果如何,為什麼?

    5、 跳槽歷史的描述,每一家都是怎麼跳的,為什麼跳,當時是什麼狀態,事後分析跳槽的成敗,哪些達成了目標,哪些沒有?

    6、 有沒有換職業的經歷,轉換的想法;

    7、 有沒有換行業的經歷,轉換的想法;

    8、 具體描述過往最成功的職業經歷,可以是一個專案,可以是達成某個目標,為什麼你認為是成功的,成功的要素是什麼,你從中得到了什麼?

    9、 過往最不成功的職業經歷,為什麼,你從中學到了什麼?

    10、你認為在你的行業和職業中,哪些能力、經驗、資質會是市場上最有價值的?

    11、你認為你最大的職業優勢是什麼?為什麼,具體案例

    12、你認為你最大的職場短板是什麼?為什麼,具體案例

    13、我們所認為的,在你的行業和職業中,哪些才是真正有價值的競爭力

    14、對於候選人的優勢和短板的分析,從客觀的角度來總結過往的職業經歷。

    三、個人發展規劃與落地

    1、 你對於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是怎麼考慮的?

    2、 如何把中長期的職業目標進行分解,設立分段的量化或定性的指標?

    3、 實現這些目標的可執行的路徑是怎樣的?

    4、 如何評價你在目前公司未來可能的上升空間?

    5、 根據你個人的能力以及經歷,對你更有利的發展機會是怎樣的?

    6、 為了實現更高的職業目標,你在哪些地方進行加強和提高是最具價效比的?

    7、 入對行,跟對人,你知道怎麼評判和尋找嗎?

    8、 職業轉型的風險和機遇是怎麼評估的?

    9、 個人生活狀態和職業發展是如何有機結合的?

    10、如果你正處於職業瓶頸期,那麼如何有效提高瓶頸期的發展效率?

    對照著問題清單,我們聊了3個小時,對於這些問題的梳理,其實也是在幫小美提前做了一次面試的演練。最初小美列出的跳槽原因以及求職需求有11條之多,然後縮減到6條,最後剩下了3條,小美覺得無論如何都不能再砍了,我又生生地砍掉了1條,剩下兩條核心訴求,分別是迅速學習薪酬和績效模組的知識並參與實踐(小美之前沒有這兩個模組的經驗),薪資不能低於25K(有明確的生活負擔)。

    很多人選錯了工作,就在於需求的模糊,或是需求太多太亂,不知道該照哪個標準來選擇機會,最後往往是滿足了幾個表面上很重要,或是很光鮮的條件,但真正有價值的需求卻被忽略了。

    那麼真正的訴求是怎麼被忽略的呢?

    規避換職時的心理噪音

    1、心理噪音是一種常見的現象,是指某種看似重要,但實際偏離中長期訴求的心理困擾。比如一個候選人公司離家較遠,每天上下班單程超過2個小時,剛開始可以忍受,但久而久之,各種矛盾凸顯,陪伴家人時間減少,夫妻開始吵架,路上時間太長,自己休息時間不夠,精力下降,造成工作失誤,受到老闆質疑,幾次加薪都沒有趕上,收入不滿,無法參加公司各種活動,和同事關係疏遠,等等等等,各種內外交困,終於有一天爆發——老子要換個離家近的工作,單程超過半個小時的都不考慮。

    2、在這個案例中,候選人就受到心理噪音的干擾,形成了一段時間久久縈迴不去的心理主旋律,他把職場中所遇到的所有問題都歸結為公司離家太遠,自己時間受限,無法擺平各方需求,於是在Offer選擇中,把距離看成是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訴求,超過發展、平臺、收入、興趣等通常的職業選擇要素。但這無疑是個頭疼醫頭的誤區。我們試想一下,照此選擇的話,距離倒是解決了,但一旦這個矛盾消失,其他問題必然又會顯現,正所謂按倒了葫蘆起了瓢。想起一個笑話,你出門購物,途中內急,各種求之不得,團團亂轉,當時你腦袋中唯一的念頭一定就是洗手間、衛生間、廁所、馬桶等彈幕關鍵字,購物的事情肯定是想不起來的,一旦成功解決內急,你長吁一口氣,這時才會想起此行的目的。在這裡,內急就是個典型的心理噪音,你出來不是就為了上個廁所的,購物才是你的真正目的。

    3、心理噪音是一種感性,既然產生,我們不可能不迴應。常見的職場心理噪音包括距離,讓你不爽的Leader,豬隊友,不舒適的辦公環境,刻板的考勤制度,就餐不便,停車麻煩,等等。我們見過的極端案例中有因為空氣乾燥,公司不給配加溼器而離職的。但進行重大職業選擇時,我們還是需要釐清哪些是短期矛盾,哪些才是中長期的真正需求,讓自己的心緒平靜一段時間,平復心理噪音,那樣的選擇,無疑會更符合你的根本利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劉備“十易其主”為何沒被罵為“十姓家奴”?